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架构探析
——基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阐释

2023-01-04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法治制度

张 建

(常州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一、丰富现代化的内涵: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先导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思想,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项重塑治理架构的全新任务,需要以理念变革为先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指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方向,既科学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系统吸收了我们党过去几十年国家管理的经验教训,包含了既往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的合理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内涵,又吸收借鉴了当今世界的治理理念和思潮,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是构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是标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高度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在治理性质上,既具有社会主义属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高层次,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基础较为厚实,要求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层面走向现代化的逻辑使然,是对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超越;在治理内容上,“三者所承担的责任有着明显的不同,但随着政府职能的发展而产生了紧密的关联”[1];在治理思维上,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治理思维谋划国家治理,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同时拓展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新内涵,促进“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互嵌合。因此,与传统观念的“四个现代化”相比较,两者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注重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内涵,着力增强制度供给能力、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是适应新时代造就的“政治、资本和社会三者内部之间相互制衡”[2]的一种新体制,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认识的跃升。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着眼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巩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是制度治理。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极探索制度建设,形成了完整的、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置于根本地位,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并以此为圆心构建起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具体制度、体制机制和有关方针政策。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顺应现代国家的制度治理逻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这两个我国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和坚实政治基础,强化制度改革和建设,在坚持好、巩固好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前提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建立健全治理急需的制度、必备的制度,发挥各项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整体效能。

国家治理现代化,着力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制度执行能力,推进制度优势向提升治理效能的全面转化。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经历了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从摸索性“自在”执政到建设性“自为”执政、从计划体制下封闭执政到市场体制下开放执政的嬗变,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锻造了走向未来的治理能力。治理14多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需要治理主体具备高超的治理能力,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深刻把握“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时代课题,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强化制度刚性约束、严防“制度空转”现象,聚焦国家治理的“关键少数”、聚合治国理政正能量,坚持依法治国、强化以德治国、促进群众自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做好制度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水平、国家机构履职能力、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能力”[3]。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保证

在推进国家治理变革的实践进程中一以贯之地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国家治理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坚持党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在国家治理的全方位各领域、全过程各环节,就是要彰显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我国国家治理架构的主心骨,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显著优势,确保国家治理在现代化道路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增强新时代国家治理效能提供有力支撑。国家治理的过程实际上是党的全面领导实现的过程。

在增强政治引领上持续加力。坚持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关键在于科学的政治引领。只有坚持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和发展功能,使党的领导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优势和能力,是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中,我们更加需要保持头脑清醒,发挥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根本政治方向的优势,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以强大的战略定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把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正确航向,始终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在强化制度建设上全面发力。执政党依法执政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党的制度建设和国家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只有致力于执政方式的法治化,才能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还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健全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着力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从平行规范到立体联动的深层布局,“与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现代治理能力相对接”[4]。同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制度意识,有效防止“制度空转”、问责不力,提高执行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把党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成效。

在改进思维方法上用心用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以指导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国共产党胸怀“两个大局”,只有实现领导范式转型和治理模式变革,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才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研判当今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所处的时空区间,适应现代治理新形势,树立共同治理理念、遵循科学治理方法,明确实施以国家为主导的治理,寻求党的领导与政府主导多元共治在体制机制运行层面的无缝链接与协同耦合,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推进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的高度融合、科学施治和有效治理的内在统一,实现国家的精准化治理,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局面的能力,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科学的方法指南。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泰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将医疗旅游业发展为具有极高国际影响力和声誉的高附加值产业,成长为富有竞争力的世界医疗旅游目的地。之所以如此,是由多方因素共同决定的,从需求侧角度看,欧美国家高昂的医疗成本以及较长的等待时间,为他国承接发达经济体向外转移的病患提供了机遇;从供给侧角度看,泰国、印度等国家“低价、优质、及时”的医疗服务能力,以及舒服便捷高品质的医疗旅游环境、服务和设施等,为本国医疗旅游竞争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指向,“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作为党执政的根本指导”[5]。在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国家社会制度的第一原则”[6],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作为现实制度的基础、夯实法治建设之基,以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全面发展、保障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实现人民之治,把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落实在制度安排与治理实践中,充分彰显国家治理鲜明的中国底色。

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觉,始终不忘“最大多数”和“每一个”。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对于以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头脑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绝大多数”就是指一个社会中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这是一个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人民群众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为依归,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自觉追求。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维,深刻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精准把握了“人民”的内涵和指向。无论是致力“精准扶贫”,还是追求“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举“人民至上”这一真理光芒,强调人民作为最大多数的整体性,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与“每一个”的高度统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自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自觉坚守的政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重要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量的不竭源泉。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历史性的坚持和时代性的升华”[9]。无论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还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都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国家治理上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让人民群众在构建人人参与的治理共同体中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自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0]。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指向,充分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人民群众美好需要的核心意涵。无论是完善制度架构,还是校准施政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都始终将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将为人民治理作为硬道理,以增加对美好生活的供给为价值指向,妥善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更深层次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充实以人民为中心所蕴含的价值导向。

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结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方式

法治、德治和自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重要路径。探索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结合的治理体系创新,关键在于促进三者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参与式、多元化的治理方式,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我们党治理国家的根本遵循。在国家治理实践中,法治、德治、自治三者是各有侧重、相互交织、相得益彰的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着“乘数效应”。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必须构建党建引领下的“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治理体系,将法治建设、道德建设和民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三者的整体联动、协同发力。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彰显了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让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强化基层依法治理,依法为基层提供公共服务;强化法治体系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全景图谱,依靠内容完备、有效实施的法律解决国家治理中的顽症,强化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完善,特别要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社会危机的立法,做到依法依规处置;加强法律实施监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基层群众在治理实践中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使一切组织和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坚持法治、德治和自治三者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法治对德治和自治的保障作用。

德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筑牢国家治理的道德基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强化道德支撑,在道德体系中以法治要求完善德治规范、以协商自治厚培德治沃土,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重协商的文化环境;要加强德行建设,既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道德价值,汲取其中的道德精髓,又要在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崇美尚善,把个人的言行控制在时代的道德范围之内,通过思想教育提升全社会公德素养;要弘扬社会正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网格,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促进人的现代化。坚持法治、德治和自治三者有机统一,充分彰显德治对法治和自治的补充作用。

自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构筑国家治理的群众基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保障居民参与权利,借助法治和德治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居民积极参与自己所在社区的治理,并充分表达个人意愿,将国家治理中的法治精神和道德宣扬体现为居民对社会规范的共识;要增强居民主体意识,强调国家治理中居民对自我的规范,调动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引导更多居民在基层治理中涵养公共精神、培育公共理性品质,以形成包容共赢的社会治理整体合力;要构筑协同合作环境,深化“政社互动”,向基层放权赋能,积极弘扬公序良俗,创新社区协商形式,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格局,不断增强为群众有效服务和管理的精细度、精准度。坚持法治、德治和自治三者有机统一,充分体现自治对法治和德治的基础作用。

五、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指向

应对和化解来自国内国际的各种风险挑战,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当今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质量发展面临压力、新发展格局有待深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务艰巨。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基于应对和化解国内国际各种风险挑战的深邃考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从战略高度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善于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有效应对的预案,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增强预见风险挑战的能力。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识先导和基础条件。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始终坚守底线思维,是我们尽量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各种困难、各种风险的思维先导,是我们掌握各种风险挑战发生的特点及其变化演进基本规律的治理智慧,是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的科学方法。我们要增强大局意识、常怀忧患之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见微知著,清醒认识世界不确定性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看到前行道路上的诸多风险,强化深谋远虑、做到未雨绸缪。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增添直面风险挑战的胆识。谋求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意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和根本动力。直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敢于直面风险挑战,是我们不惧任何风险、汇聚前行力量的前提,是我们激发自信心、增强战斗力的关键,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的保障。我们要坚定战略意志、弘扬斗争精神,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既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处变不惊的卓越胆识,也要有防范和抵御风险挑战、化险为夷的斗争意志,从而把握战略主动、争取最好结果。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助于提升抗击风险挑战的能力。强化思想淬炼、提升斗争本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思想根基和科学方法。风险挑战往往在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中相互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敢于斗争”是百年大党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面对前行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努力增强斗争本领,是我们担当新的历史使命的政治自觉,是我们把握好根本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防范、打赢和抵御风险挑战的科学法宝。我们要学习科学理论、注重斗争策略,锻造高超斗争本领,从思想上强化淬炼、从政治上增强历练、在实践中经受磨炼,锻造烈火真金、寻求久治之策。

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支撑

现代社会是一个伴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国家治理提质增效需要强化科技赋能,便利的信息技术正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引擎。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交互;当代中国,“数据智能化”和“治理现代化”深度对接。面对“中国正在迈入智慧治理新时代”[11],我们要深刻把握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给国家治理方式、社会伦理规范带来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创新治理理念、重塑治理方式、完善治理流程、丰富治理手段,增强国家治理的整合力和穿透力。

强化科技赋能要着力推动理念更新,注重人文关怀。聚焦科技赋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深刻认识科技为国家治理带来的新的变革、提供的新的思路与手段。治理理念的更新体现在,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聚焦国家治理职能转变、组织结构改进、工作流程再造、机制优化、队伍能力提升等,将管理孕育于服务之中,践行“服务型、有限型”治理理念;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思维,推动政府流程和治理模式系统性重塑,把为居民提供精细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作为治理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追求,实现治理全流程全要素融合;要注重数字治理下的人文关怀,积极开展人类数字化生存的伦理学研究,加强信息化条件下风险防控处置,为形成集约高效、精细精准的现代治理架构筑牢伦理根基。

强化科技赋能要加快构建数字政府,强化整体赋智。建设数字政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着力点,是提升政府精准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加快数字政府建设,要运用科技和制度双重创新驱动,优化数据治理制度规范,推动数字政府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数据采集和共享的流程、标准、应用,建立规范统一、保障到位的信息体系;要打破政府各部门间的“数据孤岛”,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融入治理全过程、全领域,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要加强新技术新业态的跟踪研究,以智能机器增强一体化的跨区域合成联动平台,让政府各部门既有“大脑”统一调度,又有“肢体”高效协同,强化协同治理和服务,推动治理全面智能化。

强化科技赋能要建设新型基础设施,面向多方主体。基于服务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新型基础设施,内嵌于我国高质量发展,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是国家治理实现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的硬件先导。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重在融合、加强总体规划设计,鼓励多元投资、明确产权归属,着力解决数据的融合、共享与安全等重点问题,以发展新基建助力发展新服务;要重在创新、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公共需求为导向,加快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催发“政府服务方式的厘变、企业管理程序的新变以及个体生活生产方式的嬗变”[12];要重在使用、实现合理有效利用,推进多方主体的角色重塑,促进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领域深度融合,防止新型基础设施过度闲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深化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战略任务,顺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回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期盼,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奋斗征程,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树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意识,坚定“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勇气,永葆“踔厉奋发、攻坚克难”的状态,激荡“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智慧,充分汲取百年大党推进国家治理的基本经验,深刻把握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律,就一定能够切实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书写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美好篇章,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合格答卷。

猜你喜欢

现代化法治制度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某些单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