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

2023-01-04丽,王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叶 丽,王 琼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76)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由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上日程。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绝不是简单的思政课程文字次序的调换,事实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思政课程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总称;而课程思政则不是一门课程,其是一种课程教育理念,或者说是一种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提出于2014年,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一直存在,即在高校思政课程以外的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及其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中,使上述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教育理念。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时代使命

(一)是党和国家事业强基固本的战略需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不仅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且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2019年3月18日,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时他再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是破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的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两张皮”现象在高校长期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因而特别注重专业课程设置,而专业课教师则更多的是关心传授专业知识,因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有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专门的思政教师上课,有专职的辅导员管理,不需要在专业课上讲,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思想道德修养,不愿意上思政课,进而导致思政课和其他课程不能同向同行,甚至相向而行。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专业课“重知识技能、轻道德修养”现象突出。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依据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用心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用“立德树人”的育人观来规划设计教学内容,造成课程中原本蕴含的思政元素被人为地删减弱化,因而导致专业课没有很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是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上,专业课程“重分数、轻品行”。课程思政实施的成效必须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检验标准。而专业课教师过分注重学生考试分数与实验报告写的好坏、科研能力如何,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生品行教育与培养,只完成教书的目标,却达不到育人的目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利于破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这样既了解了授课学院的专业特点,也可以协助专业课教师掌握时政热点、了解理论前沿、挖掘所教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要素,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使两门课程相得益彰。

(三)是高校铸魂育人的迫切需要

当今社会,信息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强势到来,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大学生接受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虚实难分,极易受到不良思想、不实信息诱导,产生错误的意识形态,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思政课程的育人任务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是一个思政课教师、一本书、一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显性教育直接理论灌输,有时候效果并不一定好,而隐性教育则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大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更亲近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言传身教的隐性教育效果更好。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大力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机制建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四)是应对反渗防变的时代需要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波谲云诡,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和“丑化”的图谋从未停止。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杜勒斯就曾宣称:要让中国的第三代或第四代青年人用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多年来西方国家一直不停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而其意识形态渗透的突破口就是从我国的青年学生入手,因此,我国青年大学生一直是他们争夺的主要目标[4],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和观念,对大学生思想危害极大。青年大学生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科技创新潜在的生力军,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直接关乎中国的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情寄语青年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他希望:“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为直接的途径和主渠道。而专业课程中则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专业课教师要用心挖掘,充分提炼课程中思政育人元素,通过隐形教育、元素渗透融合,潜移默化地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是新时代抵御一些西方国家价值观渗透、应对反渗防变的重要举措。

二、同向不同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困境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具有同向性,即它们具有相同的政治方向和育人方向。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社会主义办学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6]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具有相同的政治方向,同时也具有相同的育人方向,高校开设所有课程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教书育人。课程思政侧重专业知识的教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成长成才;思政课程则是育人成才的主渠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直都是同向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困境则是同向不同行,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校落实政策不到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招生就业考研形势严峻,为适应形势变化,各高校都加大了对自己办学特色的宣传,同时也把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更加看重学生的就业率考研升学率等硬指标,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上,各高校也普遍把重点放在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等专业课程建设上,重视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专业技能、学历层次、学术地位、学术影响等方面的培育和发展,不断加大对专业课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而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很多高校则落实不够,甚至没有启动。一些高校虽然启动,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仍处于书面设计阶段,具体落实举措和保障措施远远不到位。很多高校对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切实有效地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认真论证、广泛宣传和严格贯彻落实。这种情况在一些非文科非师范类院校尤其突出。

二是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3]有的高校为追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把主要精力放在双一流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校企结合工业园区建设等项目上,而对于思政课的建设则投入较少。此外,思政课教师也不充足,按照教育部要求,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对此,很多高校都不达标。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采取的办法各不相同,有的学校是从某些地区直接挖人,有的学校则采取教辅行政人员跨专业改成思政课教师的办法,而有的学校则是采取辅导员转岗为思政课教师的做法。

三是课程思政落实不到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重大改革。就目前的情况看,各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还不到位,缺乏可操作的翔实具体的实施方案,使得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没有明确的教改方向。另外,学校也没有拿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无章可循,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而学校也没有对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奖惩激励机制,导致教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没有严格硬性的监管机制,教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就缺乏自我约束力。少数专业课教师甚至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将专业知识与德育培养混为一谈,由此出现了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授业不传道”的现象,对于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这一做法认同度不高。这些问题表明,课程思政的落实还远远不到位,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难以引起全体教师的共鸣。浙江大学付文军教授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梳理出一组数据,反映了课程思政的现状:课程思政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理论上将文、史、哲、理、工、农、医等所有的学科都囊括在内,他所选取样本中的文献涉及的学科按占比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教育(382篇,83.77%)、语言(27篇,5.92%)、体育(12篇,2.63%)、基础医学(4篇,0.88%)、法学(3篇,0.66%)、新闻传播(3篇,0.66%)、工商管理(3篇,0.66%)、政治(3篇,0.66%)、保险(2篇,0.44%)、动力工程(2篇,0.44%)、艺术(2篇,0.44%)、舞蹈(2篇,0.44%)、化学(2篇,0.44%)、商业经济(2篇,0.44%)、文化(2篇,0.44%)、图书情报档案(1篇,0.22%)、劳动经济(1篇,0.22%)、计算机(1篇,0.22%)、音乐(1篇,0.22%)和原子能(1篇,0.22%)。

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分析出,除教育学外,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还远远没有开展起来。也就是说,多部门合力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还未完全树立起来。

四是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双主体性”的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教师的单向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无法开展下去的,而没有大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体系、政治观念、思想品德等教学活动的主动认同、自觉接受与积极回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活动也毫无实际效果可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3]但是,高校大学生目前普遍认为思政教育和自己的专业、未来职业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兴趣,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互动不起来。有些学生考入大学后,对大学的生活一时难以适应,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对思政课完全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普遍是不影响总成绩就行;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想好好学习,但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懵懵懂懂,又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更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出现“混”“等”“靠”现象;而有的学生虽然能认真学习,但动力也只是来自于奖学金和保研。此外,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与中学阶段有很大的区别。高校课程更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和个人全面发展,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和自由选择的空间。但是,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自我约束力,那么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育人机制同向同行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重要性,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高校应成立专门领导课程思政建设小组,由有经验的专家牵头搭建研究平台,调动整合各个相关部门负责人、教师等进行交流研讨,群策群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局面。要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指标纳入专业课程教师的考核评聘评价体系,改变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方式,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可以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激励机制,并做好经费保障;可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改革、教学科研、精品课建设等项目中,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同时也可以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资金保障;甚至可以在课程建设上给予教师课时工作量的相应增加,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实施。此外,高校负责人要走进课堂,深入课程思政教学一线,直面教学现场,听教学内容、看选用教材、感课堂氛围,督教师状态,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三全”育人机制的形成,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聘请有经验、有责任心的督导专家成立督导组,定期检查教师备课情况,考察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情况,抽查教师课上教学情况、课下辅导情况、实训实践落实情况、课堂学生出勤听课情况、学生考核情况等,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及相关教务部门及时整改。

(二)师资力量同向同行

教师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关键,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思政素质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借以形成思政育人合力。

1.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学生并非厌学,而是因为思政课课堂教学千篇一律,缺少新意。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深刻生动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与学生产生共情。思政课教师要想使课程有吸引力,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知识关切出发,以透彻的理论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遵循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吸引学生,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强大引领作用。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去除浮躁认认真真学经典悟经典,踏踏实实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真学和真懂上下功夫,用“马克思主义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真信和真用上做文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品性、提升修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思政课教师如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科学精神。”[8]“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2.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建设。高校每门课程都蕴含了明显的价值倾向、国家情怀等要素,只是缺乏深入的研究挖掘。“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要求,对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验。很多专业课教师可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绩突出,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却力不从心,因此在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入思政元素的的方法也有限,教学目的和教材选用也未必都能做到紧密围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展开。对此,学校要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督促、引导、鼓励专业课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要组织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督导专家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和特点,进行深入研讨,并结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炼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担当作为、文化自信等精神要素融入教学内容,并明确育人目标,为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此外,学校还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为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提供交流平台,专业课教师可以向思政课教师学习开展思想教育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并支持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混合备课共享资源,可成立混合帮扶小组,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另外,各高校各学院各学科都要加强教学培训,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并推广其中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同时,必须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坚绝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三)教与学同向同行

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约束,使其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学生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机制中的主体地位,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因此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中应以理论教学为侧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注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为职业道路发展创造条件。思政课教师要实施精准思政,即在现有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运用大数据科学有效地对大学生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施教、精准评价、精确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切实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准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知识点,立足本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精准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找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切入点,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用心选择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学方式,不能生搬硬套、生拉硬拽,要用身边的事用学生们的语言来讲,这样才会被学生所接受,才能更有说服力。另外,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的考试方法和考核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要不断改革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同向同行育人的教育特点及实际要求;此外,还要从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且明确考核结果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与学中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机制意义重大,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把党和国家各项育人政策落实到位,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增强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建设,形成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达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同行,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