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探析
2023-01-04潘春婷
潘 春 婷
(河北北方学院 教务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应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1]。以此为契机,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部分老本科院校也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应用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多数应用转型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以教师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为主,甚至将教师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等同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对于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关注不足,导致实验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欠完善、评价过程欠规范、评价结果利用不充分”[2]。
(一)对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师缺乏重视
目前,大多高校重视理论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师,轻视实验教学和实验课教师,且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也以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为主。此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课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较少,实验教师一般学历职称相对较低,对实验教学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容易被忽视。
(二)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欠规范
一是评价主体缺失。评价主体仅局限于校内的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学生代表和同行教师等,缺少校外企业专家和毕业生代表的参与,无法及时了解行业需求,且缺少教师自评环节,丧失了以评价促进教师系统性自省的功能。二是评价对象缺失。评价设置工作量限制,将学期总学时低于某一数值的教师排除在评价范围之外;设置身份限制,将不具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实验技术人员和校外兼职教师排除在评价范围之外。三是评价方式单一。以调查问卷和网上打分等方式开展的定量评价多,深入聆听学生、专家、行业代表和教师本人意见与建议的定性评价少。
(三)对评价结果的利用存在偏差
多数高校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评聘甚至绩效分配的重要因素,评价结果成为高校奖惩教师的工具,这导致教师重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而忽视教学质量本身。此外,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出现的不足不能及时反馈至教师本人,无法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思路;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也没有形成分析报告并反馈至教学管理者,不能发挥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学的促进功能。
二、原因分析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实验教学以它独到的优势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首次将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一个分类进行针对性指导,并在评估指标中将“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4]作为必选指标。实验教学质量成为应用转型发展高校评估的重要观测点之一,而作为衡量实验教学质量水平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未充分发挥其功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用转型发展理念未能深入人心
应用转型发展高校面临的问题之一便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应用转型发展理念只停留在高校管理层,大多数教师不理解应用型高校的概念,将应用型高校等同于职业院校,认为应用转型发展是对本科高校的“降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动手能力培养,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这导致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实验教师教学质量制度建设不合理
较之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效果更容易受实验仪器设备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这导致了对实验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忽视。目前,大部分应用转型发展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构建基础是理论课教学,脱离应用型高校定位的实验教学评价导致实验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合理,无法凸显实验教师教学特色,实验教师教学质量也得不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不完善
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要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适应企业行业需求是评判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核心要素。由于没有及时了解企业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无法覆盖实验教师教学的全过程,重终结性评价和轻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方式导致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
三、应用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部分,应发挥提升高校实验教学水平以及推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一)高校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原则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5]为实现高校应用转型发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构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新机制,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转变理念,重在建设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层面应在应用型办学定位的指导下,明确以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促进学校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和实验条件建设的理念。要赋予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提高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效能为契机,加大对实验教学管理的投入,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实验教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为契机,加大对改善实验教学环境的经费投入,购置满足培养目标的本科实验仪器设备,建设符合专业认证和办学要求的实验室;以扩大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对象和规范评价过程为契机,促进学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增加二级教学单位管理自主权,鼓励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类别、人才成长特点和行业技术技能要求合理调整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引导教师改善实验教学方式,开设特色实验教学课程。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通常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涵盖学生、教学管理干部、教学督导(教育专家)、教师同行等,评价对象为校内承担额定教学任务的在编教师。”[6]应用转型发展高校为满足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需要,会邀请校外企业专家参与实验教学工作。因此,在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企业专家也应纳入评价主体中,实现更加广泛的主体参与。此外,在评价指标方面,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制定实验教学教师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实现评价数据稳定可重复且直观明了易比较,以数字化的指标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尊重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强调教学过程评价,实现对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的特色要求。
3.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师一个阶段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价,最终呈现的是以等级表述的成绩单。形成性教学质量评价被认为是教学质量控制或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评价反馈的时效性。应用转型高校的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沟通协调桥梁的同时,形成明确清晰的教师评奖评优、职称晋升以及绩效奖励的依据。
(二)高校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实施办法
高校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实施办法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对象与条件
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为学校教师、实验师和企业专家。参加以规范教学行为与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形成性评价是每位实验课老师的义务和任务,但应对以获得优秀为目标的教师在学期实验课授课的时数上予以一定的限制。
2.评价组织与实施
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综合性评价,分为合格、优秀和常规评价,按学年组织并分学期实施,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对评价工作进行宏观管理,组织教师参加应用转型发展相关学习和培训,明确应用型院校的办学定位,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并加强对各教学单位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各教学单位在遵循评价原则的基础上,自行制定可量化且细化的评价指标,制定本教学单位的加减分条件和一票否决条件,形成具有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并予以具体实施。
3.各评价主体职责
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价、教学管理者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督导专家评价和行业代表评价组成。学生应按照学校设定的指标统一开展网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师德评价、学习体验和能力提升等;教学管理者评价由学校或教学单位组织相关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听课等给出评价意见;行业代表评价主要聚焦实验教学内容,并根据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提出改进意见;同行评价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由教研室负责人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并结合教师日常教学表现给出评价意见;教师自评主体为参评教师本人,按照学校设定的指标体系开展自评,总结与反思是教师自评的核心;督导专家通过随机听课、教学质量问卷调查或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全面了解授课教师教学情况,为授课教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指导性意见。
4.评价结果应用
教学单位通过形成性评价结果了解学生诉求,并将其作为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参考;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对形成性评价结果的归纳整理,发现教师共性教学问题,用以制定教师培训项目和调整教师培训年度工作计划。学校要用好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价结果,以评价导向调动教师投身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评价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可评为优秀授课教师,并以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年终评优和绩效奖励的依据。对连续多次排名靠后的教师给与一定的处理,并提供教师教学质量反思提升的机会,如组织教师教学培训考核,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承担授课任务。
随着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应用转型发展背景下,为适应实验教学的新要求,规范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开展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适逢其时,这也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