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产科教合作机制和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1-04高千秋杨向黎徐金强
李 凌,高千秋,杨向黎,徐金强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015年,国务院联合多部委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科教融合特指产业、科技和教育的融合,是对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产科教深度融合有利于创造真实的生产和科研情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快推进产科教深度融合,实现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等多元主体全程参与育人,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产科教融合的意义
1.1 产科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1]。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明确学校办学定位,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以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探索、实践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实施产科教融合合作工程,构建产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1.2 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科教深度融合参与全程育人,有利于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学校、企业、科研单位将人才、技术、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整合共享,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可以寓教于产、寓教于研,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锻炼实践应用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因此,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科教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科教合作动力不足
目前,制约地方高校产科教融合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自身内驱力不足、其他社会参与主体动力不足[2]。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科研创新、服务社会、成果转化等能力较薄弱,科研机构和企业更愿意寻求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型高校进行联合科研创新、技术攻关。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内驱动力不够,很难在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之间起到桥梁作用,造成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的动力不足。
2.2 未找准合作利益结合点,合作不够紧密
产科教合作的目的是多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找准产科教三方利益结合点,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利益共同体是推进产科教可持续合作的关键。实践中,往往产科教合作利益结合点把握不够准确。高校过于重视人才培养,希望企业对学校教学条件完善、学生实习就业、教师实践锻炼、横向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希望学校在能提供实习就业学生的同时,还能对企业生产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但高校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不足,造成校热企冷现象。企业更多地关注学校给企业提供人力、技术支持,便于更多地完成生产项目、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捐资助力提升高校教学条件等方面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学校和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实际操作中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项目需要,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产教合作较为松散。顶岗实习中也存在企业为追求利润,实习岗位安排不当、实习内容单一、不进行轮岗锻炼、不注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等现象。科研机构重视联合创新和成果转化,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能力、成果转化力薄弱,科教也很难紧密结合。
1.3 产科教合作内容单一,缺乏深度合作
产科教合作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实践平台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组织实施、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共同承担生产项目、技能人才培训与认证、师资顶岗锻炼、师资互聘等多种形式。但目前的产科教合作主要为学生在校外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实习、实训,合作内容单一、深度不够。
1.4 产科教合作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监管
产科教合作中运作管理机制不完善,因合作较为松散,往往没有建立统一的产科教融合合作管理机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收益分配机制、评价监督机制等,不利于产科教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3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科教合作机制探索
3.1 动力机制
各方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产科教合作的最大驱动力。因此合理分析各方的利益诉求,寻求最佳利益结合点,才能提高合作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产科教融合。产科教合作中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均为利益主体。政府的利益诉求为吸引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当地就业、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一般有三种:获取收益、获取自身匮乏的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3]。包括吸引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就业、利用实习生完成相应的生产项目、获取高校教师技术指导或服务、员工培训、联合高校共同承担生产项目和科研创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共享仪器设备等;学校的利益诉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就业、实践条件建设、应用型师资培养、联合科研创新、承担横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等;科研机构的利益需求是吸引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就业、联合高校科研创新攻关、科研成果转化。所以三者的主要利益结合点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科研创新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保证各方利益诉求的实现,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吸引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应积极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搭建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产科教共同就生产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联合科研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政府应制定产科教合作政策,作为主导推进产科教深入融合,以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2 运作保障机制
要保障产科教合作高效运行,必须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产科教合作进行统筹和协调。政府应成立或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区域范围内的产科教合作发展规划、指导、产科教融合平台的搭建。高校应成立专门的产科教融合办公室(或中心),负责学校产科教融合发展规划、计划、规章制度的制订、信息发布、合作项目管理、校外实践条件建设与管理、产科教合作评价和监督等工作。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应明确专门部门负责产科教合作事宜,加强产科教合作组织和管理。
3.3 收益分配机制
收益分配是否合理关系到产科教合作能否可持续。产科教合作收益主要来源与校企合作办学学费、实习收费、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生产项目收益等,参与收益的主体应包括政府、学校、学生、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政府的收益主要是吸引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获得的收益除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吸纳应用型人才就业外,还要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三方应根据具体项目收益情况,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收益分配方式和比例。学生获得的收益是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于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同时能够在参与具体生产和科研实践中获得劳动报酬。
3.4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促进产科教合作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政府、行业、行业协会、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产科教合作各方合作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对产教融合最重要的激励就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4]。政府根据企业参与产科教合作的规模和绩效,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同时对产科教合作成效明显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给予奖励。行业或行业协会应将产科教合作作为企业和科研机构资信评级的指标,对产科教合作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实施积分制,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供社会各界选用企业和科研机构时作为依据。高校应制定政策,根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习实训安排、师资培养、企业捐资等情况对产科教合作绩效好的企业、科研机构分别予以奖励,并优先选派学生实习和就业,选派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岗位员工培训等,并在产科教合作平台展示合作成果,扩大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度。企业和科研机构应根据合作情况,捐赠教育发展基金,帮助高校进行教学条件改善、学生与教师资助和奖励、科研立项、教师培训等。
3.5 评价监督机制
产科教合作应充分考虑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纳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5]。学校、学生、教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产科教融合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价值、服务社会价值、联合创新及成果转化价值等方面。围绕评价内容构建一系列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考核、收益分配和奖励的依据。
4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科教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科教合作应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引导、校企双方为主体协调推进、统筹管理[6]。构建产科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有利于提高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农业工程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分析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动力,分类施策,构建了多元化的产科教合作模式,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产业转化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对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培养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农林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
4.1 政产学研四轮驱动型产科教合作模式
政产学研四轮驱动型产科教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为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搭建合作桥梁,提供激励性和保护性的政策,激励学校和科研机构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采取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模式,根据产业需求,校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成立产业特色班,促进各方面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基于农林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山东林业经济发展,与林业厅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林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合作协议书》,探讨如何开展林业科技创新研究、如何致力于“绿满齐鲁、美丽山东”的建设。在林业厅领导的促进下与山东省林业科学院、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山东省多个林场企业合作,共建林业产业特色班——森林保护专业,并申报设立了中草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满足林业企业人才需求,为企业培养、输送具有创新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多方合作中深入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产业学院理事会,共同论证、申报行业急需的专业,共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行业需求针对性强的特色课程,优化设计课程内容,共同建立课程资源库,共同探索实施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探索、实践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科研及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产业生产项目与科研项目成果向专业教学资源的转化等机制。探索、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师育人培养模式。
4.2 国家战略驱动型产科教合作模式
深化产科教融合,必须提升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7]。国家战略驱动型产科教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校企共同优化专业结构、共建产业学院、校内科研院所或企业,打造重点科研平台,以学校为中心实施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模式。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主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产科教深度融合构建、优化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匹配的农工融合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艺、风景园林、森林保护、动物医学、中草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农林经济管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土地资源管理、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园林、植物保护、土地整治工程等专业,并突出专业农工融合特色,为落实国家战略培养农林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山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鼎利卓远(山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智慧农业产业学院”,以现代高效农业人才培养和技术需求为出发点,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先后与山东水控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天鹅棉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兴润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棉花创新研究院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济南市果品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耕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建了特色农产品采后品控与综合利用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果蔬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质量控制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农林大数据工程技术中心等科学研究平台,并将这些校内科研、创新平台作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师生通过参与科研平台的项目提高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和工作环境交融,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
4.3 发展绩效驱动型产科教合作模式
发展绩效驱动型产科教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企业、科研单位为提高自身发展绩效的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生产项目实施等开展战略性合作。在各专业中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产科教合作途径,实现学校、企业、科研单位多方利益对等的共同发展。如与山东兴润园林有限公司共建风景园林专业、与山东和康源生物育种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动物医学、与济南博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等。
通过以上三种产科教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各专业农工融合特色逐步凸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5 总结
深化产科教合作是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构建科学的产科教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纽带作用,探索、实践政产学研四轮驱动型、国家战略驱动型、发展绩效驱动型等多种产科教合作模式,对创新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