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督有效性路径研究
2023-01-04王明佳
王明佳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1 当前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的现状及其强化审计监督的重要性
1.1 农村财务管理和财务审计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财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农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组织规模的壮大和发展,财务管理的主体和职责也发生的相应的改变,需要对村级财务及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筹集资金、管理、产权关系和收益分配等进行规范,如何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和成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财务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将是新时期农村财务工作监管的重点,农村审计监督不仅与审计结果的权威性息息相关,而且还会影响当今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农村财务审计监督指的是对农村的各种生产经营和经济活动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核对的审计评价行为,以确保其经营活动的合理合法性。农村财务审计的对象包括村级财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类合作社以及村集体承办企业等。[3]对农村财务监管,一直十分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对村级财务,各地都实行了村账乡管,乡镇设立了村账代理中心,代理会计人数明显增加,会计电算化发展较快,大部分安装了统一财务会计软件,构建区、街镇、村三级联网。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的通知,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股权隶属关系及其分配和集体资产管理、资金筹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解释和要求,给当前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财务工作,各地都定期开展审计工作,重点围绕村级财务收支、土地征用补偿、村级重大项目建设审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信访问题等进行专项审计。从审计方式来看,大部分采取委托中介机构审计的方式开展。从审计结果运用来看,有些地方审计要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结果除涉及商业秘密等不宜公开的情形外,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发现有违纪违规或造成集体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的,将视情节轻重,按规定上报相关部门处理。但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也遇到很多新问题,尤其是审计监管在审计覆盖面和审计频次及审计效果等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1.2 加强农村财务规范管理、进一步健全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体系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是党中央从我国农村现实情况做出的重大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是基础,如何保障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健全新形势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确保经营活动的合规、合理、合法。[3]开展农村财务审计一是能够规范农村财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对农村的集体资产与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指导农村基层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有助于规范农村财务行为,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如实反映农村财务状况,对于政府扶持资金和集体资产,能够管好用好,合理使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审计监督,能有效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控制财务风险。二是对会计主管人员的财务管理职责进行监督,能够督促会计人员按规定要求,对会计业务认真审核把关、防止做假账等违法行为。三是提高农村的资金、资产与资源利用率。近年来党中央对乡村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加大了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吸引了大批农民返乡创业投资经营,大量资金流向农村,通过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对各项资金的来源及用途进行全面核实审查,农村的资金、资产与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以及资金保值增值,保证集体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四是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能够有效监督农村财务进行民主管理、公开透明,保障村民对集体经营财务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全体成员享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有效化解农村因财务管理和分配不公等引发的各种矛盾,提高充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助于构建农村健康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 当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关于农村财务审计法律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明晰
近年来,我国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一直在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颁布实施以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于维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2022年1月实施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扩展了审计监督范围,对于进一步推进审计全覆盖,优化审计监督手段,规范审计监督行为,强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提升审计监督效能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农村财务监管,从内部审计维度看,缺乏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法规和条例,虽然出台了一些条例规定,但多是以农业农村部等主管单位日常文件为主,使基层在推进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和统一的执行标准,尤其在审计整改、问题移交、查阅数据、翻阅档案等方面往往出现协调和配合不够,审计整改效率低等情况。村级资产日常监管也涉及多个部门,形成多头管理,效率低、比较难协调。
2.2 基层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职业素质与当前的农村财务审计监管不相适应
我国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面广量大,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当前我国基层审计人才良莠不齐,特别是一些基层机构审计执业水平低,缺少既熟悉农村财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企业管理、审计、税务、法律等领域理论与实务,又具有丰富职业经验、懂得如何综合分析判断农村财务业务情况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若审计工作人员对农村财务管理等实际业务水平不高,遇到企业舞弊现象时现场查阅资料,必然会影响判断、降低审计工作效率。此外,个别审计人员中存在着素质较差和道德缺失的现象,表现在审计独立性差,审计舞弊,审计违法处罚轻重不当这些问题上,造成审计过失,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4]
2.3 农村财务审计的理念和审计方法有待改变
审计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用于审计证据收集的手段和技术。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知识的日新月异,现代化技术手段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已被充分运用到各个行业当中。一方面,这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仅仅依赖传统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无法仅凭经验和主观判断得出审计结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舞弊行为和手段利用新技术更加隐蔽,这给传统的审计方式增加了难度,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而且还有可能纵容了不法行为的发生。因此当前农村财务审计理念需要更新,审计方式、审计手段还需要随着时代变化进行变革。[5]
2.4 审计监督效果仍需进一步加强
从审计监管机构来讲,目前我国审计行业可划分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三类审计组织机构,采取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政府部门相结合的双重监管体制。若有监管部门无法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或不能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则会纵容不正当审计行为的发生。此外,由于负责审计监管工作的部门较多,则有可能导致不同部门之间责任相互推诿,使监管流于形式。[6]从审计主体职责任务来讲,国家、省级和市级审计的重点是审计国家和省重点下拨的扶持资金和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大的项目,比如财政惠农补贴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色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而这些也大多采用重点抽查的方式进行,而县级审计机构一是配合上级审计机关的重点审计工作,还要兼顾全县审计工作。因此村委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管相对乏力,审计人员力量比较薄弱。从审计监督内容来讲,大部分关注的是村委会财务收支审计,而农村财务审计的对象不仅仅是村级财务,还包含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制合作组织及一些专业合作社等,对于这些组织,审计监管还比较欠缺,还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从审计流程来讲,农村财务审计流程不够详细规范、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审计通知书、签证单,查询单等等都没有统一规定,并且审计整改落实监管力度不够,整改监管的主体职责不明确。
3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路径
3.1 完善农村财务监管、农村财务审计法律规章制度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加强对农村财务监管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针对农村财务审计,尽快修订并完善农村财务监管、农村财务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农村财务审计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同时更要具备实际可操作性,确保农村财务审计,特别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在法治的轨道上稳步前行。首先,明确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职责范围,推动农村财务审计健康发展。这不仅要求明确依法审查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而且要给出针对性的措施。通过细化审计步骤,使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每一步程序都有具体标准可以参照,使审计人员恪守职业准则。第二,要更详细地规定农村财务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杜绝在行使审计权职权的过程中出现纵容违法行为的现象。审计责任应分类归责,除根据具体程序和实务归责外,还应根据具体权利层级进行归责,比如审计小组负责人的责任、一般工作人员的责任等等。第三,在审计机关内部也要建立起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在更好地规范审计人员行为、形成威慑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7]
3.2 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资源统筹
当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与基层审计机构和人员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加以解决。目前对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主要有国家审计、省审计、市、县审计,因此必须整合审计资源,做好国家、省、市、县四级审计资源统筹,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对现有的审计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进一步加强审计计划统筹、审计资源整合、审计项目融合、审计结果利用等,同时还要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
3.3 提升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前瞻性
根据风险防控机制要求,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对农村财务管理尤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审计工作的前瞻性,即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情况实施有效监督、测评,及时发现可能导致贪污、经营不规范等苗头性问题,积极预防和源头治理。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定期组织培训,审计机构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有关财务人员、管理者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业务指导。二是上下级审计机关共享审计资源与成果,有利于及早发现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前根据不同情况加强监管,防范和化解管理风险,达到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限度地消除风险的目标。其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四个方面,用“预”来预见、判断经营管理中风险的领域,用“防”来建立化解风险领域的措施,把审计排查出的风险点及时进行防控,切实实现“防”的目标,尽最大可能减少经营管理当中的贪腐现象。三是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利用审计监管等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制度约束。[8]
3.4 强化审计过程监督,实施跟踪审计
为了使审计内容更加全面,工作程序安排更加合理,审计整改充分落实,将跟踪审计作为重要的手段与方式。特别是对农业工程类建设项目要进行跟踪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预警职能,跟踪审计工作任务繁重,只有充分遵循成本兼顾效益原则,才能在进行审计分析的时候作出合理判断、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需要将深化跟踪审计与审计整改检查机制相结合,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应及时与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加强沟通,督促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监督进行整改,提高整改成效。[8]
3.5 加大审计方法创新力度,提高审计质量成效
新时代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审计工作可选用的方法也变得多样化,审计部门要不断推进审计理念、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创新,在实际工作当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一是审计人员应努力实现传统审计方式与现代审计方式的充分结合,注重研究和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云计算、搭建审计平台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逐渐取代传统手工查账的方式方法,实现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的革新。[9][10]二是审计人员还要坚持各种类型审计的有机结合,例如事后审计和事中审计相结合、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和企业审计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等。同时,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三是开展审前调查,要做好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制定。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1)要充分了解被审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状况,还要深入调查重点被审项目的具体情况;(2)制定明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对审计工作组成员并进行审前培训;(3)制定审计工作实施方案,运用分析性的测试手段评估审计风险,将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目标具体化;(4)收集与被审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业务资料、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制度、信息化管理情况等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情况,收集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5)做好审前相关事务。完成网上建立项目计划,按照审计项目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将项目计划建立情况通过局域网上传审计项目管理部门和法制主管部门审理。[11]
3.6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技术水平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审计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良好素质的审计人员,就会导致审计取证乏力、定性不准、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成效达不到要求。为此,审计机构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定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强化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增强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二是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审计机构每年应安排一定时间和经费采取多种形式对审计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法规,系统地学习审计、财税、信息化等有关知识,特别是农村财务管理、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培训等,提高业务技能,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