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主要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3-01-04李红伟蔡爱军呼晓红李玉娟李中州
李红伟 蔡爱军 呼晓红 朱 琳 许 蕊 李玉娟 李中州
(1.安阳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2.林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林州 456500)
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生产的,较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1]。 道地药材在我国有200 种左右,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2]。 林州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 地理地质差异大,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这些复杂的地貌、气候特征恰好能够满足多种中药材生长。
林州具有极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及采集、 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优势, 近些年随着山区移民和退耕还林等政策的推行,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现在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0 667 hm2,主要品种有菊花、丹参等10 多种,分布在各个乡镇,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0 多个、药材经纪人100 多名、药材加工企业3 个,基本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林州中药材产业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1 林州市的自然条件概况
林州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总面积2 046 km2,其中山坡、丘陵占86%,境内多山和沟谷,海拔起伏较大,有名的山头7 600 多个,较大的沟谷7 800 多条,最高处四方垴海拔1 657 m,最低处洹河出口处海拔250 m。 加之受燕山期断裂活动的影响,各地断层发育、地势升降不匀,导致林州地理地质差异大、地貌环境复杂。
复杂的地貌环境导致土壤类型也比较多样,主要有褐土、 棕壤2 个土类及5 个亚类、11 个土属、14 个土种。 这些复杂的地貌特征恰好能够满足多品类中药材的生长, 为给林州发展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
2 产业发展现状
据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林州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显示,林州中药材资源共有936 种,其中药用植物有823 种。 林州本地野生的品种主要有冬凌草、山楂、酸枣仁、远志、柴胡、五灵脂、黄芩、藁本、地榆、瓜蒌、连翘等30 多种。
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叶,林州民间就开始依傍太行山高寒地区种植党参,20 世纪40 年代初, 党参已颇居盛名,曾有 “林党” 之说;20 世纪70 年代末,林州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达到鼎盛时期, 收购品种多达182 种, 其中大宗药材有90 多种, 种植面积发展到580 hm2;发展到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林州在原康、城关、任村、石板岩等乡镇建有30 多个党参生产基地,年生产收购量达25.56 万kg。 2002 年林州开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坡地经济、林下经济、退耕还林,中药材生产进入快车道,除充分利用好本地品种外,开始引进其他品种种植,引种的大宗药材品种有菊花、玄参、白芷、牛膝、白芍、丹皮、紫苏、板兰根等30 多种,名贵药材有天麻、珍珠、人参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各个乡镇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种植,扶持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近些年随着山区移民和退耕还林等政策的推行,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林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0 667 hm2,其中菊花2 667 hm2,黄芩、桔梗、丹参各为1 333 hm2左右,形成了 “公司+农户” 的生产格局,出现了万盛农场、湘河农业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0 余个,济仁药业、大众药业、中农颖泰药业制药企业3 家,生产基地达100 多个,基本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
据统计,林州中药材蕴藏量约2.5 万t,其中菊花400 万kg,丹参、桔梗、黄芩各为600 万kg,冬凌草约为180 万kg,每年产值约2.4 亿元。 中药材、中药产品远销海内外。 出现了很多中药材发展先进个人和单位,林州茶店镇被安阳市政府授予中药材特色乡镇。
3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专业技术缺乏, 优质种植基地少, 缺乏标准化种植
首先是技术人员少, 目前林州农技人员中懂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的不多, 农民对中药材知识知之更少。 新技术应用少,科学管理水平低,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效益差,甚至有错过种植时间,造成欠收或绝收的情况出现。
目前林州优质的种植基地少, 比较好的有河顺的万盛家庭农场、茶店的湘河农业等。 农民对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缺乏认知,在道地药材的种植、管理、施肥、施药、采收过程中都没有统一标准,导致有效成分流失,失去了中药材的道地特性等,造成不符合GAP 要求,这也成为制约中药材生产的 “瓶颈” 之一。
3.2 信息服务滞后,专业市场没形成,加工企业少
由于农民信息闭塞, 对中药材的市场流通信息获取不及时, 需求及价格信息的获得主要靠中间商提供,药材销售显得非常被动,农民无法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适销对路品种,造成经济损失。
当地中药材交易大多数是靠小商小贩走乡串户到乡集镇零星收购, 缺乏专业化的大型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对于当地中药材的收购、集散非常不利。
林州目前中药生产或药材加工企业只有3 家,其产品单一、生产能力小,对原材料的消化有限,存在企业引导乏力、规模偏小等问题。
4 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4.1 加强技术培训,优化药材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
现有农技人员要加强学习, 充分掌握道地药材知识。 通过聘请专家对技术人员及农民进行培训,全方位对道地药材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如河南省农科院安排在林州的 “四优四化” 耐寒菊花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建设项目,既带来优良的品种,又带来先进的技术,更培训了农技人员和药农,对林州市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有很好的示范、促进作用。
在中药材种植培育上,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进行规模化种植。 要善于选择本地道地药材来种植, 有重点地选择有发展基础的乡镇建立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 发展一批专业村和种植大户,通过带头、示范,以点促面,促进全市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优化中药材生产基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中药材。 在西部深山区,包括石板岩全部,城郊、任村西部和姚村的水河,共40 个行政村,可发展的品种有党参、天麻、柴胡、连翘、冬凌草、丹参、桔梗、黄芩、地榆、灵脂米等。在西南部深山区,包括合涧、原康、茶店的西部和临淇的河东、石圪垱,共30 个行政村,可发展品种有山楂、党参、柴胡、黄芩、薏苡、白扁豆、酸枣、冬凌草、瓜蒌等。 在南部浅山区, 包括临淇、 五龙的南部,共20 个行政村,可发展品种有远志、冬凌草、元胡、仙鹤草、地榆、柴胡、白头翁、白薇、酸枣、薤白、全虫、山楂、杜仲、黄柏等。 在东部丘陵区,包括河顺、姚村、合涧、原康、临淇、五龙的一部分,横水、采桑、茶店的大部分和桂林、东姚的全部,共164 个行政村,可发展的品种有酸枣、远志、五加皮、全虫等。 在北部浅山区,包括任村、姚村、河顺的一部分和东岗的全部,共50 个行政村,可发展的品种有知母、冬凌草、柴胡、黄芩、酸枣、全虫及远志、磁石等。 在中部盆地,包括任村、原康、临淇、横水、河顺、五龙、采桑一部分和城郊、合涧的大部分,共227 个行政村,可发展品种有桑树、萸肉、山楂、白术、薏苡、瓜蒌、丹参、白芷、莱菔子等,养殖的动物有全虫、土元、鹿等。 优化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 要注意做好统筹规划, 搞好木本与草本、家种和野生两个结合。
4.2 加强信息服务,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市场
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国际医药市场行情,选择市场上用量较大的品种来种植, 帮助药农研究市场行情,引导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尽量减少药材种植的盲目性。 建好中药材专业市场,为药农销售中药材提供有效载体。 大力培育中药材营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利用其交际广、信息灵的优势,确保中药材货畅其流。
中药材具有很高的附加值, 只有通过医药工业才能将其价值最大的体现出来。 医药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通过精深加工,使中药材转化增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要制定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外商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创办深加工企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产业化发展上来。 对土地利用、新药开发等方面按规定给予价格、税费优惠,努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中药产业。 通过市场引导,采取 “公司+农户” 的方式,由企业根据需要与药农签订种植合同,通过订单合同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 企业在享受市场利益的同时承担风险损失。
专业化市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一要提升产业定位。 将道地药材开发作为一项产业去明确定位,充分认识到发展道地药材产业的重要性。 二要加强组织引导。 成立道地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整体的道地药材产业工作。 研究制定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及时协调解决道地药材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要加强引导,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 加大道地药材GAP 规范化创建工作,培养一批科学种植药材的科技人员、新型农民,达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三要提高道地药材产业的科学技术普及程度, 确保道地药材种植的道地品质和产量, 同时将农业开发和脱贫攻坚等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安排一批道地药材产业项目。 设立道地药材专项发展基金, 鼓励科技人员加快科技成果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引导发展 “订单农业”。
已有实践证明, 建设标准化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配套政府政策扶持与引导,能够加速道地药材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能够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逐步形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道地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