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教授调散膏治疗消渴病用药经验
2023-01-04祝志岳宋超群
祝志岳,宋超群,南 征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南征(1942—),首届全国名中医,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50 余年,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医临证管理患者、控制疾病的有效机制——“一则八法”,并在诊治疑难危重病证实践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南征首提“消渴肾病”新病名,首提“调散膏,达膜原,解毒通络,保肾导邪”法,首创“毒损肾络”“毒损肝络”病因病机学说。
消渴病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给人类带来沉重的健康和社会负担[1]。2017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医疗支出约为8 500亿美元[2],我国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每年新增2 型糖尿病约700 万人[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南征认为消渴病的治疗必须从散膏入手,调散膏是治疗消渴病的根本大法[4]。
1 散膏的理论内涵
散膏在《中医大辞典》中解释为脾脏周围的组织,许多人认为散膏指胰腺[5]。最早关于散膏的记载见于《难经》:“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明清的诸多典籍中有“主藏荣”“主藏智”等说法。《难经汇注笺正》提出散膏功能与脾相合:“此甜肉之汁,运入小肠,亦所以助消化者,正与古人脾司运化之义符合。”有医家提出散膏为脾脏的一部分,通过膜与胃相连[6]。国医大师任继学认为散膏是现代医学所谓的胰腺,它内管人体内外的水精升降出入,外连玄府而行气液,为津、精的通道[7]。南征认为,散膏为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的多种肌核组成,以胰腺为主,故而散膏大体上是指胰腺。至于散膏主裹血、温五脏及藏意智等功能,主要是因为散膏为脾周围的肌核组织,是脾的副脏,散膏因脾的运化而生成后天所需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能入脉化血,外通玄府而护肌表,内供诸脏腑之所需,帮助水精的代谢。魂、神、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都赖于脏腑中的精微所养。散膏为脾之副脏,与脾共主运化,能化生气血,升清降浊,输布精微,供养周身。
2 散膏是消渴病的核心病位
南征认为,消渴是消耗阴津、消瘦而后出现人体自救之烦渴[8]。散膏为消渴病位之本,病之标在三焦,牵涉肺脾肾等脏。散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散膏”功能失调与消渴病发病密切相关。消渴病散膏病变内因有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衰少,五脏柔弱,七情失和,其中先天之精不足,散膏本虚;外因如外感六淫,天毒疫疠,则邪入散膏;不内外因如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起居无常,劳逸失度,其中饮食不节是散膏受损的重要原因。这些病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继而湿、热、浊、瘀互结化毒,损害散膏,渐渐由损致伤,由伤致逆,由逆致变,治之较难[9]。消渴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临证上中下三消典型表现少见,而气阴两虚、脾虚湿盛、痰热内壅、血脉瘀滞、阴阳两虚者多见。临床调散膏治疗消渴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充分证明了消渴病的核心病位在散膏。
3 散膏用药重在治脾
南征认为散膏为脾之副脏,其功能与脾相合,在治疗消渴时调散膏用药必须从脾入手。南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将调散膏用药分为4类,即健益类、疏气类、消导类和化湿类。
3.1 健益类 南征在治疗消渴病见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证时常予健益类药,他认为消渴病是本虚标实之证,故而要追本溯源,补益根本。对于健益类药物的使用,以平为期,用药温和,徐徐图之,以求缓则治本之效。具体又细分为补脾气、温脾阳、养脾阴、和脾阴、补脾血、醒脾、温脾、润脾几大类。南征重视脾阴,养和相配,兼顾脾血。其中白芍、黄精为补脾阴之要药。白芍酸甘敛阴,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收敛止汗,能调血中之气,现代研究证明,通过多个靶点和通路,白芍对人体代谢、造血、炎症反应等起到重要作用[10];黄精为药食同源之品,性味甘平,专入脾经,兼肺肾,能润养脾阴,补益中气,除风湿而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而不老[11],酒制黄精能补诸多虚损,对于散膏受损功专而效强。此外,醒脾多用芳香类药如佩兰、木香、藿香、紫苏叶、草果仁、大蒜、胡荽等。脾主运化,调散膏重补脾气,南征临证善用人参、黄芪。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能够调节糖脂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12],人参为吉林省道地药材,通过多种途径调节人体代谢,对脂肪因子和炎症因子有重要影响[13],对于糖尿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南征在健益类药物的使用中常常采取药食同源药物,以求药性和缓,补益根本,如莲子健脾,蜂蜜、大枣养脾阴,荔枝、龙眼肉、花椒、牛肉温脾,山药、猪羊肉润脾等。
3.2 疏气类 散膏受损后,精津代谢失调,脾气往往难以正常运行,治疗上又有行脾气、缓脾气、敛脾气、宽脾气、破脾气、降脾气、理脾气之分。南征认为,行脾气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食滞则予山楂、莱菔子、神曲等消食,因湿滞用砂仁、木香等行脾胃滞留之气,因七情过极而成则用佛手、香附、白梅花等品。缓脾气多选用甘草,取其性平和,甘入脾而有和缓之性,但考虑甘草量大助湿,用量宜小,甘草的主要成分能通过影响PI3K-AKT 等信号通路调控糖尿病[14]。敛脾气常用木瓜,其酸能收敛,《药品化义》记载木瓜为阴中有阳之品,能升能降,亦能泻肝气。木瓜敛脾气而能化湿,缓肝急而能治湿痹,为敛脾气之首选。在疏气用药中,南征喜用“三香”,即木香、藿香、沉香。3 药均首入脾经,木香行而理脾气,藿香宽而理脾气,沉香行而降脾气,药性温而能散行,临床使用常获良效。
3.3 消导类 由于饮食不节等致湿、热、浊、瘀等互结成毒而损散膏,及至形成消渴之时,须用消导类药来祛邪除标。此时患者往往舌质暗、苔厚腻,或是瘀点瘀斑显现,大便不畅而小便发黄甚至淋漓涩痛。消导类药分为消脾积、清脾热、通脾滞、泻脾实4 类。大黄为消导类首选之药。南征认为大黄生用后下性猛易伤正,容易加重消渴患者之本虚,故而选取酒大黄入煎,下瘀而破症瘕,涤荡肠胃而能推陈出新[15],对湿、热、浊、瘀等互结而生的缠绵之毒效果尤佳。研究证明,大黄酸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蛋白尿和血脂水平[16]。此外,消脾积常用焦山楂、神曲、麦芽,通脾滞常用木香、砂仁、白豆蔻,清脾热则用黄连、黄芩。其中黄连亦是泻脾实之要药。现代研究表明,黄连、黄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防治糖尿病[17]。黄连清心泻火而除烦,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能除中焦脾胃之湿热积滞。
3.4 化湿类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散膏受损,湿邪泛溢。调散膏用药要注重化湿。化湿类药分为祛湿寒、祛湿热、散脾湿、收脾湿、化脾湿5 类。湿性缠绵而易与他邪相兼,湿与寒结则成湿寒,湿与热结则成湿热,用药亦有寒热之分。祛湿寒多用佩兰、苍术、草果仁、茯苓、半夏等,祛湿热多选用丹参、黄连、黄柏、黄芩、土茯苓、白鲜皮、栀子之类。除湿务尽,湿性缠绵而需要效专而持久之品,其中土茯苓性平而能解毒除湿,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南征认为,丹参对于痰湿瘀热之证尤为擅长,能破宿血而生新。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记载丹参:君火之气下交,则土温而水不泛溢,治肠鸣悠悠如走水。其中可以窥见丹参通过温土而化湿。痰湿易互结,久而痰湿瘀热,此时加入丹参效果甚佳。现代研究表明,丹参能改善糖脂代谢,缓解糖尿病诸多症状[18]。厚朴行气燥湿,下气消积而祛痰,南征临床喜用厚朴化湿,因其能去食积、湿阻、寒凝、气滞所致脘腹胀满。厚朴的主要成分能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同时改善血脂紊乱导致的胰岛素抵抗[19]。
4 病案举例
周某,男,28 岁。主诉:口渴、多饮1 年。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口渴,多饮,体质量下降7.5 kg,于当地医院诊为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半年。诊见:口渴,多饮,气短,乏力,周身疼痛,手足心热,睡眠欠佳,纳可,二便尚可,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生化检查:空腹血糖15.09 mmol/L,餐后2 h 血糖19.36 mmol/L。某医院建议用胰岛素,本患坚决不同意,故来院就诊。该患未予系统控制饮食及正规运动治疗。
诊断:消渴(气阴两虚夹瘀证)。治法: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活血化瘀。方药:黄芪50 g,黄精50 g,枸杞子30 g,白芍20 g,玉竹20 g,地骨皮20 g,葛根20 g,生地黄15 g,知母15 g,黄连10 g,佩兰10 g,厚朴10 g,丹参10 g,生晒参(另煎)10 g。7 剂,水煎服,每次120 mL,每日4次温服。并严守“一则八法”,严格控制饮食,指导正规运动治疗。2 诊查空腹血糖14.20 mmol/L,餐后2 h 血糖18.60 mmol/L,睡眠改善,周身疼痛减轻,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见起。上方连用7 剂后,因工作劳累,饮食不规律出现纳差,小腹胀。复查空腹血糖15.90 mmol/L,餐后2 h 血糖19.20 mmol/L,舌质暗红,苔白中黄稍腻,脉沉弦,上方加青皮10 g,黄连加倍。服药半月后复查空腹血糖8.90 mmol/L,餐后2 h 血糖10.36 mmol/L,患者自述饮食尚可,无小腹胀,周身无明显疼痛,时有口干、多饮、手足心热,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略数。上方去青皮,加石斛15 g,连服14 剂。药后诸症明显缓解,但自觉近日腰部冷痛,舌质暗、苔白,脉沉细,空腹血糖7.30 mmol/L,餐后2h 血糖8.00 mmol/L。方加肉桂10 g,连服14 剂后复查空腹血糖6.40 mmol/L,餐后2 h 血糖7.30 mmol/L,口干、多饮、手足心热明显缓解,本周进食后时有嗳气酸腐,舌质淡暗、苔白根腻,脉沉稍滑,上方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0 g,鸡内金30 g,连服7 剂。再诊,空腹血糖6.30 mmol/L,餐后2 h 血糖7.80 mmol/L,食积症状已基本消失,大便3 d 未解,舌质淡暗、苔白根腻,脉沉稍弦,故上方加酒大黄10 g,去焦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连服4 剂。后查空腹血糖6.00 mmol/L,餐后2 h血糖7.00 mmol/L,大便已恢复正常,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缓,故上方去大黄,30 剂。即日起二甲双胍片剂量调整为2 日1 片口服。1 月后复查空腹血糖5.80 mmol/L,餐后2 h 血糖7.00 mmol/L,此阶段患者无明显不适,舌质淡、苔白,脉沉缓,血糖控制在5.60~5.90 mmol/L 之间,餐后2 h 血糖7.00 mmol/L。上述中药方剂连用20 剂,同时停用二甲双胍片,复查空腹血糖5.40 mmol/L,餐后2 h 血糖6.20 mmol/L,无明显不适,舌质淡、苔白,脉缓。予上述中药方剂连用4 剂,2 天服1 剂,复查空腹血糖5.50 mmol/L,餐后2 h 血糖6.20 mmol/L。患者无临床不适感,舌质淡、苔白,脉缓。予上方14 剂:7 剂汤剂,日2 次,分早晚服,每剂2 天;7 剂压面,每次3 g,日2 次,口服。面药善后随访半年,患者各项理化检查正常,未见复发。嘱患者严守“一则八法”,自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有变化及时就诊。
按:方中黄芪补脾气而行脾气,黄精养脾阴而和脾阴,取阴阳双补、阳中求阴之效,共调散膏,为君药。枸杞子滋补肝肾,白芍养脾阴而敛血,玉竹清润肺胃、生津止渴,地骨皮清热凉血而补阴。葛根生津止渴除烦,为阳明经补阳之药,取“善补阴者,阳中求之”之意,生地黄滋阴清热、生津益阴,知母上济肺津,下滋肾水,能清燥热。上药共奏滋补肝肾、生津止渴之效而为臣。黄连泻火除烦而泻脾实,佩兰醒脾而化湿,厚朴行气而燥湿,丹参祛瘀生新、活血通络,人参大补元气。诸药配伍以求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活血化瘀之效,体现出消渴治疗重在调散膏,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消渴是本虚标实之证,要善于补虚泻实,重视药物配伍。后期随患者病情变化而加减用药,因患者出现饮食不节而小腹胀,故而加倍黄连,予青皮散结消滞;口干、多饮反复,手足心热等阴虚燥热加重,故而予石斛滋阴除热生津;食积时予焦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和胃;消渴病见瘀象,丹参用后仍不解,或是出现大便不畅时加用酒大黄,涤荡肠胃、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南征在治疗消渴病时调散膏注重脾经,用药精当,细致把握药物用量,根据病情辨证选用药物,灵活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