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农业新业态发展探究
2023-01-04施显帅伍志科
施显帅,曹 莉,张 珍,伍志科,黄 欣,2*
(1.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7;2.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办公室,广西南宁 530007)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由此可见,发展农业新业态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党中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政策指引。广西农业发展基础扎实、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但由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农业新业态尚未形成较大的规模和明显的特色,发展过程存在不少困难,多种收益体现程度不足,农民收入挖掘深度依旧存在很大空间。基于此,本文尝试运用SWOT 框架对广西农业新业态的发展进行分析。
1 农业新业态的内涵
农业新业态是指在原有的农业业态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形成的新型农业发展业态。具体来看,农业新业态是农业经营主体根据消费群体不断提升的高级农产品需求,对过去生产及发展方式做出调整,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产生种类繁多的农业新形式和新产业满足市场需求,形成与时俱进的农业业态。目前已有的农业新业态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共享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电商农业、智慧农业、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农业、康养农业、都市农业、农业主题公园、农业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小镇、阳台农业、众筹农业、私人定制农产品等。
2 广西发展农业新业态的SWOT分析
2.1 发展优势
2.1.1 资源优势
气候地理资源方面,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国内水、土、热资源配合较好的地区之一。地形地貌资源方面,广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面,沿海冲积平原是广西主要的农业区,西部的山川河谷出产各种珍贵的农林特产。农作物资源方面,广西含硒土壤面积达2.12 万km2,占广西总面积的10.4%,富硒土壤面积为212.08 万hm2,富硒土壤连片规模居全国第一,富硒产品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具有天然优势[1]。
2.1.2 区位优势
广西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沿海、沿边、沿江区位优势的省份,已形成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政治外交机制优势、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产业合作平台优势、贸易投资和人员交流便利优势、出海出边大通道优势,参与泛珠三角合作、长三角合作、其他省际合作及港澳台合作日益紧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核心开发地区,北靠贵、川、湘,东邻粤、港、澳,西接越南,南靠海南,位于西南、华南、东盟经济圈重合带,是东盟国家与我国海陆交流最便利的省份。
2.1.3 政策优势
广西根据自身实际,出台了一批重大的农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是广西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强大政策保障。2015—2018 年,广西为了快速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升级、转型和优化,印发了《广西“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2018—2020 年)》《广西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发展规划(2018—2022 年)》《广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等重要政策文件。
2.2 发展劣势
2.2.1 农业高新技术设施欠缺
广西农业新业态在先进设备和技术上获得的助力依旧偏弱。在如今大数据背景下,依靠信息收集技术,可以迅速实现定制生产主体需求信息,根据种养具体情况实现个性化需求服务信息推送,使农业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成为现实[2]。“互联网+”虽然高速发展,但整合进入农业成为内生部分依旧存在巨大空间,智慧农业、数据农业、技术农业等农业新形式发展整体弱势,新技术农机和云互联等数字基建配套不齐全,高新技术的管理和使用缺乏相应资质人才。
2.2.2 农业产业链完成度较低
广西农产品加工规模不够大,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精深加工产品不多,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农业科技含量不足,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深加工和精加工程度低,生产和销售衔接不顺畅,时常出现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的情况。与此同时,与农业产业上下游相互衔接的加工、流通、餐饮服务业等尚未实现同步发力、协调发展,产品价格一旦出现较大波动,容易对产业发展造成影响。休闲农业基础虽好,但产业优势远未发挥出来,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
2.3 发展机遇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事业发展带来好时机。作为脱贫攻坚战略的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对“三农”支持进一步加大。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兴旺发展、乡村治理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多个方面持续大量投入资源,加紧出台配套相关管理制度和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三农”建设。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东风,广西农业新业态必将迎来多形式、广覆盖、分层次式的快速发展。
2.3.2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按照全球经济发展规律,人均GDP 超过5 000 元之后,人们用于非生存必须开销(如娱乐、健康、营养等)会随收入的增长而快速增加。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农业服务业将拓展新的产品和更进一步细分市场,具有很强的成长性[3]。目前我国已进入“小康+健康、闲暇+闲钱”的“双康双闲”时代,这为农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2.3.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坚守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底线的同时,通过发展实现旅游、生态、健康、教育、文化等行业与农业的进一步结合,延伸产业的利益链和价值链。面对农业发展客观环境的快速转变和长久以来非集约化生产的尖锐矛盾,要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需要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找到适合现今农业发展的体制框架,推动农业产业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4]。
2.4 发展威胁
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种类繁多,但新业态监管尚未及时跟进,存在多处空白,监管漏洞给农业新业态发展带来威胁。比如,从事植物工厂技术输出的公司既不能被认定为农业企业,也不能被认定为三产服务企业,企业性质认定不清导致公司目前无法申请科技项目支持。市民农园是这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业态,但目前对市民农园尚没有明确的规范,曾经一些违规违法的“大棚房”项目打着市民农园的幌子出现并已经受到了严肃的处理,严重影响了这一业态的健康发展和公众形象。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贴有追溯码的农产品和食品越来越多,但溯源信息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生产信息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
3 促进广西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项目示范
建议自治区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落实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增设农业新业态发展专项资金,围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和直销农业、园区农业、功能农业(富硒农业)、康养农业、新型加工业、信息农业等十大重点新业态,加大财政投入建设一批示范项目。
3.2 激励典型
加强引导,树立典型,认定一批农业新业态培养人才、吸引投资的培育示范基地,树立一批农业新业态创业创新典型。充分发挥舆论、新闻的导向作用,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多媒体宣传报道方式,多形式地宣传推进农业新业态发展的方针政策,深度报道丰富实践、突出成就、重大进展、先进典型,引导社会资源参与投入农业新业态的积极性。
3.3 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探索人才培育模式,营造优良的人才成长培养环境,运用信息化、科技化手段培养农业新业态经营主体,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新业态经营者综合素质,提高新业态农业经营主体的文化水平。支持鼓励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带动资金、技术、发展理念等要素更多地进入农业新业态。加大对农业新业态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实施农民创业创新、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返乡下乡人员创业行动,组织大学生、企业职工和农村青年新业态创业培训。
3.4 引导消费
聚力新业态供需两端,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及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撬动作用。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的前提下,鼓励区内金融机构与知名消费金融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不断加强消费贷款产品创新和强化日常管理,对新业态的关键领域进行支持倾斜。积极开展“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冬游广西”“广西农业嘉年华”等旅游宣传活动,建立传统渠道结合新媒体宣传渠道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体系。
3.5 改善设施
促进广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向纵深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的田间地头冷库和烘干房建设,支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建设配套农产品预处理和低温配送中转,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减少运输流通环节损耗。健全信息流通机制,建设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增强农业新业态的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建设宣传推介平台,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3.6 市场营销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服务所提供的正向支持[5]。挖掘广西农业及乡村文化故事,打好农业“绿色牌”“长寿牌”“富硒牌”,通过多主体参与、多形式推进、多方位宣传的方式,促进产销有效结合。举办精准产销对接活动,如展销会、对接会、推介会、品鉴会等。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微影片、微博图片等多种方式,推介广西地区特色美食,从民族性、品牌性、故事性等多维度提升竞争力。利用体验式消费,让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加工中,体验文化、美味、故事,形成感官上的唯一性。
3.7 招商和监管
持续改进政务服务环境,为农业新业态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氛围。1)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在项目引进和集中管理上予以优惠政策,建立农业新业态动态管理项目库,对前期建设准备充分的项目及时给予更多支持,及时调整因客观条件不能如期开展的项目投入。2)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的监管,细化对各种农业新业态的认定和管理,消除新业态发展过程中监管空白地带。3)强化农业新业态运行监测分析,探索建立农业新业态监测统计制度,全力支持广西农业新业态及乡村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