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初探
2023-01-04涂国昭
涂国昭
(桂平市紫荆镇农业农村中心,广西桂平 537231)
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既是保障我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又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证农业种植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在国家绿色防控技术政策的引导下,当下农业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迈入了新阶段[1]。但是,从当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情况看,部分地区的病虫害防治模式和理念依然不符合新时代的种植要求,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化学成分超标、农业种植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需积极探寻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和模式,创建更加完善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机制,促进当前农产品种植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1 意义
在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新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新型技术能提升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帮助农户增加经济效益。病虫害作为影响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一大主要因素,长期影响着种植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才能为农作物创造健康、稳定的生长环境,为质量和产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解决病虫害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化学防治[2]。化学防治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但化学防治常常会误杀天敌,不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农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求看,各种病虫害往往混合发生,如果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需要根据病虫害种类逐个防治,浪费工时,且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而绿色防治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效果更为全面,可以实现兼治多种病虫害的目的,且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在防治成本上更优于化学药剂防治。虽然化学药剂杀灭病虫害的速度快、成本低,但却存在农药残留问题,不仅影响农作物的质量,还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会对地下水资源和大气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率,还可避免对农作物和人体造成损伤,更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发展。发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2 应用原则
2.1 针对性
在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解决作物病虫害问题时,需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种类和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因此,在绿色防控技术的选择上,应以不同作物的种植实践为前提,结合作物类型、害虫类型、暴发时期等选择有效的防控技术。在实施病虫害防治时还要考虑生态影响,尽可能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2 普遍性
在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种植成本也是农户需要考虑的一大关键因素,只根据某一病虫害选择单一的防控技术会造成种植成本的上升[3]。因此,当下的绿色防控技术需平衡防控效率与质量,保证某一绿色防控技术能普遍解决某一类病虫害问题,达到提升病虫害防治效率和降低种植成本的目的。
2.3 适应性
我国南方气候差异大、种植环境不同,面临的病虫害问题有较大的差别。如果绿色防控技术无法根据当地实际的种植情况进行有效的防治,必然会影响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因此,适应性集中体现在应符合不同地区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需求,适应不同地区的种植环境。
3 应用策略
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因此,只有正确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才能达到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目的。以南方地区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为例,对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3.1 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是通过生态链的方式进行病虫害的合理防控,避免因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生态防治主要利用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生物链,不仅对生态环境没有负面影响,同时有利于农业产区生态环境的优化。生态防治对环境的影响小,生态效益明显,是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生态防治主要采取生物农药技术,农药的选择上以无公害农药为主,如继续推广应用真菌类、病毒类和细菌类微生物杀虫剂,重点产品有苏云金芽孢杆菌、短稳杆菌,白僵菌、绿僵菌、寡雄腐霉、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等;继续推广应用含萜烯类、生物碱、酚类、类黄酮及甾体等有效成分的植物源农药,以此发挥生物农药在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生态防治效果。
3.2 免疫诱抗剂
免疫诱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法简单、便于操作。目前应用的植物免疫诱抗剂主要是氨基寡糖素类与蛋白质类,已登记产品141种(其中母药35 种)、企业120 个。将植物免疫诱抗剂用于拌种、浸种、浇根和叶面喷施等,可诱导植物抗病、抗逆、促进增产增收等。广西气候宜人,瓜果种植技术先进,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瓜果种植中,然而广西常年温度适宜、多雨,宜引发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增加农户的种植成本,也对瓜果的质量有根本性的影响。采取免疫诱抗的方法,使用蛋白质类诱抗剂可提升植物的抗病性,达到增产的目的。
3.3 光诱技术
光诱技术可实现作物无污染防治,达到绿色种植的目的。当前,光诱技术在作物种植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论是采取诱虫灯还是诱虫板,都属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种植过程中,根据农田面积和作物种类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捕诱方法。种植户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趋色性进行虫害防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应用黄色胶带等都能一定程度减少害虫的数量,减少害虫对植株的侵害。
3.4 食诱
食诱是在农田里放置能吸引害虫的诱饵,吸引害虫食用,以此达到诱杀的目的。食诱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对作物和环境的副作用小,能实现高效的害虫诱杀[5]。广西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适合害虫的繁殖与生长,只有加强病虫害诱杀技术的推广,才能利用绿色防控技术提升种植优势。在广西水稻种植中,食诱防控技术是水稻病虫害防控过程中有效且二次伤害最低的技术,非常适合种植户使用。
3.5 清理土地
在作物种植前,种植户要对地块中的杂草、前茬进行处理,可在过冬前将前茬深翻至地底,使其自然腐熟转化为农家肥;也可将前茬收集起来进行堆肥,提高土地肥力的同时减少土壤中杂草[6]。种植户还需及时对新冒头的杂草进行拔除,保证农作物植株根系的生长空间,不给病原菌、害虫隐藏的空间。
3.6 轮作技术
轮作是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效果的重要技术。例如,在玉米种植中,可以采取轮作的方式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其中大豆与玉米的轮作、玉米与水稻等谷类作物的轮作都属于可行性较高的轮作方式,这种轮作方式能有效降低地块中病原菌、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借助大豆的固氮作用能有效提升地块肥力,轮作谷类作物时能利用谷类作物与玉米的不同营养物质需求提高玉米的产量。
3.7 电解水技术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在发挥电解水技术效用的同时,降低运行成本,达到增加经济效益和绿色种植的目的。电解水又称为电解离子水或氧化电位水,主要是通过电解槽对NaCl 溶液或K2CO3溶液进行电解,电解后利用隔膜分离生成酸性电解水和碱性电解水。将酸性电解水应用于病虫害的防治中,不仅可以得到较传统化学病虫害防治效果更好的杀菌和促进作物生长的效果,同时可以避免对人体造成负面影响。当前,日本对于电解水农业技术有较为完善的研究。经实验证明,电解水对抗酸菌、真菌杀灭时间为1~3 min,对芽孢杆菌杀灭时间为3~5 min,可以有效提升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在实际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将强酸性的电解水进行稀释,稀释20~25 倍后喷施,可以达到预防病虫害、促进作物生长的目的;稀释5~10 倍后喷施,可以达到病虫害治理的目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农户采取合作种植的方法,将电解水技术应用到种植过程的同时,以合作的形式降低运行成本,充分发挥了电解水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价值[7]。
3.8 防虫网阻隔技术
防虫网阻隔技术是广泛应用于水稻、果树、蔬菜害虫防治的技术。农作物种植是一个跨度时间较长的过程,因此不论是温度、湿度等外部条件,还是农作物自身生长情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病虫害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防虫网的选择应根据虫害的种类和生长习性等,以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当前,防虫网阻隔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蔬菜种植过程中,可有效控制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甘蓝夜蛾及黄曲条跳甲等20 多种主要害虫为害,还可阻隔蚜虫、烟粉虱、蓟马及美洲斑潜蝇等传毒媒介昆虫,达到防虫控病的效果。
3.9 昆虫天敌保护利用
昆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是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方法之一。在今后的种植过程中,可大规模推广应用赤眼蜂、丽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用于防治玉米、水稻、蔬菜、果树及棉花等作物的害虫。重点推广应用瓢虫、小花蝽和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敌昆虫,用于防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果树及茶树等作物的害虫。以南方地区为例,可以将蜜蜂养殖与茶叶种植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避免茶叶受到病虫害影响,实现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还可以增加农户经济受益,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4 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农业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在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有了全新的突破。以“绿色生态”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能充分发挥绿色科技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将其融入作物病虫害防控中能,在保证绿色环保的同时降低农业种植对生态的影响,提高我国农业种植的质量和水平。新时期对农业种植有着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仅提升病虫害防治的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农作物种植必须要建立起以绿色生态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措施,用现代化绿色技术取代传统以化工技术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不仅实现了绿色管理、提升作物的食用安全性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提高了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因此,在今后的作物种植中,应加强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到更多作物的种植中,提升种植效率的同时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户的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