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玉米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2023-01-04刘彩花
刘彩花
(临夏县农业农村局,甘肃临夏 731800)
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性山地气候特点,全年无霜期147 d左右,年降水量587.3 mm,适合种植玉米。玉米作为临夏县主栽作物品种,种植面积连年增加,一些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也呈现加重的趋势。过去的玉米病虫害防治以化学药剂为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对玉米病虫害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防控”的防治方针,运用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在内的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控,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降低病虫害对玉米产量造成的影响,同时减少化学药剂对农产品质量的不良影响,实现玉米种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主要病虫害种类
1.1 虫害
1.1.1 黏虫
黏虫又叫行军虫,是一种具有突发性、暴发性、迁移为害性的迁飞性害虫,也是为害临夏县玉米的主要害虫。二代黏虫为害较大,每年都有一定的发生,个别年份大暴发时,会将玉米叶片全部吃光,给玉米种植和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绝产。成虫喜欢在生长茂密的玉米田中,一般草荒严重的地块发生比较严重。黏虫成虫喜将卵产在叶尖及枯黄的叶片上,在谷子或麦田中比较容易找到虫卵。
1.1.2 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种玉米常发害虫,也是一种重要害虫。玉米螟在甘肃省一年发生2 代,幼虫蛀食叶片或果穗,蛀食新叶后随着叶片的展开会出现“排孔”,是识别玉米螟为害的重要特征;为害果穗时主要集中在穗尖部,造成缺刻,伤口处容易被病原菌侵染,从而引发穗腐病,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1.1.3 叶螨
为害玉米的叶螨主要是截形叶螨、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成螨或若螨以刺吸式口器吸取叶片汁液,造成叶片退绿变黄、提早脱落,引发植株早衰。
1.1.4 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也叫腻虫,成蚜、若蚜以刺吸式口器吸取叶片汁液,导致叶片退绿变黄,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植株衰弱、减产。更严重的是蚜虫会传播病毒病,造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1.1.5 地下害虫
为害玉米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小地老虎等,其中蛴螬的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为严重,其会咬断玉米幼苗的根茎,造成缺苗断垄。蛴螬的成虫金龟子还会取食玉米的花穗或果穗,诱发穗腐病、果腐病,导致更严重的损失。
1.2 病害
1.2.1 锈病
锈病是为害临夏县玉米的一种重要病害,每年的发生面积都较大,一般年份可造成10%左右的减产,个别年份发病严重时可减产20%以上。锈病主要影响玉米叶片,严重时果穗和苞叶上也会出现病斑。发病初期叶面上会出现褐色的小斑点,病斑稍隆起,随后发展成椭圆形、黄(红)褐色、病部有铁锈色粉状物的病斑[1]。锈病一般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表现出症状,严重时叶面布满病斑,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植株早衰、严重减产。锈病在温度适中、田间湿度大的条件下容易暴发流行。不同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早熟品种的抗病性较差,一般甜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也较差,马齿型品种相对比较抗病。
1.2.2 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影响玉米叶片,病斑呈长梭形,黄褐色或黑褐色,发生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导致整个叶片退绿变黄、枯死,引发植株早衰。大斑病属于中温高湿型病害,如在玉米生育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田间湿度过大时,病害容易暴发流行。玉米播种过晚、穗期脱肥的地块往往发病比较严重。不同品种间大斑病的发病程度有很大不同,先玉335 相对易感大斑病。
1.2.3 苗枯病
玉米苗枯病,也叫玉米根腐病,是影响玉米最严重的苗期病害。该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一般在幼苗3~6 叶期表现出症状,幼苗基部1~2 个叶片首先变黄,逐渐向上发展,严重时外部叶片全部干枯,心叶萎蔫,幼苗枯死。此时拔出幼苗可看到中胚轴和整个根系逐渐变褐、腐烂,根系生长不良。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是导致苗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播种后遭遇低温天气且由于降雨导致田间湿度大时苗枯病发生更为严重,水分和温度适宜的土壤中种植健康的种子则很少发生苗枯病。
1.2.4 瘤黑粉病
瘤黑粉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病害。该病是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主要为害雄穗、果穗及苞叶,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在受害部位形成菌瘤,在菌瘤形成的过程中会消耗植株大量的营养而导致植株不结实,从而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瘤黑粉病的发生与品种、地块、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调查发现,果穗的苞叶紧实、质地厚的品种比较抗病,杂交系的抗病性要强于自交系;连年种植玉米的地块发病较重,因为连作地块病原菌量较大,容易引起发病;降雨较多、田间湿度较大时瘤黑粉病发生严重;玉米螟为害的植株相对也易发病。
2 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防治玉米病虫害对确保玉米稳产高产、保证玉米生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绿色环保的理念,采取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高效低毒药剂防治等在内的综合绿色防治技术措施,才能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实现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农业防治措施
2.1.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根据临夏县气候特点及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在选择品种时可以有侧重地选择一些抗病性强的品种,如农大108、郑单958、玉源7879、中地998、金科玉3308 等品种对抗瘤黑粉病、锈病和病毒病抗性较高,郑单958、登海11、强盛51、五谷318 等品种对大斑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对于大斑病发生较重的地块,要避免种植先玉335 等抗病性差的品种。
2.1.2 合理施肥
做好水肥管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是农业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合理施用化肥,最好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有针对性地补充植株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要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环境,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虫能力。
2.1.3 合理轮作
对于一些玉米病害发生较重的地块,如黑束病、瘤黑粉病等病害发生较重时,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尽量不要连续种植玉米,可轮换种植马铃薯、蚕豆、油菜等作物,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另外,注意尽量不在同一区域大面积种植单一玉米品种,应形成多样的生态结构,有利于控制病虫害[2]。
2.2 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是病虫害绿色防控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措施,其具有无污染、操作简便等优点[3]。目前,玉米虫害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杀虫灯和色板诱杀。
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成虫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物理防治措施,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无污染等优点。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害虫成虫的趋性,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引诱害虫靠近,然后利用高压电将害虫击昏或杀死,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生产中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等常发害虫。现以玉米螟为例,介绍杀虫灯的设置布局、使用方法、日常管理方面的内容。
通常一个频振式杀虫灯的控制面积在2.0~3.3 hm2,不同品牌杀虫灯的防控面积略有不同,根据说明书的介绍和防治面积的要求,合理设置杀虫灯。杀虫灯最好安放在村社周围离玉米秸秆垛近的地块或者玉米田周围的麦田中。将杀虫灯固定在2 m 左右的结实木棒上,灯底座距离地面高度以1.5~1.6 m 为宜。杀虫灯的使用时间从玉米螟羽化初期开始,到羽化末期结束。一般在19:30 开灯,第二天5:00 关灯。杀虫灯要设专人管理,每天按时开关电源,每3~5 d 用刷子刷掉灯网上的死虫,将虫袋里的虫子倒掉。
2.3 生物防治措施
目前,在生产上用于防治玉米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性诱剂诱杀、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等。
2.3.1 性诱剂诱杀
性诱剂诱杀技术主要是利用昆虫成虫性成熟时释放性信息素引诱异性成虫交配的原理,将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用释放器缓释到田间,引诱雄蛾到诱捕器中并将其杀死,从而达到减少成虫交配产卵、降低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4]。性诱剂可用来防治鳞翅目夜蛾类害虫,如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小菜蛾等,现以玉米螟为例介绍其具体实施方法。
诱捕器安装时间以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前开始,羽化末期结束。每667 m2放置一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内放置一个诱芯,每30 d 更换一次诱芯。安装诱捕器时,先取一根长1.5 m 左右的竹竿,将诱捕器固定在竹竿的一端,诱虫口距地面1.0 m 左右,另一端插入地下,将玉米螟专用诱芯放入特定位置,接虫口处连接塑料瓶并加入适量的水。要设专人管理性诱捕器,一般每隔3~5 d 清理一次死虫。
2.3.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是赤眼蜂可以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并利用玉米螟卵中的养分供自己的卵完成生长发育,玉米螟卵受到破坏,不能孵化出幼虫,从而达到杀灭玉米螟的目的。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作为目前主推的生物防治技术,在临夏县玉米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防治的效果得到了充分肯定。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后10 d左右为第一次释放赤眼蜂时期,此后间隔5~7 d 放第二次。每667 m2放蜂的数量为2 万头,第一次释放 0.8 万头,第二次释放1.2 万头。每667 m2设置释放点2~4 个,在释放点选取一棵玉米植株,将蜂卡别在叶片的背面。
2.3.3 白僵菌封垛技术
根据玉米螟越冬后化蛹时爬出洞外补充水分的特性,将白僵菌放入秸秆堆,使药液通过气流传播到玉米螟虫体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白僵菌孢子会侵入虫体,使虫体变成白色僵虫死亡,从而消灭玉米螟[5]。
封垛时间以玉米螟化蛹前15 d 为宜。白僵菌粉(每克含孢子500 亿)用量为7 g·m-3,兑滑石粉0.25 kg混合后均匀喷在秸秆垛内,喷药时要保证秸秆垛喷透。
2.4 化学药剂防治
在防治玉米病虫害时,采用化学防控技术并不违反绿色防控的原则,这是因为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如果不及时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可能无法控制病虫害的发展,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符合绿色防控的要求,必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
1)防治玉米地下害虫,可选用种衣剂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后再播种,种衣剂可选用5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70%噻虫嗪可分散粒剂或50%辛硫磷等。2)防治黏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低毒高效的药剂。3)防治大斑病、小斑病等叶部病害,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25%苯菌灵乳油等药剂。4)防治玉米锈病,要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选用65%代森锌、50%代森铵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每7 d 用药一次,连续防治2 次。5)防治苗枯病,需要对玉米种子进行药剂包衣处理,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6)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可选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在玉米抽雄前喷施50%多菌灵或5%福美双,每7 d 防治一次,连续用药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