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辨治顽固性呃逆的经验介绍
2023-01-04石智慧张亚东李广涛
石智慧 张亚东 李广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呃逆是由膈肌痉挛收缩所致,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健康人群也可因饮食过快过饱、进食生冷后引发腹内压骤然升高而出现呃逆,多能自行缓解[1]。而中医认为呃逆是由胃气动膈导致气逆上冲,人体不自觉地呃声不断,声短而频,难以自制的一种表现,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正气亏虚引起。短时间的呃逆无需特殊处理,但如果频繁呃逆,或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 h,则需警惕顽固性呃逆发生的可能。顽固性呃逆的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2],按照发病原因可分为中枢性、代谢障碍性、反射性和精神性4大类[3]。临床上,顽固性呃逆常见于严重脑病、糖尿病并发症、尿毒症患者,情志不遂等精神因素也可导致该病发生。西医治疗顽固性呃逆多对症下药,给予抑制胃酸药、镇静剂、肌松药等[4];中医常采用疏肝理气类中药,以及针灸和穴位注射等外治疗法。基于望闻问切四诊判断顽固性呃逆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中药辨证论治,往往能取得满意疗效。列举典型医案数则,供同行参考。
1 验案
1.1 阳明腑实型高某,男,38岁,农民。于2018年4月16日以脑干出血后失语、左侧肢体瘫痪2个月余,呃逆3 d为代主诉就诊于解放军第九九○医院。患者2个月前因脑干出血昏迷、失语、左侧肢体瘫痪,在东海县人民医院经保守治疗后神志清醒,言语不能,左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大便干结。于2018年4月13日发生呃逆,数小时后仍无好转迹象,遂转入解放军第九九○医院进一步治疗,当晚相继给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山崀宕碱注射液10 mg肌肉注射,呃逆症状分别缓解约3 h、2 h。隔日给予盐酸氯丙嗪注射液10 mg肌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注射用奥美拉唑40 mg静滴以抑制胃酸,呃逆症状缓解约2 h;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6 ml+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维生素B12500 μg穴位注射,呃逆症状缓解约为5 h。其后多次给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山崀宕碱注射液肌肉注射,呃逆症状缓解时间长短不一,但症状始终未完全消退。家属诉患者平时脾气暴躁,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2个月前脑干出血后言语不能、舌红少苔,大便干结,1周未解,脉洪数。西医诊断:膈肌痉挛;中医诊断:呃逆之阳明腑实证,治宜通腑泄热、降逆止呃,拟方承气汤加减。方药组成:生大黄6 g,枳壳9 g,厚朴9 g,柴胡12 g,白芍6 g,白术9 g,茯苓6 g,甘草3 g。水煎服,1剂/d,早晚2次分服,共7剂。服用3剂后呃逆症状大减,大便得通,继服2剂后呃逆症状基本消失,遂又连服2剂巩固疗效。随访7 d,家属诉呃逆未复发。
按:该患者的四诊信息如下:望其神志清醒,但无法言语,左侧肢体亦不能活动;闻其呼吸浅而快,呃逆声闷不响;问其家属患者因呃逆数日未眠,倍感疲惫,严重影响中风后康复进程;切其脉体宽大,脉搏不时急速而来,且盛来衰去。四诊合参,将该例患者判定为阳明腑实型顽固性呃逆。
患者平素便脾气暴躁,中风后又因丧失自理能力而郁结于心,热毒便在体内瘀积,加之已卧床2个月余,大便干结,1周未解,毒素难以从体内排出,腑气不通,故而胃气上逆于膈肌。承气汤为泻下的代表方,方中主药大黄通腑泄热;枳壳、厚朴宽中理气;柴胡疏解脏腑;白芍、白术补脾健胃;茯苓宁心安神;甘草清热解毒。全方具有通利脏腑、和降胃气的作用,患者呃逆自缓。
1.2 肝胃不和型陈某,女,73岁。于2018年11月12日于解放军第九九○医院门诊初诊。主诉右肩部、上肢疼痛、呃逆、失眠1个月余。患者1个月前因与家人发生口角后出现右肩部、上肢疼痛,夜间疼痛难忍欲哭,拍打肩部及上肢后疼痛症状减轻,拍打过程中出现呃逆、肠鸣矢气增加。停止拍打后呃逆症状消失,再次拍打肩部及上肢即出现呃逆、肠鸣矢气增加。患者多院求治疗效不佳,因夜间需多次拍打肩部缓解不适而严重影响睡眠。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有生气诱因,舌红少苔,脉弦数,纳差,二便尚可。西医诊断:膈肌痉挛;中医诊断:呃逆之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降逆、理气止痛。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5 g,香附 9 g,白芍6 g,白术9 g,当归9 g,厚朴6 g,茯苓6 g,生大黄3 g,生姜6 g,甘草3 g。水煎服,1剂/d,早晚2次分服,共7剂。患者连续口服7剂后右肩部、上肢疼痛症状大减,睡眠尚可,呃逆、肠鸣矢气症状消失。其后电话随访呃逆症状未复发。
按:该患者的四诊信息如下:望其面色萎黄,精神不佳,倦容明显;揉按拍打胃脘部附近便闻呃逆频作,口中有难闻异味;问其平素情志易抑郁,苦闷烦心,时常应肢体窜痛而失眠,拍打后可稍缓解,平素食欲不佳,食后脘腹胀满;切其脉搏,脉细而濡,浅且快,提示肝气横逆。四诊合参,将该例患者判定为脾胃不和型顽固性呃逆。
患者有明显的肝郁气滞诱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进而导致肩部及上肢疼痛,夜间阳气入里,气血运行更加不畅,因而疼痛加重,拍打后气血得以流通,疼痛减轻。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结可以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呃逆、矢气增加,加之肝木乘克脾胃,导致纳差食少,治宜疏肝理气为主。逍遥散为和解法的代表方,方中主药柴胡条达肝气;香附宽中理气;白芍、白术活血止痛;当归调益荣卫。用药7剂后,患者呃逆症消,右肩疼痛亦大有缓解,可谓一石二鸟。
1.3 气血亏虚型周某,男,53岁。因脑外伤后昏迷1个月余为代主诉于2018年2月26日入住解放军第九九○医院,诊断为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呈昏迷状态,GCS:4分,双侧颅骨去骨板减压,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约2.0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瞳孔直径约1.5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四肢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气管切开状态,导尿管留置,大便失禁。于2018年4月3日出现呃逆,1~2次/min,呃声低微,其后3 d先后多次给予胃复安注射液10 mg 肌肉注射、山崀宕碱注射液10 mg肌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8 ml+胃复安注射液10 mg+维生素B12500 μg穴位注射,呃逆多可短暂缓解,鼻饲进食后多易诱发呃逆。患者面色萎黄,四肢消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大便失禁。西医诊断:膈肌痉挛;中医诊断:呃逆之气血亏虚证,治宜补气生血、降逆和胃。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熟地黄15 g,当归12 g,川芎9 g,白芍6 g,人参15 g,黄芪30 g,茯苓9 g,白术9 g,肉桂9 g,生姜6 g,大枣9 g,枳壳6 g,厚朴6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半,3次/d,共7剂,鼻饲管注入3 d后呃逆症状消失。
按:该患者的四诊信息如下:望其面无血色,四肢皮肤萎缩,无法动弹,瞳孔不等大提示脑疝已产生,预后不佳;闻其呼吸微弱,呃声细微;问其家属患者已昏迷1个月余,无好转迹象,呃逆后影响鼻饲,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切其脉搏,轻取不应,重按方得,且脉细如缕。四诊合参,将该例患者判定为气血亏虚型顽固性呃逆。
该例患者为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脑部水肿或者颅骨骨折后,压迫喉上神经可引起顽固性呃逆。患者行颅骨去骨板减压术后,气管切开,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在中医中属元气大虚,加之昏迷状态,长期鼻饲饮食,脾胃虚弱运化功无力,营养吸收不良,久之气血两虚,胃失和降而出现呃逆,证属虚呃,不可直接降逆,应大补气血,健脾和胃的基础上稍加降逆药物,以免犯虚虚实实之过。故方选十全大补汤,方中主药熟地黄补血益髓;当归活血通络;川芎行气止痛;人参补益元气;黄芪固表强心。患者病情严重,需靠肠外营养维持生命,呃逆严重影响鼻饲效果,对于患者来说是致命的。十全大补汤大补患者元气,服药3 d后呃逆消失,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
1.4 脾胃虚寒型葛某,男,36岁。于2020年10月 15日于解放军第九九○医院门诊初诊,诉间断性呃逆2周余。患者2周前进食后出现呃逆,高亢有力,声短而促,比较频繁,口服抑制胃酸、缓解胃痉挛药物无效,在康复科门诊给予针灸中脘、合谷、气海等穴位1周,疗效亦不佳。进食生冷易发生腹泻、便溏,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舌边红,脉沉涩,大便干结、便溏夹杂。西医诊断:膈肌痉挛;中医诊断:呃逆之脾胃虚寒证,治宜温中散寒、疏肝降逆。药用理中汤加减:干姜10 g,北柴胡5 g,茯苓10 g,人参10 g,肉桂5 g,麸炒白术10 g,吴茱萸3.5 g,炙甘草5 g,陈皮5 g,木香5 g,麸炒枳实10 g,厚朴7.5 g(以上均为袋装颗粒剂,康仁堂产)。水冲服,1剂/d,早晚2次分服,共10剂。于2020年10月 28日复诊,呃逆症状消失,大便无干结,畏寒症状减轻。给予理中汤加减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药物组成:干姜10 g,茯苓10 g,人参10 g,肉桂5 g,麸炒白术10 g,吴茱萸3.5 g,炙甘草5 g,陈皮5 g,焦神曲10 g,砂仁10 g,肉苁蓉10 g(以上均为袋装颗粒剂,康仁堂产),水冲服1剂/d,早晚2次分服,共10剂。后电话随诊,大便正常,畏寒症状消失。
按:该患者的四诊信息如下:望其身强体壮,精神尚可,无严重伴发疾病;问其呃逆声强且短促,频率较高,胸部起伏明显;问其喜食生冷食物,但进食后易腹泻腹痛,口服益生菌后可有所缓解,平素大便不规律,便秘、腹泻交替发作;切其脉搏沉细略无力。四诊合参,将该例患者判定为脾胃虚寒型顽固性呃逆。
患者进食生冷易发生腹泻、便溏,平素畏寒,脾胃阳虚,运化腐熟无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而出现呃逆,呃逆不缓解影响睡眠,致肝气郁结不舒而出现涩脉、大便或溏或结,进食生冷又加重脾胃阳气损伤,因而出现腹泻、便溏。脾胃阳虚是主要病机。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并佐以柴胡疏肝解郁;枳实、厚朴降气通腑,寒气得祛,诸证得减。后随访患者称注意饮食后未再发作。
2 辨治体会
对于顽固性呃逆的中医治疗,笔者认为首先要辨寒热虚实,再根据寒热虚实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对于虚性呃逆应先补后泻或补泻兼施,对于实性呃逆可以先泻后补,或泻中寓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祸。从虚实来看,案1、案2属于实呃,案3、案4属于虚呃。从寒热来看,案1属热呃,案4属寒呃。其次,对于意识清醒的呃逆患者,呃逆发生后多伴有焦虑、睡眠差、心情低落等症状,或多或少伴有肝气不舒,可在方中加入柴胡、香附等药物以疏肝解郁,如案1、案3、案4种可见。再次,对于呃逆患者,要根据虚实适当加入降气通腑的药物,如枳实、枳壳、厚朴、大黄等,以上4则验案中均有体现。
3 讨论
呃逆是与神经、消化、呼吸系统及膈肌附近组织病变、药物、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其中与消化系统及脑血管疾病引起者居多[5]。中医认为呃逆主要是胃气上逆,气机不利,病位在胃,又与肝、肺、脾关系密切,饮食不节、肝胃不和、中气亏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呃逆[6-8]。正如《景岳全书·杂症谟》中“凡杂症之呃……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逆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之论[9]。目前对于呃逆中医辨证分型尚缺乏统一性,难以科学地指导临床治疗[10]。
在临床中呃逆比较常见,轻者可自行缓解,不能自行缓解或顽固性呃逆者给予胃复安、氯丙嗪、山崀宕碱注射液等肌肉注射、针灸或穴位注射(膈俞、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等)大多能够缓解[11,12]。但也存在一些经西医药物、针灸、穴位注射无效或疗效差的顽固性呃逆患者,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四诊合参,给予中药治疗后能够取得满意疗效。值得注意的是,顽固性呃逆不仅可继发于颅脑疾病,还可能是由于脑干出血,刺激膈神经和迷走神经所致,是中风的前兆,因此患者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