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与精神财富
2023-01-04徐蓉
徐 蓉
“十个坚持”,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我们党长期奋斗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概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是一个彼此关联、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不仅深刻总结了党带领人民历经艰苦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而且深刻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力量之源,指出了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为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性起点上开启第二个百年的奋斗征程指明了方向。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个坚持”的丰富内涵,用正确的党史观认识其内容框架,用科学的实践观发现其生成逻辑,用鲜明的发展观把握其未来指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凝聚历史智慧,为开创未来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
一、 在正确的党史观指引下理解“十个坚持”的内容框架
“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4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总结党的历史、传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百年党史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使命,不断以自身的成长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在不断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百年党史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为践行初心使命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不懈奋斗,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创新实践、发展理论,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站在整体性的视野上建构正确的党史观,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将为我们正确理解“十个坚持”提供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一) “十个坚持”对百年党史主题的揭示
“十个坚持”,揭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突显了百年党史的主题,以正确的党史观为指引,有助于我们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明确使命责任。百年党史的主题蕴含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之中,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页。到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一表述拓展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3)《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人民日报》2018年4月9日。这是我们党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对初心和使命的概括,体现了党对百年历史主题的认识不断走向丰富和深刻。
中国共产党自登上历史舞台之日起,就主动承担起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党的一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二大把奋斗目标明确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赢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页。从新中国成立,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条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之路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坚持党的领导”。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路浴血奋战、发愤图强、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使中国走上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也使“坚持党的领导”成为亿万中国人民无悔的选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这是我们从百年党史主题认识“十个坚持”的重要路径。
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十个坚持”之统领和百年党史主题之基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因为有了坚强领导核心的举旗定向,中国人民才能够在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局势中凝聚共识、齐心协力,不断战胜前行路上一次次困难和危险的挑战。面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各种利益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党的最高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群众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和执政底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面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把不断推进民族复兴的征程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在中国大地焕发生机、实现飞跃;面对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的事情要由中国人自己作主、由中国人自己来办;面对前进中的多条道路选择,始终“坚持中国道路”,探索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以开放的胸襟面向世界,以和平共处的姿态期待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面对开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始终“坚持开拓创新”,推进在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创新,不断开辟新天地、赢得新局面;面对各种内忧外患,始终“坚持敢于斗争”,把中国共产党不畏任何强敌与艰险的鲜明品格,镌刻在求生存谋发展开创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面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调动社会更广大成员投入民族复兴的积极性,始终“坚持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面对党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的需要,始终“坚持自我革命”,为党在民族复兴路上永葆青春活力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二) “十个坚持”对百年党史主线的贯穿
“十个坚持”,揭示党为初心使命不懈奋斗的动力之源,突显了百年党史的主线,以正确的党史观为指引,有助于我们在不断认清历史规律中把握历史主动。“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第5页。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奋斗历史的高度浓缩与生动写照。为确立党的领导地位、为实现人民利益、为不断发展和创新理论、为走好立党立国之路、为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为融入世界并正确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开创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为锤炼不惧困难挑战的坚强品格、为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在风险考验面前加强自我修炼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主线,就是用奋斗勾勒出来的主线。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在这部奋斗史的展开中,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明确的价值理念、价值目标、价值选择、行动准则的政党。党自成立之日起,从未改变自己的宗旨与信念,通过争取民族独立而实现人民解放,通过实现国家富强而谋求人民幸福,百年党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奋斗史。“坚持人民至上”,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深厚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和价值理念。“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6)《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6月28日。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建党强党、建国强国的历程,所见证的就是一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历程。从高举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大旗,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再到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新征程,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谱写出了中国发展的奇迹,“十个坚持”则是推动实现这一伟大成就的可靠路径。
从百年党史的主线看“十个坚持”,“奋斗”是牵引其中的一条红线。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不渝地为实现人民利益而奋斗。人民利益、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党为人民谋幸福而展开的奋斗也是没有止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8页。因此,以百年党史的奋斗主线为视角,“十个坚持”所阐释的就是奋斗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奋斗的根本宗旨和价值目标、奋斗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开拓、奋斗的正确道路和根本立足、奋斗的思想情怀和意志品质、奋斗的自立自强和勠力同心。百年党史镌刻着我们党带领人民通过不懈奋斗而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些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拼搏的英雄人物、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追求卓越的先进分子,是一代代奋斗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奋斗历程中彰显着对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的坚持,对胸怀天下、开拓创新的坚持,对敢于斗争、自我革命的坚持。在百年党史的奋斗主线中,“十个坚持”就是“国之大者”,事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事关如何同人民一起奋斗、如何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
二、 在科学的实践观指引下认识“十个坚持”的生成逻辑
作为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党带领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十个坚持”,是对百年党史进程中党的奋斗实践的历史性展开所作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带领人民在百年的复兴之路探索中,在寻求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不仅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物质力量,同时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支撑,而精神财富对物质力量不仅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还具有控制或改造的作用,从而使得整个中国社会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向着更加文明、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而这一发展进程既是在我们建党建国的历史性实践中展开,又将继续指引强党强国的新的历史性实践。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的进程中认识“十个坚持”的生成逻辑,在科学的实践观指引下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考察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从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
(一) 从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中认识“十个坚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如何从现实和实践出发,认识当时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作为历史经验的“十个坚持”,是我们党在历经百年奋斗的实践中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遵循,是建立在党对每一个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社会条件的深刻分析基础之上总结而成的;作为精神财富的“十个坚持”,是近代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因此,对于“十个坚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就需要将其置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各个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去认识,置于我们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去理解。
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社会条件来看“十个坚持”,其生成的逻辑彰显着鲜明的使命性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十个坚持”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党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来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通过土地革命、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来努力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通过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扭转恶劣形势努力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通过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国共再次合作来取得抗战胜利,通过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殊死斗争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在面对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肃清各种反动的残余力量、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新的政权奠定基础、如何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如何与外部世界和平共处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等领域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通过战胜各种严峻挑战而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构建全新的社会面貌,通过建立和巩固新的国家政权为国家迅速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明确社会主要矛盾来凝聚全国力量开展集中攻坚,通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来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通过在党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些具体的措施和推进过程都是对这一时期“十个坚持”的阐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建设一个体制上充满活力、物质上更加富有的国家,从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拨乱反正实现伟大转折,到历经六次党的代表大会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准确判断,我们党不断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党的建设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我国发展的道路、阶段、任务、战略、保障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更加明确,“十个坚持”在这一时期起到了促进各项任务完成的根本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国社会在新时代面临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构成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何在新时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都提出了需要不断赋予“十个坚持”新内涵的问题。因此,从我国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来看,“十个坚持”,是在我们党根据各个时期的社会条件来推动完成各个阶段主要任务的历史进程中谱写的,其生成逻辑蕴含于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中,凝聚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 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十个坚持”
从向往现代化、探索现代化道路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化,一代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在近代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做出了各自的探索,这种认识和探索在救亡图存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是相互衔接、不断上升的。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起,近代中国改革派的思想家们就开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各种主张,“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是典型的对建立现代工业和现代国家的探索,在这些行动失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点燃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火焰。在中西文化的剧烈冲击下,在“问题与主义”的激烈辩论中,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转折点,中国社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认清中国国情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框架和行动方案,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从此开启了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探索征程。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就中国社会向何处去、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前途是什么等问题作了系统回答,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并对党内出现的机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理论批判,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通过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因此,新民主主义理论初步回答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基本内容、经济政策、文化政策,并对利用资本主义、批判民粹主义提出主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所持的基本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探索,“十个坚持”的思想内涵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中逐步成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的开启中逐步展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不仅对现代化概念本身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从物质领域的现代化到制度领域的现代化、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的拓展过程;而且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的认识,也是逐步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分步走到步步高的进阶过程。同时,不仅是思想认识和价值理念层面在逐步走向深入,而且在现实推进和综合实践层面不断呈现新面貌。从周恩来在1954年9月的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共产党人把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视为决定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问题;从周恩来提出现代化分两步的设想,到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历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发展战略作了不断的细化和深化,到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时代的“三步走”战略,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展开的。这种认识上和实践上逐步深化的过程,是我们党始终从基本国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也是我们党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需具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以及内外环境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作的谋划,这一包含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反映了“十个坚持”不断生成的过程。
三、 在鲜明的发展观指引下把握“十个坚持”的未来指向
“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总结经验是为了回望过去,更是为了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这条道路的开创进程,用“十个坚持”来概括,既深刻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更蕴藏着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财富。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需要我们能够用发展的视角看待事物,从事物发展的现状中看到趋势,从事物发展的进程中看到规律,从事物发展的原因中抓住其根本矛盾。从党的百年奋斗史来看,只有我们搞清楚了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才能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只有我们搞清楚了过去怎样做到了“十个坚持”,才能弄明白未来我们为什么需要继续做到“十个坚持”。
(一) 坚定不移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探索,开创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近代中国陷入民族危亡、多次救亡运动未能改变民族命运之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探寻符合中国国情、历史和传统的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之路,为中国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建立政治基础、提供体制保证、丰富物质基础、完善制度优势,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事关中国社会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坚定。在这一历史进程,“十个坚持”所起到的作用是整体性、系统性的,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推动和相互作用下,使党能够领导人民更好地把握中国的国情、历史与文化,走出具有自己特点和特色的道路。
道路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3页。也是我们党不断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的根本出发点。走好这条发展道路,必须遵循“十个坚持”所指明的方向,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1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推进改革开放、不搞封闭僵化,在推进各方面创新的过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道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6页。绵延至今的五千年中华文明,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沉的创造禀赋,这些中国元素在融入中国道路后,能衍生出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进步发展之不朽根脉。有了这些精神要素的滋养,中国道路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在遇到艰难险阻时不畏压力、敢于斗争、敢于创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为“十个坚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土壤,并在实践中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鸦片战争后进入转折,中华民族在备受欺凌中走在了动荡和危亡的边缘,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正是这种屈辱和挫折,激发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展开不屈斗争的意志,在艰难中闯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路,并深刻认识“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3页。以认清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为前提,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精神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上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十个坚持”则将成为我们更好地在自立自信自强中走向发展的精神支柱。
(二) 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十个坚持”,不仅是总结历史的,更是指向未来的,不仅是面向国内社会改革发展的,也是指向中国在发展中如何妥善处理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中国革命的开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起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都不是在一个孤立的世界中展开,而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大国主导世界文明秩序的条件下进行。中国共产党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带领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经典理论指引的典型革命道路,而是一条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条件下经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一条没有现成经验可以搬用、没有现成样板可以模仿的道路,我们党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和勇气,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紧紧依靠人民,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寻求发展的道路,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城市化道路。中国共产党还在百年的奋斗中不断开展自我革命推动自身发展,把一个在成立时仅有50多名党员的组织,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可以说,“十个坚持”不仅促使中国共产党在直面问题中破解难题,而且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掌握历史主动权,推进伟大事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5页。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体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传递的决心和信心。要掌握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必须坚守“十个坚持”。民族复兴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充满风险和挑战,一方面,国内的改革走向深水区、进入攻坚期,深化改革会将触及各种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这使得将改革进行到底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格局发生新变化,而且国家之间的竞争局面日益呈现新趋势,占据科技领域的制高点更是成为各国在战略层面的必要部署。同时,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的担忧情绪在不断蔓延,各种反华势力不择手段地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外部关系,各种经贸摩擦和交流交往受到干扰的事件时有发生,争端、施压、冲突,已成为不断强大的中国需要积极应对的外部世界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从不乏风雨兼程和遭遇各种内外部挑战,也曾遭到过各种敌对势力的扼杀,经历过大屠杀、国共合作失败、全面内战,经历过冷战时期的外部封锁与对抗等,但是,这些都没有能够泯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意志和斗志,在伟大斗争中争取实现伟大梦想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表现。因此,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要以坚守“十个坚持”来开创“中国之治”,在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中牢牢掌握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中国,将在“十个坚持”指引下,汲取国内改革的经验教训、借鉴外部世界已有的成功做法,但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绝不改变既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充满自信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