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

2023-01-04,帅

南方农机 2022年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才

刘 磊 ,帅 燕

(四川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1)

毋庸置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抓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对于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75%的四川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短板在农村,作为西部职业教育大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是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1]。

1 四川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全省有职业院校537所,在校生154.2万人。其中:高职院校80所(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在校生61.55万人;具有招生资格的中职学校368所,技工院校89所,在校生92.65万人。学校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贯通培养体系逐步健全,人才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产教融合深化成效明显,服务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四川省职业院校平均每年向社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达30万人,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乡村人才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四川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伟大历史使命的关键[2]。

1.1 习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

1.2 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作出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推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夯实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基础[3]。

1.3 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作出具体安排

四川省委组织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乡村

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实施人才招引、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援助、人才激励五大行动以推动人才智力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一线集聚。《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普通话推广,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导、支持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涉农相关专业,加大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这些重大政策的出台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依据[4]。

2 四川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需求类型匹配度不高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不足的关键路径。从四川省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情况看,乡村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及农业科技人才还十分缺乏。但从四川省职业教育专业及人培定位来看,离精准化、专业化、专门化培养乡村人才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忽视了农业农村发展对新型农民的需要,从学生专业选择及择业理念看,毕业生较多的专业大多是脱离农业农村专业类人才的其他专业方向,存在“脱农”倾向。

2.2 用人机制不配套

从四川省乡村振兴增量来源看,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劳务输出人才技能型等乡村产业发展人才来源应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主阵地。但由于用人政策不配套,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扎根乡村。而乡村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乡镇规划建设等领域的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农村社会工作、农村法律等方面的乡村治理人才,都是针对本科院校毕业生招录,职业学校毕业生往往报名资格都没有。由于职业院校与乡村振兴衔接体制机制不顺畅,职业教育学校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5]。

2.3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虽然近年来农业农村投入有较大提升,但城乡发展差距大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仅从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 25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929元,收入比为2.4∶1,城镇居民收入是乡村居民收入的2.4倍;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21 951元,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4 978元,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4.4倍。同时,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比较,教育、医疗、生活品质方面差距巨大,毕业生在西部农村就业意愿不强。

2.4 职业教育主阵地弱化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不高,高素质农民的缺乏会直接影响乡村振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现有培训班多为技能培训,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缺乏,主要靠经验管理农业生产活动,不能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2017年资阳市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型和经营型人才占65.2%,管理人才极少,还存在管理水平不高与诚信意识不足的问题。按照《关于做好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2018年四川将培育1 000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与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从业人员总数相比太过微小。近年来,由于各类职业学校下沉农村不够,加之实训基地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实践培训需求,导致职业教育学用脱节,承担高素质农民及农业技能培育的功能有所弱化。

3 四川省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职教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四川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产教融合为原则,以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立足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要求,加快推进政策链、人才链、就业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五链”有效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

3.1 完善政策链,构建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制度

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来源渠道,各地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现代人才观念,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不懈积累乡村人力资本,整合资源、统筹组织,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抓好重要政策统筹和重要制度安排,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链条,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中央支持、东部支援、职校主动、社会帮扶”的工作格局,有针对性地把职业教育纳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常态实施,强化市县落实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政策、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政策落实落地,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建议把职业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将中职逐步纳入免费义务教育范围,使大多数城乡新增初中毕业生劳动力接受中职教育,培养适应“城渝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的新型农民[6]。

3.2 完善人才链,构建以需定供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要坚持秉承乡村理念,扎根乡村大地,服务乡村振兴,要结合四川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际需要,以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为重点,按照“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示范引领、梯次推进”的原则,从职业教育内部变革出发,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行动,明确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集中精力打造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乡村建筑师、医养结合、乡村幼儿教育等特色专业群。以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供给与供需结构耦合,促进乡村振兴关键要素与相关要素的关联运作,激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加大培训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构建相关主管部门为主导,职教院校为主体,农广校联动的高素质农民培养机制,把各级各部门培训统一交由省市县职业院校组织,加快构建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乡村人才培训机制,大力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卫健文旅体及规划建设人才[7]。

3.3 完善就业链,畅通高职毕业生进入基层的就业渠道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一批国民教育本科专业人才,更需要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院校实用人才。建议党委政府要统筹协调推进,与职业院校及相关行业部门合力打通高职毕业生进入乡村基层的就业渠道。把高职毕业生纳入乡村基层用人招录范围,作为农村发展党员、村“两委”班子人才储备重点,作为“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事业单位招录范围,丰富乡村基层人才类型,让高职毕业生能享受公平的就业政策,为乡村人才蓬勃发展搭建就业创业良性发展的支撑平台[8]。

3.4 完善产业链,发展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产教融合“校+村+企”合作模式

职业院校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低的根源还在于学用“两张皮”现象突出。要瞄准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大力推进“校+村+企”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职业教育特色、激发办学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人才高质量发展。建议各地党委政府加强对产教融合多元合作体系构建,加快形成党委政府、企业行业、院校等主体,坚持产教与校村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加大职业院校的产校融合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地方共建产业学院、现代农业园区、村委会(社区)等的合作,促进产校融合与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等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灵活而有质量的学业考核形式,推动形成“校+企+村”合作模式,构建乡村人才振兴命运共同体[9]。

3.5 完善创新链,打造高职毕业生农村创新创业支持平台

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会流向城市成为产业工人,一部分会扎根乡村成为乡村振兴中坚力量。建议把职教毕业生作为农村青年创新创业重点,实施创业帮扶行动,建立健全农民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制定促进职教毕业生创业工作规划,完善配套政策,设立县、乡、村三级“农民创业指导中心(站)”,加强创业项目开发推介,组织开展培训、咨询、指导等服务。大力开展金融普惠工程,对创业者给予小额信贷支持,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各级要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星创天地”,打造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支持职校毕业创新创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力争每个县都有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10]。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才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人才云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