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散文教学中的自然美育路径

2023-01-03黄乐欣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中学语文

黄乐欣

内容摘要:自然美育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以自然美育为视角开展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材里,刻绘景物的山水散文是教师开展自然美育的重要素材,以《醉翁亭记》为例,探析山水散文教学中的自然美育路径。联系现实生活的感官体验,以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感受自然美;立足语文教学的学科特色,在比较阅读中启发学生鉴赏自然美;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互动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自然美。从寻美到鉴美再到创美,在梯级的自然美育路径中引领学生概括寻美的角度,归纳鉴美的方法,总结写美的技巧。

关键词:自然美育路径 中学语文 山水散文教学 《醉翁亭记》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自然美育是美育中以自然物象为主体的审美教育。自然美育视角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传达知识更传递美感。“中学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肉体与精神、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的人,尽一分力量。”[1]96探析语文教学的美育路径,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自然美育。自然美育以自然美为依托,是一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美化其心灵行为,提高其德智水平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发现自然美,以教材为引欣赏自然美,使学生在总结和运用审美方法的过程中提升表达能力。实体景物和艺术作品是两类审美对象,中学阶段的审美教学以课内讲授或课外拓展的方式融于课程纲要所规划的知识体系之内。而传统课内教学以教室为主要的授课地点,这使得相较于需要实地游览的实体景物而言,古代文选一类的艺术作品更适合作为课堂教学的审美对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篇有着较强的美学特性,是极好的美育素材。语文教师在开展自然美育时要着重挖掘教材中的美学要素,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山水散文所刻画的景物是中学生日常生活当中较常接触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散文作为美育教学的切入口能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当教材与生活产生共鸣,山水散文中流露的审美思想将由悬置的美学理论落实成为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具体应用的审美方法。山水散文为学生鉴赏自然提供了具体范例,学生感知作者笔下的自然之美,借鉴作者寻美的方式思路,学习作者鉴赏景物的方式角度,领会作者透过山水表达的哲学思想,提升甄别美丑的审美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教材中的《醉翁亭记》是一篇典型的山水散文,它的美育意义体现在两个维度上。其一,教师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从这一维度出发,教师在课堂当中阐述欧阳修看待山水的具体模式,讲解课文中体现的写景技法,表述课文中欧阳修审视山水的具体视角。教师以课文的写作模式为案例,引导学生实践文章蕴含的鉴赏角度,模仿文章的感美思路寻找自然的美,鉴赏自然的美,书写自然的美。其二,教师将学生作为审美活动的客体,在这一维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联系课文的人文背景,分析作者由山水景物生发出的人生感慨,使学生理解欧阳修的山水之乐、旷达之情,侧重引导学生以自然景物为媒介提高思想境界。学生将课文当中凸显出的达观思想运用到生活当中,展现对于生活的热爱。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们获得美的品质,拥有美的素养。

山水散文的自然美育意义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路徑实现。“自然美育路径”是指教师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寻美、鉴美、创美是自然审美教育的三个阶梯,依据这个梯级理路,山水散文教学中的自然美育路径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教师对教材文本所涉及的自然物象进行选取分类。通过多媒体手段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审美对象,引导学生结合感官体验发现自然之美。其次,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丰富对比的角度和素材,以“比较阅读”为模式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在鉴赏文中美景的同时提升学生欣赏现实中自然美的能力。最后,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景,以小组或个人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表达美的热情。对教材进行择取分类,在学生初步体认自然美后,以对比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美。在学生具备一定鉴赏能力后,通过交流展示的方式促使学生表达美。在递进模式中创设山水散文教学中的美育路径,实现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育。

一.整合并展示美育的素材,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

(一)教材的整合与多媒体的使用

自然美育的审美对象是自然界的景观物象。自然美育路径下,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对象是作者在文章当中描写出的各类景物。文本当中的景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对教材所囊括的众多审美对象进行选取、分类和整合。用多媒体设备对择取的审美对象进行直观展示,有助于学生感受自然美、提高审美力。

选材的原则包括“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教材的内容特点”两个部分。从学生角度上说,中学阶段里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基础,考察同年级学生的审美水平,根据年级共性选取文本中合适的审美对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低年级的学生审美意识较为薄弱,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选取学生容易接触的审美对象进行教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鉴赏意识和阅读能力,但对美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师可以扩大时空视野,选取富有历史背景和情感底蕴的审美对象进行语文教学。从教材内容上说,教师可以根据篇幅大小以及与生活的相关程度对审美对象进行选择。在取材之后,教师要对所选材料进行分类整合,分类的依据可以是物象的起源,也可以是鉴赏中所运用的不同感官。分类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归纳一类审美对象的鉴赏方式,使学生将文中的具体审美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在学习、模仿与运用的理路中提升审美能力。

对审美对象进行选取和分类的最终指向是展示自然物象的美,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文字所描述的审美对象。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从不同感官体验入手,营造出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景象特色,带领学生欣赏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启发学生欣赏自然物象之美。教学展示中常用的多媒体素材有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借助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冲击,对比不同色彩和声音上的差异,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联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自然物象进行再感知,对抽象文本进行再理解,对课文发现美的思路进行总结归纳,进而从一种事物的鉴赏当中获得启发和路径,学会运用这一思路寻找自然事物的美。

(二)选取和展示《醉翁亭记》中的自然美

以《醉翁亭记》为例,教师在实践美育化教学时可以取材于山、水和亭三个审美对象,依照视觉和听觉两个鉴赏角度进行分类教学,在展示景物美的同时讲解“色彩”“音律”以及“线条”三条寻美思路。山水是自然界中最为典型的自然意象,亭子是中国园林景观的特色建筑,它们是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较常接触的审美对象。九年级的学生对自然之美有一定的体认思考,但他们缺乏一套相对系统的鉴赏思路。教师以学生较常欣赏的山水为切入点,对文中美景进行讲解梳理,完善并拓宽学生已有的鉴赏思路。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对“美”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师选择亭子这一富有历史底蕴的传统建筑作为审美对象可以启示学生在寻美中考察景物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深化他们对于“美”的定义。

依据鉴赏的感官进行分类,从“色彩”和“线条”两个寻美思路切入,对《醉翁亭记》中的山、亭进行详细阐述,带领学生感受景物的形态之美。首先,“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576是《醉翁亭记》对于琅琊山山形的描写。对于“秀”的讲解,教师可以在讲解字词本义的基础上搭配多媒体手段,以视频的形式模拟再现古代琅琊山的“秀丽”形态。引导学生透过丰富的绿色和勃勃的生机感受山形的靓丽,推理出“色彩风貌”这一鉴赏角度。启发学生在日常审美活动当中关注高山的色彩美以及形态美,从色彩的角度发现美。其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576是《醉翁亭记》对于亭形的描写。教师可以选取写字楼作为对比对象,使学生区别四方周正的美和灵动流转的美。除了异类比较,教师也可以收集同类凉亭的照片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分析醉翁亭的建筑特点。之后,教师可以抓住“翼然”这个句眼,展现宝塔与醉翁亭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庄严厚重与轻盈灵动的不同,领会“翼然”所描绘的轻盈姿态,整理出一脉以线条为中心的寻美思路。

鉴赏活动需要调动各类感知器官对艺术形象进行主观感受,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视觉”观察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听觉”寻找美的能力。“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576是《醉翁亭记》对于水形的描写。以“潺潺”为中心,教师可以运用音频带领学生体会水的美。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寻美经验,播放多段音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经验,由水声联想至水形,从水声中感受水的壮阔与静谧。水声和水形关联,学生可以通过水声想象酿泉的具体形态,在生活的审美实践当中也可以通过声音鉴赏流水的形态特征。

二.丰富对比的素材与角度,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一)立足学科特色的对比教学

“对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教学的重要思路。“对比教学”是指教师运用相似或相反的材料对同一教学目标进行分类讲解的教学活动。在审美教育的实践过程当中,“对比”这一教学路径可以突出课文审美对象的美学特点,深化学生对课文重点字词的理解,强化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语文的学科特点在于语言文字的应用。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把文本纳入为对比的素材之一,通过比较阅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对比教学的开展需要以两类材料为依托,一是教学讲解材料,二是教学展示材料。对于前者,教师需要对中学阶段涵盖的课文内容进行单元间或课文间的对比整合,选取全篇或片段开展教学,依据一定的主题内容进行对比讲解。比如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归入富有人文色彩的山水散文一类,将《三峡》《答谢中书书》归入纯自然景观的山水散文一类。关于片段对比,教师可以针对同一主题,择取不同课文的相似语段进行类比讲解。例如,截取《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中描写溪水和群鱼的片段,引导学生在对比当中分析两者表述上的不同,总结出两者的欣赏方式。对于后者而言,教师要以文为主以图为辅。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人文学科,鉴赏自然的基础在于体悟文辞。在美育的实践过程当中,教师要明确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立足语文学科特点,以文字为依托开展自然美育。“以图代文”“以声代字”会造成语文和艺术的错位,削弱语文学科的特性。

除了从文本角度拓宽对比素材之外,教师也要延展对比的角度。运用多种对比角度,在提升课程趣味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归纳鉴赏的方法。常见的对比角度有正反对比、横纵对比,前后对比等。通过对比教学可以达到两个教学成效,其一是用对比的技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使学生领悟美之为美的确切原因。其二是从山水散文中获得一个鉴赏方法的模板样例,通过对比习得联系背景法、结合实际法等鉴赏方法。

(二)对比教学在《醉翁亭记》中的运用

在图文对比中优化学生的鉴赏思路。教师可以将学生依据课文绘出的配图作为素材与原文的相关句段进行对比。关于水形,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地描述出自己对“泻”的理解体会。通过画与文的跨界对比,学生可以将自己对于抽象文字的理解转化为直观图像。而借助直观图像,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点评学生的鉴赏思路,以此拔高学生原有的鉴赏水平。

在文本对比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深秀”是课文的重点字词,有不少山水篇目都用“深”来表达高山幽深的形态。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琅琊山的独特之美,教师可以整合比较教材当中与“深”有关的课文案例。选取《小石潭记》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1912作为对比素材,以“同类对比”作为对比角度,着重对琅琊山的“深”进行深入讲解。小潭所在的山丘是“幽邃”的,凄清刺骨;琅琊山是“幽深”的,禅意静谧。对比过程深化了学生对美的感受,也加深了他们对“深秀”这一重点词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鉴赏文本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在前后对比中引领学生运用“对比法”欣赏自然气韵之美。“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4]50画作与散文同为审美对象,感受气韵之美也是审美活动与文本鉴赏的重要内容。山水景观的神韵与记录者的主观情感有关,教师可以选取一个重要节点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法”从人文自然的因素上分析节点前后同一景物的不同气韵。例如,教师可以把“林木”作为研究对象,以“傍晚”为时间节点,分析“佳木秀而繁阴”[2]576的爽朗澄澈与“树林阴翳,鸣声上下”[2]577的淡淡忧愁。在对比分析后剖析产生差异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前一句处于充满活力的夏季,后一句处于漠落的夕阳之中。主观上,前一句是作者喜爱之情与宴饮之乐的投射,后一句是宴酣之乐将要结束的不舍之情。

运用“整体意识”鉴赏文本与自然中的留白之美。自然景物中的留白部分是重要的审美对象。留白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选用课内与课外的文章设计对比阅读环节,在阅读中向学生展示留白艺术。课内,《醉翁亭记》对四时之景的描绘“虽求精细准确,又仍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日有朝暮,并不计时辰迟早;天有阴晴,却不问光暗程度”[5]202,以局部概括整体,在空白中构建想象。课外,黄庭坚的《瑞鹤仙·环滁皆山也》对《醉翁亭记》进行缩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删减或增添的句子中梳理作者的改编理路,启发学生欣赏山水的留白美。

三.互动教学的交流与展示,激发学生表达美的热情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学习”的接受者。在山水散文的美育化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观点与思考,运用“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激发学生表达美的热情。

互动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是一种创造师生合作的和谐课堂氛围,扭转传统填鸭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互动教学”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以文字为依托创造美的文章,以情思为对象创造美的情感。这一阶段的美育内容包括教师对“自然美”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对“自然美”的情感抒发。在互动教学当中,教师要在交流沟通中与学生一起搭建美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山水风光给人带来的深层意义,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感悟一定的人生哲理,在山水散文的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活动,例如进行一次课内表演或课外郊游,用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在交流互动中促使学生抒发对美的情感,展示对美的看法。

为巩固教学成效,教师往往以表达的形式开展教学评价,在评价中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相较于在思想上表达美,书写自然之美的习作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更适合作为语文教学的评价依据。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是学生审美活动的实践成果,也是中学生需要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写美的前提在于感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任务,而不是推动学生在缺乏真实感受的情况下因为作业压力进行被动表达。在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当对审美过程与应试作业两者的关系进行再思考。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引领学生自主地表达美,创造美。自然美育对心灵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笔尖流淌出的应是学生在山水中获得的真情实感,山水赋予学生的应是自然美带来的轻松愉悦与哲理启发。

(二)互动教学在《醉翁亭记》中的应用

作为美育路径的互动教学依据教师所创设的相关情境展开。教师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为导向,由课内引向课外,在情景搭建当中引领学生以自身经验为依托将山水散文的行文结构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和写作当中。以《醉翁亭记》为例,教师以学生划分出的课文层次为基础,引导学生整理出课文“景——事——情”的写作顺序。再请学生依照《醉翁亭记》“由事入景,由景入情”的记叙顺序分享一次真实的旅行经历。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课文里的写作模板,为学生的写景作文的布局安排提供一种思路,以此提升学生写美的能力。

除了对写景作文进行总体的布局安排,对自然物象的细节描写也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醉翁亭记》一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可以启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景物进行描摹。首先,以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导入,请学生以“由上到下”“由远到近”为例分享自己的观画顺序。再次,以小组讨论的模式请学生将观画模式运用到文本的赏析过程中,分析《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2]576“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576两句的空间构图。引领学生总结出“先宏观后微观,先远景后近景”的写景顺序,在作业中模仿课文的写景顺序对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描写。

“表达美”这一美育内容不仅体现在作文中的表达,还体现在生活中的表达。教师可以借助《醉翁亭记》一文,帮助学生把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迁移到生活中,转化为对生活里各类事物的喜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一阶段的美育路径包括户外实践和课内活动。对于课外,教师可以从实际情景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次小型郊游,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郊游感受。在学生找到生活和文本的共通点后,再讲解《醉翁亭记》中的山水之乐。对于课内,可以采用模拟演出的方式,组织学生将《醉翁亭记》中描写山林之乐的片段改编成剧本在课堂中表演展示。在表演的过程中揣摩欧阳修的情感,体会山林间的乐趣,表达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最后延伸为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记中记录生活的美好,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以此启发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在文字中书写自然,在审美中爱上生活。

《醉翁亭记》是山水散文的典型代表,是自然美育的重要素材。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山形”“水形”“亭形”进行讲解,学生感知到“色彩”“音律”“线条”等寻美的角度。运用对比的方法讲授山水的风貌意境,学生习得“联系法”“整体视角”等鉴美的方式。运用“互动教学”这一美育路径,教师设置具体情景,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或展演展示观点。以课文为依托,在课堂交流中归纳出“景——事——情”的写作模式以及“先宏观后微观,先远景后近景”的写景顺序。在美育路径的实践中建立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自然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语文课堂是美育开展的主要阵地,以山水散文为素材,探析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育路径。教师通过展示教材启发学生发现美,学生在丰富的素材中感知美。“多媒体”教学为“对比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对比教学”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习得欣赏美的方式,从而在“互动教学”这一美育路徑中实践鉴赏美的思路,在表达与交流中创造美的作品。

美育路径依据审美能力培养所经过的“寻美、鉴美、创美”三阶段分为三个阶梯。首先,“寻美”是审美活动的开端,择取恰当的素材进行展示,在展示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知自然美。促使学生在感美中厘清美丑的概念,掌握寻美的思路。其次,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寻美能力后,教师立足语文的学科特点,运用“文本对比”这一教学路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美的能力。最后,“创美”是自然美育的最终导向,教师在“互动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鼓励他们在文章中书写美,在生活中抒发美。在层层递进的美育路径中开展山水散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05):96-101.

[2]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3]柳宗元:《柳宗元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

本文为《“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与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JAS2017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中学语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