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废墟文学”中的“冰山原则”研究

2023-01-03韩艺瑶綦甲福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

韩艺瑶 綦甲福

内容摘要:海明威将“冰山原则”引入文学领域并使其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首先介绍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基本理念,并从社会现实、他国影响和社会历史三个方面分析“冰山原则”在德国“废墟文学”中兴起的原因,结合废墟文学作家沃尔夫冈·博尔歇特《厨房的钟》一文,具体分析“冰山原則”在德国废墟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博尔歇特在“冰山原则”的框架下,用最简练的语言深刻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恶之情。

关键词:冰山原则 废墟文学 《厨房的钟》 沃尔夫冈·博尔歇特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在探究“人格理论”时,他们用“冰山”来对比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状态:人格宛如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藏于海面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海面下的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发展和行为。[1]“冰山”这一比喻之后逐步被各学科借鉴,本文重点研究“冰山原则”在德国废墟文学中的体现。

一.文学中的“冰山原则”

1932年,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午后之死》[2]中首次将“冰山原则”引入文学领域。他用“冰山”这一比喻巧妙梳理了作者创作与读者理解之间的关系:作者只需要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至于海面下隐藏的大部分,应该让读者通过文本提示自行想象和补充。正如他所说,冰山运动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它只露出了海面上的八分之一。文学作品中,读者接触到的文字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字里行间传递的那些无形之物即所谓的“八分之七”,前者清晰可见,后者隐藏在前者之后。因而作家要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回旋余地和想象空间。海明威认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2]文学中的“冰山原则”所推崇的是读者亲自感受藏于海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3]

只有作家不把内心感情一一奉告时,读者才有更多的机会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及主人公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所谓“更少即更多”——简练、通俗的语言也能创造丰富的情感思想。用最简单的语言勾勒鲜明的形象,将情感和思想深藏于其中,读者只有亲自挖掘,才能把握文章的情感诉求。语言虽简练,场景却鲜活,其中蕴含着大量需要读者亲自体味的情绪和思想。由此人们可以说,简洁性和间接性是文学中的“冰山原则”的两个显著标志。

二.德国文学中的“冰山原则”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文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德国文学也受到了这一热潮的影响,极具时代特色的“废墟文学”是最佳代表。“废墟文学”是二战后涌现出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以短篇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冰山原则”能够在“废墟文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也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战后德国的社会现实

二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背上高额债务,所有德国人需为此买单,他们既是侵略者也是受害者。[4]当时的许多资料报道,女人乃至老人都走上街头,用手中的铁锹去修复一片狼藉,所有人都忙于重建自己的家乡。哈特里奇(Edwin Hartridge)在《第四帝国的崛起》中说,不惜一切代价活下去是国家目前的最高纲领”[4]这是对当时德国的最好总结,家园重建是所有人的追求,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重建自己的家乡和价值体系。面对这样的经济基础,充满哲理的语言读起来往往费时费力,与当时社会情况不符。大众需要通俗易懂的文章来反思罪行、抚慰心灵。对于作家来说,比起滔滔不绝的论述,把道理藏于故事之中让读者自己体味挖掘似是更为明智之举,他们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战后群众最真实的生活状况。这些作品要求读者透过现象去抓取本质,借朴实语言探求真实情感。

2.美国短篇小说的影响

二战后,战败国德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他国影响。文化,首当其冲的是文学,不显于形,却最容易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作为“废墟文学”典型文学形式的短篇小说实际上是舶来品[5],它是当时兴盛于美国的一种文学形式。正所谓“文化无国界”,短篇小说的影响力绝不仅限于美国。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与美国的交往中无形中也被迫接触到美国的种种文化,受到像海明威和威廉·福克纳等知名作家的影响,短篇小说在德国逐渐发展起来。总体来看,短篇小说篇章短小,语言精练,结构简单。德国废墟文学中的短篇小说所追求的是用朴实的语言讲述日常生活,意义深远的启示常隐藏于平凡语言之后。这一点,恰是文学中冰山原则的核心。

3.与第三帝国文化的彻底决裂

第三帝国时期,其文学主题是“Blut und Boden”(鲜血和土地),从国家沙文主义的立场出发,文学主要歌颂故乡、国家的觉醒与活力。[6]文学语言宛如口号,十分简短、非常有利于士气的提升。由此一种与国家纳粹主义相呼应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发展起来,它控制了人们的思维和语言,并使其日益狭窄。[7]二战结束后,随着第三帝国的崩塌,作家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改变这种语言状况。人们受够了大喊标语,像傀儡一样被他人操纵。作家们放弃了之前的一切,想要建立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6]面对一片狼藉的废墟,他们不仅要重建房屋和故乡,更要重建心理和语言体系。新一代作家避开流亡和保守主义的传统,清除曾经被纳粹所用的语言,客观地描述所见之物。为了忘却纳粹式的语言,除去关于纳粹的记忆,他们想要寻求一种全新的、简单的、不加修饰的语言,并用这种新式语言去描述这场战争,抒发整个国家的痛苦之情,[8]他们想用最朴素的语言去描述最真实的生活。源自美国的短篇小说这种短小精炼却情感深刻的文学形式恰恰满足了德国作家们当时的这种需求。德国废墟文学由此出现,涌现出大量描述战后生活的作品,这时的语言简单却不无聊,不是布道劝诫,但也能震撼人们的心灵。所以简单的语言和清晰的结构是“废墟文学”的共同特色,这符合“八分之一”定律。

至于要写什么,要怎样才能达到启蒙大众的效果是当时文人学者共同考虑的问题。人们刚从战争中逃脱出来,面对的是废墟、鲜血、哀嚎和死亡,麻木的不仅是肉体,更是心灵,丢失信仰的人们无所适从。作为国家的脊梁和希望,作家们要看清自己乃至国家的内心,要告诉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接下来该如何生活,要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帮国家重建新的价值观。作者并不想再去复原这场战争,事实上也根本没有合适的语言能够讲清楚这场战争究竟多恐怖,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见证者。大众的心早已千疮百孔,他们不想回忆战争,只想知道被战争波及的他们该如何继续生活。于是作家们去描述战后真实的生活场景,他们将情感藏匿在普通故事中,让读者走进其中,引起共鸣。他们深知,亲身体验更能让人印象深刻,读者需要一步步走进人物、作者和自己的内心。沃尔夫冈·博尔歇特(Wolfgang Borchert)的《厨房的钟》是废墟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短篇小说。

三.《厨房的钟》里的“冰山原则”

沃尔夫冈·博尔歇特(1921~1

947)是人生短暂却见闻丰富的德国作家,二战期间曾被困集中营,对战后的文学改革有着强烈的呼声。《厨房的钟》是博尔歇特描写战后生活的典型作品。该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青年和自家厨房钟表的故事:某天,青年人怀抱钟表坐在公园长椅上,他时而自言自语,时而与旁人聊天,毫不吝啬地抒发着自己对这款钟表的喜爱,由此回忆起曾经有母亲陪伴的幸福时光。但如今所有一切都消失了,唯有这块钟表陪伴着他。

1.海面上的“八分之一”——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结构

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记者、画家房龙在研究人类艺术时曾说:“一流的艺术家达到他的绘画效果,并不用很多东西,两三个人物,一张床,一把椅子,一扇窗户,一面墙,一棵树的树梢,就足以表达一切了”。[9]这自然也适用于文学创作:杰出的小说家之所以杰出,并不在于其小说篇幅有多长,故事有多复杂,场面有多宏大,而在于他所创造的小说世界真正精彩。

《厨房的钟》讲述的是日常生活。通俗的语言是其典型标志:通篇不足一千词,且并无生僻词,句子短小,口语化明显,例如:“Alles ist weg.Alles, stellen Sie sich vor. Alles weg.”(一切都没了,您想像一下,是一切。一切都没了)全句仅由十个词构成,“alles”却前后出现三次,人物语言断断续续,生活化场景极易引起读者内心共鸣。此外,人物塑造简单:“altes Gesicht”(衰老的脸庞)是对青年男子的唯一外貌描写,此外我们对他一无所知,但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物变得丰满起来。意大利哲学家维奇曾说,“论证越少,人们的想象空间就越大”。[10]“冰山原则”追求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回旋余地,让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去理解文章,此处的人物塑造便是对这一点的完美诠释。在结构上,青年的回忆穿插在首尾两次谈话之中,将文章分为三部分,结构清晰。结尾处,青年男子再次陷入思索,与上文回忆相呼应。文章虽短,但结构完整,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2.海面下的“八分之七”——隐藏的情感

冰山真正壮观的是水下的部分,同样,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无形情感最为震撼人心。博尔歇特在《厨房的钟》里巧用四种修辞,借简洁的语言抒发了深厚情感。

首先是象征。该短篇小说标题强调厨房,是因为令人难忘的事曾在这里发生:青年人每天凌晨两点半才到家,即便已是深夜母亲也会为他打开一盏灯,起床帮他热一下已经凉透的晚饭,默默陪儿子吃完,夜夜如此,无一例外。“光”在此象征着给人慰藉的母爱,厨房的钟正是见证者。有人认为厨房是每个人心里的故乡,因为家的味道是厨房里飘出的味道,这种味道对于每个人都温暖安全。[11]所以厨房象征了家庭,象征着家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博尔歇特借悬挂于厨房的钟暗示了青年男子对母亲、对家、对过去有母亲陪伴的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那些有母亲陪伴的日子是美好的,但它终究是逝去了,母亲已经去往了天堂。青年人一直想着“天堂”(Paradies)一詞,对他来说,有母亲爱护的每一天都是天堂般的生活,这是永存于记忆的美好时光。

其次是对比:青年人年仅二十,却面部苍老,是生活里的孤独、灾难和痛苦迫使他拥有了一张与年龄极不相称的脸。“Alles ist weg”(一切都没了)是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孤独的他期望能与人交谈,所以在公园里不管人们看他与否,他都会热情地看着别人,即便是尴尬的问题,他也会笑着耐心回答。他的生活中只剩下厨房的钟,这是他唯一的陪伴。

此外博尔歇特还巧用双关。“Innerlich ist sie kaputt, das steht fest.Aber sie sieht noch aus wie immer.”(它内部已经坏了,这是肯定的,但它外面看起来还是那个样子。)这本是青年对钟表的评价,却也暗指当时人们的状态:人还活着,但心已经死了。在青年男子说出钟表停留在凌晨两点半的原因前,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战争的轰炸让钟表停留在了两点半。战争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糕。

最后是对重复的运用。“sie ist übrig”(只剩下它了)出现四次,表明只有钟表残存是最后的结局。它或是青年男子的自言自语,也或是对别人问题的回答。短短三个词表现了青年人的无助与绝望,看似轻描淡写的回答,却字字刺痛心脏,不断的重复是持久的回忆,是对可恶的战争的一再揭示,简单的“八分之一”下蕴藏着丰富的“八分之七”。

海明威将“冰山原则”带入文学领域,其在德国废墟文学中的发展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使短篇小说成为德国战后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冰山原则”是其灵魂。海因里希·伯尔曾说,“作家需要的是对世界敏锐的观察,而不是捉迷藏似的回避现实。”[12]废墟文学作家的确做到了,博尔歇特敏锐地观察着废墟上的生活和人们敏感的内心,将情感藏匿于字里行间,引导人们去探求、思考,疗愈战后人们千疮百孔的心。像伯尔所说,“凡事只要留心看,就都能看清”[12]。废墟文学里,我们要通过通俗易懂的句子和平凡的故事去把握那深藏其中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海面之下的“八分之七”带给我们的震撼。

参考文献

[1]Sigmund Freund,Joseph Breuer.Studies on Hysteria[M].New York: Penguin Classics,2004.

[2]Ernest Hemingway.Death in the Afternoon[M].New York:Arrow,1999.

[3]邱艳红.浅析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形成原因[J].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48-52.

[4](美)埃德温·哈特里奇(著),范益世(译).第四帝国的崛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

[5]Wilfried Ehlen.Die moderne Kurzgeschichte[M].自:王炳均.文学与认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6]吴涵志.德国文学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李伯杰.德国文化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8]高中甫,宁瑛.20世纪德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

[9]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周亚群(译).人类的艺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1.

[10]詹巴蒂斯塔·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1]陈凌.厨房:每个人心里的故乡[J].城色,2014,(9):29-31.

[12]海因里希·伯尔(著),林伟中(译).我眼中的废墟文学.自:艺辛.《邂逅缪斯——文学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转:出版经济,2006,(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