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老融入当下

2023-01-03刘佳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北运河京杭大运河通州

刘佳璇

北京市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

“河冰初解水如天,万里南来第一船。彻夜好风吹晓霁,举头红日五云边。”720年前,元大德六年“龙抬头”这天,元朝诗人贡奎乘舟到达通州,一路的运河风光让他心情舒畅,写下了《二月二达通州》。

这首诗,如今被刻在了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广场的浮雕上。

曾几何时,沿着京杭大运河,无数舟船、物产和人员“万里南来”,为京畿大地带来了更多的灵气与活力。

“激活运河文化,不仅要宣传过去的历史,关键是要复活一种连接历史和当代的运河生活方式。”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总撰稿人、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张谨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用活水激活人文资源,用内在协调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重塑运河生活……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逐步推进,大运河北京段生态修复与沿岸景观提升效果越发显著。

流淌千年、跨越七区,大运河至今仍是北京的关键城市水脉,更是一条焕发全新生命力的城市文脉,在市民生活里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朝阳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已建成80 万平方米的景观廊道,自亮相以来就成为市民游憩的热门选择。

2022年7月,摄影家刘世昭把他两次沿大运河骑行拍摄的作品集《流淌的史诗——京杭大运河骑行记》无偿捐赠给首都博物馆。

41年前,刘世昭曾骑着一辆自行车,以北京为起点,对京杭大运河沿线进行了首次骑行采访摄影。

出发第一天,刘世昭在日记中写道:“出建国门后一直沿大路往东行,路南侧就是通惠河。简直不得了!走了一路,越走越臭,河水被污染得成了黑色……”

由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通惠河,曾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漕运由通州入京的最后症结。随着漕运衰败与城市变迁,到刘世昭首次沿京杭大运河骑行时,通惠河已成为城市排污河。

2016年,受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鼓舞,刘世昭再次拿着相机来到通惠河的朝阳区、通州区河段。此刻,呈现在眼前的是宽广的河道、清澈的河水。

其实,在2014年申遗成功时,作为申遗工作参与者的张谨心中就有抱憾之处。

大运河北京段北起白浮泉和玉泉山诸泉,以通惠河和北运河为主线,以长河和坝河为支线。这些主要河道的上下游支流和湖泊,又沟通了北京的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北运河水系,串联起涉及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顺义七区的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不过,由于在申遗时大运河北京段的一些河道沿岸缺少文化氛围和优质绿化,因此能在北京市内有幸列入直接申报名单中的遗产河道,仅有通惠河北京旧城段(什刹海和玉河故道)以及通惠河通州段。

如今,通惠河、北运河沿岸已有了滨水慢行道,成为北京市民散步休闲、骑行打卡的热门线路。

今昔對比的巨大变化,让大运河文史专家、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党支部原书记任德永深感欣慰。

“人们正渐渐找回对运河的感知,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随时都可以去亲近运河。”任德永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从通州区的运河二号码头登船,便可以游览北运河(通州段)上起北关闸、下止甘棠闸全长11.4公里游船航线。

这条航线于2019年10月正式开通。据通州区交通局的最新统计,仅2022年开航至10月中旬,大运河游船自航船舶(观光船+摆渡船)已运送乘客共计9.25万人次。

站在游船二层甲板上,可以看到两岸茂密的乔木和穿梭其中的游人——随着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主体工程的完工,通州区已改造及新建滨水绿道50余公里,并设置了景观广场及亲水平台20余处。

“当大家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运河、受益于运河,文化认同自然就产生了。”张谨说。

在北京,可以亲近运河的地点不仅在城市副中心。

在朝阳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80万平方米的景观廊道,自亮相以来就成为市民游憩的热门选择。

在西城区,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柳林环堤,其北侧的郭守敬纪念馆讲述着北京的运河营建史。

在东城区,玉河故道沿岸通过景观修复重现北方水乡风韵,大通滨河公园新建了约1800平方米运动场地。

在昌平区,位于东龙山东麓的京杭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已完成腾退,以此为依托规划建设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已完成主体建设,与昌平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

2022年10月6日晚,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奏起音乐,游船载着盛装的模特驶过河面。在古老河道上,这场演出展现的是北京时尚新潮的一面。

亮马河源出东北护城河,东流汇入坝河,是大运河文化带的一部分。自2021年7月开始,亮马河燕莎桥至朝阳公园段开通夜航,游客可以边乘游船边欣赏讲述运河文化的铂宫闸室光影秀。

在建设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时,朝阳区试点“政企共建”,发动社会单位配合政府腾退岸线空间、参与共建,通船项目也采取“政府引导,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由专业文旅公司承担航线设计、运营以及后期维护等工作。

“我是眼见着亮马河一点点变美的。”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居民王端感叹道。这条水绿交融、夜色柔美的景观廊道,也曾是一条“臭水沟”,经历精心整治才有了如今的变身。

8月8日,演员在2022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式表演节目《运河船工号子》(陈钟昊/ 摄)

灵动多样的运河生活离不开良好生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改善运河水系的生态环境。

2012年、2017年,通惠河分别进行了一期、二期水环境综合整治,不仅对河道和水体进行治理,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和智慧水务工程也包括在其中。由此,通惠河形成了现在水中有绿、绿中有水的自然缓坡生态景观带。

通惠河水一路向东,流至通州北关,便汇入纵贯通州区中东部地区的北运河,也就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起始河段。

北运河流经北京通州、河北香河,最終在天津汇入海河。北运河主河道在通州境内长41.9公里,在全长82公里的大运河北京段中,其长度超过一半,是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扩张,北运河的水质开始逐渐恶化。

任德永回忆,他曾带学生们来到北运河某一河段考察,学生们看着眼前的“臭水河”,难以相信这就是课本上所说的京杭大运河,让他心情十分复杂。

近十年来,通过新建和改造污水收集、再生水供给、雨污分流管线,北运河流域内近百条河段的黑臭水体已被消除。与此同时,通过在河道内种植水生植物、开展增殖放流,大运河北京段有了“水下森林”,水生植物不仅可以让水务部门实时了解水质,也让河道水生态更加完整。

野生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如今的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张家湾公园等北运河沿岸的绿色空间,已成为涉禽鸟类的乐园。

通州区水务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对《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如今北运河已形成了绿色生态带,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水生植物多达26种,鱼、虾以及贝类等水生动物60余种,吸引了200多种鸟类,其中还有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品种。

北运河的治理让城市副中心有了更好的生态环境,也进一步缓解了凉水河、通惠河等支流行洪排水的压力,全面提高了河道行洪、蓄滞洪水、城区排水的能力,并让城市段河道通航成为可能。

2021年6月27日,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全线旅游正式通航,市民可坐着游船在40公里的长航线一游到底。

“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价值非常重大。完成整治的区段通过恢复畅通的水系和漂亮的景观,将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张谨说。

在大运河文化带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北京市的使命不言而喻。

运河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促进了京津冀三地文化的吸收与融合,通过接触和交流,在三地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建立了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运河文化。

2017年,北京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19年,《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发布,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中长期目标进行了安排,涉及文物、生态、旅游、景观、协同等多个方面。

此后,通州区对标国家、市级相关规划政策,制定《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成为运河沿线首个对外发布此类规划的区县城市。

领导统筹机制与顶层设计规划的建立,为北京市对大运河沿线文化遗存、生态人文景观的保护建设奠定了基础,而大运河文化带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加速,也为当代北京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自2020年首次亮相,至今已举办三届,成为北京推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预计2023年底向公众开放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也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地标。

运河融入城市发展的方式,既可以围绕文化遗产展开,也可以围绕运河之水展开。

2022年9月18日上午,北运河通州城市河段上游弋的舟楫忽然多了起来,与百年前不同的是,这些舟楫不是漕运货船,而是赛艇。

运用北运河的水域优势,通州区举办了“2022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赛艇大师赛与首届北京桨板公开赛”,将赛艇和桨板这两项水上户外运动,带到了历史悠久的运河。

另外,通州区还创建了文旅融合新品牌“遇见·运河”,围绕运河文化举办了多样的城市探访系列活动,在大运河畔感受水城共融的城市副中心。由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组成的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在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7月16日,市民在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河畔栈道休闲。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目前,北京市文旅局围绕大运河北京段沿线七区,已打造“运河慢游,回望历史话千年”“古韵新风,运河之滨品文化”等12条运河主题精品旅游线路,让大运河激发城市文旅消费潜力。

2022年4月28日,历经14天集中补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6月24日,载着市民和建设者的通州、香河船只相向缓缓驶过北运河杨洼船闸,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通航,这意味着北京市首次出现了跨省际航道和跨省际水上旅游运输。

为保障顺利通航,北京市水务局在大运河北京段内新建了三座船闸。其中,杨洼船闸地处京冀交界,它的建成不仅打通了大运河京冀段水路运输最后一个断点,也成为京冀协作治理大运河的典范。

在河北廊坊香河县,流传着这样的打油诗:“君住北京城,我身在河北;同游天津卫,打通运河水。”

“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来看,京津冀在清代同属一个‘直隶省’,文脉相通,血脉相亲。”任德永说。

运河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促进了京津冀三地文化的吸收与融合,通过接触和交流,在三地建立了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运河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发布的《大运河文化带调研报告》提出,大运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承担着不同历史使命,大运河早已告别漕运时代,进入文化时代。

“大运河自古具有非凡的协同力,它连通了京津冀水脉,京津冀也因此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中的一个吸引力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说。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京津冀恢复大运河通航,将助力经济、文化、生态之间的有机协调,最终催生以生态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贯通三地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据悉,未来京冀将整合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河北香河潮白河大运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优质资源,以大运河为主线,辐射沿岸各地,共同开发水上观景、船上商务、岸上漫步、非遗展示、沿途采摘、营地休憩、沿河骑行等“运河游船+”主题游线路,构建大运河(京冀段)旅游带。

在一船游两地的基础上,人们正期待着未来京津冀三地游船互联互通的一天。

北京市通州区的运河商务区

猜你喜欢

北运河京杭大运河通州
雪落通州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北运河水环境保洁设备及配套设施研究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北运河河流生态需水分段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