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刍论

2023-01-03刘晖谢卫平

成才之路 2022年34期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大学语文立德树人

刘晖 谢卫平

摘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课程育人作用,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模块化教学中探索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创新、成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实现课程思政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以及成绩综合评价与思政融合,从而达到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4-000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HNJG-2020-0763)、202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基于铸魂育人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提高课程育人质量,需要把课程思政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课程育人作用。这不仅给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向。为此,大学语文课程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模块化教学,聚焦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成绩如何评定等问题,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体系。

大学语文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通过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正如教育家顾黄初所说:“语文这个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它在实际运用中总是承载着人们所需表达的情、意、理、趣的。”那么,大学语文教什么呢?一“语”四“文”回答了这个问题。一语是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文是指文字(一定数量的文字积累)、文章(主要指各种实用性的文体)、文学(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味和欣赏能力)、文化(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大学语文的基本格局。

教学论原理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教学目标。在强调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材的修订成为当务之急。湖南工程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明确了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操;培养自立、自省、自强的修身精神;培养长于想象、善于思辨、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培养人文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同时,该团队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教学内容上为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立德树人提供保证,还在超星学习平台上同步教材的章节知识重点、难点导读、思考练习答疑以及相关教学音频、视频和文字资料,把大学语文丰厚的课程思政资源有机融入到线上教学中,以实现育人目标。教材将教学内容按模块划分,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然后进行模块化划分,由文学篇、写作篇和口才篇三个模块共同构成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此,下面从这三个模块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1.文学模块蕴含着丰厚的课程思政资源

文学作品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审视心灵,涤荡灵魂,构建正确的三观,鉴别真、善、美。换言之,文学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裕的思想政治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育人目标。

(1)主题教学

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育人目标,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社会热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主题,提升教学的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和现实关注度。在设计主题时,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展开主题育人,并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下面以课文《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为例,探讨如何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凝练课程思政主题。

第一,实事求是的实录精神。“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这种精神体现在《史记》一书的作者司马迁身上就是实录精神。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他將西汉司马相如等的辞赋、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朝廷公文档案以及青年时期漫游的经历,都如实地写入《史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司马迁在探访历史人物韩信故里时,听当地人讲韩信年轻时胸怀大志,尽管家境贫寒,仍把故去的母亲安葬在高敞之地,为了证实传说的可信度,在交通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实地考察了韩信母亲的墓地。司马迁这种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的精神让学生肃然起敬。

第二,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责任意识。《史记》作者司马迁接受父亲司马谈临终修史的嘱托,于公元前104年开始《太史公书》即后来的《史记》的写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历了李陵之祸,本可以慷慨赴死,但为了完成《史记》,忍辱负重活下来。正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说,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等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认为自己属于发愤著书,在被处以宫刑后继续写作《史记》。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顽强的意志力支撑着身体、精神俱受损的司马迁忍辱含垢完成了《史记》的编写,这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到顽强的意志力、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可贵之处。

第三,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着重描写的一位英雄人物,垓下之围展现的是项羽最后的人生。在引导学生思考“项羽为什么会失败”这个问题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学生很快找到项羽失败的种种原因:四面楚歌之时,既是谋臣又是亚父的范增已经离他而去,只因项羽不能采纳意见;阴陵失道被农夫欺骗,反映了项羽已丧失民心。骁勇善战的英雄项羽失去民心,痛失天下。这一悲剧的历史人物,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第四,运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司马迁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运用了辩证法,即从功与过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文中“太史公曰”对项羽功的评议是“将五诸侯灭秦”,对项羽过的评议是极端自负,专恃武力经营天下,仅匹夫之勇不得人心。司马迁从功、过两方面对项羽做了客观评价,打破了“成王败寇”的历史偏见,具有历史学家的胆识。这种“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法,让学生学会了理性地分析问题以及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这些主题鲜明的思政教育,让学生既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又增强了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2)因材施教

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体现为教师结合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艺术类专业对学生可以有机结合其绘画专业特色,与诗文教学相结合。在读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鉴赏和分析作品,使学生感受作品中所包含的壮观场面,然后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并结合内容对想象的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摹,在诗画结合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再如,教师可针对不同专业创建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设计古典建筑、敦煌莫高窟、伏羲文化的前世今生等。小组成员通过交流讨论,能感受不同专业的魅力与文化底蕴,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2.写作模块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深度挖掘

教师可通过学习计划、读书计划、读书心得、诗文鉴赏、行政公文、企业文案、日常书信、调研报告等的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担当意识,让学生领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3.口才模块中注重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介绍语言艺术、演讲的技巧、论辩的才能等口才理论章节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把文学作品凝练的课程思政元素拟定为一次次的实践教学,将爱党爱国的思想、文化自信等渗透到相关训练中,即在实践中分列若干个实训专题,如:“关于某某的书评”,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关于某某的讨论”,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关于某某现象的调查报告”,训练学生的科研与写作能力。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开展主题为“项羽该不该过江”的辩论。学生在积极参与、激烈论辩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了解项羽一生及其性格,还深入研讨了一个人如何活着的问题,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人生观、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及成长环境等问题。这样的辩论为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了一次生动、形象的课,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但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而且提高了育人效果。课外,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诗文诵读实践活动,举办学生作品展览主题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国情怀、感受人格等的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上输出的内容较多,而学生鲜有输出的机会,这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利于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大学语文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即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探索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势在必行。下面,以《诗经·小雅·蓼莪》一文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课前教师深挖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学生积极预学

教师可通过超星学习平台发布预学通知,并推送主讲教师录制的授课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习题以及大量相关学习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完成课前预学,了解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教师根据教学平台反馈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教师备课时应深挖文章内容,充分发挥文学作品承载的育人作用,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使其中蕴含的道理显性化,并结合社会实际,将热门话题与时事热点转变成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例如,教师在讲授《诗经·小雅·蓼莪》一文前,可布置学生在超星学习平台上做好预习,充分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并撰写《百善孝为先》演讲稿。

2.课中教师导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所反馈的信息,重点讲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将“互联网+”引入课堂,充分运用VR、虚拟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综合采用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提问答疑等方式,通过PPT、视频、动漫、习题测验等形式,采取啟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深入阐释大学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从文学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导读《诗经·小雅·蓼莪》一文时,教师可讲解诗人抒发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首先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9个动词表达父母对“我”的恩情,然后写“我”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我”的深爱,用“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表达孝子之情,最后写“我”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用“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抒发“我”悲怆伤痛之情。全文表达了孤子哀伤情思,表达了孝念父母之情。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首诗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是表达孝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教师导读后,可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主题为“百善孝为先”的演讲。学生在演讲时引经据典,从《诗经·小雅·蓼莪》《孝经》到《论语》,不但全面、深刻地诠释了孝文化,而且旁征博引地联系当下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自我反省。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学生懂得爱父母,明白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3.课后拓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育人阵地和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可通过与团委、学生会等联合,利用学生社团等平台,开展朗诵、辩论、征文比赛和三下乡调研等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高校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设中国古典诗词赏析等课程,使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经典思想。此外,在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设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课程相关知识参与讨论,并深度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学《诗经·小雅·蓼莪》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或朗诵比赛,进一步夯实育人成效。

這一系列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以及网络第三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平台上丰富、立体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不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拓展的时间与空间,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成绩综合评定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大学语文课程成绩可由“过程考核”和“期末集中考核”两个大模块组成,各占总成绩的50%。

1.过程考核模块

过程考核由学生的考勤(20%)、课堂表现(40%)和作业评价(40%)三个小模块组成,其中学生考勤以线下为主,课堂表现则综合学生在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的表现,学生作业主要分为单元知识测试、写作和讨论三个类型,都在超星学习平台上进行,学生完成后即在线上给予评价。

2.期末集中考核模块

以考试形式为主,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内容以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为主,主要部分为文学常识、应用文写作和日常口语交际知识,试题类型主要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此外,如采用线上考试,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填空题和判断题等考试题型。

针对大学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特点,在考核学生时,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体现思想政治内涵的考核项目,依据学生的参与度及表现给予加分,具体在过程考核和期末集中考核两个模块中体现。这种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以评价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不断调整和优化,继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高校要根据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模块化教学,充分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精心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马苗苗.语文模块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04).

[2]罗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20.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马尔旦·曼苏尔.大学语文中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路径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01).

Discus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ular Teaching System of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ake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Liu Hui, Xie Weiping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1, China)

Abstract: The guiding outlin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mphasizes that

each course should play a good role in educating people, and college Chinese itself contains rich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llege Chinese course should adhere to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the modular teach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the deep excav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teaching conten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chievemen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ular teaching;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猜你喜欢

模块化教学大学语文立德树人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商务策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