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2023-01-03黄嘉瑜
黄嘉瑜 陈 健 焦 露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内外对城市群的发展研究较多,如Dadashpoor等(2017)通过研究德黑兰大都市区几十年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发现城市化发展主要是由于自然人口的高增长以及城乡迁移导致快速社会经济化[1];Liu等(2021)对东京都市圈的功能城市多中心性做了精细测度,揭示了该城市的中心性与人类流动模式之间存在区域特征关系以及静态动态格局[2];刘强(2022)等对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其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研究[3]。现阶段国内发达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结构基本趋于平衡,但针对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研究尚且不足。对此,由贵州省政府批准、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于2017年3月8日正式印发实施《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其范围包括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6个市(州)及贵安新区的33个县(市、区),区域总面积5.38万km2,且贵州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辐射作用。尽管政策利好,但黔中还存在城市群发展水平较低、城市规模缺乏层次、内部城市之间同质竞争严重,城市交通连接较弱、缺乏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缺位等问题。加快黔中城市群的发展不仅是城市群发展理论的完善,也是国家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指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科技、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将从黔中城市群的这四个层面出发,对其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索黔中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策略,为黔中城市群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 黔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机制
1.1 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城市经济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而区域协调发展又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高效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是促进双方协调发展的基础。产业集聚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区域经济发展又离不开产业带动,双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2 协同发展保障机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为该机制提供重要保障。孙久文等(2020)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我国“行政区经济”的问题,指出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还未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4],因此,市场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政府应当发挥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作用,加强区域整体创新性建设,推动城市间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2 模型构建与检验
2.1 模型构建
为了有效地评估黔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王德利(2018)提出的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用该城市群的经济、社会、科技以及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分析[5]。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获取2011—2019年的相关指标数据,并进行数据清洗。相关模型构建如下。
将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工资和GDP作为被解释变量,相关指标的经济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描述性统计
2.2 模型检验
对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异方差(Wald)、自相关(Wooldridge)检验,发现模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异方差与自相关问题,但由于数据量较大,这些问题不会对实证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对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四个模型分别做内生性检验,发现工业GDP与科技支出占比存在内生性。由于科技支出增加会带来技术进步,进而提高工业GDP,而工业GDP的增加会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创新的支出。本文选用人口增长率作为工具变量,即人口增长率的改变直接影响科技人才的数量,进而影响科技支出的投入,人口增长率的改变,间接带来相关城市交通、就业、居住环境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会直接影响工业GDP,相对工业GDP是外生变量。对社会发展回归模型进行检验时发现,平均工资与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选用城市治理支出作为工具变量。城市治理主要是指城市中医疗、安全、交通便利性等方面,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参保意愿,而不会直接影响城市人均收入。对工具变量进行Wu-Hausman与Davidson-MacKinnon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P值为分别为0.081 8和0.916 5,检验结果不显著,接受“工具变量外生性”的原假设。经济增长模型与生态环境模型未发现内生性问题。
表2 工具变量检验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见表3),P值全部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更为适合。
表3 Hausman检验结果
3 结果分析
3.1 经济、科技发展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表4中的回归结果,黔中城市群三大产业对该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相对第一产业要高出一些,说明从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来看,第二产业并不明显。由于黔中城市群自然地理、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限制,造成第二产业在该地区的投资较少。鉴于第二产业发展条件的限制,黔中城市群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此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该区域由于各种原因,人口基数较小,人口增长率较低,导致人口因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显著。
在科技发展方面,对高校人数gxp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平稳性,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与科技支出占GDP比重对该地区的科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财政支出次之,高校人数对科技发展的贡献率较低。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为工业GDP带来0.666 1个百分点的增长,科技支出占GDP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为该地区工业GDP带来0.567 8个百分点的增长。财政支出的增加同样可以对该地区工业GDP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高校人数的贡献率较低,原因在于该地区缺乏针对专业人才的教育,故工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较为稀缺。鉴于此,可以扩办相关技术学校,以此带动该地区工业科技发展。
表4 经济、科技发展回归结果
3.2 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回归结果分析
对社会发展层面相关指标变量取对数处理使得数据更平稳,得到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在社会发展方面,医疗卫生床位数以及失业人口数通过了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医疗卫生床位数每增加1单位,可以为职工人均工资带来0.468单位的增加。保险参保人数以及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量对职工的工资同样有着重要贡献,原因在于参保可以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另外公共汽电车数量的增加可以节省较多的时间成本。医疗、保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对社会安全稳定起到基础保障作用,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
表5 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回归结果
在生态环境方面,可以发现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对生态环境发展存在负向效应,而绿化率、城市治理、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口密度对生态发展产生正向积极效应。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在该区域的工作意愿与生活舒适度等。因此,针对城市绿化、交通、政府治理等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以此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3.3 小结
从实证结果来看,黔中城市群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有着重要意义。发挥产业对该地区经济的引导作用,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该地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的有机协调。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提升产业发展的稳定性,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结合黔中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比如可根据该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等制定相应产业发展具体战略规划。另外,从战略上提升对区域重点产业的重视度,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包括物流、教育、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等方面,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系统。
整合产业结构是产业发挥其经济效益的关键,应通过整合产业结构,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第一,促进区域内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区域品牌建设。目前,黔中城市群优势产业相对单一,导致该地区经济效益较低,产业集聚效应不显著。对此,必须整合该地区相关产业,发挥该地区优势产业的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优势产业,促进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第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实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该区域品牌知名度,形成该区域的核心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第三,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大力发展中心城市经济,当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引导区域中的城市以该中心城市为核心,发挥其经济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区域创新规划,从政策、基础配套设施等多方面鼓励企业创新,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培养创新理念。同时,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资金投入、科研支持以及地方高校与科研机构建设等。同时,外部环境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基础性建设的完善、优化,能够使得该区域有更高的竞争优势。
4 政策建议
4.1 加强区域产业协作和规划制定
建立整体区域组织协调机构,从省级层面进行规划黔中城市群协调发展,统筹黔中城市群空间发展与城市建设等相关课题研究;进行区域专项规划审批;监测黔中城市群发展状况、规划实施情况,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行动方案;公布相关城市群规划信息,组织公众参与,听取多方意见,为政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制定相应的规划体系,并明确其法律地位。
4.2 保障规划政策实施
制定统一的黔中城市群公共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公共服务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价格政策等;通过制度创新,制定黔中城市群共同遵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区域整体各市之间合作与共赢;并且政府需要积极整合黔中城市群相关资源、财税收政策体系等,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制定系统性政策措施,加快省、市政府公共事业社会化。规范省、市政公用事业许可经营活动,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与公共安全,促进省、市政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建立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黔中城市群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网络之间更多地交流,逐步实现该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的、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
为推进黔中城市群空间结构良性发展,可以在城市间建立联盟机制,推动区域合作。通过城市联盟,可以实现该区域内共建共创共享共保的高效合作机制。建立区域发展临时协调磋商制度,避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持续下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推动黔中城市群内部城市与其他城市开展合作,如加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合作,融入成渝地区区域分工体系,健全不同区域间物流合作机制。
4.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具有绿色生态特色的城镇化体系
构建生态受益区域对非城镇化区域、保护区域的补偿机制,推动特色城镇化格局的发展。补偿形式包括生态补偿、异地开发、发展能力援助等。另外,需要健全地区生态保护体系,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中的生态补偿额度。鼓励生态保护区域转变其发展模型,促进黔中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