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常用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的效果研究
2023-01-03蒋月平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北京101500
蒋月平(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1500)
口腔科是各医疗机构中较为重要的部门之一,随着生活水平及医疗条件的提高,人们对口腔卫生及疾病越来越重视。口腔诊疗基本是在患者有菌的口腔内进行,常会被血液和唾液污染;近距离操作,增加了患者和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的机会。口腔器械内部结构复杂、腔隙多,治疗后粘有患者的血液、唾液、龈沟液以及感染的牙组织粉末等,不易清洗消毒。提供动力的牙科手机内部有精密复杂的机械结构,并且存在回吸,容易造成病原体在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口腔医学专业的医生和从事口腔护理的人员存在对口腔感染控制工作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保证口腔科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质量,不仅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乙肝、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因此,做好口腔科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十分关键[1]。经调查分析可知[2],一旦出现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问题导致医源性感染或是交叉感染等,将严重影响就诊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口腔科常用医疗器械实施有效的清洗消毒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持续质量改进是临床上出现新型的管理理念,这一管理措施按照科室医疗器械实际清洗情况、消毒情况实施有效管理,汇总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明确科室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需求,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实现对消毒供应室的全程管理与监督,能够从各个环节、细节之处入手,来优化流程与规范,从而确保医疗器械使用的合格率与安全性。分析样本为我院口腔科17例工作人员和560件医疗器械,汇总观察经持续质量改进后医务工作者的满意度、工作压力、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消毒质量等,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时间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为对照组(即实施前),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为实验组(即实施后),入组样本:17名口腔科医务工作人员;男性工作人员2名,15名女性工作人员,统计年龄20-39岁,中位年龄(29.45±1.78)岁。汇总其年龄、性别等比较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收集560件口腔科常用医疗器械,对实施前后清洗质量、消毒质量分析。入组要求:①获取院内伦理委员会准许;②完善的基线资料;③近期未离职。剔除标准:①未参与全程实验;②依从性低。
1.2 方法 传统质量管理(对照组-即实施前):本组医疗器械不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清洁处理期间均裸消处理。持续质量改进(实验组-即实施后):(1)培训指导:临床需对口腔科医务工作者进行指导培训,培训《WS506-2016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告知其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的重要性;按照国家消毒清洗标准与本院相关制度规范等创建培训管理方案,从而了解医疗器械质量的重要性。向工作人员阐述医疗器械的不同构造、名称、用途等,并将不同医疗器械易污染位置、污染物等进行分析,以让医务工作者在清洗期间分类处理,明确相关的清洗消毒流程。同时,科室需明确医疗器械及时清洗的必要性,可按照科室内实际情况制定清洗消毒流程,以便于医务人员查看。(2)口腔科器械处理流程如下:①回收:结构复杂不易清洗的口腔器械(如牙科小器械、刮匙等)保湿放置,保湿液可选择生活饮用水或酶类清洁剂。牙科手机、电动牙洁治器和电刀应初步去污,存放于干燥回收容器内。回收容器应于每次使用后清洗、消毒、干燥备用。②清洗:非电源口腔器械可选择机械清洗方法。带电源口腔器械、精密复杂口腔器械宜选择手工清洗,可拆的器械应拆开后分别清洗,如电动牙洁治器。电动牙洁治器手柄选择手工清洗方法。牙科小器械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器械宜首选超声清洗。③干燥设备对器械、器具进行干燥处理。根据器械、器具的材质选择适宜的干燥温度:金属类干燥温度70℃-90℃,塑料类干燥温度65℃-75℃。④检查与保养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口腔器械进行检查。器械表面、螺旋结构处、关节处应无污渍、水渍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对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器械应重新处理;损坏或变形的器械应及时更换。对手机注油保养,其他器械如牙钳等使用润滑剂,并每周除锈。⑤封包要求如下:包外应有灭菌化学指示物,并标有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期,如只有1个灭菌器时可不标注灭菌器编号。纸塑袋包装时应密封完整,密封宽度>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纸袋包装时应密封完整。医用热封机在每日使用前应检查参数的准确性。⑥口腔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选择小型灭菌器灭菌。⑦消毒物品放行:机械热力消毒应检查额定参数(温度、时间),所得参数符合要求时,消毒物品方可放行。用化学消毒剂消毒物品时应检查其消毒时间、浓度,符合WS/T 367的要求时,物品方可放行。灭菌物品放行:每一灭菌周期结束后应检查所有物理参数、化学指示物,所得数据、指
示物的显示与规定灭菌参数一致时,灭菌物品方可放行。灭菌周期的各种监测或参数不合格时不应放行,应查找灭菌失败原因,重新调整后再进行物理、化学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再次使用,必要时做生物监测,并应记录全过程。⑧储存区应配备物品存放柜。(3)质控管理:创建质控团队:成员组成有科主任,院感专职医生,护士等,每日对器械清洗消毒流程、物品管理、人员管理进行监督观察,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反馈纠正。监督医务人员的清洗流程与消毒流程,对部分样品进行抽查,对抽查结果比对,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
1.3 观察指标 ①满意度指标:评估方式:满意度量表(自制);分数汇总:分值于95分及以上表示满意,分值于95分以下,90分及以上表示一般,分值在90分以下表示不满意,满意和一般数据之和除以总数再乘以100%为总满意度指标。②质量评估:对入组医疗器械消毒质量、清洗质量进行评价,医疗器械无水垢、血迹等,较光滑、洁净,表面无腐蚀斑点,分值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清洗消毒质量越好。③工作压力指数[3]:选择数字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定,总分为0-10分,评分越接近10分,即压力越大。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资料均录入SPSS21.0检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如消毒质量、清洗质量用(±s)表示,计数资料如人数、满意度用%表示,分别开展t值、χ2值检验,观察P值大小,P<0.05表示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满意度 科室医务人员满意度评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疗器械使用满意度对比(n,%)
2.2 质量评估 实验组(实施后)与对照组(实施前)在消毒质量、清洗质量方面对比前者较好,P<0.05。见表2。
表2 医疗器械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清洗质量与消毒质量对比分析
2.3 压力指数 实验组(实施后)与对照组(实施前)在压力指数方面对比前者较好,P<0.05。见表3。
表3 科室医务人员实施前后工作压力指数对比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饮食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出现饮食不规律、食物不健康的情况,导致口腔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在口腔科就诊后会使用多个医疗器械,且患者口腔内细菌较多,一旦使用后需对器械做好良好的消毒与清洗处理[4]。常规情况下,口腔科内的器械多为二次重复使用器械,具有精密度高、尖锐、形态各异、应用频次高的特征,极易在精细部位产生一些病原菌,造成后期交叉感染。临床实践中口腔器械的不正确清洗、保养、消毒等会缩短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部分器械的精密度较高,其在消毒清洗时存在一定难度,临床需重视对口腔科医疗器械的处理,保证清洗、消毒合格率,减少医源性感染、交叉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不仅希望在就诊时得到有效救治,也希望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5]。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后对口腔科医务工作者的各项工作流程进行监督管理,不断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保证消毒、包装、清洗的质量,从而保证临床患者的就诊安全性,提升临床医疗质量。此外,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实施后,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对清洗消毒措施的了解,保证医务工作者的实践水平和基础知识;并创建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到个人,提升工作质量,保证工作效率,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6]。由本研究数据指标汇总可知,科室工作人员满意度评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消毒质量、清洗质量方面对比前者较好,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压力指数方面对比前者较好,P<0.05。因此,在口腔科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管理期间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改善消毒清洗质量,保证器械的处理安全性,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满意度,从而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所以,在日常工作期间,科室人员需保证自身综合水平,通过不断学习提升操作规范,观察到医疗器械处理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升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医疗器械的消毒清洁合格率,避免出现较多不良感染事件[7]。此外,医疗器械使用后需做好保湿与包装工作,并将其尽早清洗、烘干、风干等,并针对不同器械采取不同的清洗方式,按照相应的流程评测是否存在细菌,从而保证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性。其他学者研究分析表示,观察组、对照组在清洗合格率、消毒合格率、满意度分数、工作质量、压力指数方面对比前者优于后者,数据结论与本研究结果一致[8]。
综上所述,对口腔科常用医疗器械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升清洗合格率与消毒质量,保证患者在口腔科救治的安全性,避免出现医源性感染事件,减轻了科室医务人员的压力,提高了科室人员的满意度,临床可加大样本量进行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