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
2023-01-03饶振雄赵淑好
饶振雄 赵淑好
传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简称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科学有效地防控对控制传染病发生,降低传染病流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1-2]。医院一直致力于完善传染病监测系统,但现有的系统难以对新发传染病实现早筛查、及时预警和连续动态监测,对可能存在传染病症状的患者也未有相关监测功能。因此,加强对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升级和完善是医院一直急需改善的问题。基于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2021 年1 月1 日以前医院传染病防控政策进行总结分析,查找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医院传染病防治的具体情况和国家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于2021 年1 月1 日制定并试行了《三甲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3],旨在明确该体系的试行效果和不足,以期为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推行提供更多依据,现就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8 年1 月1 日—2020 年12 月31 日(实施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急诊科和门诊患者及所有工作人员传染病资料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 年1 月1 日—2022 年6 月30 日(实施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急诊科和门诊患者及所有工作人员传染病资料作为观察组;对传染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同时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传染病管理和防治的30 名医务工作者对医院制定的《三甲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进行评价。
1.2 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构建
成立传染病监管小组,小组自2020 年6 月开始对医院当时实行的传染病防治制度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查阅文献,结合兄弟单位现行的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制定现行的《三甲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该体系自2021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具体如下:(1)成立传染病宣传小组,由专人负责,定期在医院公告栏张贴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同时深入辖区内社区等进行传染病防治宣传讲座,提高人民对传染病的认识和自查能力,可在疑似感染传染病后及时正确处理、避免传染病传播。(2)院内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及医院其他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突发传染病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措施,降低因工作暴露导致感染。(3)首诊医师负责制:就诊病区医师应做好症候群鉴别和监测,依据传染病症状(发热+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症状)初步判断是否为疑似传染病病例;如为疑似病例应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将患者就地隔离后立即上报传染科、医疗科、信息科等,同时对就诊病区进行临时管控,避免可能的交叉感染发生[4-5]。(4)利用信息化联防联控:相关科室接到上报后应及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流调,一旦确诊,将按照级别和类型启动传染病分层级治疗及处理办法,患者及时转定点病房隔离治疗;对患者出现过的区域按照疾病类型进行相应消杀和管控;相关科室立即上报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开始进行细致的流调分析,各部门配合做好后续工作[6-7]。
1.3 观察指标
对体系实施前后医院传染病管理能力、医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性及医院传染病的具体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传染病管理能力包括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两个维度,采用医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价,总分0~100 分,得分与管理能力呈正比。
医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采用医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价,总分0~100 分,得分与自我效能呈正比。
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性通过合格率、漏报率、误报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系实施前后医院传染病管理能力、医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比较结果
体系实施后传染病管理能力和医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均显著高于体系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体系实施前后医院传染病管理能力、医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得分(分,)
表1 体系实施前后医院传染病管理能力、医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得分(分,)
2.2 医院传染病的具体分布情况
2.2.1 体系实施前后医院传染病的具体分布情况 2018 年1月1 日—2020 年12 月31 日(实施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前)共报告传染病病例7 895 例次,体系实施前后病例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科室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体系实施前后医院传染病的具体分布情况
2.2.3 2018—2022 年各年份医院传染病分布情况 2018年—2020 年体系实施前传染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且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者感染率较高;2021 年体系实施后传染病发病率特别是住院患者及医院工作人员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详见表3。
表3 2018—2022 年医院传染病分布情况[例(%)]
2.3 体系实施前后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性比较结果
与体系实施前相比,体系实施后传染病疫情报告合格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报率、误报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体系实施前后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性比较结果[例(%)]
3 讨论
传染病,可通过人人、人畜等途径传播,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甲、乙、丙三类;随着人类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人员流动增加,传染病一旦发生将会很快传播和蔓延;在新型传染病还未彻底结束之前,人类在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的当下,做好传染病的监测管理对提高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8-9]。随着检测技术、信息技术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人类已知的传染病基本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仍有传染病出现小范围的复发或流行;且近30 年来全球新发各类传染病不下30 种,各类传染病来势汹涌,传播速度快且防治难度大;WHO 曾呼吁全球应保持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说明传染病已不仅是一项公共卫生问题,已经上升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0-12];由此可见,总结医院既往传染病防治弊端,制定、完善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对传染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是各类疾病患者救治的重要场所,包括传染病患者,因此,医院在传染病防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三甲综合医院,接诊患者相对较多、分布较广,且人员流动性大,一旦发生传染病监管不利,可能外溢到社会,造成传染病的大流行。因此,做好传染病监测管理更显重要。笔者对医院既往传染病监管系统进行总结,发现缺少大范围、覆盖面较广的体系化健康宣教,对象包括对医院工作者及社区群众,因此常出现就诊者不如实告知暴露史、接触史及真实症状,医院工作人员也常出现麻痹大意,自我保护意识不够等情况;其次,医院没有完善且统一的传染病管理体系,再出现传染病病例时部分医师不知该遵从那种处理方案;最后,数字信息化应用较少,在信息传递中容易存在错传、延时等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制定并试行了《三甲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结果显示:体系实施后医院传染病管理能力和医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均显著高于体系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体系的构建使管理细化且有规可循,同时责任划分更明确,也大大增强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与体系实施前相比,体系实施后传染病发病率特别是住院患者及医院工作人员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传染病疫情报告合格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报率、误报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体系实施后传染病管理更规范,可在传染病进入医院的源头上控制,降低了患病患者进入首诊科室外其他科室的机会,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在数字信息化的帮助下,传染病报告的书写和上报也更及时和规范。
综上所述,自实施《三甲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后年度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显著改善,传染病管理能力及医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均得到显著提升,且体系实施后传染病基本集中在发热门诊和急诊,院内工作人员和住院患者的感染显著降低,说明构建的《三甲医院传染病监测管理体系》有效,值得沿用和推广。后续应在实践中不断对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以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传染病监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