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误诊原因分析

2023-01-03耿献辉边绪强张洋洋王智锋常书振冯海龙王子阳

临床误诊误治 2022年6期
关键词:腹型紫癜血常规

耿献辉,边绪强,张洋洋,王智锋,常书振,冯海龙,吕 宁,王子阳,黄 锦

过敏性紫癜又称Henoch-Schonlein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原产生变态反应,侵犯皮肤及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高,血液外渗,产生紫癜、黏膜及器官出血[1-2]。该病好发于儿童,成人少见,通常分为单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和混合型[3],有皮肤紫癜症状时容易诊断,但部分患者皮肤症状出现较晚,容易误诊,尤其是腹型过敏性紫癜,容易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肠痉挛等单纯的消化系统疾病。我院2011年7月1日—2021年7月1日共收治成人过敏性紫癜98例次,其中腹型过敏性紫癜21例,3例发生误诊,误诊率为14.3%。现分析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男,48岁。因上腹部疼痛15 d入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钝痛,可自行好转,不向他处放射,伴口苦,与进食无关,排柏油样便3次,无发热、厌油腻、反酸、胃灼热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查腹部彩超示:轻度脂肪肝、胆囊内沉积物形成及胆囊壁稍厚;胃镜示: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片状充血糜烂,可见黏膜下出血点,局部不规则溃疡形成,覆薄白苔。血常规示:白细胞14.8×109/L,中性粒细胞0.862。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胆囊炎,予抑酸、保护胃黏膜、抗感染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门诊以“腹痛待查:胃溃疡?急性胆囊炎?”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查体:腹软,上腹部压痛,全腹部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入院后予抑酸、保护胃黏膜、抗感染、降血压等药物治疗。行腹部彩超示:胆囊浑浊,腹腔少量积液;腹部立位X线片示肠梗阻;血常规示:白细胞23.41×109/L,中性粒细胞0.870。请普外科会诊,考虑腹膜炎,建议转科治疗。转科后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清亮液体,腹水抗酸染色未见抗酸杆菌,结核相关检测阴性,排除结核性腹水。肠系膜动脉CT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后为明确诊断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小肠多发节段性出血点,肠壁僵硬,回肠末端和空肠起始段最为严重,并抽出淡红色血性腹水800 ml,术中考虑急性出血性肠炎。术后第3天,患者双下肢出现点片状褐色皮疹,按压不褪色,考虑过敏性紫癜,诊断修正为腹型过敏性紫癜。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腹痛消失,症状缓解出院。3个月后随访,患者症状消失,二便正常。

【例2】男,24岁。因腹痛10 d入院。入院前10 d出现腹痛,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间断加重,伴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胃炎、胆囊炎,予相应治疗,效果差。行腹部CT提示:胃内大量内容物,十二指肠壁水肿。考虑胃潴留,予胃肠减压。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体:胃管引流通畅,引流出黄绿色液体,腹软,上腹部压痛,反跳痛阳性,肠鸣音正常;四肢无异常。腹部彩超示:十二指肠阶段性增厚,考虑炎性改变。门诊“以腹痛待查”收入院。入院后血常规示:白细胞12.28×109/L,中性粒细胞0.824,红细胞4.41×1012/L,血红蛋白144 g/L。超敏C反应蛋白23.17 mg/L。给予禁食、抑酸、补液、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治疗,腹痛有所缓解。胃镜检查示:胃体及十二指肠球降结合部多发大片不规则溃疡,底覆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胃窦可见片状红斑,局部充血糜烂。考虑消化性溃疡,予禁食、抑酸、补液等治疗。患者诉腹痛有所缓解,排黑褐色稀便1次,约50 g。复查血常规:白细胞8.42×109/L,中性粒细胞0.766,红细胞3.88×1012/L,血红蛋白124 g/L。考虑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予加强抑酸、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后再次出现腹痛,查体见双足及小腿散在褐色皮疹,略高出皮肤表面,压之不褪色。追问病史,患者于腹痛前几日曾出现咽痛、发热等症状,予解热镇痛药物后好转。考虑过敏性紫癜(腹型),消化性溃疡伴出血。予糖皮质激素治疗3 d,腹痛缓解,大便转黄,再次胃镜检查示:胃体黏膜及十二指肠降部点片状充血水肿,前期溃疡已完全消失。3个月后随访,未再出现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四肢皮肤紫癜间断出现,皮肤科门诊治疗。

【例3】男,48岁。因间断腹痛2周,加重2 d入院。患者2周前出现腹痛,脐周及上腹部疼痛明显,呈阵发性钝痛,进行性加重,与进食、体位变化无关,伴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进食量为原来的1/3,无发热、腹泻、呕血、便血,腹部彩超示:肝、胆、胰、脾及泌尿系统未见异常;少量盆腔积液。血淀粉酶正常;后肠镜检查示:回肠末端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点片状出血,肠腔内少量血性液体,回盲瓣可见片状充血及黏膜下出血点,直肠可见片状充血、水肿及黏膜下出血。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盆腔炎,予抑酸、保护胃黏膜、解痉等药物治疗,效果差。入院前2 d腹痛加重来诊,腹部X线片可见小肠多发液气平,考虑肠梗阻,急诊科以“急性肠梗阻”收入院。既往体健。查体: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四肢无皮疹及出血点。血常规示:白细胞17.77×109/L,中性粒细胞0.867,红细胞3.88×1012/L,血红蛋白124 g/L。C反应蛋白34.00 mg/L。予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等药物治疗,腹痛症状略有好转。胃管引流出淡红色血性液体,详细查体见双侧臀部(内衣覆盖)紫癜样皮疹,略高出皮肤表面,考虑腹型过敏性紫癜,予糖皮质激素抗过敏等药物治疗,腹痛症状逐渐缓解,尿常规示:尿隐血+++,蛋白质+,镜下可见红细胞及白细胞;行肾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考虑紫癜性肾炎,转肾内科继续治疗。3个月后随访,患者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未再出现,因蛋白尿、血尿反复发生到肾内科就诊。

2 讨论

2.1病情分析 过敏性紫癜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血管炎,其病理特征是免疫球蛋白IgA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壁,属于小血管非肉芽肿性疾病[4-5]。常见发病年龄为7~14岁,1岁以内婴儿及成人少见[6-7]。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容易确诊,但对于以腹痛、恶心、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成年患者,容易误诊为胃肠炎、胆囊炎、消化性溃疡出血、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延误患者诊疗,甚至以急腹症行外科手术明确病情。

例1为成年男性,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后出现柏油样便。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腹部彩超示:胆囊内沉积物形成及胆囊壁稍厚;胃镜示: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局部黏膜不规则溃疡形成。按“胆囊炎、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不佳。入我院后查体见腹膜刺激征明显,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淡红色血性液体,考虑急腹症,行腹腔镜手术探查,术中见小肠多发节段性出血点,肠壁僵硬,考虑急性出血性肠炎。后患者双下肢出现紫癜,诊断修正为腹型过敏性紫癜。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腹痛消失,症状缓解出院。

例2为青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在外院按“胃炎、胆囊炎”治疗效果不佳,行腹部CT见十二指肠壁水肿、胃潴留,予胃肠减压,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追问病史,患者在腹痛前曾有咽痛、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入院后胃镜检查示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多发不规则溃疡,按消化性溃疡予治疗,效果不佳,并出现消化道出血。后患者下肢皮肤出现紫癜样皮疹,明确诊断为腹型过敏性紫癜,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胃镜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愈合,仅可见局部黏膜充血。

例3为成年男性,以脐周、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腹部彩超可见盆腔积液,肠镜见回肠末端、回盲瓣、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点片状出血。在当地按“胃肠功能紊乱、盆腔炎”治疗效果不佳。来我院门诊行腹部X线检查可见小肠气液平,考虑急性肠梗阻收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予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等治疗,胃管引流出淡红色血性液体,后患者双下肢出现皮肤紫癜,考虑腹型过敏性紫癜,查尿常规见尿蛋白、隐血阳性,肾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考虑紫癜性肾炎转肾内科继续治疗。

2.2鉴别诊断 ①消化性溃疡:疼痛通常位于中上腹,可为隐痛、胀痛、钝痛、饥饿痛、烧灼痛,疼痛通常有周期性、节律性,可放射到后背,有反酸、嗳气、腹胀等不适症状,并发穿孔时,疼痛剧烈,短期内扩散至全腹,查体可见板状腹,压痛、反跳痛明显。②急性胰腺炎:常由暴饮暴食引起,突然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向左侧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腹胀,体温升高、脉搏增快,可有肌紧张、反跳痛,血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腹部CT可见胰腺体积增大、渗出、周围积液等。③急性胆囊炎:右上腹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常放射至右肩及背部,伴有寒战、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常有右上腹压痛、肌紧张等,血常规见白细胞升高,超声检查可见胆囊肿大,胆囊壁厚等。④急性阑尾炎:急性起病,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是本病特征,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减退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血常规见白细胞升高,超声检查见阑尾肿大、周围渗出等表现。⑤急性盆腔炎:多为双侧下腹部持续性疼痛,发病前有月经不调、流产、阴道炎等病史,体温升高、脉搏快,血常规见白细胞升高,超声可见盆腔积液等。

2.3误诊原因分析

2.3.1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缺乏充分认识: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学龄期儿童,成年人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8-9]。接诊医生接触该病患者少,对该病缺乏了解,是造成误诊的根本原因。多数患者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容易诊断,个别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易造成误诊误治。有文献报道,25.9%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胃肠道症状发生在皮疹出现之前[10-11]。本组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皮肤紫癜出现较迟,接诊医生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予以诊疗,造成误诊误治。

2.3.2问诊及体格检查不够仔细:接诊医生病史询问不详细,查体不认真,主观片面,被外院诊断所约束,诊断思维狭隘[12]。腹型过敏性紫癜病因多种多样,皮肤症状出现早晚不一,有些还比较隐蔽,皮肤紫癜出现在耳后、臀部等隐匿位置,易引起延误诊断。例2皮肤紫癜出现后,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在腹痛症状出现前几日,曾有过咽痛、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考虑为发病诱因。例3臀部出现紫癜,由于内衣遮盖,未能及时发现,导致延误诊治。

2.3.3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及简便易行的特殊检查手段:腹型过敏性紫癜依靠临床症状,容易误诊为单纯消化系统疾病[13-14],只有无血小板减少的皮肤紫癜出现,结合消化道症状,易于明确诊断。过敏性紫癜的特殊病理学改变是诊断金标准,但难以成为常规的诊断手段。本组均进行了内镜检查,但都未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延误了诊疗时机。

2.4防范误诊措施

2.4.1强化腹型过敏性紫癜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医生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刻认识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等相关知识。过敏性紫癜症状繁多,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不能仅凭个人经验,先入为主,尤其不能过分依赖医技检查结果,要打破思维定式,全面考虑,充分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检查、化验结果,慎重诊断及治疗。

2.4.2全面系统地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问诊和体格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基础,全面系统地问诊和体格检查是防范腹型过敏性紫癜误诊的可靠保证。临床医生在接诊患者时应详细了解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特殊用药和食物摄入、特殊环境接触等诱因。查体时应注意隐蔽部位体征,如耳后、臀部、会阴等部位。病史的遗漏和体征的失察可能会直接导致误诊。

2.4.3熟练掌握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误诊规律:成人过敏性紫癜少见,少部分患者皮肤症状出现较晚,常以腹痛、便血等为首发症状[15-16],应进行必要的医技检查,首先进行血、尿、粪常规检查。过敏性紫癜血小板计数正常;血尿和蛋白尿对合并紫癜性肾炎的患者有诊断意义;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94.64%粪便隐血阳性,出血量大者可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必要时进行胃肠镜检查,可发现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降部、回肠末端、直肠黏膜点片状充血、黏膜下出血、糜烂、不规则溃疡形成等表现[17-18],进一步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猜你喜欢

腹型紫癜血常规
针灸联合疗法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说说过敏性紫癜
针灸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效果探讨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激素在过敏性紫癜的应用
腹型肥胖危害大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