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建设模式及效益
2023-01-03包小兰焦武宾
包小兰,焦武宾
(1.定西市安定区西岩山林场,甘肃 定西 743000; 2.定西市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甘肃 定西 743000)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简称“生态林项目”)于2017年3月启动实施,旨在运用福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福州市争创生态文明示范市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建设新的生态扶贫项目,开展林业生态扶贫工作,不断提升生态扶贫水平,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工程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1 项目区选择
安定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北部,介于东经104°12′~105°01′、北纬35°17′~36°02′之间,总面积3 638.71 km2。本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80 mm,降水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7—9月,期间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67%;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 526 mm,约为降水量的4倍。区内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不均,旱灾多,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截至2018年底,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 000元,贫困人口减少到4万人以下,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以下。
针对定西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实际,2017年初,福州市组织水利、林业、农业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赴定西实地调研论证后,将安定区凤翔镇中川村张家湾选定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区,规划至2022年建成示范基地667 hm2,在定西城区南山建成一处万亩(15亩=1 hm2,下同)森林公园。
2 主要建设模式
在项目建设模式上,基于建设万亩森林公园的目标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理念,集试验、示范、推广和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进行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采取针阔混交模式、灌木混交模式、农林复合模式设计不同的造林小班。
2.1 针阔混交模式
(1)针叶树种与经济树种(阔叶)混交。主要在一般耕地采用,混交比例为1∶1,株行距2 m×3 m,栽植密度1 666株/hm2,其中针叶树种833株/hm2、经济树种833株/hm2,针叶树种与经济树种采用株间混交,不同针叶树、不同经济树种采用行间混交。根据不同的造林小班,针叶树种选择樟子松、油松和云杉,经济树种选择核桃、早酥梨、大接杏。
(2)针叶树种与灌木树种(阔叶)混交。主要在坡度较陡的撂荒耕地采用,造林密度2 777株/hm2。针叶树种选用云杉,株行距3 m×3 m,栽植密度1 111株/hm2;灌木树种选用红刺玫、山杏和胡枝子,株行距2 m×3 m,栽植密度1 666株/hm2。针叶树种与灌木树种采用行间混交;不同灌木树种间采用块状混交。这种模式主要功能是提高森林覆盖率,起到绿化美化、保持水土的作用。
2.2 灌木混交模式
在不利于乔木树种栽植和管护的荒山荒坡,主要采用蜜源植物(山毛桃、刺槐)和具有沃土特性(胡枝子)、深根特性(柠条)的灌木树种进行混交造林。在陡坡上采用鱼鳞坑整地,株行距为2 m×2 m,栽植密度2 500株/hm2,行间混交,混交比例1∶1∶1∶1,山毛桃、刺槐、胡枝子、柠条各625株/hm2。采用这种模式目的是营造具有观赏价值的灌木景观林和蜜源林,为定西城区增绿添景,为市民赏林、健身、康养提供便利场所。
2.3 农林复合模式
在林间套种豆科作物(蚕豆、大豆)和当地特色油料作物(胡麻),在林分郁闭之前,农作物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和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实现以耕代抚;而且通过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和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可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快土壤理化性质改良的进程;同时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户收入。
3 效益分析
3.1 生态效益
生态林项目建设采用针阔混交、灌木混交、农林复合等不同造林模式,绿化了荒山,改良了土壤,改善了生态,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7.6 hm2,已超出了计划面积。通过植物有效配置与种植试验,培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群落结构,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和森林景观。同时,项目造林绿化所形成的大面积新生森林植被会有效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积累,形成碳汇,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坚实保障。
3.2 扶贫效益
生态林项目建设过程中,贫困户通过以下途径增收脱贫:一是吸纳贫困劳力增加务工收入。在项目建设中,大量吸纳当地的贫困户劳动力参与工程整地、苗木栽植、抚育管护等,按每个工日100元计算,共增加收入57.81万元,惠及11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 116元。二是增设管护岗位增加工资收入。该生态林项目建设完成后,可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10个,每年按人均7 000元计算,可惠及1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7 000元。三是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增加现金收入。按照国家政策,退耕还林工程农户现金补助标准为1.8万元/hm2,该生态林项目建设中退耕还林114.33 hm2,其中贫困户退耕还林43.43 hm2,获得现金补助78.18万元,惠及62户贫困户。四是采购农户苗木增加产业收入。在生态林建设中,采购贫困户经营或由贫困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的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苗木有3.13 hm2,共带动19户贫困户受益,户均增收4 093元。
3.3 社会效益
生态林项目建设改变了区域生态环境,丰富了森林景观,培育了森林旅游资源,将促进森林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餐饮、交通、住宿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延长产业链,拓宽就业门路,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同时,生态林项目建设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经济效益
生态林建设以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为主,短期来看经济效益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区域生态环境改变后,制约区域发展的干旱、土地贫瘠等主要生态因子将有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将随之改善,必将促进种植结构优化和林下经济(林药、林蜂、林菌、森林旅游)等生态产业的培育、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4 结 语
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实施以来,按照“作风一流、管理一流、标准一流、质量一流、安全一流、效果一流”的总体要求,应用福州市的先进造林经验,坚持科学化、精细化、工程化的管理理念,采用“挖大坑,施大肥,植大苗,浇大水”的技术措施,严把苗木关,使用大规格苗木,一次造林,一次成林;使用有机肥、保水剂、生根粉,配套高位水池和滴灌工程,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成活率分别达99%和95%,实现了造一片、成一片、绿一片、见效一片。生态林项目的逐年实施,将扩展延伸连成万亩片带,建成万亩森林公园。福州、定西两地合作开展的这一民生工程,通过更深层次更加广泛的合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非常符合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