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及防治技术

2023-01-03闫向红田进军张国芳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9期
关键词:弓箭落叶松洞口

黄 斌 闫向红 田进军 张国芳

(海原县自然资源局,宁夏 中卫 755299)

海原县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上,认真履行了责任及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坚持预防为主,大力推行无公害综合防治。在抓好全面防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了甘肃鼢鼠、臭椿沟眶象、落叶松红腹叶蜂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在防治技术上积极推广应用人工、生物、物理等无公害防治技术,严重地段采用化学防治的措施。从而让防治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1.甘肃鼢鼠

1.1 分布与危害

鼢鼠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当地老百姓俗称瞎瞎、瞎老鼠等。在宁夏主要分布于六盘山区、南部黄土丘陵,食性杂,主要啃食阔叶树、针叶树以及农作物和草本根茎。林木类以油松、樟子松、落叶松、山杏、山桃危害较重,沙棘、杨树、柳树、榆树次之;果树类以苹果、山楂、花椒、杏危害较重,桃、李次之;农作物以葱、大豆、洋芋、萝卜、胡萝卜、当归、党参危害最重,小麦、谷子、玉米等次之;草本以苜蓿、蒲公英、车前草危害最重,其他草本次之。

1.2 形态特征

鼢鼠体型短小,吻钝而圆,眼睛偏小,因常年在地下生活,所以视力和耳壳均退化。尾巴短且部分裸露,部分毛短稀疏。前爪发达呈镰刀状,有利于洞道的挖掘。头部有白斑,体毛呈灰褐色,背部毛尖呈锈红色,鼻垫上端及唇周边呈污白色,脑颅显著隆起。成鼠体重205-400克,体长130-210mm,尾长38-54mm。雄鼠较大于雌鼠。雌鼠有三对乳头,均匀分布于前胸、腹部及后大腿片部的两侧。

1.3 生活习性

鼢鼠常年在地下,生活隐蔽,天气炎热时的夜间偶尔在地面短时间取食。喜欢土质疏松、深厚、生草茂盛、土层翻动少的地方造窝,在退耕还林新造林地、苜蓿地、荒地、地埂密度相对更高。每年春季4月份交配,5月份产仔,孕期42天,活动高峰期分两个阶段,4-5月份是交配生殖的第一活动取食高峰期,秋季9-10月是储粮积食的第二活动高峰期。阴雨天全天活动,高温炎热、大风、大雨时活动极少,雨后活动频繁。常年在地下隐蔽生活,怕风怕光。对油烟子、动物皮毛等异味及洞内环境变化敏感,有封洞习性。

1.4 鼢鼠的洞道结构

鼢鼠洞道复杂,一般长达几十米、最长可达200米。通常由地面土丘、采食洞、交通洞、朝天洞、盲洞和老窝等部分组成。地面的土丘数量可随着鼢鼠的活动而增加,可利用调查地面土丘的数量,间接地调查鼢鼠种群数量及消长变化。

1.4.1 采食道

采食洞是鼢鼠取食的通道,分布于土壤表层,洞口直径10-15cm ,扁圆形,洞顶距地表3-13cm,地面有隆起的龟裂土梁,长度2-30m不等。鼢鼠为害林木时,在临时性交通洞两侧先筑通向林木根系的采食洞,然后在根系四周取食,形成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取食洞,吃光根皮及毛细根后转移为害下一株,同时把已取食过的采食洞封住,如此反复,形成一节一节的封洞现象。

1.4.2 朝天洞

朝天洞是鼢鼠为躲避天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应急逃跑洞,直径5-7cm,洞避光滑坚实,是从老窝通向地表的一条垂直洞道,上面有一层2-3cm厚的土封住洞口。

1.4.3 盲洞

盲洞是鼢鼠为修筑采食洞或在洞内玩耍而挖的一种短洞,多在交通洞两侧,一个洞系内多则数十个,少则3-5个。

1.4.4 老窝

老窝是鼢鼠休息和繁殖的场所,距地面1.2-2m处,多建在地势较高处,内垫长芒草和植物茎叶等防潮物,柔软干燥,非常精致。其他还有粮仓、厕所等与之相连。

1.5 监测技术

切洞封洞捕尽法。利用鼢鼠堵洞的习性,在林地内选择不同的立地条件,设立临时调查样地1hm2,把样地内所有怀疑有鼢鼠的土堆进行开挖切口,经8-12h后,观察统计被鼢鼠用土堵住的洞口数,堵住的洞口记为有效洞口,然后采用自制弓箭射杀和挖捕相结合的方法,捕尽样地内鼢鼠。以实捕鼢鼠数与有效洞口数相比,得出其相关系数。再在设立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固定样地内准确调查统计有效洞口数,以有效洞口数乘以相关系数,即可得出单位面积鼠口密度。便可预测鼢鼠的种群数量及对林木的危害程度。

1.6 综合防治方法

1.6.1 营造混交林

造林措施:造林选择多树种实施针阔叶树混交,加植鼢鼠厌食树种,造林前先深翻整地,并对造林苗木根蘸驱鼠剂等。

林分抚育改造:通过清除被害木,深翻地下、清除杂草、挖掘防鼠阻隔沟等措施,损坏洞道打乱鼢鼠习性,从而降低其危害程度。

1.6.2 运用驱避剂防治

利用鼢鼠嗅觉灵敏的特性,在栽植前将所有造林苗木用抗旱驱避剂进行浸泡蘸根处理,强烈的刺激气味致使鼢鼠能够远离苗木栽植穴,从而达到防治效果。

1.6.3 生物防治

在海原,鼢鼠的天敌主要有老鹰、蛇、黄鼠狼、狐狸等,保护天敌是控制害鼠危害的主要生物措施。

1.6.4 物理防治

在重点地段施放碎玻璃、掩埋死鼠、烟油子驱鼠。

1.6.5 人工防治

在各国有林场及乡镇采取发动护林员办法来组建专业灭鼠队,每个林场及乡镇至少组建1个捕鼠队,每个专业捕鼠队人员10-15人,与其签订劳务合同,在防治区以彭林弓箭、弓形鼠夹等进行人工捕打。

捕杀技术:根据多年对鼢鼠捕打的调查和观测,我们只要掌握了鼢鼠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一般捕杀率在95%以上。

捕杀时间:鼢鼠在一年当中春季(4-5月)、秋季(9-10月)活动最为频繁;在一天当中,上午9:00-10:00,下午4:00-6:00为活动盛期。

雨天过后,鼢鼠寻食时,顶起地面的裂纹新鲜,踪迹明显,是捕杀的有利时机。

雷雨、刮大风天气,鼢鼠怕风封洞急切,只要开挖洞口,很容易捕杀。

阴天吹南风或东风,鼢鼠活动剧增,有利于安弓捕杀。

判别洞内是否有鼠:切开洞道,察看其鼻印、爪印留在洞壁上的痕迹是否新鲜。若洞壁光滑,鼻印、爪印明显,洞内无蛛网、露水,也未长出杂草根系,说明洞内有鼠,否则无。

切开洞道,有恶味气散发出来,或蚊蝇类飞向洞口,说明洞内有鼠,否则无。

鼢鼠通过顶起地面的土堆或裂纹线路新鲜,便可知有鼠。

鼢鼠寻食地点,拉走的苗木或小草留下明显、新鲜的痕迹,便知有鼠。

放置捕鼠器:捕打鼢鼠时,弓箭、鼠夹的安置非常重要,安置不规范,很难捕打到鼢鼠,或者降低捕获率。

确定鼢鼠交通道和采食道:交通道是鼢鼠往返于老窝和采食道的必经之路,洞口直径5-8cm,洞顶距地面厚度10-30cm,洞道随地形起伏与地面平行,曲折不直,长短不一,一般长度在40-80cm之间,最长可达200m左右,在交通道上安置弓箭,捕杀率高,但花费时间较长。确定鼢鼠采食道,在新鲜的采食道上安置弓箭,捕杀率高且花费时间很短,一般10-20min。安置弓箭要轻安轻放,以免惊动鼢鼠。

弓箭安置的方向:切开洞道,若洞内鼢鼠唇印、爪印向前;草木根系被鼠体摩擦斜伸向前;或者抚摸洞壁光滑印迹向前(在采食道用手反向摸,若洞壁起毛糙为反向),则在反方向下弓。(注意用草木根系倾斜方向来判断鼢鼠去向,断定将鼢鼠堵在老窝,安置弓箭捕杀鼢鼠,捕杀率100%)。若洞内鼢鼠唇印、爪印向前,鼢鼠为后退式进洞,则在正方向下弓。

安置弓箭:切开洞道判断准确鼢鼠去向后,轻轻铲去洞口处松软表土,距洞口10-12cm处插入弓、箭,弓箭倾斜与地面的夹角为70°左右,然后固定弓,抽拉箭数次,感觉箭上下往返顺利无土块阻挡即可,(注意:在插入箭时,箭要与弓平行,但不能紧贴弓柄,防止摩擦力增大,减缓箭速。箭要插在洞顶中央且箭尖不能突出洞顶内壁,使鼢鼠察觉有坚硬的异物而停止堵洞或逃逸)。然后,把橡皮筋挂在箭钩上,提垃箭环与弓柄上的铁环重合,用挑杠销住,把系于挑杠上拉绳的另一端缠上土块,塞入洞口固定。洞口稍留缝隙不要塞满即可。

在此项操作过程中,注意切勿用手触摸洞内、洞口及塞入洞口的土块,以免鼢鼠嗅到异味而逃离。一般0.5-2h要巡回检查一次,及时捉鼠撤弓,防止鼢鼠挣扎逃脱。这样,就可以轮换着捕打鼢鼠。

1.6.6 化学防治

投放毒饵、鼠不育剂等,对中华鼢鼠大面积发生区域进行防治。防治季节一般在春、秋两季。

2.臭椿沟眶象

初孵幼虫先危害臭椿皮层,导致被害处薄薄的树皮下面形成一小块凹陷,稍大后钻入木质部内危害。成虫体长11.5毫米左右,宽4.6毫米左右,黑色或灰黑色,头部有小刻点,前胸背板及鞘翅上部有粗大刻点。幼虫长10至15毫米,头部黄褐色,胸、腹部乳白色。蛹长10至12毫米,黄白色。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内或土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5月上旬越冬幼虫化蛹,5-7月成虫羽化,6月为羽化盛期。幼虫为害3月中下旬开始,3月下旬-5月上旬为越冬代幼虫翌年出蜇后为害期。6月中旬-8月上旬为当年孵化的幼虫为害盛期。成虫有假死性,羽化出孔后需补充营养取食嫩梢、叶片、叶柄等,成虫为害1个月左右开始产卵,卵期7-10天,幼虫孵化期上半年始于3月下旬,下半年始于7月下旬-8月上旬。幼虫孵化后先在树表皮下的韧皮部取食皮层,钻蛀为害,稍大后即钻入木质部继续钻蛀为害。蛀孔圆形,熟后在木质部坑道内化蛹,蛹期10-15天。受害树常有流胶现象。

2.1 防治方法

2.1.1 加强植物检疫,勿栽植带虫苗木,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严重的整株拔掉烧毁。

2.1.2 药杀幼虫:在幼虫为害处注入80%敌敌畏50倍液或40%久效磷100倍液,并用药液与粘土和泥涂抹于被害处。还可试用50%久效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3~5倍液树干涂环防治。

2.1.3 利用成虫多在树干上活动、不喜飞和有假死性的习性,在7月底至8月中旬人工捕杀成虫。化学药剂可采用90%敌百虫晶体、75%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500倍液。也可于此时在树干基部撒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毒杀。

2.1.4 成虫盛发期,在距树干基部30厘米处缠绕塑料布,使其上边呈伞形下垂,塑料布上涂黄油,阻止成虫上树取食和产卵为害。也可于此时向树上喷1000倍50%辛硫磷乳油。

3.落叶松红腹叶蜂

该虫以幼虫取食落叶松当年嫩叶的食叶害虫,1年发生1代。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在落叶层下结茧越冬,入土深度3~5cm。第2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为羽化初期,中旬为羽化盛期)

3.1 防治技术

林分抚育:组织人员对落叶松林进行修枝,透光伐、疏伐,清除病虫害木等抚育措施,改善林分健康状况,提高林分抗病虫能力。

林分改造:对落叶松纯林进行改造,营造落叶松与阔叶树、灌木混交林。对郁闭度大于0.5的落叶松纯林,适时抚育间伐,逐步改造成为混交林。

生物防治:天敌保护与利用:一是实行封山育林,保护天敌生存环境;二是禁捕、猎落叶松叶蜂天敌,包括:猫头鹰、寄生蜂、狐狸、食虫鸟类等;三是在落叶松主干涂毒环阻止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四是饲养、投放天敌(如鸟类、寄生蜂等)。

人工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人工捕杀蛹、成虫等方法进行防治。秋季人工耙磨树盘,春季4-5月上旬人工采集越冬虫茧。

化学防治:在预防措施和其他防治措施不能有效控制虫害的情况下,可采取化学药物防治,苦参烟碱烟剂、DDV烟剂进行集中防治。在落叶松叶蜂大面积发生时,用具有操作简便,机动灵活,即省时又省工,且防治效率达90%以上,适用于在大面积郁闭林区防治。

猜你喜欢

弓箭落叶松洞口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工艺
弓箭风波
弓箭风波
关于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究
最后一家弓箭铺
达兔日记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