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医学院校典礼仪式的职业精神教育功能探索
——以北京大学医学部2020年毕业典礼为例

2023-01-03仲彧欣蒋鹏宇张莉娟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典礼毕业典礼医学生

仲彧欣,蒋鹏宇,张莉娟

(1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医学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871,sqzxyg@163.com;2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3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工部,北京 100191)

英姿勃发的青年是推进这一伟大征程的重要力量,其价值观培育关乎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尤为重要。各大高校在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件事情上责无旁贷[1]。而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来说,除了承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医学生作为人民健康的未来“守护人”,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对于提高医疗行业服务质量,促进行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典礼仪式是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大事件[2],近年来,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蕴”逐渐进入教育学界的视野[3]。然而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各行各业的人员聚集性活动,包括高校典礼仪式的举办,受到极大影响。直至2020年6月,许多地区原本应该参加毕业典礼的应届毕业生仍没能回到久违的校园。为了弥补部分同学没能再看母校一眼就要匆匆毕业的无限遗憾,北京大学医学部(以下简称“北医”)精心准备了一场以“抗疫”为主题的毕业典礼。典礼于线下线上同步举行,共分为8项议程,包括校长赠歌、重温誓言以及特别设立的抗疫故事讲述等环节,央视新闻客户端全程进行直播,多个平台同步转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那么,北医这场有别于传统仪式概念的毕业典礼的德育价值如何?对医学院校发挥典礼仪式的医德教育功能又有何启示?本文拟以北医2020年毕业典礼为例,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框架分析医学院校典礼仪式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价值。

1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中典礼仪式对职业精神培育的核心要素

仪式理论的系统研究起源于法国学者爱弥儿·涂尔干,他将仪式定义为人类在群体中的一种行为方式,用以塑造、维系和稳定群体的心理状态[4]。当代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此基础之上,综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柯林斯认为仪式从广义上讲是社会具体情境中的交往与互动,可以是宗教仪式、学校典礼等正规仪式,也可以是工作中的交流、家庭内部聚餐等非正规仪式[5]。之所以称之为“链”则是因为,成功的仪式包含身体共在、对局外人设限、共同关注点和情感分享等四大核心要素,从而为成员提供情感交换的际遇,并产生群体认同、情感能量、群体符号和道德感等四种结果,这些结果又为新一轮的仪式或互动提供动力,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条良性仪式链[6]。

北医2020年6月份的毕业典礼,属于正规的仪式活动,包含互动仪式所具备的四大核心要素:①身体共在。当人们的身体共同在场时,即使他们没有特意关注对方,都会因为处于同一情境而相互影响[6]。受新冠疫情影响,北医2020年毕业典礼虽如约而至,但大部分毕业生无法亲身到场,因此采取线下线上同步举行的形式[7]。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典礼的参与者除了应届毕业生及其相关亲友,还有一个通过观看直播虚拟在场的特别群体——700余名2019级医学预科同学 (以下简称“低年级医学生”)。虽然他们并不是这场典礼的主角,但是他们在北京大学医学生预科办公室(以下简称“医预办”)的号召下,怀着对抗疫师长的深深崇敬,带着对师兄师姐的美好祝福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无限憧憬,积极观看毕业典礼的线上直播,不少同学还写了观后感[8-9]。从这一点来看,北医毕业典礼的线上直播形式使参与者身体的非物理在场并参与互动成为可能,为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带来新的理解角度。②对局外人设置界限,即在场的人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活动参与的群体之外[6]。虽然毕业典礼通过直播而降低了参与互动的门槛,但吸引的主要还是应届毕业生的亲友及关爱母校的北医校友。同属于这个群体的人有着较为相似的情感触发点,从而能够被同一仪式所吸引;而其他对这次典礼仪式兴趣较小的人则被自然地排除在这个群体之外。③共同关注点。柯林斯认为,当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事物上,并通过形态各异的互动仪式传达该关注焦点,群体内部就有可能产生较高程度的团结[6]。北医2020年的毕业典礼有一个与这个特殊年份高度契合的鲜明主题词——“抗疫”。典礼特别设立抗疫故事讲述环节,毕业生们也没有像往年那般穿学士服,而是身披医者白褂参加典礼,这不仅深化、强调了“抗疫”主题,而且引发线下和线上观众就这一话题展开交流与讨论的热情,达到推进仪式互动的目的。④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群体成员由于共同的关注焦点而形成情感连带,并产生共鸣。这种共享情感不是日常生活中短暂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状态,而是稳定的、能够驱散异化情绪并主导整个群体的情感[6]。北医2020年典礼仪式通过“抗疫”主题,极大地唤醒了医学生们对职业精神的崇敬感,在此情境之下,他们共享身为医学人的骄傲与自豪。

2 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典礼仪式的产出分析

北医2020年毕业典礼完全具备互动仪式的构成要素,因此其达成效果也可以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典礼仪式的产出来分析,主要包括四个积极效应:①群体认同;②情感能量;③群体符号;④道德感。在此框架下,本研究选取关于2020年毕业典礼的北医官方媒体报道和2019级医预学生的观看感想作为文本数据,重点分析典礼仪式对低年级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意义。

北医官方媒体报道包括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号:puhsc1912)的推送稿、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网(http://bynews.bjmu.edu.cn)的新闻稿。2019级医预学生们的观看感想主要来自北京大学医预办的官微——“PKU医预之家”(微信号:ykgl_bjmu)[10],和一位医预辅导员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张妈妈的小花园”(微信号:zmmgarden)的推送[9],共收录了36名同学的观看感想。

第一,身着白袍,彰显职业身份。柯林斯强调,成功的互动仪式必然包含鲜明的群体符号,用以维系群体团结,增强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和对群体身份的认同感。在北医2020年毕业典礼中,与往年的诸多不同之一是毕业生们没有穿学士服,而是统一身着医者白褂,这是疫情之下北大医学人的刻意选择。正如北京卫视《我要当医生》所说的,“在疫情来袭时,白衣就成了医护的‘战袍’。而在这次毕业典礼之后,这一批学生即将披上‘战袍’,成为真正的战士”[11]。

这对坐在屏幕前的低年级医学生来说,激起的是无声而又强烈的职业认同,唤起的是职业神圣感和崇高感。

“我刚开始还奇怪来着,毕业典礼怎么不是学位服,后来才明白,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特别选择。因为我们是医学生,因为抗疫还在继续,学长学姐们今天毕业,明天就要‘执甲’。”(2019级医预同学A)

第二,重温医学生誓言,坚定职业信念。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产生积极效果的核心机制,个体因为处于共同的活动中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最终升华成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医学生宣誓是北医毕业典礼的特色活动。短短的129字誓言蕴含了丰富的道德理念与职业追求,对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有极大的帮助意义[12]。而典礼仪式则以极为庄严的宣誓方式,更加充分发挥了誓言的教育功能。在毕业典礼的特殊氛围之中重温誓言,不仅给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们上了最后一次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课,而且带给观看典礼直播的低年级学生极大的触动。

“最后,所有人再次宣誓,真是激动人心,我在屏幕前也跟着宣读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不悔选择医学,我庆幸选择了神圣的医学。”(同学B)

除了B同学,还有许多医预同学都特别提到宣誓环节带给自己的感动和震憾。宣誓所带来的强烈共情,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对自身所学专业和未来从事的职业上去,即对医学专业感到自豪,对医生职业感到神圣。这种情绪体验,对于低年级医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功能,虽是隐形但却强烈。

第三,呼应时代主题,唤起使命责任感。强烈的情感力量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认知,外化为良好的德行。相较于往年,2020年的北医毕业典礼的主题“今朝北医毕业,明日披甲出征”有着更加鲜明的时代和使命特征。毕业典礼上,与昂扬主题交相辉映的是,在其整个过程中,“不惧风雨 勇挑重担 绽放青春”这12个红底白字,作为主会场主席台上的巨大背景墙,反复出现在直播镜头中。这三个铿锵的四字短语,既是对毕业典礼主题的内涵阐述,也是对使命担当的承诺宣誓。此情此景不仅激发了在现场参加典礼的同学的责任与担当,坚定“我要当医生”的决心,而且这种初心和使命、青春与豪情同样感染了坐在屏幕前收看直播的低年级医学生。

“患者治愈出院,北大医学的青年用青春的脊梁承担起护家卫国的担当。疫情不息,北大医学人的奋斗不止。”(同学C)

“为此,我们在北医磨砺自己,在这里选择自己的青春与责任。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使命不断召唤着我们,初心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同学D)

“2020年,经受了疫情的洗礼,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构筑健康中国蓝图的征途道阻且长,而医学人任重道远。”(同学E)

从感想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们作为准医者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将自己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转换为参与者。北医2020年毕业典礼在社会的重大议题与个人之间建立起一条纽带,使学生们深切感受到自己与家国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激励医学生在时代的挑战中迎难而上,报效祖国。

第四,校长倾情赠歌,传承北医精神。成功的典礼仪式不仅在认知和行为层面上影响个体,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情感体验的过程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校长致辞是各大高校典礼仪式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而北医毕业典礼却有一项延续多年的动人环节——时任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赠歌毕业生。詹校长常说,精湛的医学技术和厚重的人文情怀是医学的两只翅膀,因此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注重陶冶艺术情操[13]。

詹校长献歌所承载的母校对毕业生的厚望与祝福,与校长致辞所传达的北大医学人的信仰与精神——与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惧风雨,勇挑重担[7],成为不少医预学生对这场毕业典礼最深的印象: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詹校长的讲话和他优美的歌声,他祝福所有的毕业生成为圆梦新一代。詹校长亲切的声音,令我感觉自己仿佛就在现场。”(同学F)

“作为一名医学生,在观看本次毕业典礼的过程中,多次被感动,更加明白了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正如詹校长演唱的歌曲中提到的那句话‘我们更懂家国情怀、信仰和期待’。”(同学G)

从医预同学们的观看感想中可以看出,通过歌曲传达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深入人心,歌声往往比讲话更能打动人,即使是入学不久的医预同学,也能感受到这份独属于北大医学人的情怀,从而自觉融入母校所秉承的医者仁心与厚道精神。

第五,抗疫代表发言,发挥榜样力量。医德榜样是指道德榜样在医疗卫生领域值得同事、同行效法的职业贤者,主要体现为他的执业善行及其人格[14]。在北医2020年毕业典礼上,四位抗疫代表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故事,用自身经历阐释何为职业精神,在情感层面产生激励,行为层面产生示范,精神层面产生引领。

“60后”代表、时任北大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院长、著名生殖医学专家乔杰院士回忆起带领400余名北大医学人在武汉抗疫前线,奋战66个日夜,最终攻克4个“最”的困难,“圆满完成国家和人民托付的任务,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70后”代表、第一临床医学院田雨医生分享了援鄂经历中的3个小故事,并总结道:“披上白衣,就是承担起重于泰山的生命之托,在团队中要学会信任、分享、承担、奉献,才能进步成长。”

被网友称作“最美女医生”的第二临床医学院“80后”青年医师马瑞,在返京途中路遇一名男青年突然倒地不醒,虽然正值疫情传播的非常时期,她毅然决然地摘下口罩,对患者实施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成功将他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马瑞医生把这一切称之为医者的本能,“做好本职工作,不忘从医初心、守护人民健康,正是我们北大医学人一直以来的信仰”。

最后一位讲述者,是公共卫生学院的“90后”应届博士毕业生董彦会,在国家需要之时,他毫不犹豫地放下手头工作奔赴抗疫的另一战场——国家疾控中心,进行疫情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他动情地说道:“是什么激励我们这些被称为‘后浪’的人勇往直前?是我们北大医学人最朴实的厚道精神的传承,是前辈们用行动引领后辈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7]。

四段不一样的故事,却同样的温暖、振奋人心。发言代表们的行为和事迹中展现出崇高的医师职业精神和医学伦理规范,发挥了医德榜样的示范和参照作用。两位2019级医预学生在感想中写道:

“正值抗疫的特殊年份,许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交出一份令自己和社会满意的答卷。”(同学H)

“2020 年我们经历最大的风雨就是新冠疫情,但是无论是我们的老学长钟南山院士、乔杰院长,还是近几年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他们都是勇挑重担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拼搏奋斗中度过的青春才会无怨无悔。”(同学J)

虽然上述感想中没有明确提到“职业精神”这一概念,但是低年级医学生们都表达了强烈的意愿——成为榜样那样的人。医德榜样的行为使抽象的职业精神概念具体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典礼仪式中的这一故事讲述环节还发挥了医德榜样的激励意义。医学生被医德榜样所展现出来的品质、精神和行为所吸引,这种强烈的崇拜感使得医学生不由自主地向榜样靠拢,从而更加勤奋地学知识习技能,更加自觉地恪守职业精神。正如一名学生的感想所言: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技能、于危难中挺身而出、实践‘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同学K)

此外,故事讲述环节中的榜样都源自生活中身边的人,生动且具有亲和力,为医学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努力目标,激起医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促进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感知和学习。

3 典礼仪式对于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价值的思考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同时挖掘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其他教育教学方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5]。校园典礼仪式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传承校园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等功能[16],不仅对应届毕业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对其他年级在校学生具有教育意义。通过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审视北医2020年毕业典礼的构成和产出,可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与思考。

首先,重视典礼的形式设计,与时代主题相呼应。当前有些高校的典礼仪式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其过程枯燥单一、缺乏群体焦点[2]。而北大医学部2020年毕业典礼以“抗疫”这一主题词作为参与者共同的关注点,特别增设抗疫故事讲述环节,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因此,高校在各大典礼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既呼应时代又与自身专业特色相结合的主题,这样的典礼仪式具有鲜明的院校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较好地发挥典礼仪式的教育功能。

其次,与主流媒体合作,扩大典礼受众。受到疫情的影响,北医和大多数高校一样,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毕业典礼的方式。但恰恰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更多群体成员——心系医学或抗疫的人有机会参与这场盛典,感受百年北医胸怀天下的济世情怀。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医学生们来说,虽然他们只是通过网络虚拟在场,但他们成功参与了仪式互动,职业精神受到启蒙,并形成积极的群体情感能量。这种与主流媒体合作直播的模式以后或将成为常态,成员们的“云”聚集打破了空间限制,典礼仪式的受众增多,其教育功能的影响范围也随之扩大。

再次,重视典礼发言代表的榜样功能。北医典礼仪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塑造了承载医师职业精神的形象符号——“医德榜样”,即柯林斯所说的用以寄托情感能量的群体符号。医德榜样具有示范参照功能和激励意义,是构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力量[17]。而且,北医毕业典礼中选取的榜样来源于身边的老师、校友、学长和学姐,其形象平易近人,不仅能够点燃低年级医学生们满腔的崇拜之情,而且使其愿意学习、效仿,从而增强了医德榜样教育的可实践性。此外,榜样形象的多样化也使学生的努力方向得以多元化,例如乔杰院士代表着执甲出征抗疫前线的国家脊梁,马瑞医生代表着平凡岁月中那份属于医者的勇敢与坚定,“70后”的田雨医生是医疗一线的中流砥柱,“90后”的董彦会学长则是医学界的新生力量。因此,榜样不必千人一面,只要愿意为之努力,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站在台上的榜样。所以医学院校在选取医德榜样时,可邀请不同类型的榜样,既可以是医术精湛的医学名家,也可以是身边的师长前辈,以提高医德榜样的吸引力,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目标的实现。

最后,合理设置时间,纳入教育计划。据医预辅导员估计,超过90%的2019级医预学生都收看了北医2020年毕业典礼。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收视率”,一是由于恰逢疫情居家期间,且期末考试已全部完成,所以时间相对宽裕。二是由于医预辅导员以素质教育学时学分作为奖励,吸引了许多医预学生观看典礼。遗憾的是,其他年级正值期末考试的医学生则错过了典礼直播,因此建议相关教学教务部门,以后最好能将非毕业年级的课程和考试日程与校历上的典礼时间错开,为其他年级在校生留出专门的典礼仪式观看及参与时间。除此以外,还需提升对典礼教育功能的认识,可以将其纳入教育计划;加大宣传力度,为家长和广大校友的线下线上收看提供便利。

4 结语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为阐释高等院校典礼仪式的德育功能提供新的视角。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本文从群体认同、情感、符号等维度分析北京大学医学部2020年毕业典礼的职业精神教育价值,从中得到启示,以期高等医学院校的典礼仪式能够在新时期更好地承担职业精神的培育工作。

猜你喜欢

典礼毕业典礼医学生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权势中的部分等同关系——高等学校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的批评话语分析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虚位以待”为何让人感动
“虚位以待”的毕业典礼同样令人感动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奢华的典礼
颁奖典礼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