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2023-01-03许金鹏蒋钟吉廖碧红

内科 2022年2期
关键词:静息房颤心率

许金鹏 蒋钟吉 廖碧红*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1 心血管内科,2 检验科),广东省深圳市 518020

【提要】 静息心率可以反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变化,静息心率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影响已在相关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中得到证实。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均与静息心率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效干预静息心率,对进一步降低与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其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其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高血压是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偏高的一种慢性疾病;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性疾病;缺血性卒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上疾病同属传统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静息心率是指机体在清醒、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新生儿的静息心率约为130~140次/min,伴随着年龄增长机体静息心率会逐渐减慢,但其极易受到多种因素如生理状况、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心理活动、体育锻炼、疾病和药物等的影响;为了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和重要器官的灌注,机体静息心率会随着生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1]。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静息心率作为一种反映机体心功能的客观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联系。Zhang等[2]有关静息心率与一般人群全因及心血管死亡关系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机体的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9%和8%;它是人群心血管病死率及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Whelton等[3]报道,静息心率是患有心血管疾病人群、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以及健康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的标志物。为此,本文就静息心率与各类心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行概述,为指导临床工作,为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1 静息心率的定义与临床意义

静息心率是指机体在清醒、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出生时静息心率为130~140 次/min,伴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静息心率逐渐减慢,正常成年人的静息心率为50~100次/min[4]。静息心率通常被用来反映人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其作为一种灵敏、廉价、无创的心功能指标,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的广泛关注。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静息心率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病理生理有重要影响,并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心血管疾病种类繁多,发病机制各不相同,目前关于静息心率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程度因研究而异,最佳静息心率也因疾病状态而异。充分认识静息心率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早评估静息心率水平,对指导临床工作,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静息心率与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2.1 静息心率与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其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发达国家人群的患病率为1.5%~2.0%,≥70岁人群的患病率≥10%。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导致我国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74岁成人的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心率决定心肌耗氧量,心率越快,心肌耗氧量越大。

2.1.1 静息心率与心力衰竭发生的关系 静息心率增加可能会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一项纳入25 639名39~79岁健康人群的多变量随访研究结果显示,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人群的心力衰竭发生风险相应增加11%[5];另一项队列研究结果显示,静息心率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人群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相对增加19%(OR为1.19,95%置信区间为1.13~1.25);但在亚组女性未观察到上述相关性,性别差异对人群心力衰竭的发生有何影响尚不明确[6]。静息心率过低同样会促进人群心力衰竭的发生,Dharod等[7]对6 733名45~84岁、随访10年无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心率小于50次/min (危险比为2.42)与心率大于80次/min(危险比为3.55)的参与者相比,前者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

2.1.2 静息心率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 文献[8]报道,在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静息心率的变化和其预后有显著关系,患者的基础心率每分钟增加1次,患者死亡的风险增加 1.5%,再住院风险增加1.8%。Kapoor等[9]报道,对左心室收缩功能保留(射血分数>50%)的男性心力衰竭人群进行全因死亡率分析发现,静息心率升高是心力衰竭收缩功能保留患者死亡率增加的标志。Poole-Wilson等[10]报道,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静息心率大于90次/min患者的病死率是静息心率小于70次/min患者的2~3倍。

2.2 静息心率与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Fox等[11]报道,冠心病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死亡、卒中、再住院率达到25%,4年累计病死率高达22.6%。

2.2.1 静息心率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 静息心率增加会增加机体心肌耗氧量和导致心肌灌注减少,从而导致或加剧机体的心肌缺血。Zhang等[12]报道,一项纳入45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人群发生冠心病的多变量校正风险增加10%。Perret-Guillaume等[13]报道,美国一项纳入了7 594名25~74岁表面健康人群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静息心率大于84次/min者与小于74次/min者的冠心病发病概率比较会明显增加;欧洲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年轻时罹患冠心病的男性人群中,患者的静息心率与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显著相关。

2.2.2 静息心率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静息心率是冠心病患者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预测因子,高静息心率提示患者预后不佳。Diaz等[14]报道,与静息心率为62次/min的患者相比,静息心率为83 次/min的冠心病患者的再住院风险将大大增加。

2.3 静息心率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偏高的一种慢性疾病,静息心率增加可能是高血压患者的发病机制之一。

2.3.1 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 Qiu等[15]报道,静息心率增加与患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hen等[16-17]报道,一项对队列研究所进行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存在着线性正相关,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会增加9%。而Shi等[6]报道的结果有所不同,虽然同样发现静息心率与高血压的发生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仅限于男性,而在女性中则未观察到这样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2.3.2 静息心率与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关系 Johansson等[18]报道,静息心率增加会促进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损害,静息心率增加提示高血压患者预后不良;Zhao等[19]报道,静息心率增加可能是中国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已患高血压的人群中,静息心率超过84次/min,其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可能与患者交感神经张力的增加有关。

2.4 静息心率与房颤

2.4.1 静息心率与房颤发生的关系 房颤与静息心率之间可能存在U型关联,Grundvold等[20]报道,在一项纳入2014名健康成年男性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中等静息心率下健康成年男性发生房颤的风险最小,低静息心率可能是健康成年男性发生房颤的长期预测因子。Liu等[21]报道,中国的一项剂量反应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低静息心率和高静息心率与68~80次/min的中等静息心率的人群相比,前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Goldberger等[22]报道,在一项针对309 540名挪威男性和女性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发现,静息心率每降低10次/min,男性和女性人群的房颤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6%和15%;Aladin等[23]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报道。由此推测,房颤很可能是少数与静息心率呈负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2.4.2 静息心率与房颤患者预后的关系 有关静息心率与房颤患者预后的研究报道目前较少,且结论不一。Li等[24]报道,只有当静息心率>100次/min时,静息心率才与房颤患者死亡率的增加有关,静息心率不是房颤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2.5 静息心率与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所导致的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引发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与冠心病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学基础。Böhm等[25]报道,将初发或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人群按照静息心率划分为五组(分别为≤64次/min,65~70次/min,71~76次/min,77~82次/min,>82次/min)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患者的死亡风险与其心率呈正相关关系,静息心率增加和首次卒中后患者预后较差的趋势显著相关,但低静息心率无法预测复发性卒中风险。与低水平静息心率对死亡率的有益影响相反,Nakanishi等[26]报道,低水平静息心率会增加正常人群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2.6 静息心率与扩张性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是一类以机体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疾病,是临床上最多见的心肌病类型。目前,有关静息心率与扩张性心肌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少量的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联系似乎不大,但静息心率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关系却较为明确。魏玲等[27]报道,静息心率增加预示着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加重及预后不良;Raja等[28]报道,控制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率在70次/min以下时对其预后有益。

3 小 结

静息心率是临床医生最常用最易获得的患者生命体征之一,目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它与心血管疾病存在联系,是评价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其应用价值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静息心率与各种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具体关系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导致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探讨静息心率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建立完整的体系,对识别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预测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静息房颤心率
心率多少才健康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中秋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不准时睡觉堪比熬夜
老年人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大脑静息态低频振幅*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