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水稻稀播控水基质育秧技术
2023-01-03李跃东柴振军张海波于广星董立强
李 睿,李跃东,王 双,柴振军,张海波,田 静,于广星,董立强
(1 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沈阳 110101;2 灯塔市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辽宁 辽阳 111399)
工厂化育秧能够为水稻机插提供标准的健壮秧苗,是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1-2]。近年来,辽宁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发展迅速,促进了该地区机械化水平的提升[3-4]。然而水稻工厂化育秧生产中存在需土量大、取土困难等问题,限制了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播种量大、管理不规范等生产操作问题导致秧苗羸弱[3-5],无法达到机插秧苗标准,存在水稻安全生产隐患。基于此类问题,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依据生产实际情况,建立了水稻基质育秧稀播控水技术模式,经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育秧效果,秧苗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秧苗移栽本田后取得了较高的水稻产量。该模式为辽宁水稻工厂化育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1 育秧基质要求
随着水稻机插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与之配套的育秧技术也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传统营养土配制已无法满足水稻工厂化育秧的需求,成为水稻规模化育秧的瓶颈,阻碍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现。水稻育秧基质不仅利于培育壮秧,而且提高作业效率,是解决工厂化育秧取土难问题的关键[6-7]。
1.1 外观要求
基质各组分混合均匀,质地疏松,无结块、霉变和异味。
1.2 理化指标
基质理化性质指标应符合DB21/T 2648—2016 的要求。
1.2.1 物理指标 总孔隙度50%~80%,质量含水量≤20%,细度(≤2.00 mm)≥70%。
1.2.2 化学指标 pH 值4.0~6.0,有机质≥20%,总氮(N)≥1.0%,有效磷(P)≥100 mg/kg,有效钾(K)≥200 mg/kg。
1.3 安全指标
基质中有害生物和重金属指标应符合GB/T 18877 的要求。
1.4 出苗率
符合国标的种子,破胸后播种出苗率不低于85%。
2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2.1 品种选择
选择通过审定的优质、高产、稳产、分蘖力强、抗性好、生育期适宜的水稻品种。
2.2 晒种
选择晴朗天气,在背风向阳的干燥场地上将种子摊开至3~4 cm 厚,翻晒2~3 d。晒种可以降低种子水分,使种子含水量一致,提高种子内部酶活性,提高种子发芽势,并能起到杀菌除虫的作用。
2.3 发芽试验
浸种前按GB/T 3543.4 进行发芽试验,发芽率不低于90%,发芽势不低于85%。
2.4 药剂浸种
按有关浸种药剂使用要求进行浸种。浸种用水积温达100 ℃,浸种结束。例如浸种水温为20℃,则浸种5 d。浸种时每天翻动种子1~2 次,避免因药剂浓度不均产生药害或影响消毒效果。
2.5 催芽
催芽的最佳温度是30~33 ℃。将吸足水分的种子进行保湿催芽至破胸,当破胸露白率达90%时,应停止催芽。
2.6 晾芽
催芽后将种子置于阴凉处摊开晾芽,晾芽时间以4~6 h 为宜。晾芽可以抑制芽长,提高种子的抗寒性,并散去种子表面水分。
3 置床处理
3.1 翻耙
育苗地要进行秋翻,如果没能进行秋季翻耙,翌年要进行春翻。
3.2 整平
置床要表面平整、土壤细碎、没有根茬,小范围内不能出现高低不平现象。
3.3 镇压
置床整平后要进行表面镇压,力求土壤表面平整紧实,摆盘前将育秧棚内地块浇透底水并进行人工找平。
3.4 铺设作业道
育秧棚内要铺设宽约30 cm 的作业道,方便作业。
3.5 铺垫无纺布
摆盘前可在置床表面铺垫无纺布,能够减少起盘时秧盘底部粘附的床土,方便起盘,提高作业效率[8]。
4 播种摆盘
4.1 播期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 ℃时即可播种。培育3.5 叶秧苗约需30 d,根据秧苗生长规律,从预计的插秧时间倒推播种时间。
4.2 秧盘
秧盘规格为58 cm×28 cm×3 cm(内径),秧盘四周整齐、不变形,达到一定的硬度和韧性。大田需硬盘22~25 张/667 m2。
4.3 播量
播种量大,会减少秧苗个体所占面积、压缩个体生育空间,导致个体间竞争加剧,秧苗羸弱;播种量小,则秧苗叶色深绿、茎秆粗壮。降低播种量有利于提升秧苗素质[9-10]、提高水稻产量[11-12]。依据籽粒不同,播芽种80~100 g/盘。千粒重小于24 g的品种,播芽种80 g/盘;千粒重25 g 左右的品种,播芽种90 g/盘;千粒重大于26 g 的品种,播芽种100 g/盘。
4.4 底土和覆土
秧盘底部基质铺撒要均匀,厚度约2.5 cm。覆土厚度约0.5 cm,要将种子盖严,没有露种现象。
4.5 喷水量
喷水后秧盘内表面不积水,秧盘内基质全部润透,秧盘底部稍有渗水。
4.6 摆盘
根据置床宽度,秧盘横向摆放或纵向摆放。秧盘要靠近、摆齐,保证秧盘底部与置床紧密接触,防止秧盘翘起造成苗期管理时失水过快,秧苗不齐,影响秧苗质量。
摆盘后可在秧盘上覆盖无纺布,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5 苗期管理
5.1 控温
播种后至出苗前主要是提温保湿,促进快出苗、出齐苗,棚内温度不超过30 ℃时一般不用通风,适时揭去无纺布;出苗后至2 叶1 心前要逐步增加通风量,温度控制在25~28 ℃,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2.5 叶以后做到昼揭夜盖,温度控制在20~22 ℃,最高不超过25 ℃。
5.2 控水
浇水过勤,容易造成秧苗地上部分徒长,且不利于根系生长。研究表明,苗期控制水分,可以降低株高,促进根系发育[13-14]。1.5 叶后依据秧苗情况、天气条件、通风程度等延长浇水间隔,以48~72 h 为宜,严格控水。浇水要透,以盘土润湿、盘底稍有水渗出为宜。
5.3 除草
采用苗后除草的方法,在秧苗生长至1.5 叶时,用10%氰氟草酯乳油100 ml 兑水15 kg 喷施667 m2苗床,防除秧田杂草。
5.4 防病防虫
秧苗1.5 叶时,用3%甲霜恶霉灵2.5 g/盘兑水200 倍喷施苗床,防治青枯病和立枯病。插秧前3~5 d,用阿克泰2 g 兑水15 kg 喷施100 m2苗床,防治稻水象甲和潜叶蝇。
5.5 追肥
育秧基质养分可以保证秧苗3 叶前正常生长,秧苗若出现脱肥现象应及时追肥。插秧前追施1 次送嫁肥,用硫酸铵5 g/盘兑水100 倍喷洒,施肥后喷清水洗苗。
6 移栽准备
6.1 秧苗标准
秧苗秧龄适当,整齐均匀,苗挺色绿,茎基部粗壮,根多色白,根系盘结紧密成毯状。秧盘内无杂草杂株,秧苗无病虫害。
6.2 运秧
秧苗起运尽量减少搬运次数,根据机插时间和进度,安排起盘时间和数量。可采用多层标准铁架带秧盘运输,有效避免秧苗压伤和秧毯变形。秧苗起运过程中要注意遮盖,避免秧苗失水萎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