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工业污染及协同防治研究

2023-01-03张伟常艳萍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业污染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张伟 常艳萍

工商资本下乡,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潜在威胁。一些农村地区工业污染严重,不但破坏农村自然生态平衡,而且危害农民身体健康,阻碍乡村全面振兴。造成我国农村工业污染的原因包括农村工业企业逐利性、基层政府监管不足、公众环保意识不强。因此,农村工业污染防治需要构建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主体协作关系,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制定防治法规,污染企业全力配合进行整改,公众全面监督形成制约。

一些农村地区工业发展迅速,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廉价的人力资源、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广阔的土地资源,吸引一些工业企业转移到偏远农村地区,工厂附近的河流、土地一旦受到污染,将威胁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的农村地区对消耗大、污染大的资源型企业进入门槛较低,认为这些工厂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本地的就业率,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消耗大量生态能量,降低农村空气的质量,并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一些重金属附着在空气中,随着人们的呼吸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极大的危害性。减少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基层政府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需要全社会更加关注。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我国学者对农村工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工业的作用研究。李贝歌等认为,农村工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类似于城市工业化的作用,应该进行大力建设和发展,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共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甘黎黎、吴仁平认为,农村地区的工业与城市的工业是不同的,农村工业监管力度不大,对工业的类型限制比较低,而城市正好相反,不管对工业的监管力度还是企业限制都比较严格;否定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其加剧了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农村发展的工业应该被取缔,因为农村工业所造成的污染今后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去治理,时间长且难以治理,而农村就业问题的解决可以由城市中其他产业来替代。

第二,农村污染源研究。朱彬等认为污染源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从企业自身来说,内部污染就是乡镇企业本身对环境的污染,如超标污水和废气的排放,外部污染是指在农村的其他产业,还有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如化肥、农药等会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李雪妮等认为,乡镇企业在农村布局不合理,如靠近河流方便排放污水,造成周边的水土污染,农村工业是农村污染的源头,而人们对工业污染现象漠不关心导致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第三,农村工业环境污染特征和原因研究。李玉红研究总结了农村工业污染的主要特点:一是乡镇工业技术落后,导致污染加剧;二是乡镇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对污染的危害性认知不足,对污染治理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目前农村污染情况严重,治理难度较大。汪国华提出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环保需要,增加了污染程度和污染治理难度;乡镇工业技术水平较低,环保措施有限,加剧了污染程度;乡镇企业普遍缺乏环保意识,现行的环保法律体系不健全。

第四,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对策研究。李桂兰、唐玉提出要加强环保意识培养和公众教育,以及宣传贯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建议。周浪提出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工作,通过法律手段实施环境保护,是提升农村工业污染防治效果的关键。孙炳彦提出政府应从外部环境出发,鼓励农村发展绿色产业,改进农村工业的生产技术,提倡绿色消费,尽可能减少污染;污染企业应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而当前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受到破坏。当地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薄弱,使以前原生态的农村生活已经不复存在,针对这一现状要深入了解污染的根源以及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并制定环境保护计划,控制农村环境污染,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其污染物的危害和污染的原因,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针对农村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提出对策建议。

农村工业污染的原因分析

工业企业进入农村,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农村工业污染的主体是工业企业,但引发农村工业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工业企业逐利性、基层政府监管不足、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

工业企业逐利性

一些工业企业在利益驱使下进入农村,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短期经济利益,最终导致农村自然环境受到破坏。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追逐利润无可厚非,然而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效果,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制约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资本逐利性驱使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积累财富,此时资本成为一种动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资本逐利性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问题。资本的商业利益和道德价值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一致,如果能够依靠协商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可能实现。

基层政府监管不足

特殊时期或特殊地区的基层政府可能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样虽然在短时间内能促进经济发展,但最终会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阻碍地方经济的长久发展。在环境治理工作方面,基层地方政府负有属地管理之责,但对当地企业环境质量监管不力,难以有效落实环保责任和措施。

基层政府环保部门监管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一是队伍不稳定,工作成员少,业务能力不精,环保专业知识欠缺;二是环境监管技术不到位,缺乏专业的必要的治理工具;三是相关工作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对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不够重视。基层政府各级部门缺乏协调性,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环境监管机构之间,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环保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执行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农村工业污染问题的原因。

公众环保意识不强

公众参与环保需要通过投诉等途径逐级反映来实现,这一过程较为复杂,很多村民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不会主动参与其中,或是不愿表达自身的诉求。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受传统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之其对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村民会因为企业能带来经济效益而放弃环境保护行为,在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村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应该管的事,与自身无关,且自己参与也起不到作用,这种观念和认识导致农村地区居民参与环保的意识不足,很难发挥监督作用,这也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虽然目前环境保护观念在村民心目中逐渐生根发芽,但这些观念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环保参与行为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途径有限,村民参与环保行动极少,目前只有极少数村民曾通过投诉向上级部门反映环境问题。虽然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在环保参与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大多数背景因素并没有直接影响这一变量,而是通过中间变量——环保知识水平间接发挥作用。

农村工业污染协同防治的对策建议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解决农村工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从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着手,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制定法规,企业全力配合进行整改,公众全面监督形成制约。首先,公众监督和合理的环境权利保护可以有效地制约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其次,企业应该有发展的长远模式,必须尽到保护环境的责任,以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再次,作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基层政府应勤督查、严整治,对违法违规生产的企业绝不手软,形成有效的管控机制,倒逼和激励并重,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工业环境污染问题,走出反复查,反复办,却依然得不到及时有效遏制环境污染的怪圈。

强化农村工业企业的环保责任

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立足于粮食生产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突破传统观念,杜绝现实短效的农业生产观和经济利益观。树立企业责任管理意识,尊重自然规律,多措并举保护生态环境,务求长远高效,促进经济和生态系统和谐可持续地发展。一方面要通过环保技术降低污染,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的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在政策及税收等方面鼓励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把高污染、高排放等旧设备更新换代。首先,企业可以加强创新,利用创新和研发的成果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将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其次,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先进的污染处理设备,从而达到技术产业升级降低污染的效果。最后,企业管理者可以向当地同行业的其他优秀企业学习经验,进而改进本企业管理,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实现双赢。

完善基层政府对农村工业污染的监管制度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环保监管部门应参与经济发展计划和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开展。发挥本地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给基层政府更大的权力,使基层政府可以在管理中有足够的灵活性,简化程序,降低成本。统筹编制农业经济区域和城乡文化建设规划,重点关注本地农村社会生态系统环境信息资源和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把握重点,坚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水利、土地等各类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综合治理。

为了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应建立和完善管理与监督机制。着力开展乡镇企业的环境综合治理、区域性污染预防和控制、总量和强度控制,并依法管理,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基层政府要加强监督,强化对环保工作落实不到位人员的问责,加强环境保护相关执法力度。第一,事前监管规则要透明;第二,监督程序要公正,媒体和社会公众对被监督企业的信息有知情权,监管人员可以依照相关政策法规独立开展监管,避免权力干扰;第三,事后监管惩罚要严厉,依照法律规定对违法企业进行调查及处罚;第四,在农村地区增设环境保护工作组,负责环境宣传,监督管理村里的日常环境,从而在县域内形成县、乡、村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和工作管理机制,这将充实基层环境保护力量,并将权利落实到农村最基层,确保农村环保不留死角,没有盲区。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要加强培养村民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向村民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扩大村民对环保工作的知情权以及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以防止农村工业污染造成严重后果,如损害村民健康和财产安全。村民要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积极参与环境建设,努力净化、美化自然环境,主动进行环境监督。环保意识提高后,村民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周边环境的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就会主动保护环境,并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

农村环境保护是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环保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范围有限,可以让农村环保志愿者成为环境保护的监督力量,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交流学习平台,吸纳更多的农村环境保护志愿者。鼓励村民“随手拍”来曝光污染环境行为,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查处,这样既能监督农村环境污染,又能起到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达到共同监督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工业污染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工业污染影子价格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及政策含义
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状况实证研究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某典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及应用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电池:2014年3月1日将实施电池工业污染徘放国标
煤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