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3-01-03张佳莹白玉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记忆法解剖学实验课

张佳莹,白玉玲

(安康学院医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系统解剖学是护理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基础和临床的桥梁,护理学专业的临床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其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系统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系统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结构、位置与毗邻关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其他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学生基本情况

我校护理专业是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系统解剖学》课程,本课程总课时是80学时,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48学时。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学习模式还是高中的学习模式,尚未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难以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选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系统解剖学》第9版教材,对于学生来说,课本太厚,内容太多且复杂,难度较大,容易产生害怕的心理,加之学习内容相对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及成就感。学生死记硬背的理论内容,尚能完成考核需要,但出现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标本模型相脱节的问题,导致知识理解不准确,记忆不深,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和临床技能掌握。

2 采用的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给予一定的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学习解决该问题的知识,并最终运用已学会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1-2]。

混合式教学是结合传统面对面教学与互联网在线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课堂派、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学习课件和测试题及相关视频等,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学习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3-4]。

3 教学实施过程

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通过使用线上资源即课堂派,试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结合PBL教学法和课堂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授骨学时,会提出“人为什么会长高?我们看到他长高了,身体内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骨骼有没有变化?”,引出骨的发生和发育;讲肌学时,提出“我们见过的肌肉入射,是在哪些肌肉上进行注射的?”;讲心血管系统时,提出“输液是给什么血管输入液体?这些血管名称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入相关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课堂结束前上尽量给学生留大约5分钟,让学生自主复习,但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不佳,因此利用课堂派发布测试题,一般有2~5个问题,通过线上做测试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和反馈[5-6]。

以往的实验课是以教师主讲和示教及学生观察标本模型为主,发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不善于思考、态度不积极的学习状态。针对这些问题,改进实验课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推荐学生在手机上下载免费的3Dbody软件,此软件有助于学生直观立体地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形成准确的人体组织器官的空间位置关系。在实验课前,将学生分2个大组,每组再分5个小组,每次上课按大组分别上课,教师通过课堂派发布具体的实验目标和内容,学生提前复习和完成部分实验报告;在实验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学习,学生需结合教材重要图片的重点结构,观察标本、模型,在自己身体上找到相应组织器官的位置,并在实验报告上总结画图,对重要的结构进行标注,最终做到理论知识和标本模型相一致,知识理解准确。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前,采用口述的方式考核学生对标本模型的辨认程度,并在实验报告上给出具体的分数,发现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可督促学生学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学生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及增强师生间互动。最后,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实验内容的总结[7-8]。度。通过辨认标本模型和绘图,有助于学生学习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进行学习,如直观形象记忆法和绘图记忆法,这样的先理论和后实验的教学安排,有助于减缓学生遗忘的速度。

总之,在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多种教学模式灵活地运用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 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

在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由于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的标本或尸体,大部分是由遗体捐献者捐献,这些遗体被尊称为“大体老师”,他们献出自己的身体供后人学习。通过无私奉献的“大体老师”,培养学生心怀感恩、敬畏生命、尊重标本和无私奉献的医学素养[9]。

5 考核体系

本课程理论课和实验课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在学期末的理论课考核中以闭卷方式进行,理论总成绩由卷面成绩、课堂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和考勤成绩构成。实验考核学生对重点组织器官结构和位置的辨认能力,学生分组随机抽题,通过展示各章节重要的图片,让学生写出相应的名称,每个学生填写25个空,每空4分,共100分,实验总成绩由每次实验报告分数的平均分、实验考试成绩、考勤、课堂表现构成。

6 学习方法

系统解剖学中常用的科学记忆方法,包括直观形象记忆法、绘图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多种方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阶段。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保持是在识记基础上的进一步强化,是识记内容在头脑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的过程;再认和回忆是对过去经验进行提取时的两种不同形式,再认是经历过的事物再一次出现在面前时,能够辨认出来;回忆时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由于某种刺激的作用,能够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即最初遗忘的速度最快,以后逐渐缓慢,通过掌握并利用此遗忘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10]。在理论课上的测试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保持,理论课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回忆程度;实验课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再认程

猜你喜欢

记忆法解剖学实验课
高中数学学习中公式的记忆法则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一堂实验课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