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以高校礼仪课程为例

2023-01-03宋雁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礼仪德育

宋雁超,张 舸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1 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的内在价值

1.1 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是对“立德树人”的强调

近年来,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放松了警惕,将学术的重要性凌驾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上,在开展高校工作上出现了重学术研究轻思政工作的现象,在教研活动上出现了重科研活动轻教学活动的现象,在学生培养上出现了重智力培养轻德行教育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与育人、知识传授和德行培育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课程思政”正是为高校在新时期面临的诸多教育思想问题而提出。

1.2 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是对高校教育责任的重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高校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大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困惑,如校园生活情况、学习状况、感情状况和就业及发展状况等,网络空间传导的多元价值观念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目前,部分高校教师仅在学业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对学生面临的思想困境了解不够深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重申了高校的教育责任,应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礼仪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2.1 礼仪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

在古代的教育体系中,礼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德育的化身。古代君子追求“六艺五德”,在才能上追求礼、乐、射、御、书、数,在品德上崇尚温、良、恭、俭、让。然而在当代学生的德育过程中,家庭在德育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高校德育却成为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思政课程的德育教学相对严肃,教学形式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而礼仪则反映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是社交的动物,社交行为的维持需要礼仪的参与,在礼仪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弥补高校在德育上的短板。

2.2 礼仪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相较于高中,高校的校园环境相对宽松,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弱。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每一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都有所差异,容易在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的高校追求自己的个性,进而会导致一些摩擦的产生。科学合理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认知,通过礼仪课程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改善个人作风,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更加得体。高校礼仪教育有利于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创建。

2.3 礼仪教育有利于加快学生社会化

高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培养学生硬实力的同时,高校应当提高对学生软实力的重视程度。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关键节点,学生步入社会求职,必然会经历面试和职场交往,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容易在这些环节产生紧张情绪。因此,除了日常的交往礼仪外,高校有必要在职场礼仪上对学生进行适当培训。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场礼仪,高校礼仪课程应根据专业为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礼仪教学,进而提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3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礼仪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接受程度不容乐观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学生对其的接受程度不容乐观。首先,高校礼仪课程通常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部分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并非抱着学习礼仪的态度而来。课程结束后,礼仪教育难以产生真正的效果。其次,大量学生对礼仪课程存在较明显的刻板成见,认为礼仪课程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关联不大,在课程上学到的礼仪知识无实际用处。最后,部分礼仪课程只讲授传统礼仪知识,缺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导致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2 课程内容有待更新

在课程内容上,当前高校的礼仪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礼仪课程教师往往根据教材和课件照本宣科,教学过程毫无激情,导致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平淡。此外,大部分高校所设的礼仪课程多为传统礼仪和普通社交礼仪,未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特色进行更新,这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不相吻合。

3.3 课程考核亟须优化

在考核形式上,大部分高校的礼仪课程考核形式与其他课程较为相似,由日常考勤与期末考核的分数配比而成。显然,这种考核方式无法体现礼仪课程的最大特色。礼仪是用在人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的,如果不帮助学生将礼仪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礼仪课程就失去了其独特意义,更无法通过礼仪教育达成德育的目标。

3.4 效果辐射不够广泛

高校的师资力量有限,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习礼仪课程,但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礼仪教育应当覆盖到高校的每一名学生。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存在一些常见的不文明行为,这也是礼仪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和空间内无法辐射到的。

4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礼仪课程的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4.1 深化礼仪课程内涵,寓教于乐深入人心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高校礼仪课程除了传授礼仪知识和规范外,应深挖礼仪知识和规范的内涵,并将其与当前的时事热点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礼仪知识和规范的内涵传达给学生。

例如,在讲授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时,先引经据典带领学生了解其思想内核,而后用辩论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两组,从仁、义、礼、智、信的维度讨论“键盘侠是不是侠”这一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辩论,学生既对儒家“五常”的了解更为深刻,更谨记了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避免扮演“键盘侠”的角色。

4.2 更新礼仪课程内容,强化人才培养效果

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高校应考虑到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实际需求,对原有的礼仪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删节,新增具有实用价值的社交礼仪课程和具有专业特色的职场礼仪课程。

例如,考虑到学生找工作时的实际需要,高校在礼仪课程中增设了职场面试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讲解职场面试的一些技巧后,安排学生进行模拟面试,并对学生面试的各个环节给出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掌握了面试所需的衣着、举止、谈吐等小技巧。

4.3 优化礼仪课程考核,促使学生知行合一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效礼仪课程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礼仪实践,因而需要对礼仪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优化,除了原有的日常考勤和期末考核,高校增加了实践考核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活用所学的礼仪知识。

例如,在学习完人际交往礼仪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情景剧,需要将一定的礼仪知识融入情景剧中,而后由学生亲自出演。既能加深学生对礼仪知识的了解,又让学生获得了切身的情景体验,使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礼仪。

4.4 利用高校网络平台,推广礼仪成风化人

课程思政的理念应当贯彻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课程需要创建第三个课堂,从而全方位立体地发挥礼仪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高校应灵活运用网络资源,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与学生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礼仪资讯。

例如,部分学生在寝室有不文明行为,如抽烟、乱扔垃圾、影响室友休息等。为遏制此类不文明现象,礼仪课程教师以“寝室礼仪”为主题,通过校内的新媒体公众平台向学生发布投票,选取票数最多的十种寝室不文明行为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并制作相关推送呼吁学生形成良好的寝室礼仪。

5 结语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高校通过提升礼仪课程的内涵和趣味性、更新礼仪课程内容、优化礼仪课程考核、扩大礼仪教育宣传,能够增加学生的礼仪知识,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学生的礼仪风范和道德水平,切实发挥礼仪课程对高校学生的人才培养作用。

作者简介:宋雁超(1981-)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礼仪教育,公共关系学;张舸(1985-)男,满族,河北承德,讲师,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礼仪德育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