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视阈下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推进路径——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
2023-01-03刘曼
刘 曼
依法治校视阈下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推进路径——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
刘 曼
[作者: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高校法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依法治校水平的现实需要,是践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逻辑指向。当前构建高校法治文化还面临着认知困境、教育困境和制度困境,华东政法大学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以其为例,对依法治校视阈下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在法治精神文化、法治课堂文化、法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进行总结,旨在推进高校文化建设以及依法治校工作开展。
依法治校;学校文化;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和依法治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树立师生的法治信念和培养法治精神,为依法治校提供丰厚的法治氛围和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推动依法治校工作的发展。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2]经过长期的法治教育过程,大学生法治意识有所增强,但总体上还较为薄弱,诸如校园贷、网络诈骗等事件在大学校园中频繁发生,面对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仍显得力不从心。高校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良好的法治文化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法治内涵,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并在实践中锻炼其法治人格,从而提高学生法治素养。
(二)提升依法治校水平的现实需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的实现不仅依靠依法治校制度建设,同时也对营造法治文化氛围提出了要求。一方面,高校法治文化体系的构建,能够为教育主体法治思维、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学生通过法治文化的熏陶,能够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从而为依法治校提供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校园法治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和行为习惯,使学生自觉有效参与校园管理,促进对学校制度政策的认同,为依法治校能力的提供助力。
(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逻辑指向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4]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重视法治文化的建设。构建高校法治文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在微观层面的生动实践,高校要发挥其强大的传播与引导作用,在校园中普及法治文化、加强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困境:学生法律薄弱,参与程度不高
高校法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法治意识还较为薄弱。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近年来不断增加,如马加爵杀害室友案、北京大学吴协宇弑母案、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等大学生犯罪行为令人触目惊心。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时权利义务意识不足,校园中的网络传销、校园贷等案件时有发生,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维权意识不足,亦或是维权手段缺乏有效性,导致自身权益受到危害而不敢甚至无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由此表明,一些大学生还存在法治认知欠缺、法治信仰不足等情况。由此逐渐形成对法律漠视的惯性思维,在学校开展法治文化时,学生的参与程度自然不高。
(二)教育困境:法治教育课程失衡,教育效果不足
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教育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失衡现象。其一是教学内容失衡,体现为重德育而轻法育。当前高校中开设的法治教育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法律部分的学时分配一般只有10课时左右。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律基础知识部分只有一章,占全书内容的20%不到,存在门类设置单一、课时数量偏少以及教材内容所占比例小等问题。其二是教学形式失衡,体现为重教学而轻实践。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或缺乏相应实践锻炼平台,如大学生进行法律实践锻炼的岗位、法律咨询服务等,使学生只停留于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而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亦或是高校形成了实践模式,但实践教学容易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和功能。
(三)制度困境:制度体系建设粗放,决策治理失范
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在制度体系层面。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现象,现有的高校制度体系和管理政策较为粗放,部分领域无法可依,无规章制度可循,出现“制度空白地带”。其二,在制定程序层面。依法治校要求在制定规则时,要保证按照法治的原则和方式,体现民主、公开、公正。但目前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时,仅仅是学校只制定、学生只服从的单向制度体系,制定程序欠缺民主因素,亦或只是流于形式的民主。由此导致制定出的制度缺乏操作性,难以使师生从内心认同,也无法较好遵守。其三,在制度实施层面。一些高校在制度执行时只是“以文件落实文件”,对执行的效果以及反馈并不关心,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只是敷衍了事,导致师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信任危机不断加深。
三、依法治校视域下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校园活动,营造法治精神文化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校园文化具有塑造人、影响人、引导人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为时代新人的接受和成长提供充足资源,也能为依法治校的有效开展提供精神动力。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体系育人的优势,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中树立法治观念、锻炼法治行为能力,进而厚植依法治校的土壤。
其一,打造校园特色法治文化,各校可积极挖掘学校自身特有资源,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以华东政法大学创作话剧《雷经天》为例,挖掘校史精神财富丰富大学文化,将舞台与讲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史,更深入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以及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其二,善用时间节点,开展相关节日活动,在活动和仪式中营造法治氛围。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在国家宪法日举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宪法诵读、主题宣讲、法律咨询等活动,与市民朋友共同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宪法课”,促进了师生和市民一起树立宪法意识、体会法治力量。
其三,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协调配合,多方协同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法治理论学习与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一方面通过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织各类讲座、研讨会、培训宣传活动,不断加强教职工法制观念和法治素养;另一方面,开展“百所法律学校品牌普法”等活动,组织师生向社会进行法治宣讲,促进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师生共同参与的法治文化建设。
(二)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法治课堂文化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法治信仰、提高法治素养,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人格。课堂法治教育是树立学生法治信仰和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依法治校思想基础形成的重要依托。要促进依法治校、形成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就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个“主渠道”,并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与之相结合,创造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法治课堂文化。
其一,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进行法治理论教育。华东政法大学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构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为核心,10门法学专业课为主干,法学案例研习课、专业养成通识类课程为补充的“1+10+X”的法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法学专业学位,鼓励学生通过第二学位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治理能力。在每年学生入校后,对全体新生进行入学系列教育,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提高学生尊法守法用法的思想和行为自觉。
其二,发展第二课堂,丰富实践生活。华东政法大学在校园中举办“韬奋论坛”“中华学人”等学术讲座,鼓励师生开展学术研究,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坚定法治信仰;举办法治辩论赛、模拟法庭竞赛、庭审表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体现法治特色的社团,使学生自觉将法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法治的思考。在校外则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中各种赛事的志愿者活动、进社区普法活动,使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深刻理解法治的内涵与实践。
第三,善于利用第三课堂,使信息技术赋能法治课堂文化。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学校学生处和保卫处通过“华政学工”“平安华政”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推送法律知识,《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中的部分文章也借助微信公众号为载体进行文章推送,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影响力,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
(三)完善规章制度,构建法治制度文化
不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和推进依法治校,需要发挥制度的根本保障作用,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织密制度网,只有使各领域、各方面“有法可依”,才能落实“有法必依”,推进法治校园文化建设和依法治校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其一,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形成紧跟时代、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华东政法大学以《华东政法大学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使学校现有的400余项规章制度涵盖学生工作、资源保障、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并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确保规章制度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使各领域各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由此形成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以保证依法治校和学校管理的有效运行,以及促进学校制度文化的发展。
其二,完善决策程序和决策机制,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华东政法大学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推行由管理干部每年向教工代表大会述职,讨论和审议学校工作报告,接受民主测评,使每一环节、每个领域师生全程参与、全程监督。由此极大调动了师生参与学校建设、依法治校等工作的积极性,使师生在实际参与中树立民主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
其三,紧抓制度落实,切实保障师生权益。华东政法大学自2000年建立了申诉听证制度,有效保障了师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设立校长信箱、职能部门信息互通平台,及时处理和解决广大师生反应的问题和意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形成新的工作制度或措施,推进了依法治校工作的进程,发展了法治校园文化。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122.
[3]习近平.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J]. 求是, 2022(04): 4-9.
[4]习近平.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J]. 求是, 2019(04): 4-1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45.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