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缘由、困局与破局
2023-01-03徐艺轩
徐艺轩
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缘由、困局与破局
徐艺轩
[沈阳师范大学]
一流本科教育并非一流大学专属,在数量与规模上占相当比重且与区域发展密不可分的地方高校,应成为我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参与力量。基于此,深入分析地方高校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缘由以进一步激发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意识,剖析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面临的困局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探析推进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破局之道,既是地方高校自我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一流本科教育、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必由之路。
一流本科教育;地方高校;专业建设
一、缘由:地方高校为何需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一)国家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就地方高校规模而言,教育部公开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738所,其中部属高校118所,地方高校2620所[1],可见,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95%的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本科教育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一项立本强基建设工程,是扭转“双一流”建设“重研轻教”倾向,防范只重拔尖而忽视培基现象的必然选择,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一流本科教育需要致力于提升大多数人的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为培养各类高精尖人才提供可能,因而在高校数量及学生规模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地方高校是实现我国一流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推力。换言之,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地方高校充分参与才能构建真正意义的一流本科教育。
其次,就地方高校发展潜力而言,一方面地方高校享有区域特色发展优势。尽管相较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与办学资源仍处于劣势,难以支撑高校在短期内取得一流成果,但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在研学平台、产教结合、学科专业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校—区域办学互动模式,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机遇、新渠道,对打造中国特色一流本科教育,铸造扎根中国大地的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言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另一方面,政府对区域高校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统计情况公告显示,2020年全国31省份普通高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稳定在1.5万以上,诸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及发达地区的部分省市,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可达3万至5万,中西部地区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至2020年西藏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已达到9万。[2]除生均费用外,地方政府还通过科研经费、人才政策等途径为地方高校争创一流本科教育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二)服务区域发展的内生需求
当前,新一轮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亟需地方高校发展一流本科教育来支撑区域经济建设。一方面表现为经济转型与升级对一流人才的呼唤。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体现了推动传统产业改革创新和以新兴战略产业取代传统落后产业两种发展思路,但究其根本,都需要各类一流人才通过创新设想和研发设计,改进生产制造方法,增加知识性脑力投入,提升产品科技与知识含量,创造高附加值。这一过程依赖于地方高校结合区域发展现状、挖掘地方特色,通过构建一流本科教育培育具有“一流”指向的各行业人才,推动创新—研发—转化—应用产业链的形成,实现新一轮产业布局背景下地方经济的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地方创新发展的智库与策源地,兼顾“特色”与“水平”,将理论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相融合,形成适应—对接—合作—引领的良性互动关系,满足区域“内生式”与“输入式”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对人才、技术、知识、创新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在新技术革命催生脑力劳动延伸和智力资本提升的趋势下,把握机遇并获得长效发展动力。
二、困局: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现存问题
(一)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向模糊
自建国以来,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且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之“双一流”建设确立了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竞争性、市场性、淘汰性等特征被进一步凸显,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出于提高办学声誉、竞争办学资源的需要,普遍将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作为重要参考对象。诚然,对地方高校而言,一流大学所拥有的完善发展思路、成熟办学体系对地方高校开展一流本科教育起到了非凡的启发与推动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效仿一流大学办学模式的现象。
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倾向于按照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本科大学—综合型本科大学—研究生学位授权高校的办学思路进行自我优化、调整与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人才培养领域,就是始终以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模仿对象[3],这种单一化一流本科建设方向湮没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中所形成的区域发展特色,从而不仅限制了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也丧失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竞争优势。尽管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政策引导下,部分地方高校积极反思办学定位,调整办学方向,并且在人才培养、学科设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层面初显成效,但在目标定位、评价标准等方面仍然在学术主导和市场取向之间摇摆不定,还未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办学面向上的不确定性导致地方高校在争创一流本科教育时方向模糊,难以准确把握一流本科教育的着力点与突破点,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后劲不足。
(二)一流专业建设成效甚微
一流本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涉及到高校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从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来讲,本科教育依托于专业,一流本科教育植根于一流专业[4],一流本科专业是实现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尽管在“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等相关政策引导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基于长效推进一流本科教育进程的角度,现阶段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反思的问题。
1.专业建设特色缺位
首先,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特色意识淡薄。随着“双一流”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扭转“重研轻教”倾向,进一步发挥双一流建设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以一流本科专业为支撑的一流本科教育被赋予重要意义。在这一建设背景影响下,加之目前在理论与实践上均缺乏对什么是一流本科专业的科学界定标准,地方高校对本科专业建设实现何种“一流”难以具象化,因此难以区别理解自身与“双一流”高校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时的不同侧重点,往往倾向于将具有较好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的传统专业作为一流突破点,忽略了区域经济结构与地理优势,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独特发展文化,打造特色的意识相对淡薄。
其次,专业设置同质化。一方面表现为原有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缺乏对专业发展的动态审视和进出机制,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路径,薄弱专业未及时整合或淘汰,特色专业得不到强化与升级,从而导致不同类型的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未充分考虑国家发展与市场需求,忽略人才培养周期,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追求一些教育资源投入较少或者当前市场热门的专业,对新兴、交叉学科的重视不够[5],同质化问题凸显,也加剧了人才需求与专业结构间的矛盾。
2.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疏离
地方高校专业与学科建设在实践中顾此失彼的疏离现象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地方研究型大学及部分综合型高校将工作重点集中于学科建设,以期获得更多科研成果追赶一流;二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自身学科发展力量相对薄弱,科研产出处于劣势地位,往往会强调通过专业建设提高发展水平。实则无论哪一种倾向都割裂了学科与专业间的互促共进关系,致使地方高校难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学科以知识的创造和积累为使命,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专业构成的基础也是专业建设的依托,同时专业建设又会不断催生新的学科需求,只有二者交互合作才能促进知识在高等教育各子系统间的流动,实现知识的创造与增长,培养高质量人才。基于这一意义,地方高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实践中的厚此薄彼破坏了学科与专业间的协同共进体系,也掣肘了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长效发展动力。
三、破局: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优化路径
(一)打造差异化一流本科教育发展模式
地方高校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充分依托自身发展优势明确办学定位,打造差异化一流本科教育发展模式,以防止人才培养偏位影响一流本科教育发展水平的弊端。基于此,对拥有部分学术性建设学科且具备一定程度的培养基础,包括在师资队伍方面能够形成以院士、长江学者等人才为核心的学科带头人;在学科点设置方面建有以学术科研为导向的完整硕博点;在硬件设施方面配有实验室、科研设备等基础设备且教育经费相对充裕的地方高校而言,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时,应当继承并充分发挥学科发展优势,以学科建设为引领,辐射带动专业发展,加大本科生科研参与度,培养一流学术型人才,逐渐达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
其次,部分地方高校相较于科学研发与理论创新能力,在知识吸纳、传承、转化与应用等专业建设方面更为突出,并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区域经济建立起了双向互动关系,这类高校在争创一流本科教育时,应遵循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发展模式,加强高校与政、企、协间合作育人的协同共建机制,培育一流应用型人才,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地方发展需求相匹配,结合地方优势,构建彰显区域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此外,部分兼具研究型与应用型发展能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应基于自身学科专业布局所体现出来的学术或应用导向规划一流本科教育发展方向,使地方高校办学面向与学科专业布局相符,为创建一流本科教育指明方向。
(二)深化一流专业建设革新
1.对接区域需求,重构专业布局
首先,优化重组传统专业,推动“四新”建设。一是要通过市场调研分析预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并在自我审视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对现有传统专业进行评估、调整、优化、整合、重组,凝练“小而精”“小而特”的优势专业,为打造一流本科专业,进而助推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内在发展动力并争取外部资源支撑。二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赋予高校专业发展新内涵,推动传统专业与战略产业各环节相融合,及时将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所产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结构、新需求转化成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传统专业新的行业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做到历久弥新。
其次,打造新兴专业,构建多元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地方高校要始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具有敏感意识,密切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新趋势、新布局,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可行性以及新增投入的可获得性,积极建设区域产业亟需、就业需求旺盛且体现地方发展特色与本校建设传统的新兴产业。同时,要有敢于舍弃短期收益与局部利益的割舍意识,打破学科专业建设壁垒,按照“多元交叉、展现特色、提升质量”的原则,培育一批体现交叉融合的跨学科专业,催生高校特色优势专业集群,筑牢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根基。
2.学科专业协同化建设
首先,统筹规划学科与专业建设,推进成果转化。地方高校学科与专业之间存在明显的独立性,各院系学科与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实践基地、硬件设施等资源自成体系,封闭性较强。针对这一现状,地方高校应立足全局,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发展规划、师资队伍优化等专业建设要素与科研产出、学科队伍、学科基地等学科建设要素相融合,同时按照学科专业群构建教学科研组织模式,打破过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各自为营的局面,避免在资源浪费的同时催生新的交叉边缘特色增长点,推动学科专业发展由双线并进转化为单线共进,加速二者间成果转化,发挥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形成学科与专业互为依托、耦合共生的协同建设机制,为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其次,发挥课程沟通学科与专业的中介作用。一方面要及时优化课程内容,将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最新成果纳入到课程中,形成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灵活性的课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应基于兼具研究性、启发性与实践性的问题解决、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学习形式,积极革新课程设置及组织模式,打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间的发展通道,发挥课程连结学科与专业的中介作用,以点带面,形成学科专业发展合力,共同致力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1]教育部.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21-08-30)[2022-05-11].http://www. moe.gov. cn/html.
[2]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21-11-30)[2022-05-11].http://www.moe.gov.cn/html.
[3]乐传永,许日华.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缘由、方向与进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0(02):56-62.
[4]林杰,洪晓楠.论一流学科与一流本科教育的耦合整生—基于学科、课程、专业一体化的视角[J].教育科学,2019(05):61-66.
[5]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111-119.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