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2023-01-03贾继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
文 贾继东 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肝病中心)
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发展阶段。慢性肝病所致的持续或反复肝细胞炎症坏死,可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大量产生,一旦超过其消除的速度,就会沉积下来形成肝纤维化(就像皮肤外伤后留下的疤痕)。在此基础上,如果肝细胞被纤维包绕成团块(肝脏结节),就形成了肝硬化。因此,可以将肝纤维化理解为肝硬化的前期阶段。
几乎所有慢性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在全球范围内,其四大病因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由超重、肥胖或糖尿病等代谢因素所致)。
慢性肝病由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临床上难以截然分开。肝纤维化早期并无特殊症状和体征,其诊断主要靠病理学、影像学及血清标志物等手段。
肝穿刺病理学检查是判断纤维化程度的最可靠手段。但由于肝活检为侵入性,有些病人不愿接受;其取材大约只占全肝体积的五万分之一,因此有时难以反映肝脏全貌。
肝脏超声显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严重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征象,但对早期纤维化难以识别和定量。近年发展起来的超声瞬时弹性测定、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可通过测量肝脏硬度来推测肝纤维化程度。前者操作简单、便于复查、价格低廉,故应用较广;后者更准确,但需专门设备,操作复杂、价格较高,故应用尚不普遍。
国内应用较多的纤维化直接标志物包括:血清II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IV型胶原、层连蛋白)和透明质酸等。这些指标易受肝脏炎症坏死影响,也缺乏肝脏特异性(其它器官也有这些物质)。肝纤维化间接标志物多为临床常规化验指标(如转氨酶、白蛋白、血小板等),易得、价廉,但准确性欠佳。为提高准确性,国内外建立了多个由不同标志物组成的诊断模型。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病因治疗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抗肝纤维化疗法。例如,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抑制乙肝病毒、短期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清除丙肝病毒、彻底戒酒、降低体重或控制糖尿病等,可有效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目前国内外正在积极研发针对肝纤维化本身的化学药或生物药,但尚无获批上市。在祖国医学理论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属血瘀症范畴,国内已有以肝纤维化为适应证的多个中成药获批上市。我们相信,随着对肝纤维化病因及发生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有效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