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2023-01-03龙卫球赵精武
龙卫球, 李 游, 赵精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3)
一、问题的提出
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1]。在这一背景下,人才培养出现了新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以知识综合化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新法科建设、新经济业态、新社会治理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科从分化走向融合。因此,如何克服传统专业教育的狭隘视野,培养面向科技融合、精通“法律”和深谙“管理”的复合型双料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与此同时,为加快跨学科融通发展并推进新文科建设,党和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18年,《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2]; 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3];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等均需建设新文科[4]。由此可见,如何培养面向科技融合的新文科创新人才,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新文科建设所需解决的重大议题。
尽管新文科建设是作为面向时代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发展路径,但基于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深度有限,理工学科与文科存在明显鸿沟,以及文科学科之间组合、拼接现象明显的现状,新文科建设仍处于学科“表面融合”的发展阶段,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本科专业数量多、多学科融合深度有限,大类培养模式有待深化;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实践教学高阶性不足,课程体系有待优化;信息技术应用不强,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待丰富。
基于上述背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在充分认识新科技革命等新背景、新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学校以及法学院、经管学院等院系自2017年开展大类培养以来的经验,深入分析新文科建设对工科优势高校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炼出北航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思路,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法管交叉新文科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出相应的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及实现途径等,探索出工科优势高校面向科技融合的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北航模式,为国家输送急需的新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信息化行政管理人才、信息化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等法管交叉创新人才。
二、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依据和北航基础
(一)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依据
1. 面向科技融合的时代发展需求
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样态是以知识的发展为基础,而知识的供给和发展又是科技创新和应用的结果。以蒸汽机的改良及应用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并进一步推进了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由此带来的知识门类分化使得相应专业化教育特点更加得以彰显。20世纪40—50年代,以计算机发明及其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更是进一步催生了大量新的知识领域。不同于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同时也促使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让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及至20世纪后期,以数智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开始逐步显现。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突破,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给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了深刻变革,推动了由传统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及信息智能化社会的转变。此次科技革命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有机融合,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进而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其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亚于前三次 工业革命[5]。正如习近平所言:“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6]
毫无疑问,第四次科技革命影响甚大,几乎所有行业领域、专业学科均深处其中,且相互促进并不断融合。例如,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打通了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传统壁垒,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甚至在不同行业之间搭建起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万物互联”也使得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协同和融合整合变得更为普遍[7]。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形势来看,21世纪以来,众多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使得原本由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全球化进程、全球治理体系等的变革,也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 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8]。
综上可知,在科技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出现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日益综合、融通化的社会治理要求高等教育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学科知识的融合,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数据化赋能数字社会变革、多学科交叉催生新兴学科研究领域的大背景下,培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此,中国高等教育正掀起一场“质量革命”,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四梁八柱、主要内容和基本载体[9]。其中,面向科技融合,建立适应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大类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性、复合型的法管交叉创新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典型范例,将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2. 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发展的必然阶段
目前,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体现了从专业教育向跨学科融合发展的演进过程,并且这种跨学科融合发展又进一步呈现了从科教融合,到法管交叉等局部学科融合,再到多学科大融合的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批判之前华而不实的“造就通才”理念,着力培养服务于国家建设的“专门人才”[10]。1950年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明确了“培养通晓基本理论并能实际运用的专门人才”的具体任务。自此,专业教育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与当时全面实施计划经济密切相关,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计划经济下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据当时初步估计,“一五”计划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业就需要各级技术人员约30 万人,但1952—1957年中国高校工程技术系科只能培养约4万人,与工业建设的需要相距甚远[11]11-12。当时将这种模式引入中国,是以培养能够满足经济生产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的,而不是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忽视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使得高校人才培养在专业上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11]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也不断反思、修正和改进。例如,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这种过度的专业教育进行了反思并指出,专业过窄,学工程的不讲经济,不懂资金和成本构成,学经济的不懂法律,学政治理论的不懂系统工程和经济管理[12]。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学科融合在政策和实践中不断得以重视和发展。例如,2012年8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实施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将高校育人传统和学科门类齐全与科研院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科研队伍进行优势互补,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和沟通桥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13]。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以及“推进科教协同育人”[14]。2018年,《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2]。由此可见,跨学科融合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但需注意的是,这种局部学科融合及相关复合型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着力探索和实践发展。
随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和实践,多学科的融合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这种新范式的提出对学科融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就新文科而言,将是古今打通、文理打通、人文与社科打通、中与西打通、知与行打通的“五通文科”[15]。
综上可知,立足目前学科交叉融合的困境,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发展的新路径,特别是工科优势高校如何进一步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学科方向的优势,推动数字化赋能的新文科专业发展,建立适应新文科建设发展理念的大类培养机制,并统筹协调发展法管交叉类专业,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也是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新文科背景下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目前,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通识教育、辅修学位、双学位培养等模式。这些模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专业教育的不足,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形成,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尽管不少高校开展了通识教育,但由于其目标定位不明确,通常是以一些基本人文社会课程来进行通识教育,缺乏体系性的课程设置,学生仍难以突破学科壁垒。又如,相较于主体依托专业,辅修专业及双学位学习课程的内容设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与精简,包括在管理学专业中开设商法、经济法等若干法学课程,或在法学专业课程中,开设管理学原理等管理学课程。这种方式容易出现授课内容“灌水”,考试评定“放水”等不良教学生态[16],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仍有待加强。而且,这种在专业教育中加入其他学科课程的方式存在学科交叉的“表面化”倾向,专业知识交叉有限,教学内容高阶性不足,难以达到真正的学科融通。
与此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司法、科技证据、金融科技、大数据营销等一批新文科专业出现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上,同时也推动法律与市场、金融、管理等领域深度结合,从而使得通识教育、辅修学位等模式在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方面捉襟见肘。为此,有必要创新新文科背景下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法管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深化跨学科交叉培养创新的典型模式。
法律与经济、管理、新科技等多领域融合交叉的背景和趋势已成共识,目前,中国高校也不断强调这种新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且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一是“法科扶持发展模式”,即传统法律专业类大学或文科实力强的高校法学院采取设置专门二级学院或挂靠研究院的方式;二是“法工交叉模式”,即传统理工科高校法学院与校内优势新科技领域的工科学院联合设立研究基地或打造联合培养项目;三是“教师自由探索模式”,即高校并未顶层规划,而是由教师自行组建,零散地培养一些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学生[17]111-112。上述模式各具优势和局限,如传统文科强劲院校可能存在法律与科技融合渠道不足,而工科院校受限于传统纯科技思维,可能对新科技与法律的融合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化理解[17]112。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面向科技融合的法管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上述“法工交叉模式”的进一步推进,也是新文科背景下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该模式充分运用工科优势高校的优质创新基因,开发以数字化案例为主的新形态教学资源,以赋能法管交叉人才的培养。在具体内容上,该模式强调的要义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法学和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大类管理”学科的融合,法管交叉与信息科技的融合,法管交叉与实践实训的融合,以及法管交叉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二)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北航基础
北航是典型的工科优势高校,经过近 70 年的发展,形成了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的一流学科体系,拥有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两大优势学科群,北航文科已经初步形成融合科技特色的法、管、经综合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生态,拥有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工业工程、金融学、英语等多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自2010年起推进文科大类培养和通识教育改革,开展以经世实验班、知行实验班为试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法管交叉培养”实施提供了丰富素材,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文科大类培养机制为“法管交叉”实施建立了坚实的顶层保障
按照“学生为本、通识为基、融合一体、创新开放”的理念,北航实施完全大类招生,对一年级本科生完全实施通识教育,采取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设置与培养,形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素养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培养体系[18]30。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分为基础课程和通修课程。前者包括数学与自然类科学类、工程基础类、外语类课程;后者包括思政类、军理类、体育类、素质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跨学科特征明显,不仅包括了文史哲、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多个文科领域课程,还包括了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理工科领域课程。与此同时,北航探索以书院制为载体的教育工作模式改革,学生宿舍采用跨专业学生混住制度,增进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学生跨专业联合组队申报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课题的可能性,为培养学生交叉学科创新实践能力营造了有利环境[18]1。总之,北航不断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创新创业、实习实践、本研一体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了“强调平台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兼顾专业特色”的培养理念,初步探索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融合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国家倡导的新文科建设战略相契合,进一步发挥了北航工科优势,为建立适应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大类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多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获批为“法管交叉”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培养基础
近年来,北航文科稳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优化。目前已有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工业工程、金融学、英语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经济统计学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进一步探索建设“科技融合、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尽管这些优势专业并没有统一设在经济管理学院或法学院,但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相关专业的一流师资、科研成果和教学资源将进一步渗透至“法管交叉”人才培养之中,助力打造新文科法管交叉人才培养的北航特色。就法学专业而言,北航致力于推进法学人才培养“质量革命”,将新型卓越法治人才作为重点培养方向,“重基础、重交叉”,突破现有格局,促进跨界融合,凝练法学建设新理念、新模式,形成了新文科背景下北航法学“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特征和优势。上述措施均为法管交叉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多家科研智库基地为“法管交叉”实施提供科教融通的资源平台支撑
北航以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智库基地为资源依托,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优势突出。通过高层次平台建设,将师资团队与交叉科研成果等资源加以整合,形成了科研先导、反哺教学、服务社会的格局[18]120。具体而言,北航在法管学科上拥有十余个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智库基地。这些平台基地或智库多以北航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牵头,与相关新科技学院,如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网络安全学院等合作设立,均以部门战略政策需求为导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或任务驱动特点[17]112。这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科研反哺教学能力,而且能够为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提供科教融通的资源平台支撑。
三、“法管交叉”北航模式的探索思路和举措
(一)“法管交叉”北航模式的探索思路
“法管交叉”北航模式的总体思路是深入研究新文科建设对面向科技融合的法管交叉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托工科优势高校的信息学科优势与行业资源,构建适应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法管交叉大类培养模式,设计符合新文科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学模式和优质教学案例资源,打造法商管理、金融科技监管、智能司法、大数据营销等示范性新文科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激发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内生动力,切实提升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一,构建法管交叉新文科的大类培养模式,需要首先思考新文科建设的深刻内涵,明确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新目标,围绕这些要求与目标,逐次分解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培养模式与管理模式,并根据任务分解,进一步组织课程模式的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改进,最后形成科技融合的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以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本科教学中充分贯彻“科技融合、法管交叉、教研一体、综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办学方式,加强专业协同、师资协同、资源协同、动态协同等[19],充分调动校内外的所有力量,加大跨学科、跨领域整合,着力培养面向未来发展、富有创新潜质、具备团队精神、善于学习实践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法治人才与管理者。
第三,加快培养具有本土意识与国际视野的法管交叉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在形成大类培养机制和建立交叉融合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应充分树立起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聚焦课程思政,扎根航空航天和信息等领域,实现优质的案例资源与教学的融合,支撑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的培养。
(二)“法管交叉”北航模式的举措
1. 发挥工科优势,强化科技融合,建立适应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法管交叉新文科大类培养模式
依据北航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大类培养的顶层设计,强化空天信与法管交叉新文科的深度融合,广泛吸纳了学校信息科学、航空航天等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实现了理工人文前沿交叉研究与重大社会服务的融合共进[20],从而深入推进无障碍专业流动的法管交叉新文科大类分流与培养模式。基于新文科建设的理念要求,实行无障碍专业流动的管理模式、法管交叉新文科课程的平台体系、“以赛促学”等相关特色实习实践环节,开展本科教学,打破既有学科和专业的壁垒界限,强调通识教育,通过设置“法管交叉新文科课程体系”“跨法管通选课程库”等方式鼓励本科生自主设计其发展路径,如广泛开设“法律与科技”“网络信息法专题”等法管交叉课程,以专业准出标准为指引,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构建“大类引入、平台培养、特色输出”的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法管交叉新文科的深度融合,形成契合新文科建设理念的特色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充分发挥北航工科优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上的优势,设计法管交叉新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为引领,以工程管理、经济统计学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支撑,从理论知识、专业技术、业务能力三个层面对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进行专门设计,实现信息科技和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此外,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以定制化培养或特殊出口为导向,联合建立一些法管交叉复合型硕士或博士项目,如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航空法企硕士班、与北航计算机学院合作开发的互联网应急管理硕士班、与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联合培养外空法硕士班、与计算机学院等开展法律与计算机复合型博士联合培养项目[17]112。
2. 坚持能力导向,加大跨界整合,建立注重实践性的交叉融合教育教学模式
整合学校-实务部门资源,建立“把实务部门搬进校园”与“从校园走进实务部门”的综合育人机制和模式。通过课内与课外教育的交叉融合,实现科研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培养。例如,北航法学院聘请了50余名国内外著名法学家、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担任兼职教授或实践导师,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分合作共建,在人才培养、联合组建重大课题、专家咨询机制、学术交流机制以及法律信息资源方面共享综合育人机制[21]55。总之,将“把实务部门搬进校园”与“从校园走进实务部门”两方面的机制和模式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实行实务专家进课堂、综合实践训练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引导等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使其掌握科技创新成果形成和转化的意识和技能,最终提升其以解决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创新能力。
同时,强化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继续推行导师制向纵深化、全面化发展。北航“法管交叉”人才培养尝试进一步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导师制的纵深化和全面化,构建一套基于学生需求的多维度本科生导师制。其中,多维度是指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多方面,包括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两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以及多方面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将多维度的素质培养和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融合,如在法学集中实习时,学生被分成若干实习小队,每个实习小队都有学院派出的专业教师带队全程跟踪,并与岗位导师按照不同方向联合督促、指导,形成师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互动机制。
此外,充分利用工科优势高校的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实验模拟-实践教学协同发展,不断提高课程的案例式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的质量。依托课堂的教学实践平台,建设智慧课堂,强化案例教学与模拟法庭教学;依托实验室的虚拟仿真平台,注重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将“一流课程建设”与实验室应用联系起来。例如,在法律实务案例教学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庭审程序,并通过与各实践机构合作调取司法实践的真实案例、文书等构建素材库,学生可自由“角色扮演”,采用人机互动或人人互动的形式,在真实案例的背景下进行法庭控辩模拟演练,使学生亲身参与法庭庭审,体会法律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重难点。
3. 聚焦课程思政,扎根空天实践,建设赋能法管交叉人才培养的数字化教学案例库
充分挖掘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优质案例,建设好若干课程思政的案例库,激发学生的中国道路自信和法管交叉领域发展信心。着重找寻与法管交叉课程相关的航空航天领域的人与事,紧密围绕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时政热点,将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设计“中国制造与依法治国”“中国智造与社会治理”“中国创造与中国未来”等模块,使学生充分领略中国法治建设与经济崛起过程中的中国故事、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激发法治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将个人成才梦有机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自觉。
充分发挥学校工科、法科和商科优势,强化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和商业伦理案例教学,培养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并重的未来法管精英和兴业之士。北航“法管交叉”人才培养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体验式、多学科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激发法管交叉学科伦理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推动职业伦理教育的法管融合。在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法律诊所,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公益法律服务,纳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工程伦理与商业伦理教学中,引导专业课程负责人扎根空天实践,注入鲜活的伦理元素,开发生动的工程伦理或商业伦理案例,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呈现案例决策场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增强遵循工程伦理和商业伦理的自觉性。针对法管交叉的伦理教学目标,将伦理教育与党建思政相结合,以学生党支部为阵地开展联合共建,开设法管交叉职业规划系列课程,将法科、工科、商科职业道德与伦理、职业法规、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有机统一,实现法管职业伦理教学个性化交互。
上述课程依托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案例等新形态教学资源,赋能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依托法管学院优势的实验平台和创新型教学资源,打造沉浸化、互动式案例教学场景,构建法管交叉的案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法管交叉学科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经管案例教学中,基于现有案例资源,建设多形态富媒体的数字化案例,通过视频案例、案例沙盒等教学手段构建沉浸式情境重现决策现场,加深学生对案例决策背后机理和智慧的理解,在诠释理论的同时更强调回归实践,达到形式生动、教学机动、师生互动的授课效果。
四、北航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成效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第一生产力。在过去的数年里,北航依托基地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立足“使命担当、支撑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核心理念,不断摸索和创新具有北航学科体系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卓越的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效。
北航法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是建立在深度交叉、融会贯通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培养懂科技、懂管理、懂法律的文理交叉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北航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重点是建立建成符合国家人才战略目标的科技治理型人才,并自2013年起探索形成了“全链条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吸取过往实践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北航法管人才培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基本教学思路: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国家人才需求等事项进行跨学科分析,建构起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论的思维体系,以案例模拟、场景再现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术思想,在多元化的实践场景中运用所学的法管交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至此,北航真正实现了不落窠臼的创新型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型,既能够让学生养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素养,也能够解决传统学科交叉“什么都来一点”的固有弊端,更强调帮助学生建构以国家治理重难点问题为导向的“落地式”知识体系。
在探索与构建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各院系和行政机构相互协作,打破院系之间各自为政的体制僵化格局,从学术评价机制、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教学统合机制等多个层面推进法管交叉的深度与宽度,妥善处理好高校内部的院系行政关系和成果分配。北航始终将“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作为基本办学理念,稳下心、沉住气,持续调整和优化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北航将新文科人才培养视为一项攸关国家发展和民族自强的大事,设定了短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明确了新文科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拒绝急功近利,力求稳扎稳打,培养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特色人才。为了形成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研生态,北航在行政管理层面以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不同院系之间的交流障碍,动态化调整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涉及的课程内容、实践形式、竞赛类型、导学模块等事项。
从北航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成果来看,北航已经初步实现了“挖掘不同学科人才培养的共性需求,突破学科话语体系壁垒,建构交叉研究的独立方法论”之目标。北航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突出“科技治理”与“科技管理”的北航学科特色,建构起“以法律保障科技创新”“以经济激励科技创新”和“以管理提升科技创新”的三大目标型人才培养模块,形成具有问题导向和去同质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而言,北航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成效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司法实务能力提升,模拟法庭竞赛连创佳绩。北航重视法科生的司法实务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坚持以学法用法为中心,以赛带学,引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体系,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官在司法实践中需要考量的诸多因素。这种实践先行、法管交叉的培养模式使得北航在诸多模拟法庭比赛中成绩斐然,先后荣获美国国际辩论教育协会(IDEA)首届国际辩论中国公开赛模拟法庭冠军,蝉联三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荣获全国研究生首届模拟法庭大赛冠军、全国首届民商法模拟法庭大赛亚军、CASC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等重要荣誉。此外,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获得就业市场的广泛认可,北航学生凭借自身出色的实务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成为律所、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第二,场景分析能力提升,案例教学方法效果显著。北航创新经管专业学生的传统培养模式,延伸该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图谱,强化在经济法、刑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相关领域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地考量宏观经济运行、微观企业管理等实践问题。疫情期间,北航贯彻实践教学的核心要义,坚持以实际的经济问题为导向,展开有关疫情期间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协调疫情防控和金融稳定等经管类议题,有效衔接学生们的理论知识体系。在过去的数年里,北航学子在多个案例大赛上崭露头角,原创案例中共有49篇获全国优秀管理案例奖,6 篇获全国金融硕士教学案例大赛奖,10篇获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奖,总获奖篇数居全国高校第一。在提升学生场景分析能力的同时,北航教师们也在积极开发视频案例、案例沙盒、虚拟仿真课堂等数字化案例和教学场景,目前教育部学位中心收录的13个视频案例中,有7个为北航文科创建,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渐进式主题教学,体系化培养特色人才。鉴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理论知识储备存在阶梯式差异,北航创新性地建构了渐进式主题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单位和实践内容。在本科生二年级阶段,与基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合作,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生和法治现状,滋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本科生三年级阶段,与法院和律所合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诉讼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部分学生会引流至企事业单位,满足初步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需求,同时也推进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合规的基本模式;在本科生四年级阶段,与智库平台等机构进行深层次合作,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绑定,巩固之前阶段的教学成果。以本科生三年级阶段的公益诉讼模式为例,北航学生为当事人年均提供义务法律咨询3 000余次、承办法律援助案件40余件、开展法制宣传活动20余场,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赞誉,人民网、新华网、凤凰资讯、法制日报、中国法院网等报社和网站多次报道该课程实践活动,法律援助服务项目“扶危济困、彰显正义、弘扬法治、青春领航”荣获北京市“六五”法治教育宣传优秀高校团队一等奖。
第四,培养模式趋于成熟,北航模式初露峥嵘。由于历届毕业生在各自岗位的优异表现,用人单位普遍对北航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表示肯定,“北航模式”也受到社会各界和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例如,近年来,北航毕业生就业去向结构中,就业于航空航天、IT、网络、能源、工程、电信等国家战略行业领域的毕业生人数,约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45%。典型范例有,中国互联网金融十大创新人物“91金融”创始人、董事长许泽玮,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法务总监邰江丽,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法律顾问华广周,入选“福布斯中国2018年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的北京零创众成投资公司创始人邰鑫来等[21]56。
此外,北航教研创新团队承担了校级重大教改课题《北航本科生校外培养机制建设》,中央教改专项课题《面向国家法治战略的特色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发展理念下北航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获批了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优先关注课题《立德树人导向的内涵及实现策略研究》,以上项目均已结项。同时,《工科优势高校面向科技融合的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项目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法学实践课程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等两个项目获批教育部2021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五、结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和现代化社会治理,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对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的需求。“法管交叉”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重要探索,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强调法学和信息管理、管理学等“大管理”学科的融合,契合时代诉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法管交叉”北航模式不仅体现了在学科内容上的融合,而且突出了与信息科技、实践实训、课程思政的融通。在信息技术融合上,发挥北航工科优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上的优势,强化空天信与法管交叉新文科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信息科学、航空航天等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从理论知识、专业技术、业务能力三个层面对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进行赋能与融通。在实践实训融合上,坚持能力导向,整合学校-实 务部门资源,建立“把实务部门搬进校园”与“从校园走进实务部门”的交叉融合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融通上,充分挖掘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优质案例,建设好若干课程思政的案例库,强化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与商业伦理案例教学,将法科、工科、商科职业道德与伦理、职业法规、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有机统一。
从北航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成效来看,北航已经初步实现了挖掘不同学科人才培养的共性需求,突破学科话语体系壁垒,成果显著,已形成法管交叉人才培养的北航模式。展望未来,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北航将以人才培养“四强”(即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模式为指引,不断完善法管交叉北航模式,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新文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