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历程理论视阈下导游职业认同研究

2023-01-02周文娟亚丽

江苏商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阿福王浩圆圆

周文娟,杨 亚丽

(1.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2.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一、导言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需求的变化以及旅游服务质量受到的广泛关注,旅游行业和导游职业开始出现争议。早期的导游行业人员素质较高①,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拥有外语特长”的时代精英,导游职业“收入高,社会地位高,是人们无比向往的职业之一。②”改革开放20年之后,我国旅游业市场化进程深入,为满足大众旅游市场需求,旅游行业降低了进入门槛,职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竞争加剧。导游职业也随之出现鱼龙混杂、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我国旅游业发展至今,市场中出现的诸如“零负团费”等顽疾和众多负面事件使媒体及社会公众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旅游从业者,导游首当其冲地成为“欺客宰客”的“骗子”,甚至被污名化,是人嗤之以鼻的“不良职业”③,其社会地位和美誉度急速下降④。

有学者研究发现很多导游认为“导游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均低”,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荣誉感和自信心,对自我职业存在否认的态度⑤。因此,从业环境和社会舆论造成的职业污名给导游带来了自我认同危机。现阶段,旅游业受到疫情冲击,旅游从业者在低迷、不明朗的旅游业发展态势下,面临“何去何存”的职业选择,而“能够为职业选择提供方向和指引的往往是一个人的职业认同。⑥”因此,如何从微观视角介入影响导游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职业目标、社会价值的看法,即提升导游的自我职业认同,使得导游成为“能屈能伸的旅业人”⑦,保持扩大促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是旅游职业教育、旅游行业共同面对的课题。因此,本文引入生命历程视角,在对导游成长过程中重要事件、路径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导游职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综述与框架

国内外学者从社会和自我两种视角出发研究职业认同,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教师、医护人员等专业群体。职业认同是个体职业目标和自我认知的一种状态,也是个体在与职业环境互动中对自我的认识过程⑧。一方面可以反映个人与职业间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预测出职业发展的稳定性与前瞻性⑨。自我职业认同“体现了职场人对职业身份、自我意义和职业定位的探寻,体现了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与其他个体、群体或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⑩”

导游职业认同中自我认同是决定导游忠于职业的重要因素⑪。影响导游职业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职业特征、外部支持、组织环境、工作认可⑫以及职业情感、行为意向等⑬,而执业自由化背景下的网约导游职业认同更多地受到薪酬福利、工作环境、行为意愿、兴趣与动机因素的影响⑭。因此,本文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对导游的人生和职业经历进行探讨,从自我认同视角出发,动态分析导游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在社会环境、生命事件、社会关系等因素作用下的职业认同发展轨迹,洞察不同导游的独特职业历程,旨在为提升导游自我职业认同,降低导游人才流动提供理论途径。

具体研究框架。生命历程是在人的一生中通过年龄分化而体现的生活道路⑮,是一个人在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断变化而表现出的年龄、社会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的变化历程⑯。个人的生命历程深刻地嵌入在时间、空间与社会情境之内,受其影响并相互区分⑰。生命历程研究范式包括两个分析主题和四大基本原理。两个分析主题包括轨迹和转变⑱⑲。生命历程理论指生活、个人能动性、相互联系的生命和生活的时序性⑳。生命历程理论从时间序列上呈现出个人与历史、社会、其他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互动过程中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旅行社的专职或兼职导游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一手资料。为保证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和搜集资料的科学性,访谈对象的获得主要通过行业内部人员相互介绍,结合访谈对象的性别、年龄、工作时间等,最终确定了10位受访者。其中,何歌为某一家旅行社的正式员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的时间超过10年以上,目前从事计调、线路设计等业务工作,工作需要时从事导游。泉晓为旅游公司聘任顾问,外语导游,工作需要时担任导游。喇梅为某协会成员,兼职导游工作。圆圆、马永、阿兄3位受访者长期从事兼职导游,其中圆圆已转行。其他受访者为旅行社的正式导游,长期在导游一线工作(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从2020年10月开始,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访谈。其中4位导游在异地带团,因此通过电话进行了线上访谈,其余6位面对面访谈,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保持在30-60分钟之间。经过受访者的同意,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后期整理获得了59607字的访谈记录。对他们不同生命时间段内的职业认同采取李克特5分法进行赋分(1-5分),绘制职业认同轨迹图。

四、具体的案例研究分析

综合考虑受访者从事导游工作的年代、工作年限及工作性质,本文最终选择3位典型受访者进行研究。

(一)案例1

阿福是一位90后,2017年从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专业毕业后,进入了当地一家旅行社开始了导游工作。阿福对导游的职业认同经历了“不了解”到“热爱”并享受工作的状态(图1)。

图1 阿福的职业认同轨迹图

1.导游证来之不易,愿为努力而选择。最初,阿福对所学专业并没有自己的“主见”,在朋友的坚持下,一同选择了导游服务专业。对导游的最初认知也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的,可以免费游山玩水,看很多风景”。由于从小说撒拉语,语言表达成了他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母亲的默默支持和自己的加倍付出,让他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证考试,取得入行的通行证。“取得导游证之后,我决定干导游,并不是因为喜欢,只是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考试通过了,就要去从事这个职业,不能辜负自己的努力。”同时,怀揣“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简单初心,也让阿福选择了从事导游工作,“我从小生活的环境太局限了,想走出去看看世界”。

2.实习困境中自我突破,对导游工作充满向往。而导游工作远比阿福想象中的困难又具有挑战,第一次实习踩线,“虽然我很认真地准备,但一直讲不出来,为此还哭了,哭得特别伤心”。实习讲解带来的挫败让阿福自我怀疑,不适合导游工作。“在师傅的鼓励和开导下,我还是在尝试,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讲出来了。”而挑战的存在让阿福对导游职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讲出来之后,对这个职业更加好奇,更加向往了”。

3.与游客良性互动,获得职业幸福感。在工作过程中,阿福接待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不同旅游者,为游客服务的过程是双向沟通的过程,是“互相给予,互相成就”的过程,“除了给游客讲人文、历史,还要传达轻松快乐的情绪。来自大城市的游客们压力太大了,我每次都会给游客们讲,‘旅游是可以净化心灵的,希望你们在旅游过程中能够收获快乐,回去之后可以延续这种快乐’”。“客人也会给我回报很多东西,比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与游客的良性互动,明显增强了阿福对导游职业的认同。“虽然和客人接触时间很短,但他们都对我很好。我觉得导游是一个很温馨、温暖的职业”。工作两年后,有“回头客”点名让阿福带团,“这让我觉得游客对我是认可的,我对导游职业比以前更热爱了”。

4.平台广阔,成长为更优秀的职业人。阿福所在的旅行社与携程合作,线下接待携程团队。阿福于2019年开始接待携程游客,大部分为散客,对旅游的要求更加规范,对导游服务水平的要求也高于其他团队。“要给客人送颈枕、丝巾等,个性化服务更多,客人的吃住行安排也非常透明,可以说是服务更规范,高标准,这让我的讲解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职业认知的塑造中,所属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公司做的产品都很优秀,让优秀的人去选择优秀的产品,我去接触这些优质的客人,我也会更优秀。”

5.兴趣爱好的另一种延续。在访谈中,阿福多次提到自己爱好绘画和摄影。绘画是他小时候的爱好,“绘画是对色彩的感知和应用,而导游工作能让我见到很多风景,而风景也是不同色彩的组合。”工作之后,接触到了摄影,“现阶段延续我绘画爱好的是摄影,我也在学习摄影,我很喜欢给我的客人拍照,不是随便地完成任务,而是拍到客人满意,我自己满意为止,随着时间流逝,客人也许会忘记我讲解过的内容,但照片可以留住很多美好的回忆。”兴趣爱好在导游工作中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和发展,也是阿福热爱导游工作的另一主观因素。

从最开始带团的紧张,到现阶段放松、舒适的工作状态,阿福经历了四年的工作历练,他认为现阶段是最好的状态。谈及会不会将导游工作作为终生职业时,他坦言不会,“虽然现在很热爱,但我觉得热爱会消失,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如果未来选择其他职业,我想一定会是摄影,因为热爱”。

(二)案例2

圆圆,出生于1990年,2011年毕业于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年到2019年从事导游工作8年,是一名兼职英文导游和出境领队。圆圆对导游职业的认同较低,最终选择转行(图2)。

图2 圆圆的职业认同

1.“无知”与“无奈”的选择。圆圆对于导游职业的最初认知是感性的,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时,选择了很符合自己“文艺风格”的旅游管理专业,“觉得可以出去游山玩水”。大学实习时,放弃学校分配的酒店实习,自主进入旅行社实习带团,开始了导游职业生涯,“酒店环境相对封闭,而我比较向往自由,所以自己找了旅行社,去带团”。大学毕业后,在家庭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放弃考研,选择从事了“能够赚钱”的导游工作。“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好一些的话,我就会去读研究生。对导游工作的了解也太少了,如果当时知道导游这么辛苦的话,我也不会去干导游。”即便是在“无知”下做出的选择,圆圆对导游工作还是充满了好奇,不断尝试、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定位。

2.不断尝试,寻找定位。2011年毕业后,圆圆只身前往西安,在当地做地接导游,“当时没有认识的熟人,也没有自己的人际圈子,很难,就慢慢尝试。”正式成为一名导游后,圆圆发现导游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夏天天气很热,人很多,没有办法,还是要出去工作,很羡慕坐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人。”另外,导游恶劣的住宿环境和游客的态度也让圆圆产生“不满”,“出去带团,有时候住的司陪房环境很差,还要照顾司机、游客。有时客人对我的讲解也爱答不理,对我的服务指指点点,对导游很不尊重。”2014年,经过朋友的介绍,开始接待入境游客,做英文导游,初期英文导游带给圆圆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导游讲解过程中,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与外国游客的良好互动,让圆圆对导游职业有了比较高的认同。“做英文导游,接待的客人不一样了,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还是很感兴趣的,给他们讲解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是文化传播的使者。”经过2年的历练,圆圆做英文导游“游刃有余”,随之而来的是又一次的迷茫和困惑。“大概两年多的时间,我接待外国游客,讲解、服务都非常地顺利和常规了,感觉没有能力提升的空间。我看身边的其他导游做出境领队,出国看不同的风景,了解不同的文化,我就想试一试,考了领队证,淡季的时候做出境领队。”圆圆在从事英文导游和领队的过程中,丰富了阅历,拓宽了眼界,但她认为“年轻的时候有这些历练是很好的,但从长远的职业规划来说,导游职业并不是我一直想要坚持并为之奋斗的终身职业。”

3.机械重复的工作模式滋生倦怠。圆圆在导游工作中,不断尝试新的角色,前后从事中文导游、英文导游和出境领队,而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同样的困境,“工作熟练之后,大概两三年,来来去去都是那些东西,机械式的操作,没有挑战,没有成就感和获得感。”机械式的重复工作让圆圆对导游职业失去了好奇,产生严重的倦怠感,这也是她选择转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4.孤立无援与巨大落差,坚定转行。圆圆是一名社会导游,一直以来都是在很多旅行社兼职,从未成为某一家旅行社的正式导游,“哪家旅行社团多、导服费用高,就去哪家旅行社带团,没有固定的旅行社。”而没有固定的单位,让圆圆始终不能从导游工作中获得归属感,“比如过节单位都会发礼物,有福利,而兼职导游是没有的;也没有工作团队,没有人支持帮助,有很强的‘孤军奋战’的感觉,没有归属感”。

一直以来,圆圆都在观望,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她决定转行。而在这之前,“去参加高中同学的婚礼,高中时候我们都是学习成绩差不多的,甚至我还比她好一些,可她现在是研究生,婚礼现场都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落差感特别强烈,感觉不是一个层次的人。”圆圆对比以前的同学,在社会地位上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落差感,这也成了促使她急于转行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案例3

王浩,生于20世纪70年代,2008年开始从事导游工作。王浩对于导游职业的最初认知来自于退休后进入导游行业的母亲。虽然他大学学习的不是导游相关专业,但母亲的从业经历及自己对于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让他进行了第二次职业选择。先后在不同的旅行社的不同经历,让他对导游职业更加认同,也愿意将导游职业作为终身职业(图3)。

图3 王浩的职业认同轨迹图

1.家庭影响及丰富的社会阅历使其坚定了第二次职业选择。访谈中,王浩多次提及母亲及伯父对他职业认知的影响。“我母亲是当地第一批导游,她经常给我分享她的带团经历,给我的印象是导游工作非常有意思,是一份可以‘游山玩水’的职业,收入也很乐观,社会地位也高。”而从小对地理、人文、历史等学科的浓厚兴趣,也促使他更加想要成为一名导游。“我的伯父是一名历史学家,从小在他的影响下,学习历史、地理,所以对相关知识非常感兴趣。而导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工作内容,可以满足我探究历史、人文、地理等知识的需求。这也是我从事导游工作的原动力。”在从事导游工作前,王浩对导游的感知还比较模糊,来自母亲和伯父的间接影响,因此他对导游的最初认知是“这份职业自由,可以有很多探究学习的机会,也很受尊敬。”

王浩大学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深圳从事互联网工作,由于家庭原因回到家乡自己开茶园,“在深圳工作的八年以及开茶园的经历,给了我充分的社会历练,现在科班出身的年轻导游缺乏的就是社会阅历,这也导致他们对于自我认识不足,在导游行业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所以在成为导游之前,他有非常丰富的社会阅历,这些社会阅历一方面给予他很多社会经验,同时也让他更加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坚定地进行了第二次职业选择。

2.顺利考证入职,知识技能的累积锻炼。2008年顺利通过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拿到导游证后,王浩入职第一家旅行社,负责游客接待工作。“我接待的第一个团队,游客非常有素质,我第一次车上讲解的时候,在几分钟之内把准备的讲解词讲完了,很紧张,但我的客人并没有责怪,还鼓励我。所以,第一个团队这些友善的客人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王浩来说,第一次团队接待并不如人意,但客人友善的态度和温馨鼓励,让他感受到了导游工作的专业性,也对这份职业充满了信心。

王浩在第一家旅行社工作的3年时间,是他学习积累知识,为后期职业发展夯实基础的阶段。2011年王浩离职到第二家旅行社,在那里最大的变化是接待的游客形形色色。在充满挑战的同时,王浩对导游职业有了新的认知,“在这家旅行社工作的几年我才算是真正了解了导游这个圈子,也真正了解导游最真实的样子。”“以前,我认为导游是一份阳光职业,但这个时期,各种社会媒体对导游的负面报道特别多,再加上身边的导游有人买了车,有人买了房,有人通过游客购物赚了几十万,受到这些事情的影响,我感觉导游职业的正能量已经荡然无存。导游受到坑团、零负团费的冲击,已经不是导游,而是变成了导购。旅游行业内的人,除了餐馆的人比较欢迎导游之外,其他人对导游都比较反感。”从王浩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导游职业的感知受到旅游市场发展现状的影响。“还好我所在的旅行社当时给我们导游的薪资报酬并不低,而且当时当地旅行社开始拓展旅游线路,线路中的有些石窟寺、博物馆等景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而我本身对石窟游、博物馆游非常感兴趣。所以,即便大环境不够乐观,但我对导游职业还是非常认同,能够静下心来钻研。”对王浩来说,在工资薪酬能够保证生活的前提下,他对导游职业仍持有一份热爱和初心,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职业认同。

3.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挑战。2014年,王浩入职第三家旅行社,在这里他拿到了更高的薪资待遇,也拥有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我现在所在的旅行社给导游的待遇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包括疫情防控期间,也没有降低,而且相比较而言是比较高的,这就给我们导游一种保障,让我们能静下心来去做这份工作。而且,领导比较赏识,我现在是导游部经理,负责导游的培训,2018年取得出境领队资格,一直接待的都是高端品质团,这个平台很好,给我更多的机会。”旅行社的薪资待遇、旅游产品以及能给员工提供的发展平台,对导游职业认同有很重要的影响,其他访谈者也多次提到。

“现在我的目标首先是把每个团队带好,现在的客人变化很明显,老年团、研学团增多了,他们对导游的讲解和服务要求都比较高,这就要求导游要更加专业。”所接待的团队和客人的不同和变化,对王浩而言,更能激发他对导游工作的兴趣。“我是把导游当作终身职业来做的,我希望能走更多的行程,去更多的国家。在未来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会一直干下去。”对导游工作的坚持表明了王浩对导游职业的高认同。

五、结论与讨论

以上对导游职业认同变动分析发现,影响导游职业认同变动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累积性。

(一)机遇和限制

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社会空间影响对导游这一职业的认同有所影响,“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政企分离”“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大学生自主择业”“假日制度”“大众旅游”“线上旅行社”“自媒体时代”“非典”“新冠疫情”等影响导游职业认知及行为。受访者中,泉晓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事业单位从事接待工作,后期政企改革时,她选择进入旅行社成为一名导游。而圆圆大学毕业后则是自主择业,选择从事导游工作。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大众旅游”等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中,旅游市场及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很明显给个体导游带来了不同的工作感受和影响。在发展旅游事业阶段,旅游活动的主体以部分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为主,“素质高,旅游消费水平也高”,这使得“以前带团导游可以赚到钱,而且客人对导游都比较尊重”。而大众旅游时期,旅游活动主体规模增大,游客“形形色色,什么样的游客都有”,而“形形色色”的游客中不乏“对我们导游指指点点,有时候甚至态度很恶劣”。现阶段“游客旅游经验很丰富,获取信息的途径太多了,对导游讲解及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线上携程团队对导游的讲解、服务要求更注重细节、更加规范”,这使得阿福有机会“成长为更优秀的导游”。不同时期的游客对导游服务的要求以及对待导游的态度直接影响导游职业认同的高低。同时,在自媒体时代,便捷和快速的信息获取和发布使导游工作“暴露”在公众面前,负面的报道直接影响导游职业社会认同的同时,也影响导游职业的自我认同,“在以前导游社会地位是很高的,导游都是有学历、有知识的体面工作,现在导游的社会地位很低。”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导游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中的个体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这意味着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与导游的生活和工作相关联,并影响着导游的职业认同。在王浩身上,母亲的从业经历使他对导游职业形成了初步印象;伯父从小的人文历史教育,培养了他对导游讲解工作的兴趣。身边的导游同行使其对职业有正面或负面的感知;领导的赏识和信任为他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从事了将近十年导游工作的圆圆,与朋友在学历和社会地位上有差距,让她下定决心转行。对于阿福而言,在对导游职业没有清晰认知时,朋友影响了他的专业选择,而工作后在同事和前辈的鼓励下,让他顺利完成实习,并在工作中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和支持。在家庭关系中,女性访谈者中已婚的何歌和霞光提及,为了照顾家庭和小孩,“选择做计调,不能像单身时一样,一直在外面带团”,而已婚男性访谈者未提及家庭影响。未婚的圆圆在选择转行时也考虑到了男朋友的意见。在谈及影响自己职业认同的社会关系时,所有的访谈对象都提到了游客,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王浩认为,“客人的态度对导游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刚开始带团的新导游。如果遇上不文明不友善的客人,新导游有可能没有办法在这个行业坚持很长时间。”因此,游客对导游职业认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与游客的良性互动,可以使导游职业认同保持较高水平。

(三)自我主观能动选择

虽然行业发展、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形塑并影响着导游职业认同,但导游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并发展自己的职业。在访谈中了解到所有的访谈对象都是自主选择学习导游专业或从事导游工作,对导游的最初认知是“自由,可以游山玩水”“可以免费看风景”“相对自由,不会有很多约束”。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产品和线路更新迭代,“这几年随着网红景点的出现,旅行社推出了新的旅游线路,”游客市场变化明显,“小型团队多了”“老年团,研学团增多”,在旅游线路和游客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要一直学习,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讲解要更加专业”“适应不同的团队类型”。在面临“零负团费”“坑团”“导游成为导购”“导游污名”等从业环境恶化的情况时,圆圆对于导游职业的认同降低,而其他访谈对象认为“独善其身,做好自己的工作”“导游仍然是一个阳光职业”“并没有转行的打算”,并未对职业认同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现阶段的职业认同对导游个体未来的职业选择影响因人而异,阿福现阶段不把导游职业当作终身职业,而王浩基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表示未来会一直从事导游工作。因此,可以说,不同的导游具有不同的心路历程,而面对职业发展和职业认知时,他们都在选择和坚持。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职业需求及认同

从访谈中发现不同年龄的受访者对职业认同的程度和变动有所差异。在旅游行业从业较长时间的导游经历过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曾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在导游及旅行社圈子中有影响力。在面对行业及职业乱象时,他们更有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自我的职业身份有明确的定位,并未降低职业认同。如喇梅认为“导游职业本身是很好的,部分导游的个体行为并不能说明导游职业有问题”,泉晓表示“导游的定位就是文化的传播者,给自己的定位要明确”。对已婚生子的霞光、马子、小本来说,他们更多地考虑到导游工作带来的经济收入,“导游来钱快,而且在淡季还可以兼职其他工作”“现在就想多带团,多赚钱”。相较于年长及已婚的受访者,阿福、圆圆、阿兄三个未婚青年较少关注导游收入,他们更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个人爱好和个人成长,如阿福认为“导游工作是自己爱好的延伸”“在导游工作中,我成长了,更优秀了”。可以说,职业需求的满足程度影响着职业认同。

在一定时空坐标下的机遇和限制、相互关联的社会关系、自我主观能动选择、不同的年龄阶段四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互动作用于导游的职业认同。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和累积过程,构成了导游生命历程中的职业选择及认同。本研究仅选取了10位在职导游进行叙事访谈,访谈人数较少,集中对典型受访者进行深描。通过情景式的细致描述,呈现他们的人生、职业选择与职业认同,对提升导游素质,做好导游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注释:

①席瑶.我国导游角色扮演的问题及原因剖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②奉琼.导游身份的历史变迁[J].环球人文地理,2014(2):98-99.

③黎耀奇,翁钰宁,潘敏敏等.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旅游职业污名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21,36(5):93-104.

④戴斌.没有导游的职业尊严,怎么可能有品质旅游的未来[EB/OL].[2021-03-24].https://www.sohu.com.

⑤陈乾康,陈琪瑶,2017.导游职业心态的特征[N].中国旅游报,12-17(011).

⑥高艳,乔志宏,宋慧婷.职业认同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47-53.

⑦车文博,2001.心里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2(1),55-56.

⑧高艳,乔志宏,宋慧婷,2011.职业认同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47-53.

⑨高彦梅,2014.社会工作者自我职业认同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⑩牛静,赵一菲,2020.相同的选择,各异的心路历程——生命历程理论下的离职媒体人职业认同研究[J].新闻记者,(1):59-71.

⑪杜娟,2009.导游自身视角下的职业认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⑫张爱萍,2012.导游自身视角下的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⑬方芳,王朝辉,2014.基于Fuzzy-IPA的导游职业认同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2):176-180.

⑭王艳玲,2009.执业自由化背景下网约导游职业认同及工作满意度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⑮Glen H.Elder,1992.Models of the Life Course[J].Contemporary Sociology,21(5).

⑯曾天佑,2020.生命历程视角下深圳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坚守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⑰⑲李钧鹏,2011.生命历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版),21(3):63-66.

⑱李强,邓建伟,晓筝,1999.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社会学研究,(6):1-18.

⑳刘望保,2015.生命历程理论及其在长期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应用[J].人文地理,30(2):1-6.

猜你喜欢

阿福王浩圆圆
爱帮忙的圆圆
王浩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先割牛头后砸瓮
圆圆
Across the Style of Culture
喜龙号飞船
变脸的妈妈
蘑菇圆圆
最佳拍档
最佳拍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