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2023-01-02王欣
王 欣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0 前言
课堂教学是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其他课中融入思政内容有利于提升思想教育的有趣性及针对性,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各种思政内容,这对于高职学生形成健康且稳定的三观十分重要,而思政课程不能独自为站,需要与课程思政互补、同向同行,进行协同育人。
1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二者的关系与协同育人的价值分析
1.1 关系
互为补充。因高职开展的思政课主要有《思想与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道德与法律》《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内容,且强调培养学生思政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意识形态,课程思政本是以辅助思政课开展的一项工作,因此二者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后者是以思政知识为切入点,在各种公共课、专业课上融入相关的思政知识,以达到发挥非思政课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目的,二者在内容上存在互相补充、相互融合的特点。
同向同行。由于课程思政、思政课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统一性,因此二者有同向性,课程思政在教育内容上需要切实把握好政治、道德、法律、文化的方向,将立德树人等作为目标,在内容进度上与思政课齐头并进,相互促进,从而增强高职学生对国家体制、法律、文化等方面的认同。同行体现在二者在教育进度、发展等方面处在同一节奏,二者彼此促进,从而有益于各自更好发挥思政教育的多样目的。共享与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主题,思政协同育人也需要共享与发展,根据课程多样性和自身发展,结合相关案例融入思政知识。
1.2 意义
有利于加强与优化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是学校各种工作的责任线,因此需要用好课堂这一渠道,达到加强思政工作的目的。思政课具有显性、隐形等层面上的思政育人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于高校思政教师座谈会中提出:“应坚持将显性教育、隐性教育进行统一,挖掘各课程及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从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可见二者在教育内容、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大幅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同时能提高思政教育趣味度、亲和力,使其有更强的人文关怀。
有利于高校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出品性更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各个过程中,切实进行三全育人,提升高职学子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所有课程均承载着育人功能,教师需要切实履行以身作则的育人职责,并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及二者的同向、互补教育,其他课程教师与思政及其他课的教师进行协作。
有利于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技术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添砖加瓦。中国当前在经济、高科技等方面仍在高速发展中,要实现伟大中国梦,需要新时代人民共同奋斗,民族复兴不仅需要高技术人才,也需要人才具有较高的德性、法律知识及政治修养。在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将服务中华民族复兴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更需要加强思政教育使其认同我国的政治、法律等体系,认同中国的道德、文化,并在后续学习工作中切实的传播和践行相关理论,为祖国发展、个人幸福而更好的努力。
2 高职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2.1 系统性不足
国家对高校的思政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各高职院校需要在具体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协同育人的创新,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属性。而当前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许多高职院校在二者协同育人的建设时存在不够重要等问题,进而在建设课程思政时,对二者的关系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制定二者的协同教育计划时存在系统性不足。
2.2 教师的育人能力不足
教师是实现协同育人教育计划的根本,但相比以往单独的课程教育,对思政课及其他课程教师提出了更多元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更高的思想觉悟,还需要其切实地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基于教育规划切实的安排每个学期、每堂课的教育计划,并根据计划切实的根据自身所教课程的内容,在其中挖掘与思政知识相一致的内容,可见这需要各课程教师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协作能力,能够熟练灵活的使用多样教育方法,且需要做好课程计划及备课、教学实践等各种工作,但实际上教师普遍存在自身思政知识不足、知识挖掘不深等问题。
2.3 协同机制不够合理
许多高职开展的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工作依然各自为政,没有深入结合二者,切实有效地协同育人。协同育人缺少完善且合理的协作机制,这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教学部门间并没有建立较强的、合理的合作关系,在课程建设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问题上缺乏对协同育人的需求的思考,没有根据协同育人教育革新的切实需求进行学院协作,也没有制定出真正有效的协同机制及具体方案。以上种种问题导致高职协同育人的最终效果不佳。
3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
3.1 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应强化领导层面的政治引领,要求各教学部门加强合作,进行总体谋划。高校党组织应在充分认识二者关系及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的同时,加强协同教育的全面领导与组织工作,将协同教育建设作为现阶段党建工作的首要内容,以习近平的相关指导意见为引导,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专项研究,进行专题研究,加强系统谋划与顶层设计,并将协同育人作为专项工作进行定期的研讨,开展重点部署,然后稳步推进。
3.2 完善协同体系
同时应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并明晰各院校及各课程的工作责任。协同育人作为系统性很强的工程,需各院系、各科及各类教师、管理人员来协同实现全面的思政教育。以党委进行统一领导,教务管理部进行统筹协调,各院系做好落实工作,各教师及管理人员形成密切配合的格局,最终形成全员配合、上下联动的教育体系,理清各部门及具体人员在协同工作上应承担的具体内容和责任,这就需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各部门认真的梳理自身工作内容及责任清单,逐一向下一层落实。
3.3 加强监督考核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各部门应完善自身的工作制度,高校也应构建相应的监督考核体系。思政教师与各专业课、公共课教师进行深入沟通,在集体备课中探讨如何进行相互补充、同向同行的教学内容,并在相关的会议中给出意见,使得部门内的工作及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有更为合理的制度作为参考,保证思政协同工作更顺利、有效地展开。教务部门应基于工作目标和制度构建合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及相应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如将各部门工作与其年度考核挂钩,对于有显著成效的部门应给予合适的奖励,如将与教职工的评奖评优等挂钩。
3.4 提升教师协同育人的能力
高校应通过强化政治工作增强教师的思政素养及育人意识。通过开展各类政治相关的学习活动,如带领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的讲话,更好的理解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具体目的和要求,加强时政的学习,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及育人的主动性。
同时,需加强教师相关业务的培训,对于思政课教师,应夯实其理论功底,通过业务培训提升其思政教学水平,对于全体任课教师应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专题培训,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座和课程交流,并在相关的课程中监督教师进行课程实践,使教师积累更多思政教育相关的知识与教学经验。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强化自身的思政教育水平,开展协同教育具有多个重要意义,但目前的教育情况有待提升。因此,各高校需要切实对自身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合理的从系统建设、协同制度、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并切实通过各类会议、活动来提升各课程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水平,并加强各部门、教师间的沟通与协作,真正建设体系化的协同育人工作,使高校自身在今后有效且可持续化的开展思政协同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