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金融投资人才培养的特色范式研究
——基于校企共建国家级投资者教育基地的观察
2023-01-02课题组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课题组(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及《证监会 教育部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等文件要求,必须将金融人才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普及金融投资知识。近年来,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证券)联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中国证券业协会与湖北经济学院共建了长江证券国家级投资者教育基地湖北经济学院分基地,旨在为高校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构建金融投资人才培养长效合作机制。
一、校企共建国家级投教基地的基本做法
(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改变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导向,倡导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和就业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使课程设计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学生实训标准与企业招录要求相匹配,打造创新化、实验化、实践化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注重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取“核心课程+学科竞赛+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企业实习”多元化、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有序推进。
(二)共同建设双师双能型队伍
学校与长江证券协同建设集先进的理论基础和卓越的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主要从人才协同、项目协同、体制机制协同三方面着手。人才协同方面,学校教师担任长江证券主办项目的工作人员,长江证券行业专家到学校担任校外导师,对学生实习就业等事宜进行专业指导,实现人才、资源双向流动;项目协同方面,合作双方以共建国家级投教基地为载体,将企业优质项目资源引进校园,打造金融投资人才培养的稳定平台,长江证券为学校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提供实训场所,吸纳优秀人才助力企业发展;体制机制协同方面,学校出台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1]。
(三)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为进一步适应金融投资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学校与长江证券本着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签署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协议,根据企业需求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学校每学期安排金融投资专业学生分批次到长江证券进行培训与实习,实习基地为实习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实行“日记录、周总结、月考核、季测评”的实习模式,学生经过“识岗、试岗、竞岗、上岗”四个阶段的培养,最终通过考核认定发放实习证书,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
(四)共同开展课程设计
学校负责教学计划安排、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等硬性条件,安排金融投资知识普及教育授课环节,邀请行业专家现场或远程授课。长江证券根据学校实际教学工作需求,组织不同专业背景、业务领域的专家走入校园参与学生实践、选修课或必修课授课活动,配合学校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打造精品课程,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支持。双方联合授课的《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实验课》等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广大学生金融投资素养及综合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五)共同组织知识竞赛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金融投资素养,双方共同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竞赛活动并受到社会媒体的高度评价。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等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对“学习新证券法,做理性投资人”证券知识竞赛、“股东来了”、“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大学生金融模拟交易大赛、“金融知识进校园”等活动宣传报道,在系列活动开展中检验大学生的金融投资知识,用金融知识武装头脑,为社会创造价值,极大丰富了学生的金融投资知识[2]。
(六)共同开展学术研究
学校与长江证券充分利用校内学术资源和校外行业专家优势深入开展金融投资问题研究,以项目研究为依托,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和课题攻关,为产学研合作成果提供转化平台和途径。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机制创新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三级四方’实践综合体探索研究”“协同创新培养实践型金融人才的模式研究”等多项研究项目获得省级立项,研究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和湖北经视等权威媒体分别报道了合作双方协同育人的改革经验和实施效果。
(七)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评价
长江证券作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企业,在协助学校构建人才评价体系方面充当重要角色。通过对学校金融投资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毕业生对专业总体评价以及对专业设置和学习效果满意度高。超七成毕业生进入金融投资行业就业,20%以上毕业生升学深造,近八成毕业生对其工作现状及发展前景表示满意。
二、校企共建国家级投教基地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政府层面: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国民素质教育活动对接专业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对于校企共建国家级投教基地还没有给予太多的政策支持,存在“校难进,脸难看”的情况。在投教基地的监督考核方面,中国证监会主要围绕基地接待人数、费用投入等数据进行考核,但仅披露考核结果并未对考核指标中任一子项目细分排名,这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投教基地对于其自身建设发展的准确认知,从而导致合作共建投教基地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无法推动其进一步的优化建设和创新发展。
(二)企业层面: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自律
金融企业作为投教基地的最核心合作主体,其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观察,当前校企合作共建投教基地模式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参与企业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易从微观利益出发看待问题。在企业利益与学校利益、局部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和碰撞时,校企合作可能演变为双方的包袱,合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流于形式。企业也需要提高行业自律,需要对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进行约束。
(三)高校层面:受自身局限缺乏准确认知
在校企合作共建投教基地发展模式当中,高校作为主要承办主体,不能仅单一化的思考构建投教基地,更要从对方角度落实、从受众主体的角度发散思维,将校园文化特色与市场发展需求深度结合,打造线上线下双平台投教基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供创新、优质的投资者教育服务,吸引广大投资者积极参与其中,将互联网平台的传递性、实时性、开放性和共享性赋予校园文化特色,推动投教基地的创新型发展。学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协力挖掘校企合作深度,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
(四)投资者层面:缺乏参与意识和自主性
我国证券投资者中九成以上为中小投资者,可见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证券监管工作的重点,也是维持资本市场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前提。然而当下大多中小投资者基础金融知识素养仍十分淡薄,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系列活动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金融知识匮乏易使中小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投资偏离方向,误入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的漩涡。
三、校企共建国家级投教基地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需要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
政府作为校企合作共建投教基地发展模式中起引领性作用的主体,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规范相关政策体系。通过政策性的纲领文件和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向社会各界展示出对该培养模式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教育产业和企业之间开展深度合作交流,使双方更好地实现信息互通。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投教基地考核、信息披露细则,使参与主体明确自身短板和缺漏,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提升,促进国民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部门的对接,推动投资者教育活动纳入国民教育范畴。
(二)企业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大投入力度
金融企业必须加大对合作学校资源的投入力度,实现优质资源的互惠共享。一方面,金融企业要切实将企业发展价值理念与校园文化价值观念深入融合,赋予投教基地真正的发展灵魂;另一方面,金融企业要与学校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投资者教育现况,发散主体思维,创新投教产品,使投教服务切实贴合资本市场发展需求和金融人才培养前景。因此,校企双方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金融企业获得期望的经济利益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3]。
(三)高校需要立足市场需求,坚持与时俱进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时中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以市场为风向标,根据产业市场中的要求确立人才培养标准,使其教学模式发挥更高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依托时代发展背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造出屹立时代潮流、迎合市场导向、投身未来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在投教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着重打造线上线下互惠互通的投教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延伸实体投教基地触角,将线上平台信息来源的便捷性、实时性和广泛性与实体投教基地的参与性和真实性相结合,实现投教基地的综合性创新型发展。
(四)投资者需要树立科学投资意识,提升个人素养
中小投资者应当不断加强投资者教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拓展,注重金融知识素养的提升[4]。正确认识金融投资规则,远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学会自我保护,树立理性的投资意识,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和理财意识,促使金融市场长期平稳运行并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