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融入医学生培养的路径探索*

2023-01-02孙宇航岳长红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医学生精神疫情

孙宇航,王 萍,岳长红,柏 宁

(1 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2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3 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红医精神是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其衍生于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导。红医精神关于政治立场、职业精神、价值选择和工作作风在内的多维度红色精神图谱,既是对医务工作者道德修养的评价,也是对其职业素养的高度认同。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描述这一伟大精神:“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施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为内核的红医精神[1],凭借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厚重的价值底蕴,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彰显了独特的时代价值,激励医护人员舍生忘死、数次“逆行”,用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甘于奉献的人文情怀,为我国取得抗击新冠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英勇壮举提供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这引发了我们对医学生培养的思考,新时代基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诉求以及新冠病毒变异对医学创新发展提出的挑战,高校应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充分融入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回应社会大众对医生职业素养、道德修养的期待。

1 红医精神在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彰显的时代价值

1.1 红医精神为举国同心、团结抗疫提供政治保证

红医精神的基础与灵魂是政治立场坚定,即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新时代,红医精神为举国同心、团结抗疫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依然生机勃勃的核心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引。“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时期,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居住环境、缺衣少食的生存状况以及复杂繁重的救治任务等多重困难与挑战,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革命理想激励着红色医务人员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为红军战士提供医疗保障,为红色卫生事业的建设奠定基础。

新冠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和“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的指挥下[2],坚决维护并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疫情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协同作战抗击疫情,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以人民生命健康为中心,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也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的宗旨和原则,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抗疫取得积极成效和重大战略成果的核心与关键。

1.2 红医精神为舍生忘死、逆行抗疫提供价值引领

红医精神中蕴含的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的职业素养和奉献情怀为医护人员在抗疫救援中勇挑重担、救死扶伤、舍生忘死、逆行抗疫提供价值引领。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行军作战途中,战事迭起,危机四伏,红军卫校师生既要行军,又要担任救护工作,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运送、救护伤员,秉承一切为了人民身体健康,以人民群众身体为本的工作作风,一切以红军生命健康为先,牺牲自我,保护红军,献身中国革命和医疗卫生事业,表现出非凡的革命干劲以及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疫情防控中,广大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投入防控救治工作当中。驰援湖北的四万多名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生的责任和担当,他们秉承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坚守救死扶伤的职业宗旨,立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正是由于红医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价值引领,中国广大医护工作者才能够在这次全人类共同参与的抗疫实践中,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勇往直前,敢于正视危险、勇挑重担,以舍生忘死的奉献情怀筑牢人民健康之堤。

1.3 红医精神为精准施策、科学战疫提供技术追求

红医精神内蕴的技术优良、勇于开创,为医务工作者在应对前所未有的重大疫情面前,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做到精准施策、科学战疫提供技术追求。在艰苦的革命时期,红军医护人员面对医药物资严重匮乏的窘迫局面,充分利用现有材料,创新方法为伤病员救治,例如用自制的羊肠线替代外科手术的动物丝线,用树木、竹片代替固定伤员骨折所用的夹板等。通过钻研与创新,红色医务工作者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提升医务水平,在革命战争年代用有限的物质资料创造出宝贵的医疗价值,满足了战时的医疗所需,挽救了红军部队的生命,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

而面对如此凶险严峻的疫情,医务工作者在疾病防控、病毒溯源、个性化诊疗、疫苗研发及疾病科普领域深耕求索,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文宏医生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正是在红医精神内蕴的技术优良、勇于开创品格的指引下,医护人员才能遵循科学规律、精益求精、善于钻研创新,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对疫情进行科学研判、精准施策,为抗疫提供科学支持。

2 红医精神视域下医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红医精神在新冠疫情救援中彰显的时代价值为新时期医学生培养提供了价值指引和行动指南,高校应结合时代背景,基于社会和高校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设定人才培养目标。面对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多元文化冲击,部分学生出现思想乃至价值观的动摇,因此,高校应筑牢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的医学生;在大健康理念背景下,人民对于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呼唤医学生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次变异的病毒随时需要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因此,医学生还需养成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有效应对传染性疾病大规模暴发的风险以及社会对高水平医疗技术的需求,给医学科研创新发展带来的挑战,高校还应培养具有技术优良、勇于开创、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的医学生。

2.1 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医学生

政治立场坚定是红医精神的政治灵魂,更是医务工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然而,现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带来了精神危机、信仰危机,部分学生对党史、国史和红色卫生史等关于国家民族历史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等问题不甚了解或关注度不足。另外,受医患关系紧张的消极影响,部分医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面对新情况、新任务,医学高校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提高政治觉悟,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具有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的医学生,铸牢医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思想根基。

2.2 培养心怀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学生

救死扶伤是红医精神的本质特征。当前,在面对个人名利与国家利益、民众疾苦的取舍时,仍然有个别学生缺少“以天下苍生为念”的责任意识和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医学的特殊性赋予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中孙思邈的“人命至贵,贵于千金”和宋代林逋所提出的“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医者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也曾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3]。因此,当前医学教育必须培养能够把个人理想融入民生福祉当中,时刻心系患者健康,使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成为每一位医学生秉承的职业信仰,使以患者为中心、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成为每一位医学生的职业追求。

2.3 培养甘于奉献的医学生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红医精神的精髓,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形成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下,受西方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医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价值取向逐渐转向实用化和功利化[4]。“利他主义”思想在实践中逐渐有向物欲的“利己主义”思潮转向的趋势,逐利与规避风险成了很多医学生专业选择的动因和岗位选择时的首要判断标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在一项对368 名临床医学类的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5],坚决反对“拒绝驰援抗疫一线”这一行为的医学生仅占21.36%,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和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医学生的价值选择往往更加谨慎。然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尚存在不足。基于此,高校应着力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发扬红医精神的优良品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2.4 培养具有精湛医术的医学生

技术优良、勇于开创是红医精神的核心,也是红医文化不断追求医学真理、讲求科学态度和实践精神的体现。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是一次检验,也是对医务人员科研创新能力的考验。医学生承载着社会与国家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期待,在未来,医学生不仅是个体患者生命健康的救助者,更是患者背后的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守护者。因此,医学高校必须着力强化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塑造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为了医学事业发展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具有奋斗精神的医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发展及健康中国的实现塑造优秀人才。

3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培养的路径探索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队伍的储备军,社会对其专业技能与道德素养往往有更高的期待。教育方式要实际、实用、实效,才能使教育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在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大背景下[6],以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结合医学生心理及群体特点,丰富和拓宽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培养渠道,探索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培养的路径。

3.1 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生动化、可视化的教育载体能够凭借其吸引力、感染力,打造趣味性高、沉浸感强的学习体验,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高育人效果。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拘泥于线下形式的显性教育,无法有效回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的诉求,对此,可以借助新媒体以及虚拟仿真等前沿技术手段,以更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行为习惯的方式,使优秀文化以及高尚的大医名医精神所蕴含的价值润物细无声般感染学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翻拍弘扬主旋律且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经典影片、优秀历史剧等,学生在活动中真听、真看、真感受,激发其爱国热情与家国责任感,进一步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发挥“学习强国”“学习思政课”等网络学习平台的优势,随时、随地学习四史以及红色卫生文化史,体悟红色医护先辈们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信仰,感受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高尚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政治素养;利用“虚拟仿真+教育”的全新教学手段,挖掘本校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VR技术,将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或红色纪念馆等以虚拟仿真的形式加以可视化表达,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打造的“‘鼠疫斗士’伍连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线上平台参观伍连德纪念馆,安全便捷,参与度高,同时,该平台再现了伍连德博士抗疫鼠疫的英勇事迹,学生们在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后,可以“穿越”到百年前,通过角色扮演,以对话、操作、互动等形式,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伍连德博士“逆行”抗疫的时代意义,领会“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深刻内涵,实现职业道德及科学精神的隐性教育。

3.2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在强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功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医学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要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确保二者在育人方面同向而行。专业课教师应转变观念,主动肩负起育人功能,挖掘与本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热点新闻等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结合红医精神内蕴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以理论知识教育为核心,进一步扩展至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用红医精神武装学生头脑,坚持专业能力培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两手抓[7]。

医学生容易受到医务工作者典型事迹的激励和鼓舞,很多医学生也表示,优秀的带教老师是他们心目当中学习的榜样和楷模[8],因此,高校可以组织撰写教学案例,供教师选择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案例撰写可以从两个视角出发,一方面选择本校以及本医院各专业领域中医术高超、技艺精湛的名医,将其在科研或临床实践中凸显精神品格的事迹汇编成典型案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自觉养成精益求精、勇于钻研求索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可以选取医德高尚的医生,培养医学生的奉献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情怀,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刻解读,强调要始终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情怀,感染学生要树立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与仁爱之心。除此之外,专业课授课还应准确把握时政方针,实现专业知识和时事要点的结合,为课堂注入生动、鲜活的灵魂,教师可以讲授身边同事或自己逆行而上抗击新冠疫情的经历,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实事案例的感召之下,更容易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身有所行;发挥医学人文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如医学伦理学课程中,“尊重、不伤害、有利、公正”的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与红医精神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相契合[9],因此,在讲授该知识点时,可以选取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师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相关故事,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与提升提供教育价值。

3.3 丰富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培养渠道,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知信行理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认为,知识获取、信念产生和行为实践是一个人行为改变的三个阶段,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使思想观念被理解、消化和吸收并最终转化为内在的价值引领[10]。

作为提升综合素质的课堂,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感受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状况和社会民生的重要场所。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健康知识宣传、“三下乡”、医疗扶贫义诊等社会实践,让医学生下沉基层,将理论所学服务于医疗知识贫乏或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以社会大课堂为教育载体,促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永葆救死扶伤的初心,自觉产生为国家和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终身的热情与信心。

医学活动是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研究活动,医学的深刻复杂决定了科学实验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不但如此,现代医疗已然成为集体性行为,广泛地协作才能达成医疗服务的目标并有效促进学科进步。因此,高校应鼓励医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学实践环境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在长期科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养成勤勉踏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

在临床实践及科研活动中,还应重视导师的榜样力量,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强化导师对医学生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正确引导[11]。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用高尚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在诊疗过程中做到细致地观察、专业地诊断,以患者生命健康为中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科研活动中,以严谨的科研态度、求实的学术精神,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学术研究方面,坚持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精益求精,保持科学理性并在科研领域做到持之以恒。

3.4 挖掘学校及城市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环境育人功能

环境渗透法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通过环境的多样性、隐蔽性和可塑性的特征,发挥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熏陶作用,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进而对人的价值选择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2]。

通过对学校、医院及所在城市红色资源以及传统文化的挖掘,将其蕴含的精神对校园道路、校园景观、教学楼、班级进行命名,或开展相关文艺汇演、红歌比赛、舞台剧演出等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以精彩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学校、医院蕴含的优秀文化以及创始人的建校事迹等加以整理并赋予时代内涵融入学生的入学教育、日常教育。例如可以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创始人、首任校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写进学生的录取通知书,或选择其典型事迹编入新生入学手册,从入学“第一课”筑牢思想之基;日常教育也可以通过开设伍连德博士的生平事迹展览、举办相关精神讲座以及开展诞辰日纪念活动等形式发挥其育人功能,有助于帮助学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新时代新形势下,传承红医精神,为健康中国建设及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医学高校任重道远。同时,医学生更须策马加鞭,用仁心、仁术勇挑时代重担,实现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医学生精神疫情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战疫情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