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红医精神的价值引领与推进路径研究*
2023-01-02张月浪
辛 娟,拜 珂,刘 昌,张月浪
(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继续教育培训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2 陕西省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3 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4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 西安 710061;5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61)
现阶段,党和国家对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支撑医学教育改革、引领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新型教育模式。红医精神作为一种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及创建发展人民卫生事业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革命精神,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问题,明确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鉴于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遵循一定规律的沿革层面,红医精神已成为与时代同命运、共发展,且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主旋律,理应突显鲜明的涵养价值、砥砺价值、教育价值与激励价值。基于此,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传承红色基因,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推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使然和现实使然。
1 红医精神的基本内涵
红医精神隶属于中国革命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丰富和升华,具有重要的价值内涵,在医疗卫生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红医精神的价值内涵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主要是从红医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文化支撑、内涵特征、时代特点等维度阐析。同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3]的新健康观赋予红医精神全新的时代诠释和崭新的时代光芒。因此,作为医学工作者,理应从基本和新时代的维度直观清晰地认识和弘扬红医精神,为当代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导向,这也是思想理论教育界的重要责任。
1.1 红医精神的基本内涵
红医精神是在中国革命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特殊价值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医疗卫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先进精神文化[4],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所谓“红医”,特指“红色医生”或“红色医疗”,泛指“红色军医”“红色卫生干部”“红色医疗专家”“红色医务工作者”等,无论哪一种提法,其蕴含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都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红色基因,且与时代同向同行,交相辉映。红医精神基本内涵主要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优良作风、专业技术四个维度进行阐述[5],四个维度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统一,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最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力量。
政治坚定。是从政治的语境集中体现了红医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品格,是红医精神的思想灵魂。在当时极其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下,全体医疗卫生人员在党的领导下,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向党,树立了为党和人民的卫生事业服务奋斗终身的理想,如傅连暲、贺诚、唐义贞、彭真、陈志方等卫生人员都具有忠诚党和革命的坚定政治信念,都是“历经曲折志依然”的信仰坚守。
救死扶伤。是指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是红医精神的核心价值。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是对医德传统与伦理原则的继承,要求以尊重人的生存权利为前提,将救治患者生命作为唯一宗旨。“革命人道主义”则是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相联系的人道主义[6]。
埋头苦干。是指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是红医精神的表现形式。当时,战乱纷争,党中央领导的各个根据地大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物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医疗卫生工作开展异常艰难,但医疗卫生人员自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得党的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不断成熟和发展。
技术优良。是从专业技术维度明晰医疗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品质,是红医精神的目标追求。治病救人是医学的根本目的。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如果缺乏精湛的技术,解除患者痛苦,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也就沦为一句空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并多次强调医务工作者要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如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建立之际,毛泽东将“技术优良”作为学校的办学方针之一,1939年,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医务工作者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在技术上精益求精[6]。技术优良,精益求精,是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1.2 红医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红医精神作为一种红色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必将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历史时期,也赋予红医精神新的时代特征,激励着广大医学生不断奋进。新时代学习并弘扬红医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其根本精髓在于传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合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差距,对医学人才培育的价值理性具有全面指导和引导作用,兼具地利与人和的双重优势。
人民至上、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红医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特定表现形式,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弘扬了“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7],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政治信仰,表达了红医精神的首要内涵。“红医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孕育而生的,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红医们,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和担当,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格典范,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随着时代变迁,医疗卫生事业的服务对象以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为主体。然而,无论时代主题如何变化,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是最根本的原则和特征,体现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就是听党指挥、恪守宗旨、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生对医学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价值指导的一种合乎规则的践行准则,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处于战争年代的红色医务工作者,在党的坚定领导下,迫于人、财、物的极度匮乏,始终发扬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以“不舍弃一个伤病员”为根本原则,把救治伤病员作为根本任务,用生与死的无畏较量,苦与累的淡然面对,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品格。红医精神蕴含着鲜活的医疗文化资源——“爱岗敬业、敢于奉献”,将成为从事医疗职业的一项最基本要求和规范,也必然成为新时代语境下医学职业伦理的理性选择和道义使然。
救死扶伤、服务大众的人本精神。救死扶伤、服务大众是党领导的红医们最高服务宗旨与动力,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当时医疗卫生工作始终贯彻“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指战员的健康”的工作方针,红色医务工作者秉承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人本精神,以良好医德医风为楷模,对所有伤病员都千方百计救治,真正把医术变成了一种仁术,实现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高于一切[8]。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健康服务,对人民群众应怀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情怀。2016年8月19日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他指出:“我国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因此,“救死扶伤,服务大众”是新时代医疗工作者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情怀。
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技术优良、勇于开拓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红色医生的基本专业要求,是红医精神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在党的领导下,红色卫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同时,红医精神在技术层面遵循“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研道德标准,并且求真务实也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医学创新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1]。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具有国际视野、科研结合、科技创新的医学科学家,创新精神早已成为主流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9]。因此,当代医学要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更应该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地攻克医学上的难题,加快医学科技创新步伐。
2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定位
医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行业的价值取向和现实选择。一段时间以来,较多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尽管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得到快速推进,但大多尚未达到真正的结合与融合,更谈不上相互协同与促进,自然落脚点在医学人才培养的效果也就差强人意。红医精神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时代价值,具备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
2.1 引领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方向
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和核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医学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医疗卫生事业创建发展下的红医精神具备科学内涵,并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底蕴,掌舵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方位。一方面,红医精神与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备天然互通性。技术优良是医学工作者的立业之基,而红医精神则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在炮火纷飞的革命岁月,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做出了科学决定。首先,非常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引进优秀医学人才,如史书翰、曲正、鲁之俊等,对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积极创办红色医科学校和医院,强调医疗专业技术的学习,并要求在技术上不断追求精益求精。1939年,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微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10];最后,红医精神与医学课程思政都倾向于重塑和升华人生理想信念,具备本源互融性。红医精神展示了医务工作者“一生为党心劳瘁,千种曲折志依然”的政治信仰,体现了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这与医学教育本能目标一致。同时,红医精神高效融入医学课程,有利于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沿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向前推进,有助于医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红医精神是如何将听党指挥、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和人民幸福的价值内核进行凝汇融聚的,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对接医学专业课程,帮助医学生厚植爱国情怀、锤炼道德品质、发扬奉献精神,为未来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夯实身心基础,筑牢精神根基。
2.2 重塑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价值的实践语境
当一种价值、一个理论扭转了社会想象的时候,人们会开始从事、拓展新的实践;此时,新的前景会使实践变得更有意义[11]。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医疗卫生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吸纳了医学实践和现代医学的双重优势,使得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语境更有深度。红医精神涉及的实践主题丰富,思想和教育双重维度的逻辑性强,服务于军民健康的实践过程中提供的动态思维、综合能力与经验案例,紧扣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脉搏,对于今天尚处于和平年代难以切身体会革命时期医务人员艰苦经历的医学生来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以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为核心特质的红医精神,能够通过故事引导、心理画面的创造,使实践语境和实践氛围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和情境性,并且将医学生自己与红医先辈们置于价值同等的坐标轴上,既是一份自我激励,也是一种灵魂对话,无疑对发展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大有裨益[12]。
2.3 丰富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的素材需要
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涉猎广泛,积极积累与转化课程思政建设素材,并且进行针对性的挖掘、整合和加工是推进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地实施的关键。红医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发展人民卫生事业,挽救民族危亡,勇担历史使命的奋斗征程之中,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优秀品质的高度凝练。红医精神展示的特质和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向在目标价值领域互融共通,通过医学专业课程这一介质和载体,为医学生厚植爱国情怀、锤炼优秀品质、形成健全人格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和条件。并且,红医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学理内涵,涉及坚定的政治信念,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专业技术,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等系列红色价值底蕴和精神内核,能进一步打造优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与素材库。医学实践教学中,结合医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不同学习时段,将红医精神的重要论述、精神内核分维度、分领域进行凝练,并有机融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素材体系中,对于提升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素材质量和内涵高度具备天然优势。同时,储备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是推进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和保障[13]。医学课程门类繁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类、基础、专业和实践等课程板块,课程体系内部交叉较为复杂,且开设时限较长,迫切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进行课程思政资源的增量储备。现阶段,红医文化已成为医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增量资源。重温红色卫生文化,弘扬红医精神,不仅有助于补充新鲜的思想政治教育题材和内容,拓展医学课程在育人进程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益于医学技术与专业人文知识结合教学,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创新发展。
2.4 培育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现实需要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培养创新型国际一流医学人才,而且也是培养满足不同健康需求层次的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医学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要将人作为一个生命整体来考虑,要让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高校立身之本”真正落到实处。集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专业技术、工作作风于一身的红医精神,蕴藏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要求,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充分体现了现今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教育的时代价值。红医精神融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医学生以红医为榜样,能提高自身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进而找准职业定位,形成“从患者中来,到患者中去”的从医态度[14],对促进医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医疗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能进一步促进医学高等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也为探索和优化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是造就新时代卓越医学人才的现实所需。
3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路径
红色精神融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属于系统化教学工程,最终要根据具体贯彻执行环节来凸显其融入效应。从推进路径的谋划出发,以协同育人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介质,以教育教学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红医精神融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环节能够更加符合医学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需要[15]。
3.1 顶层化设计:以协同育人为导向,规范红医精神融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渠道
红医精神富含思政教育价值的资源通过何种渠道进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如何与现实的医学教学有效结合起来,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首先,建立红医精神与医学课程相互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红医精神作为历史性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信念标志和价值谱系,其中不乏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育的内容与素材。以红医精神专题为主线,整合资源,搭建“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红医精神彰显的“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伟大精神,能够在医学课程思政中起到价值引领作用;其次,规范红医精神融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渠道。借助现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成熟体系和规范流程,强化红医精神的引领导向,对医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同向同行的规划设计,将两种课程的育人资源与效应进行整合,以此来建设思政教育共同体,以期实现医学课程育人渠道最大化效应;最后,坚持红医精神育人导向与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时偕行。红医精神中真实、有说服力的育人素材融入医学课程之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和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呈现,在体现红医精神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同时,增强医学生在深刻思想内涵和信服事实面前的感知力,以此拓展红医精神在不同医学课程教学中的传递渠道。
3.2 常态化策划:以教育教学为手段,内化红医精神为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常态内容
红医精神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成果,而且具有优秀的时代适应性和代际传承性,其所内含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专业目标构成了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思想体系,是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4]。医学院校理应积极优化与革新教育教学手段,将红医精神内化为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常态内容。首先,红医精神经过教学处理后能够更加符合医学课程与教学的时代性需要。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避免生搬硬套和强化灌输,要结合医学教学特点和内容,通过学生对红医精神的敬仰和缅怀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塑造学生个性化的医学精神世界;其次,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方式的调适与变革。通过耳熟能详的红医故事,如白求恩故事、长征途中红军医护人员是如何克服艰难条件救治伤员的故事等,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深刻的精神感悟和体验,培养“生命至上、待患如亲”的职业道德,树立“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的求学作风;最后,创新育人服务指导,融入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根据医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特点,将红医精神融入育人服务全过程,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面对新生,重点挖掘红医精神中对人民福祉不懈奋斗的素材,帮助确定职业认同感;面对处于思想意识容易动摇的大二、大三医学生,通过借助红医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精神,帮助医学生逐步完善自我;面对即将进入临床实践的大四、大五医学生,挖掘红医精神中仁心仁爱的职业教育、无怨无悔地奉献教育、心系患者的责任教育,为医学生踏入医疗行业把好意识形态。
3.3 动态化规划:以课程改革为介质,构筑红医精神为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需求
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自身也是医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成果。在推进医教融合的过程中,医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关注专业能力的培育,更要加强职业道德和精神世界的塑造和提升[15]。红医精神通过医学课程走进校园、进入课堂、根植头脑,是医学生继承和传递党的红色基因的重要路径,如何动态化进行课程改革设计以配合红医精神成为内在需求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将红医精神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医疗卫生实践相结合,打破医学院校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固化授课思维,凸显红医精神对于新时代医疗卫生行业的使命作用,构建医学院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融会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其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前提下,从顶层设计层面探求红医精神融入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范式路径,构筑起红医精神成为指导医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调适的联结体,使红医精神内涵的挖掘和应用成为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之需与自发之举。
3.4 规范化筹划: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设红医精神为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引导
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要运用到具体的医学实践中去,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时选择、调整和反馈与红医精神完美契合的医学课程内容。红医精神包含的人民至上、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特征,体现在医学课程与教学中则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医学教育工作者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积极延伸课堂教学,强化红医精神育人的实践导向。通过红医精神的革命传统报告、经典故事、红医人物,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推动医学生的实践学习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趋于一致。同时,将红医精神融入学校志愿者服务、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党团活动中,有助于通过体验式教学形式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16]。
4 结语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模式是积极推进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红医精神具备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天然优势,将红医精神浓厚的基本内涵和丰富的时代底蕴与医学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对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继承和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助力健康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