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2023-01-02卢翠荣代俊兰

关键词:培育法治意识

卢翠荣,代俊兰

(1.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0;2.河北中医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2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1]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其法治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法治建设的成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推动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辅助技术手段,对于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法治中国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特性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要素的耦合

新媒体主要由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及数字电视等构成,以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手机APP等多种即时通信软件为典型代表。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双向传播,每个个体都可以平等参与、自由发布、交流互动。法治意识是动态的法律意识,是法律意识的最高级形态,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2]。法治意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表现为人脑对法治事物的客观反映,主要包含法治知识、守法意识、法治信仰和用法能力四个要素。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法治思维逻辑,将法治知识内化为主体自觉,并成为法治实践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提高自身法治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在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征途中扮演着重要的载体角色,能够满足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提供了崭新契机。

(一)新媒体的先进性:优化法治知识宣传环境

新媒体的“新”不仅是新、旧媒体的区分,而且代表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等新兴技术,在媒介发展过程中新媒体处于先进科学的地位。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不仅仅促使网民地位的提升,也形成全新的文化氛围和新媒体生态环境[4]。在“连接整合、分享受众”新媒体思维的影响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思路也随之改变。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5],在实现“互联网+法治意识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优化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生态舆论环境的重要因素,开拓了高校新媒体法治意识培育这一发展方向,营造了一个更具先进性和科学化的法治教育生态舆论环境。

(二)新媒体的价值性:强化大学生守法意识培育

新媒体作为传播载体,承载着一定的信息价值。新媒体本身就具有开放、包容、发展、创新的价值意蕴,特别能够迎合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思想认知,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实现了去中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6]。新媒体融合各种表现形式和手段,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特效等,将法治知识和信息进行立体化、组合式的传播,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思想和行为。新媒体各媒介之间可以让不同的法治教育信息实现“即时联动”,网络的互联互通、手机阅读的大众化可以让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建构更为顺畅,让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大大提升,这种辐射范围和渗透强度不可小觑。通过新媒体技术的支撑,可以随时随地将有价值的法治信息传播给大学生群体,提高大学生自觉守法意识。

(三)新媒体的功能性:坚定大学生法治信仰

新媒体拥有强大的宣传教育功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和研究中搜集材料、调研和统计的进程,提升传播效率。同时,新媒体信息分享已经成为常态,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都发挥着自身传播作用,每一个体都可以在媒体端口的支持下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与教育者的话语权有了对等性,成为了师生赖以沟通的有效桥梁,促进了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建设,在这种关系中,其反映出的平等、民主正是法治意识建构、培育中尤为重要的内在。“身份”的虚拟性、“时空”的隔离性、“交流”的互动性都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平等的“无障碍”平台[7]。新媒体的功能性,为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提供了多种信息平台,强化了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主体自觉,能够促进大学生坚定法治信仰,提高法治素养。

(四)新媒体的社会性:拓展大学生法治实践

新媒体是一个非排他性的空间,参与者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人或群体,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它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扩展到了全社会,社会性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性。新媒体搭建的开放型、多样化平台,实现了法治教育“传播时效由单向滞后性向多向即时性转向”“传播形式由单一媒体形态向多媒体形态转向”“传播范围由相对封闭的小众向整体开放的大众转向”[8]。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用法能力。新媒体的社会性不仅使参与法治意识培育主体延展至社会层面,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构建一个社会化的虚拟现实空间。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困境

(一)基本数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现状考察

借助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620份,有效回收问卷62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情况以及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状况如下。

1.调查对象:8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和120名思政工作者(含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干部),共计620人。学生中一年级占比65.2%,二年级到四年级占比分别为13.8%、12.2%和8.8%,以理工专业为主,文史为辅。

2.新媒体使用分析:被调查的学生能够相对准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其中使用微信者达到100%,使用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的学生占98.6%,使用微博者占88.2%,使用QQ者占67.6%,使用音频软件占54.2%,使用应用小程序等其他媒体形态占35.6%。

3.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现状:8所高校均利用官方新媒体平台转发过法治宣传图片、文字、普法短片等内容。利用新媒体开展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有法治学习、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线上培训、网络论坛等,所应用的平台中网站占65.4%,微信公众号占100%,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占25.4%。有79.2%的思政工作者和87.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将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中。

(二)问题展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困境

1.新媒体建设投入不足。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仍处于相关部门或教师利用新媒体进行分散式宣传层面。在利用新媒体辅助进行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盲点。虽然各高校设置了新媒体中心,有专门人员负责新媒体运营、管理,但是缺乏法律专业团队,用于法治知识线上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经费较少。有35.2%的学生通过新媒体自行获取过法治知识,主要为法律条文、法治案例等;通过学校新媒体平台获取法治知识者只占25.6%,由于内容多数为转发或转载,原创信息不多,这些资料学生自己在网上也可以搜索到,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外,新媒体自身在运营中也缺乏一定的法治思维,3所高校出现过违规使用未经授权图片或转发内容侵权等事件,在网络舆情监控、局域网运行等软件安装更新上不够及时,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新媒体中心没有配置专有的服务器、数字化电视显示屏和专门的媒体终端等设备,对新媒体辅助设备(如智能音箱、路由器)、可穿戴设备及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应用、维护都需要进一步优化。由于平台建设软硬件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媒体在法治知识宣传中的深度与广度。

2.新旧媒体融合不够。参与调查问卷的95.6%的学生表示,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和传统媒体相比更具有吸引力。但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形式,通过课堂授课单方面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缺乏有效融合。只有45%的思政工作者使用新媒体推送过法治教育知识、发布过相关信息,有32%的思政课教师通过新媒体与学生交流过法治问题,而有87.4%的学生表示更喜欢法律课教师用新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63.6%的学生希望能够获得法律知识线上培训与辅导的机会。传统媒体比如报纸、书籍、校园广播等功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多样化需求,只有15.8%的同学会定期关注传统媒体,93.2%的同学对新媒体传播法治信息的方式感兴趣,并期待营造一种活跃、便捷、欢乐的学习氛围。在实际工作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分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大学生还不能自觉地将法治意识内化为自身头脑中的观念,将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这些亟待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和处理。

3.新媒体多元渗透不强。新媒体可以通过多元平台将主流观念、价值和思想汇聚在一起,让个体在交流、互动中产生更多新观念、新思想,大学生更喜欢新媒体这种互动性、开放性共存的新生事物,成为新媒体平台上最活跃的群体。但是高校在新媒体运营上落后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需求,有46%的学生表示,他们所在高校新媒体平台依然以传统媒体方式运营,各种平台开发和利用率不高,发布的内容仅仅是传统媒体的复制粘贴。有68%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普法网站,涉及法治宣传的内容更新过慢、栏目设置吸引力不强,上传信息存在突击性,缺乏长远性。在线上课程学习中与法治知识相关的资源较少,普法微信、微博等缺乏常态化管理,还没有形成科学有序的新媒体平台管理、运营机制。负责新媒体运营的师生未充分挖掘新媒体优势,很多应用都停留在基本功能上,没有形成校园特色。新媒体全方位渗透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筑牢大学生法治信仰方面的辅助功能。

4.新媒体创新方法不多。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以提升用法守法能力为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需要高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法治实践机会。随着数字化变革的不断深入,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也超乎想象,利用新媒体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空间。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还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开展法治实践活动。特别是当前一股新的视频媒体力量正在成为未来传播中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占用了大学生的碎片化甚至大块时间,对大学生形成了一个新的媒体包围圈。VR直播和VR短视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体验的时代,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将法治实践与VR短视频、VR网络直播等有机结合起来。

(三)深入剖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1.管理者对新媒体认识不到位。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知。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新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度和熟练度不足等问题,新媒体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还没有将新媒体的运营纳入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整体布局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了高校新媒体在法治意识培育中的作用发挥,影响相关软硬件的投入。在学校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法治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法治意识培育。部分高校对新媒体的认知有些浅薄,认为新媒体仅仅是将传统媒体网络化的过程,对新媒体的功能定位不够准确。

2.新媒体运营者法治素养不高。当前,高校官方的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主要进行信息传递和发布动态,对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推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主动出击的有利局面。负责高校新媒体运营的师生对新媒体运营规律和法律专业性知识较为陌生,对新媒体符号语言和发展形态缺少深入研究,自身法治素养不够高。另外,部分新媒体运营者对社会信息的鉴别、分析、加工、传播及再利用环节完成度不高,并不清楚如何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创作、加工适合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信息资源,在教育主客体的沟通及互动上显得较为困难。

3.高校新媒体管理机制亟待完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同,它在高校中运用的主要目标不仅是情感表达和信息传递,而且需要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在思想引领和育人方面发挥自身作用。所以,要想让新媒体真正应用到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需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确保新媒体处于健康发展状态。但事实上很多高校没有统筹规划新媒体管理,微博、微信等官方媒体之间互相独立,进而导致新媒体管理处于无序状态,管理机制亟待完善。另外,在法治信息发布中也缺乏配套规章制度,一般只是在国家法制宣传日或重大节日、活动中集中推送法治宣传信息,其他时间常处于停更状态,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引领功能。

4.复杂网络信息环境带来消极影响。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为自由开放,发布信息不需要权威组织机构的认可,主动权在网友手中。这样一来对信息源头的把控工作就变得十分困难,新媒体信息的预警监控技术往往带有滞后性。大众在海量的信息中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形成了正面信息、负面信息鱼龙混杂的复杂局面,这对于信息监管而言,面临的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同时,对法治社会的推进有重要影响[8]。由于信息即时性非常强,在发布后广大网友包括大学生会依据自己的判断迅速选择站队、评论或转发。由于没有专门接受过信息预警监测的培训、学习,大学生对良莠信息分辨并不专业,对纷繁复杂的法律知识更是如此,有时会产生误导。由于新媒体普法平台尚未构建起科学、完善的法治信息监控体系,有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造成一定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培育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策略

进入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网络时代,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应当与时俱进,采取“12345”的应对策略,不断更新、优化和完善工作举措。

(一)树立一种理念:形成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新思维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9]新媒体时代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不能再走传统老路,必须树立新媒体思维,创新宣传方法,搭建载体平台,开发教育资源,丰富法治实践。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加强高校党委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准确把握新媒体运营规律的基础上,多研究、多创新,认真总结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重视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实际需要,建立健全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顶层设计,强化责任分工,组建专门团队,全面有效铺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性、价值性、功能性和社会性,形成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常态。

(二)实施两个融合:构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新体系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0]。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中,要把握好不同媒体传播的规律,在媒体融合中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法治意识。

1.建立新旧媒体融合体系,促进平台一体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二者在内容、平台、渠道、管理和经营方面的深度融合。立足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高校要加强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让不同媒体之间形成有效互补的新格局,在信息资源配置上不断优化,实现两者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如将校报和校园手机报结合起来,让法治宣传实现全方位覆盖,强化校园广播、电视和普法微信、微博、专题网站等有机融合,构建新旧媒体联盟,不断创作普法文化精品力作,发挥线上线下育人载体合力。

2.建立校内外新媒体融合体系,促进资源共享化。新媒体作为公共性、创新性、战略性资源,能够以生产力的方式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结合融通,能够有力推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法治意识培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新媒体的认知,让先进的法治思想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创新各种应用平台;另一方面,要强化与社会各媒体之间的业内交流,借助外界新媒体平台来实现法治资源的共享共通。高校之间、上下级单位之间要加强横向与纵向间的联动,共同构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新体系。

(三)加强三项投入:提供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新保障

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从软硬件设施配备、教育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培训等方面着手,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提供便利条件,使各方人员更加热情、主动地融入到新媒体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中。

1.加大新媒体软硬件投入。推动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首先要利用好新媒体,占领新媒体阵地,合理利用众多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新媒体软件、硬件的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校新媒体建设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力度,为其后续的运营和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新媒体建设的顶层设计,大胆进行智力投资,充分宣传、动员、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新媒体教育投资,加快完善新媒体软硬件设施,加强资源的整合与技术的共享,推动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的网络化、规范化。

2.开发教育资源。高校要构建、完善新媒体立体化法治宣传平台,结合中国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主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先进性、便捷性。比如,高校可以将相关法律知识、法律理论进行收集汇总,然后通过各种媒介终端推送给每一位大学生,并结合真实、典型的法治案例让内容更加深刻。在线上教学资源中补充法治教育内容,在课堂上综合运用新媒体平台,让虚拟的平台和现实的授课活动完美结合,充分发掘新媒体的教化功能,让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另外,还需要在新媒体平台上创设积极向上的法治知识学习氛围,丰富法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内涵等。

3.培训教师队伍。2018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11]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关键在于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加强教师对新媒体知识的认知、了解,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把握各种平台在开展法治教育中的特点和规律,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提升法治素养,树立法治意识,保障新媒体运营的合法、合规性。同时,与学生积极开展法治知识学习互动,保持平等、自由的沟通,对学生提出的不解和困惑及时、准确予以解答。此外,可以让一部分对法治知识和新媒体技术应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运用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大学生在法治意识培育中的问题,动态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四)运用四类符号:推进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新层级

新媒体技术革命开辟了符号文明进步的新纪元。新媒体囊括并超越了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表现符号,汇集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和其他动态元素,给我们呈现了五彩缤纷且动静相宜的符号世界[12]。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重点运用这些新媒体符号,围绕法治知识、守法意识、法治信仰和用法能力等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四大要素,构建分层分类的传播内容。

1.图文+宣传法治知识。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主要在固定时间段从广播、电视及报纸中获取新闻资讯。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每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除课堂听课外,大学生并不喜欢在固定的时间里获取信息,而是更愿意在休息、吃饭等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取信息。图文新媒体符号就具备这种占有大学生碎片化时间的优势。编辑短小、精练的法治宣传信息,不仅能够提高传播效率,而且更容易在大学生中形成裂变式传播,促进传播效果进一步扩大,使大学生不自觉地浸润在法治舆论引导氛围当中,获取更好的法治知识。

2.短视频+强化守法意识。如今的主流传播内容领域,已经从传统的图文转移到了视频领域。这种时长短、轻量化、娱乐化的短视频方式深受大学生喜爱。一方面,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要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优势,开通学校官方平台,开辟法治宣传版块,将一些法律热点、法治常识、违法案例等内容以视频方式推送,对于强化学生守法意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推送短视频作品时,也要注重选择重要的时间节点,调查数据显示午饭时间和晚上八点左右,切入短视频内容是最受关注的时间段。另一方面,数字直播也是当前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是更为新型的一种互动方式。数字直播包括网络现场直播和网络互动直播两种类型。在守法意识培育中,直播方式消解了图文的枯燥和视频的单向传输,在内容上突出现场感和实时化,可以通过旁听法治案件审理、参与法律培训等,让看见的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交流更加顺畅,没有时空限制,给大学生带来一种法治体验的变化,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3.音频+坚定法治信仰。新媒体时代的音频传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台广播,既实现了从模拟声音到数字音频的转换,也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局限。通过各种微电台形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喜爱的内容,这也能够扩展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平台。每位学生、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网络电台主播,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法治专家或爱好者,通过声音传递法治教育知识,分享学习体会,大学生可以在吃饭时听、睡觉前听、做运动时听……让法治教育的声音时时传递到大学生耳中,达到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坚定法治信仰。

4.动画+丰富法治实践。新媒体动画给人带来的印象是深刻的、全方位的。新媒体动画中有情节动画、非情节动画、表情动画、虚拟情节(游戏)等类型。将新媒体动画运用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原创动画可以发挥其在主题选定、内容设置、叙事结构、媒体特征及创作模式等方面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观影方式,模拟法治实践,拓展体验平台,有更加直观和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新媒体动画由于制作技术非常专业,可借助专业公司或高校联合开发,虽然投入相对较大,但这种方式在提升大学生用法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五)发展五种形态:取得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新成效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13],主要包括物质媒体形态和信息媒体形态。同时,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新媒体不会停止或者终结在任何一个媒体形态上,任何一个平台、任何一个现存的媒体形态,它都会被将来的新媒体所超过[14]。当前,在教育教学领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信息媒体形态,主要包括展示型新媒体、社群新媒体、公众号、APP、VR等,发展这五种新媒体形态,可以不断拓展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1.通过展示型新媒体,搭建多样化法治教育教学平台。展示型新媒体包括网站、微博、自媒体等,高校要充分利用展示型媒体在法治宣传方面的优势,创新形式,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相关法治主题教育网站,建立资源共享型法律课程学习网络平台,如慕课、云课堂等,师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视频网站分享法治教育资源,相互交流,随时获得所需要的法律课程,了解相关知识。“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通常以命题试卷为主要形式进行,这样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试以理论知识为主,结合实际用法需求的内容不多,可以搭建网络考试平台,打破传统考试的局限,精心设计试题,针对不同学生实现最有效的个性化考核。

2.通过社群新媒体,搭建平等化法治信息交流平台。新媒体社群已经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成为他们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群新媒体主要包括微信群、朋友圈、QQ群、网络社区等,承载着社群成员共同的情感依托,使每位成员能够平等交流。思政工作者可以在社群新媒体中,分享一些法治观念及心得,对一些法治时事进行分析评论,对一些关注度较高、容易误导大学生思想、混淆视听的不良信息进行正面引导,传递法治精神,进行隐性的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事实证明,这样的新兴课外教学手段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弥补了一些传统法治意识培育方式中信息获取不足、交流不畅、跟进不及时等问题。

3.通过公众号,搭建实用型法治信息传播平台。大众化的传播行为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演变、发展与此息息相关。新媒体使得大学生具备了广泛的话语生产、传播的能力[15]。高校可以用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新媒体包括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除了官方公众号之外,思政工作者、法律专业教师还可以在微信上开启个人公众号,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传播大学生感兴趣的法治信息。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等新媒体发布文字、音频、图片等传播信息,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关注。

4.通过APP新媒体,搭建移动型法治信息传播平台。随着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移动校园APP成为高校校园中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全新的大学生法治教育APP,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各种移动设备之中,通过方便快捷的安装形式推荐给学生。针对大学生必备的法治知识,专门设计成融入知识点的软件或者问答手游,全面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参与面和覆盖面,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法治信息传播形式。

5.通过VR新媒体,搭建虚拟现实法治体验平台。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所生成的虚拟世界里面,并且能够通过语言、手势、感官等自然方式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交互,创造了一种以人为主的虚拟空间。现在应用较多的有VR技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无法到达的法庭场地和过往的法治案例进行仿真,开展线上法治教育基地参观,让学生观察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法治事件,真正让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活起来,拥有更多的体验机会。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征程上,高校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特征,深刻理解新媒体自身特性,切实遵循新媒体发展客观规律,认真研究新媒体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困境,科学应对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有针对性地实施“12345”的应对策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形成法治意识,加快法治社会建设步伐,向着全面建成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培育法治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