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失配到适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逻辑转换*

2023-01-02黄亚新王长青

学海 2022年5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供给农村

黄亚新 王长青

内容提要 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作为实现供需匹配的重要手段,其实现目标既要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又要有助于增进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可及性是一个评价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适合度的概念,应包括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适应性和可承受性等内容。供需失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存在的基本症结,而财政失衡与资源错配是形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失配的主要原因。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医疗资源配置、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服务质量反馈、医疗卫生支出补偿等方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从失配到适配逻辑转换的根本路径。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一是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内涵研究。实际上,学界关于“可及性”概念内涵的诠释有两个主流观点:“服务使用”和“适配度”。①前者起源于1968年美国学者安德森(Anderson)撰写的一篇题为《家庭健康服务使用的行为模式》(“ABehavioralModelofFamilies’UseofHealthServices”)的文章,②文中提到“可及性则是指公民个体是否始终能获得平等的医疗服务的标准”。之后,学界在此基础上对可及性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使得可及性的内涵不断得以细化丰富,其中以“服务使用”为核心的可及性概念对医疗卫生领域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实际上,1981年潘查斯基(Penchansky)和托马斯(Thomas)就客观评判了安德森的观点,认为将可及性定义为“服务使用”是片面且泛化的,因为并非所有人都具有利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认知。因此,他们用“顾客”一词来表示有需求的群体,而将可及性定义为“顾客与系统之间的适配程度”。③这便是可及性概念内涵的第二个主流观点——“适配度”。而国内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概念内涵的研究关注不足,成果甚少。部分研究甚至将可及性与满意度、公平性、均等化视作同等概念,这需要国内学界对可及性这一概念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

二是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评价研究。在国外,起初安德森认为评价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应当从潜在的可及性、实现的可及性、平等的可及性、不平等的可及性四个方面去评判,而后潘查斯基和托马斯构建了经典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分析框架,包括可用性、可达性、可负担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五个维度。④彼得斯(Peters)等人认为卫生服务可及性分析应当从地理的可及性、经济的可及性、可接受性、可得性四个维度展开,而这四个维度的核心是服务的质量。⑤马丁(Martin)也构建了类似的四维度的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社会、经济、文化、组织,但该学者认为顾客的经济承受能力是评价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核心指标。⑥彼得斯等提到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在评价可及性中的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⑦麦金太尔(McIntyre)等提出需求方要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偏好来选择合适的医疗卫生服务。⑧国内对于可及性评价的研究大多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总体对服务可及性评价缺乏系统深入的考量。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在国外,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将可及性的影响因素分为四类,即环境因素、人群特征、卫生行为、健康结果。多斯塞勒(E. Doorslaer)等认为个人健康情况和经济收入会影响其对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感知。⑨汉森(K. Hanson)则认为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医疗卫生机构、政策等。⑩刘(Liu)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较低,这与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国内,缪宏建主要以农民为研究对象探究可及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职业、学历、收入、是否参保等个体特征以及就医的方便程度会对农民卫生医疗服务可及性产生显著影响。钱东福认为卫生服务可及性受到自身观念和健康状况、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刘秋艳将可及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聚焦于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可接受程度,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因素、物质因素、地理因素、服务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行政管理因素等都会对卫生服务可及性产生影响。周其仁、侯天慧等认为除了经济和个人因素,卫生服务体制也会对卫生资源可及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学术界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以“服务使用”为核心的可及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不可否认,该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学界如果不对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概念内涵及实现路径、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等方面展开系统深入的思考,突破国内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而仅仅将目光聚焦于个别领域,选择专注方法论而抛却认识论,将难以实现我国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从失配到适配的破局。虽然学界对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对于专门聚焦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研究甚少,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命题极不相称。因而,本文重新审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内涵与实现路径,探析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从失配到适配的逻辑转换机制。

理论梳理与分析框架构建

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与可及性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体现为全体公民医疗卫生服务获得机会均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只有实现了全体公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才能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均等;而且,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在时空、质量等方面延展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广度与深度,力求从末端着手打通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一)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目标维度

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作为实现供需匹配的重要手段,其实现目标既要有利于供给端实现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又要有助于增进需求端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

一方面,从供给端来看,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根本任务在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并非绝对的平均化,而是在城乡以及个人收入存在一定差距的前提下保障农民能够充分享受到与城市无差别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城乡间、不同社会群体间仍然存在“被均等化”现象,如何将中央提出的均等化要求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还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打通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当前发展的目标,不断提高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过程中应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基于需求导向动态调整并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结构,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以增强农民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获得感。

(二)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内容维度

国内外学者对于卫生服务可及性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研究。潘查斯基和托马斯提出了评价医疗卫生可及性的“适合度”概念:(1)可接近性,即患者到医疗服务机构的距离、时间和交通成本;(2)可获得性,即服务资源的数量和类型与患者的需求之间的关系;(3)可承受性,即患者的支付能力与医疗服务价格之间的关系;(4)可接受性,患者是否能够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彼得斯等认为,应从地理可及性、技术可得性、经济可及性等角度来评价医疗服务可及性。梁万年等指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体现在就医机构与居民的距离、居民能否方便享受医疗卫生服务、居民能否接受医疗服务价格等方面。综上,可接近性、可获得性、可承受性、可适应性是学者们用来评价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基本维度。然而,可接近性、可获得性、可承受性、可接受性等不是一组平行的概念,而是内容上相互交叉的概念。譬如,可接近性必然影响到可获得性,可看作是可获得性的一个分支;可承受性、可接受性也是影响可获得性的重要原因,也可看作是可获得性的分支;可承受性将直接影响可接受性,如果因服务价格太高而承受不起,此服务也必然变得难以接受。评价维度的交叉性必然影响可及性评价的科学性,也会影响具体评价指标的设定。因此,理解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内涵还需进一步理清可及性的评价维度和具体指标。

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可及性是一个评价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适合度的概念。从供给角度看,可及性指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否满足公众的医疗需求;从需求角度看,可及性指向民众获取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与能力。从供给侧角度考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被分为服务的可获得性、服务的可适应性。在满足供给侧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后,还要考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侧问题,因为满足供给可及性的成本需要需求侧民众拥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据此,本文认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应包括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适应性和可承受性等内容。可获得性指在一定时间内人民群众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能性,强调服务提供的效率。可获得性包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能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过程能否满足民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可获得性可以用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覆盖面(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覆盖率等)、人均设施占有量(如每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指标来分析和评价。可接近性指人民群众获取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距离及便利程度,从覆盖面上强调公共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置。可接近性考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所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否满足民众方便利用的要求,包括城乡居民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利用服务的空间距离、交通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是否存在服务歧视。可适应性指医疗服务机构要根据公众需求、消费习惯的变化适时调整医疗卫生服务范围、内容和标准,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保障,强调医疗服务需求真实被满足的机会。可适应性主要考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类型和质量是否符合民众的需求,可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否建有顾客需求反馈机制以及这些机制是否有效运行等指标来分析和评价。可承受性是指从经济角度而言不同收入群体获取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费用是可接受的,强调服务的公共属性。可承受性可从民众的收入水平和服务的成本补偿机制等指标来分析和评价。

(三)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实现路径维度

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应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资源配置、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方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

一是资源配置机制。从医疗卫生服务效益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供给优先和优化公共资源空间布局,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和设施,形成多目标、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配置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这也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接近性的现实选择。

二是提供方式与提供机制。依据供给主体的不同,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式通常有政府自身供给、社会组织供给以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供给三种。针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可能出现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非营利性组织、私人企业、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机制,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式,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获得性。

三是成本补偿机制。由于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外部性,扩大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外部性影响,削弱其负外部性影响,需要通过加大城市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省市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降低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付比例。

四是服务质量反馈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原本属于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服务也逐渐成为民众的普遍需求。因此,政策制定者不仅要对民众需求进行及时了解,而且要持续关注民众对于政策及服务供给效果的反馈。服务效果反馈机制可以促进供给主体不断改进供给方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适应性。可见,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反馈机制,实现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前提条件。

供需失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存在的基本症结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失配是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农村居民需求脱节,主要体现为供给不足以致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供需对接不力影响民众需求的获得、供给不合理导致供需错位等方面。

(一)供给不达标,限制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获得性

供给不达标是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未达到标准和要求,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需求,主要体现在基层医疗人才配备不足。截至2020年,我国全科医师总计255867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2.9人,总体配备不足。中部、西部地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分别为2.53人和2.47人,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2020年我国中西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总量仅有东部地区人员总量的35%~45%,其中40%的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学历为大专。当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情况并不明朗,一方面,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情况存在错位,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开展,难以有效满足基层的医疗卫生需求。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近年来健康扶贫、乡村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基本药物零差价、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任务下沉,使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等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后环节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处理各类行政工作;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服务任务内容的复杂化与考核的精细化使得村医日益陷入科层化危机;基层卫生人才考核及激励机制仍未完善,导致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二)供需缺乏有效对接,束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适应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偏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的扶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设备设施拨付、场地建设等在实施过程中的系统管理仍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需要监督机制。在项目拨款的制定过程中,没有打通居民需求征集的通道,因此项目建设一定程度上未能考虑居民的切实需求。具体体现在部分设备设施引入后,受限于人才不足,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无法开展,以致设备设施的闲置率普遍较高。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等居民最普遍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能受益于国家扶持政策的现象较为普遍,偏远地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资金仍较为缺乏。同时,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映基本药物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就医需求,具体体现为大量居民习惯使用且药效好的常用药并未被纳入基本药物目录,妇儿科相关药物数量、种类缺乏,并且农村地区常见病(如痛风等)也缺乏相应的药物。其次,目录内的药物常发生因药物短缺而无法及时取药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三级医院所用基药存在差异,致使转诊困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适应性问题亟待解决。

(三)供给不平衡,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接近性

中西部农村地区仍有2%~4%的居民到最近医疗点就诊所需时间超过30分钟,其中西部农村有8.9%的居民到最近医疗点的距离超过5公里。尽管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有效性已初步显现,但部分村卫生室的设置未能按照人口、交通等因素综合考量;同时居民就医时间还受到当地交通水平的影响,尽管村村通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村与村之间的交通状况,但村内交通仍然是当前限制居民获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一大障碍。这也是分级诊疗制度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展情况良好而在偏远地区却开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居民支付能力不足,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承受性

医保政策的逐步调整、统筹层次的逐渐提高使居民就医保障的满意度与获得感逐步提高,但实际上部分偏远地区居民对基本医保的获得感却呈现下降趋势。尽管居民在门诊及住院支付占比等方面的待遇有所提升,但其中重点人群原本享受的福利待遇却被取消,例如取消了部分偏远地区针对残疾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部分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原本能够享受的免费体检、免费分娩等待遇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重点人群的就医负担,而重点人群往往也是就医需求较高的人群。除此之外,尽管统筹层次提高了,但医保新政策规定每年个人门诊医疗保险费用累计不超过400元,加重了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居民的就医支付负担。

失衡与错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失配的形成机理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失配为什么会发生,其深层的成因是什么?分析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从一般意义上揭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当下存在的症结与矫正之道。

(一)财政失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失配的基础性成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形成充分的医疗卫生供给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需要有持续充足的医疗资源为支撑。然而,长期以来,城乡财政失衡对农村医疗资源的获得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城乡财政失衡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直接原因。

与城市相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存在基础薄弱、规模效益低、服务需求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农村更加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而且,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家庭数量比城市多,农村地区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比城市居民更加迫切,需要公共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加大进一步投入。近年来,尽管公共财政已经加大了对农村投入的比重,但由于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和财政保障力度上的差异,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属地责任面前,城乡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不可避免存在差距。

为了解决地区、城乡财政差距问题,我们设计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该说,转移支付制度为缓解城乡财政差距,特别是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存在“转移支付资金统筹力度不足,资金闲置沉淀”等问题,加之实行“撒胡椒面”式的平均分配,我国城乡财政失衡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撒胡椒面”式的平均分配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各级政府部门林立,资金分配渠道分散。缺乏集中性的收款系统,各支出单位都可以在银行开立账户。各部门和支出单位各自开设多重账户进行分散拨付,中间环节多,容易造成资金大量沉淀,从而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缺乏充足、稳定的资金供给。二是“撒胡椒面”式的分配使每个乡镇获得的资金额过小,造成财政实力较弱的乡镇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普遍不足,难以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标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偏低。

(二)资源错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失配的根本性成因

医疗卫生服务的“错配”直接造成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民众的需求脱节。据调查,农村计生服务站和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资源存在重复投入问题,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一种悖论现象:医疗资源严重闲置浪费与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共存。首先,优质医疗资源增长缓慢,低层次医疗资源增长快。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共有1022922家,其中医院合计35394家,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3.4%,乡镇卫生院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5%,而规模小、层次低的卫生室、门诊部(所)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7.8%。其次,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设置,导致业务交叉现象十分普遍,计生服务站人员、设备闲置严重,机构分设、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群众就医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例如,某计生服务站科室齐全、设备优良,却仅开展一些简单的妇科病检查治疗,这就导致一些设备器械长期闲置不用,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农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等医疗卫生资源高度分散、机构重叠,就医环境较差,高水平医技人员缺乏,降低了群众对乡镇卫生院、计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的信任度。多数乡镇卫生院和计生站已不是农村居民就医的第一选择,辖区内一些需要进行手术并住院诊治的病人大部分偏向选择区级、市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重复性,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出现资源闲置与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的局面。

片面的政绩考核是导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民众需求形成错位的深层次原因。在现行的行政绩效评价机制中,工作绩效和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领导和上级的认可,而不是取决于公众的满意度。这种自上而下的考核机制容易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乡镇政府更看重经济发展等任务指标,而忽视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职责。很多乡镇政府的人力财力资源主要用于创造良好的信用和投融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维护社会安全秩序上,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相对不足。二是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财政主要投入到显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上,如医疗基础设施、医疗大楼、医疗设备等,而对民众普遍需求强烈但却隐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如精神健康卫生服务、跨地区报销服务等。三是转移支付基金没有很好地用在农民急需的大病、急病、医疗报销等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上。这些问题都将造成部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农村居民医疗卫生实际需求相脱节。

供需适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重塑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要从资源配置、提供方式、改革政绩评价、供需精准化等方面着手,突破资源失衡与错配的困境,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供需适配,打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一)完善医疗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可接近性

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加公平地满足更多、更广泛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这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益性,因此,要从医疗卫生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首先,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的关键在于设计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服务设施是承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载体,从空间规划与建设角度推动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公共设施配置标准一体化发展,是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可接近性的手段和支撑。作为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设计应基于医疗卫生服务可接近性的目标要求,在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进行系统安排、设计、组合与布局,形成多目标、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配置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其次,要充分考虑交通成本、时间成本等因素,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保障民众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便利性,防范民众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排斥。最后,建立民众充分参与的决策机制,保障民众充分参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决策的全过程,特别是要保障和促进弱势群体嵌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产、供给、获取、消费、反馈”的供给流程,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规划、生产、供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城乡到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利用医疗服务的便利性。

(二)完善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机制,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

实现精准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供求匹配,是保障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内在要求。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单向投入型”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机制难以有效回应农村居民需求,导致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而出现供需错位问题。为此,应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制度,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农村居民需求的有效对接,保障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一是建立健全基于数据治理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精准供给机制。要以农村居民需求作为供给的决策依据,根据农村居民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供给种类与内容,通过及时、动态和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来满足农村居民需求的精准供给,保证公共服务切实符合人民意志,破解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锚向性”不足、精准性欠缺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基于技术创新的供需对接机制。通过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比如“互联网+医疗服务”,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台,链接更多的群体,与各类需求的群体建立互动机制,更精准地发现不同群体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使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无缝匹配,增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识别和服务供给的匹配度,保证供给的有效性,使农村居民更加便捷、智能、公平地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三是建立农村居民需求与供给能力精准匹配机制。面对大量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如果医院供给能力不足,精准供给将成为空话。因此,要通过政府大数据分析,对乡镇医疗机构供给能力进行精准识别,精准掌握当前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完善转移支付机制,使各级政府财政能力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责任相匹配。

(三)构建精确的服务质量反馈机制,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适应性

服务质量如何保障,关键在于甄别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真实需求。因此,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的关键在于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政绩考核”机制。引导政府和公立医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适应性。一是制定以农村居民满意度为评价标准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绩效的打分机制,确保民众获得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依据公众需求升级、个性习惯的变化不断调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范围和内容。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国家有必要把大病医疗、精神心理治疗纳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范围,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依据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范围和标准,譬如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们要在加强临床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扩大疾病预防卫生服务的范围,充分满足民众对预防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

①代佳欣:《可及性的概念、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4期。

②R. Anderson, “Behavioral Model of Families’ Use of Health Services”, Center for Health Administration Studies, Chicago, III.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 A. Reserch Series, No.A25(1968), p.125.

⑥G. Martin, “Modernizing Concepts of Access and Equity”,HealthEconomics,PolicyandLaw, Vol.4, No.2(2009), pp.223-230.

⑧D. McIntyre, M. Thiede, S. Birch, “Access as a Policy-Relevant Concept in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EconomicsPolicyandLaw, Vol.4, No.2(2009), pp.179-193.

⑨E. Van Doorslaer, A. Wagstaff, H. Bleichrodt, et al., “Income-Related Inequalities in Health: Some Internatonal Comparisons”,JournalofHealthEconomics, Vol.16, No.1(1997), pp.93-112.

⑩K. Hanson, M. K. Ranson, V. Oliveiracruz, et al., “Expanding Access to Priority Health Intervention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straints to Scaling-up”,Journal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Vol.15, No.1(2003), pp.1-14.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供给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