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深度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模式探索
——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1-02万丽丽
万丽丽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提出了“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22号)等文件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打造“五育平台”,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伴随产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服务“一带一路”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也成为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领域。
双创教育实践中商贸类专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教育理念不清、管理体制不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面临 “两条道”“两张皮”双脱节等。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培养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面向现代服务业复合型岗位的优秀人才,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其中,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尤其是当前企业和学校共同面临的焦点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概述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研讨会上提出,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1]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维源于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引入的创造学概念,并在“创造学”概念基础上拓展了其内涵。2009年,曹胜利、雷家骕在《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第一次理论界定,正式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但是,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创新工作的逐渐推开,双创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2]很多高校更多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一项具体工作,仅停留在开设几门课程、组织几个竞赛、设计几个科研项目,或者设立创新创业教研室、创新创业学院,从实施效果看,创新创业思维与科研、专业教育相脱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面临“两条道”“两张皮”双脱节的困境,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改变。
(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平台不健全
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驱动下,部分高校主动申报和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仍有不少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载体、实施途径单一,或者创新创业平台因缺乏专业管理,受经费、场地等限制,制约了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多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依靠创业计划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来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创业能力的教学方式明显还不够丰富。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入度不够
“双高计划”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在新时期需要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创新创业理念,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这恰恰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有不少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专业群内、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群与双创教育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政,知行脱节,教学内容中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不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分散,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因此,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循序渐进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激情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依然存在学生创业意愿和创新创意存活率较低的现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有限,缺乏创新创业实践锻炼,以至于学生空有创业激情,没有创业项目落地实践;二是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创业需要一定的实力和资本,创业过程中要面临很多未知的风险和压力,大学生的能力有限,没有条件创新创业,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推进;三是校园的创业氛围不浓,部分高校虽然建设了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是这些项目更多地是为“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型赛事服务,真正付诸实践的创业项目很少。
二、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育人模式概述
专创融合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通,是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的热点。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增效的迫切需求,是高职教育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3]从内涵上看,专创融合相关研究在深度、广度予以纵向加深和横向拓展。纵向加深体现在各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设置对接企业核心岗位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创新创业教育更深入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横向拓展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学生大赛、基地孵化和创业蝶变的专创体系,拓宽了专业教育改革,丰富了人才培养路径。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广东省,以珠三角发展纲要中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为导向,对接珠三角商贸类企业建立了现代服务类专业群(其中包含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等商贸类专业),确立了“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思路,实行“2+1”教学改革,创新“学业、就业、创业三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从满足现代服务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需求出发,围绕“德技并修,一专多能”,对商贸专业群提出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思路。商贸类专业群重新定位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育人平台,将启蒙学生双创意识、培养双创精神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基于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用户需求分析,重构课程结构,开设创新创业指导专业平台课程、创业实务专业核心课程、企业模拟经营专业拓展课程及创业基础与实务等双创选修课共38门;打破课程界限,按照“岗位相近、能力相似、课程交叉”的特征,从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劳动意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双创课程内容互相渗透,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了搭建双创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先后立项建设了学生实习超市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建立了铁吧咖啡屋、文印店两个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与广交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国际赛事对接,搭建国际校企合作平台;2013年开始与广东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产业联盟,掌握产业发展动向,从创业、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多个制度支持产业发展。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以创新创业学院为龙头、“专业群+创新创业学院”双主体管理的机制,实行弹性学分制,制定并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空间管理办法》《创新创业导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学分认定与替换管理办法》等,从顶层设计上畅通了双创教育管理机制,促进产业链条上各相关行业的融合互动。
三、专创深度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实践探索
立足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大多数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未完全将专业教育深度融入到衔接过程,而高职院校实施专创融合教育将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索,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从本质上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继而发展创业以促进就业,其长远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而助推我国创业转型升级,加强供给侧改革,服务我国产业发展需要。[4]
以广州铁路职业学院的商贸类专业为例,针对商贸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普遍问题,系统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并全程推进职业能力评价改革,进行了商贸专业群双创教育育人模式的实践改革。
(一)系统设计专业群双创课程体系
全面树立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根据双创教育改革目标要求和商贸专业群双创人才能力要求,提出“目标一致、课程同构、内容互渗”的培养模式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让双创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自然孕育、成长、成熟,着力培养现代服务业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确定专创一体的具体培养目标
根据双创教育改革目标要求和商贸类专业双创人才能力要求,对接珠三角商贸类企业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岗位,重新定位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即从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劳动意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各模块,实现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相辅相成,共同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三级递进的项目培养体系
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中小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双创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融入了专业课程体系各模块,重构课程结构,在专业群中构建了“启蒙教育、专门教育、实战训练”的三级递进的项目培养体系。开设了创新创业指导等6门专业群平台课程、创业实务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企业模拟经营等5门专业拓展课程,并且面向具有双创兴趣的学生,开设了创业基础与实务、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互联网+”、创业必备的法律常识、MIT创业24步等双创选修课22门。
3.双创教育全程融入教学过程
对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打破课程界限,按照“岗位相近、能力相似、课程交叉”的特征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授课计划、重构教学内容,一方面将双创培养目标中的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将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元素融入双创课程教学,专业课程与双创课程之间相互渗透,双创教育全程融入教学过程,有效解决教学任务与企业项目疏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脱节等难题。
(二)双创引领,互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在专业群探索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基础上,以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德技并修,一专多能”,互建双创教育育人平台,由双创校企合作平台、双创孵化平台、双创多维训练平台、双创导师储备平台组成。
1.搭建双创校企合作平台
依托18个校外合作企业、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借力3个产教融合型企业,与广东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广州南沙大酒店有限公司、名创优品(广州)有限责任公司等18家企业合作,搭建双创教育校企合作平台。自2011年开始,连续六年累计选拔600人次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服务春运活动,开展广交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国际赛事实习项目;并以直播为窗口,通过网络直播带货的形式,帮助农户解决水果、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2.建立双创孵化平台
依托专业群建设,建立由“双师工作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实体公司、企业工作站”组成的双创孵化平台。从2010年开始,先后立项建设了学生实习超市、电话调查实训室、金苹果管理咨询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店”模式营造了真实的创业环境,并建立了铁吧咖啡屋、文印店两个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平台为学生提供管理运营、工商注册、法律咨询、财务代理等一站式培育指导服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真实经营中,有效解决教学任务与企业项目疏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脱节等难题。
3.构建双创多维训练平台
对接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中小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双创多维训练平台,解决双创训练平台单一的问题。一是校内开设双创大讲堂、科技节、创新活动月,搭建了校内基础训练平台;二是依托36个校外双创基地,开展“菁苗杯”人才专修班、创新创业夏季夏令营、双创沙龙交流,建成校企精准孵化平台;三是借力生产性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开展项目打磨、大赛锤炼实战训练,启蒙双创意识,育成社会责任,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助推双创成果走向社会。
4.打造双创导师储备平台
校行企联合,以“平台建设为核心、制度建设为依托”优化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导师队伍,采用“内培和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引入具有企业创办与运作经验的企业导师,共聘用创新创业校外导师11人。按照人才培养方案需求,先后完成了SYB创业培训师3人、TRIZ培训师5人、创新创业校内导师8人等师资储备,合理配置各层级导师数量,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
(三)全程推进职业能力评价改革
建立了学生个体、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设立了“双创课程学习效果评价、顶岗实习评价、项目实战评价、竞赛成果评价、毕业生第三方评价、拓展评价”六个评价指标。既评价学生的课程知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也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形成了专创互融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四、结语
面对高校双创教育缺失的普遍现象,以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一体化为突破口,充分解决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教育的方法,设立了创新创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双创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融入了专业课程体系各模块,从课程、师资、实践平台、评价体系四方面进行双创育人模式改革,让双创教育自然孕育、成长、成熟,全面推进双创通识教育,这对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