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文艺观演的重构与传播力再造*
——以第十一届广西剧展为例

2023-01-02杨忠钰

歌海 2022年4期
关键词:院团剧目文艺

●杨忠钰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需求及消费将被进一步释放和激活。这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以演出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生产,以及人们对文艺演出的精神文化消费行为。本文以“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暨第十一届广西剧展活动为例,分析和探讨传播学视域下文艺观演生态、演出市场的重构和文艺传播力再造。

一、第十一届广西剧展概说

第十一届广西剧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部门举办的级别最高的综合性戏剧展演活动,创办于1984年10月,每三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

广西剧展鼓励和激发了广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是广西文化品牌的名片和广西文艺界的盛事。2021 年第十一届广西剧展同时在南宁市和桂林市举行,共汇集65 台优秀剧目参演,其中展演剧目31 台。参加第十一届广西剧展的竞演剧目34 台,涵盖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儿童剧、舞剧、杂技剧等艺术门类,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民族题材、青少年题材等多种类型,为人民群众献上了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剧展通过线上、线下精彩的展播和展演,以丰富多彩的戏剧种类,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壮乡儿女“永远跟党走”的决心,以文化引领八桂大地的时代风气,凝聚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强大合力。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广西各级文艺院团、演艺企业、艺术院校共有70 台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和56 个小戏小品作品参加了第十一届广西剧展的展演活动,其中近年来新创作的35部大型剧目和56个小戏小品参加了竞演。经专家评委评选、组委会审定,音乐剧《血色湘江》等3 部剧目获得桂花特别奖,音乐剧《致青春》等7 部剧目和彩调剧《党员韦满意》等5 件作品获得桂花金奖,歌剧《拔哥》等9 部剧目和陆川啀戏《乌豆与香草》等8 件作品获得桂花银奖,音乐剧《花山奇缘》等8 部剧目和彩调剧《三斗米》等17 件作品获得桂花铜奖,京剧《瑶山春》等7 部剧目和彩调剧《六米街》等5 件作品获得桂花剧作奖,桂剧《花桥荣记》等9 部剧目和戏剧《城乡恋》等12 件作品获得桂花导演奖,壮剧《黄文秀》等9 部剧目和小戏《天琴声声》等13 件作品获得桂花作曲奖,壮剧《苍梧之约》等8 部剧目和粤剧《浴血斜阳岛》等11 件作品获得桂花舞美设计奖,王良、罗意伟、元军、黄海璐等100 人获得桂花表演奖,南宁市委宣传部、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38 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这些优秀参演剧目是深入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的成果,也是壮乡儿女听党话、感党恩,坚定不移永远跟党走的艺术展现。这对促进广西艺术创作、提升群众艺术素养、培育文化市场、壮大艺术人才队伍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文艺观演的生态环境

文艺演出有了观众,才可能赢得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可能得到实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是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初心,此次展演是八桂儿女以文艺形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汇报,是“文艺桂军”牢记职责使命、回应时代课题、勇攀艺术高峰的深入实践。第十一届广西剧展历时半年多,参展演职人员倾情投入,34 台竞演剧目、31 台展演剧目在全区各地共演出100 多场,作品题材之广、数量之多、内容之丰、质量之高超越往届。据不完全统计,本届剧展吸引了近18 万人次线上观看演出,互动量达58万多次,近2 万人次线下观看。线下剧场星光璀璨,线上展播精彩纷呈,多元化、便利化的观看演出选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

从本届剧展的观看人次总量看,剧展的观看人次达到一定的规模,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的管控下,线上看戏受到观众的喜爱。但是,将看戏的总人次分摊到每一台戏剧、每一场演出中,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观众量都普遍较少。以线上观众为例,平均到每场戏的观看人次为1800;线下的观众则更少,主要原因是受到剧场的物理空间的制约以及疫情防控的需要,对线下剧场的观众实行了“限流”措施。如2021 年8 月第十一届广西剧展在桂林举行的戏剧展演,从疫情防控、观众安全、剧展进度等方面综合评估后,采取了没有现场观众的“空演”全程线上直播,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看戏方式。但不管是何种原因,这就是后疫情时代文艺观演的生态,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扩大,人们经济收入的不稳性在递增,住房、教育等生活支出在增多,可用于进行精神文化消费的金钱和时间进一步压缩,这些是构成文艺演出观众流失的客观原因。

其实,全国观众的流失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数据资料显示,文艺院团演出总场数从20 世纪90 年代出现下滑,1985 年为74 万场,1990 年为49 万场,到1994 年降至40万场,此后始终在40万场上下徘徊。2011 年文艺院团数量仅2213 家,年演出场次37万余场,年演出收入仅约22亿元,观众约3.7亿人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民营演艺企业异军突起,2009 年全年演出场次超过70 万场,是文艺院团演出场次的近两倍。与此同时,海外演艺团体也纷至沓来,占据国内演艺市场的巨大份额观众就有更多的比较和选择机会,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而演出市场的蛋糕会被进一步挤压,观众将被进一步细分,分流也会越来越严重。

也许有人认为,当今社会,观众可选择的精神文化产品实现是太多了,自然也就抛弃了传统的戏剧。这有其合理性,但笔者认为,观看戏剧的人越来越少,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文艺院团创作生产的剧目,远离了现代观众的看戏需求和观看方式。外因可以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传统戏剧观众流失,应更多从演出的剧目内容上去分析原因。从第十一届广西剧展参演的65 台剧目看,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主题都非常突出,也很切合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如音乐剧《血色湘江》传承长征精神,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贞信仰,向历史致敬、向英雄致敬,激发爱国情怀、感悟信仰力量;壮剧《苍梧之约》以在梧州建立的广西第一个党支部的革命历史为素材,展现革命先辈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人格之美;话剧《漓水烽烟》以欧阳予倩筹建广西省立艺术馆及发起组织西南剧展的历史故事为主线,展现中国戏剧人抗日救亡的文化担当等。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有着自身独有的题材优势,几十年来广西的舞台艺术创作靠的就是这些优势,创作排演了诸如彩调剧《刘三姐》、壮剧《金花银花》、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桂剧《大儒还乡》、舞剧《妈勒访天边》、民族音画《八桂大歌》、音乐剧《桂花雨》等一大批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的舞台艺术佳作,形成了广西文艺创作生产的整体优势。但是,有了好食材,并不代表就能做出好菜。因为“写什么”固然重要,但是“怎么写”更为重要。反观本届剧展的一些剧目,不能成为大家期望的那样,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文学性太弱。讲一个故事,无论是舞剧还是小说,故事本身立不住,人物关系构建、戏剧冲突的最基本逻辑都不能让人信服,再好的题材也很难出“大戏”,最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因为上了央视2022 年春节联欢晚会而迅速走红的《只此青绿》,以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青绿山水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它的结构就很有意思,以时间为主轴,以“青绿”为视觉主色调,从当代故宫展卷人进入宋代画家,展现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此剧到南宁演出的信息一经发布,马上吸引了众多粉丝的追捧和观众的青睐,原定于3月上旬到南宁巡演,后因疫情的原因,改期至7 月下旬。即便如此,演出票开售即被抢购一空,一些没有抢到演出票的观众纷纷致电或是在网络留言能否加演。可见,好剧目是不愁没有观众的。实践经验反复证明,不是观众抛弃了剧目,而是剧目没有正视观众的真实需求,“我演你就得看”的观念,已经不适应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综上所述,当前文艺观演的生态环境竞争激烈,观众流失日趋严重,观演关系失衡失调,以赠票观众和中老年观众为主,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的意愿度不高,以票房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所以,改善文艺演出的观演关系、修复文艺观演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而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内容。

三、文艺演出市场的重构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形象地道出行人与道路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观众与演出也是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观众与演出是一对孪生兄弟,相存共生、互为影响,两者构成演出市场的需求侧和供给侧,成为演出市场的客体和主体。没有观众的演出,不能成为真正的演出,演出为观众而生,并通过观众的精神消费、物质消费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观众是维系演出市场的重要力量,没有了观众,演出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自从艺术表演团体诞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演出市场逐步实行对外开放,允许境外艺术表演团体进入国内演出,鼓励民营演艺企业进行经营性演出,文艺演出市场得到空前发展,文艺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广西也如此。创办于1984 年的广西剧展正是在当时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推动下应运而生的。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周民震在首演式上指出:“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戏剧舞台比较沉寂,戏剧艺术质量的提高比较缓慢,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我们举办的‘广西剧展’正是力求改变一下这种局面,接受广大观众的关怀、批评和帮助。”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第一届广西戏剧展览会资料汇编》,1984,第15-16页。从首届到第十一届,广西剧展已经走过37 个春秋,也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坚守与创新,才成就了今天广西文艺演出市场的发展格局。

讲述南迁驰援的上海工人以忘我的热情和冲天的干劲为“工业柳州”建设发展付出青春热血的音乐剧《致青春》,在第十一届广西剧展中有不俗的表现,是演出与观众相辅相成的成功案例之一。2021年9 月27、28 日晚,音乐剧《致青春》迎国庆演出在首府南宁精彩上演,场场爆满。这火爆的场面不仅仅是发生在第十一届广西剧展的展演中,也曾发生在2021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七一”党的百年华诞;车间版的音乐剧《致青春》首演连演12,场向劳动者致敬;剧场版的《致青春》首演连演6 场,向党的生日献礼,2021 年年底,“百城百场”全国巡演向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为支援建设柳州工业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同样广受观众喜爱。音乐剧《致青春》能在剧展演出中得到观众的喜爱、在演出市场中得到大家的认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致青春》除了选题好,主题提炼、故事内容、叙事表达、人物构建、关系冲突等丰富的文学性,是它的成功之处。该剧运用电影桥段式的构成方法,采用多点位、多角度、多时空同时叙述,架构了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情节,同时融入民谣、宣叙调、咏叹调等多种音乐元素,很接近90 后、00 后年轻人的口味,也迎合当代青年的审美品位。通过戏剧的方式重现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与奋斗历程,是慰藉工业乡愁、唤醒老一辈人的青春记忆的历史交响。

受新冠疫情的冲击,第十一届广西剧展采取线下和线上双管齐下的措施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以促进文艺演出市场的平稳与发展,但是实际效果并不乐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视频号直播数据显示,第十一届广西剧展的观看人次在3000 人左右。在国内知名的视频弹幕网站B站的播放量在300 左右。线下,剧展期间推出了低至30 元的观演惠民票,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但也因新冠疫情的原因,票房收入远低于预期。其实,文艺演出市场的不景气,不仅仅发生在广西剧展,全国的演出行业都如此。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在《致全国演艺同仁倡议书》中写到,在会员范围内进行的抽样调查统计中,2020年1月—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直接票房损失超过20 亿元。在新冠疫情反复出现的情况下,文艺演出市场尽管艰难,但演出机构乃至整个演出行业并未如2020 年那般完全停滞,可是演演停停的演出档期对演出市场的冲击却是惨重的。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综合调研票务平台、剧场、演出经纪机构统计,2022 年全国第一季度因疫情而造成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场次约9000 场,占一季度专业剧场、新空间演出总场次的30%。演出场次较2021 年同期降低25%以上,票房收入降低35%以上。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观众流失和断崖式下降的票房收入,致使演出行业的收入与成本倒挂。高度依赖票房收入且抵抗风险能力较低的演艺企业面临“洗牌”的可能,文艺演出市场的重构在所难免;应从演出市场的供给侧发力,着力提高演艺产品的有效供应。

首先,坚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的文艺创作导向。剧目的生产要主动适应演出观众市场变化,包括演出内容需求的变化、剧目呈现形式的变化、观演渠道的变化和宣传推介形态的变化,等等。掌握这些变化规律,最终目的是让观众能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出,从而满足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在生产演出产品时,更加注重观众的满意度、上座率、经济效益等维度的考核,促进文艺生产关系更加适应文艺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实施分层级、分类型、多元化的文艺产品供给策略。一部演出的剧目包打天下,满足所有的观众需求,在今天显然是不现实的。在演出市场多元化的今天,理应从文艺院团的层级、类型和支配社会资源等维度出发,发挥各自的特色特长,在文艺演出市场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转”的差异化文艺产品供给。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文艺院团分别履行不同的行政层级赋予的文艺产品创作与排演任务,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精神需求。演艺企业、文艺院团、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等不同类型的文艺产品生产机构,可根据各自定位和职责,为特定的观众提供文艺演出产品。例如,演艺企业经过两年的走走停停的“磨砺”,对疫情防控带来的演出变动高效反应,一边妥善退票,一边有序开票,同时做好准备抢占档期以便恢复后能立刻推出演出项目,练就后疫情时代抢占市场的功夫,应以满足高端文化消费需求为主。专业文艺院团则以传承地方剧种为主,向有一定戏剧爱好的群体提供戏剧演出服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则以艺术普及和节庆演出为主,向基层群众提供文艺服务。此外,还要鼓励和欢迎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高校参与文艺作品的生产和演出,以丰富多元化的文艺演出市场需求。

总之,不管是由谁来生产演出的内容,也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把演出内容呈现出来,最终都要为观众服务。正如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周民震在广西首届戏剧展演颁奖大会上的讲话:“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领导不要轻率地去作什么结论。让广大的观众、读者去评论,让有修养的专家们去评选,更重要的还是让时间去考验。”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第一届广西戏剧展览会资料汇编》,1984,第17页。

四、文艺演出的传播力再造

文艺院团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工团经过不同时期的改造与创新而形成的,与百年大党风雨同舟、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地方戏曲戏剧大多起源于民间,成长于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一种活的、被普遍接受的、大众的舞台艺术,普通老百姓是其观众群。在战争年代,文工团的演出宣传,吸引和凝聚了更多的力量加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队伍。如1944 年集结了全国各地戏剧力量的西南戏剧展,通过戏剧的展演和传播,除了对戏剧经验进行总结、相互学习、有效组织和加强团结,还体现了在抗战吃紧关头,戏剧家跟抗日军民一样同仇敌忾,反映出文化抗战的作用——振奋人民的精神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其中,剧场、书籍、期刊和电子介质等传播媒介起到传声筒和扩音器的作用。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是如此。在今天,大众文化如火,要燃广大民众之薪,而大众传播则是风。是风把火吹旺,是风让火蔓延开来。可以这样说,大众文化的功能基本上都是借助大众传播实现。②申凡、戚海龙:《当代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第267页。实践证明,文艺演出是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宣教性、商品性、娱乐性等功能也是在大众传播助力之下实现的。

传播科技迅速发展及普及应用,改变了传播内容的生产、传播介质的选择和传播信息的接收,传播主体推送的内容不但要符合传播客体的需求,而且承载推送的媒介还要易于客体的接收,符合他们的消费习惯,才能达到传得开、效果强的目的。其实,不同性质的媒介有其不同的特定受众。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其前身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官方微博,拥有特定的粉丝和阅读群体,在其上推送文化赛事活动及文艺演出资讯,演出信息的点击量或是阅读量不到旅游信息的三分之一。B 站是以时尚化、个性化和年轻化为特点的社交平台,2021年全年B 站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第四季度B 站月活用户同比增长35%,达2.72亿,移动端月活用户同比增长35%,达2.52 亿。可是,第十一届广西剧展在B站上的播放量并不高,这说明观众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点击相对应的视频。

在海量信息的当今社会,传播者和受传者(观众)的界限变得模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传播内容的生产和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促使许多传播业态和模式诞生。永远在线上、人人皆为传播者成为传播界的新常态。新媒体的“圈层”传播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名传媒学者喻国明认为,传播力是影响社会的一种最为重要的软力量,是影响人们情感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的最为重要的力量①黄常开:《传播力:南方报业媒体融合实践》,南方日报出版社,2021,第2页。。从第十一届广西剧展的演出剧目看,时长普遍较长,大剧目基本上都在120 分钟以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要完整看完如此长的剧目,对观众的忍耐性来说是一种考验,尤其是青年观众。所以,文艺演出的传播要适应观众的现实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剧目内容的个性化和推送的精准化。除了做好剧目演出的高清直播或转播,还要强化对剧目精彩片段的“切块”分销,以适应观众在“读屏时代”的碎片化时间观看演出的现实需求。因为短视频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尽可能多的信息,迎合了时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在形式上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并以此吸引粉丝群的关注、点评、转发,借助粉丝群的多点、多渠道转发传播,借助大众传播,实现文艺演出的功能与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停停演演的档期,直接危及演出行业的生命线——票房收入。演出行业正在探索剧目演出新的盈利模式,以化解线下票房收入的危机。英国戏剧加大向线上转移力度,“云剧场”为戏剧业带来新风潮。2020 年年底开始,英国国家剧院推出“居家国家剧院”的付费流媒体服务。首次上线的作品包括《一仆二主》《简·爱》《莫扎特传》等一批数字版本的现场演出作品,单次付费5.99至7.99 英镑不等,包月不到10 英镑,受到观众热捧。广西演艺行业调整创作生产与演出频率,以“云剧场”“在线艺术欣赏”“视频直播”等形式满足不能到现场的人们的需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启动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多彩三月·芳华绽放”广西优秀剧目线上展播,《新刘三姐》线上展演,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快手号平台、文艺中国公众号、国家大剧院公众号进行同步播出,吸引了几百万人次的观看量。在数字平台推出戏剧演出,一方面是满足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看剧的需要,契合了年轻一代“宅”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在后疫情时代,“云剧场”突破了传统剧场的物理空间,发达的网络技术可以容纳海量的观众在线观看,能为剧场带来新的收入和盈利模式。在线观看人数越多,创造经济收入的越可观,对票房收入急速下降的剧场来说,无疑是困境中最强的救命稻草。这种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正逐步形成,未来可期。传播技术变革将为戏剧演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便捷性,为这一历史悠久的产业注入新的叙事手法和呈现方式,也为观众奉上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消费体验。

结语

“改革不止、创作不断、演出不停”是文艺院团伴随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的真实写照。在新征程上,文艺院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化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改革,抓好剧目的创作生产——以内容为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扎根基层、扎根人民,践行“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的使命,始终把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中、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创造出更多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向观众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演出产品。抓好观演的生态建设——让移动优先。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普及率达73.0%,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成为人们上网最常用的工具,互联网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固定的静止的剧场已经不是观众看戏剧演出的唯一去处,时下的文艺演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到人到哪里,演出剧目就演到哪里,把演出内容推送到广大网民的手机上,方便大家随时随地看戏,培育中青年观众市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同时,用变革的传播技术为历史悠久的戏剧演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观众奉上更多元化、不受时空制约的文化消费体验,建设新时代的观演生态,成就以演出为中心的剧目和观众彼此间的两全其美、相得益彰,从而实现文艺演出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猜你喜欢

院团剧目文艺
舞台剧目
1942,文艺之春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优秀剧目进校园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