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以云南省砚山县为例
2023-01-02马利荣周梦柳王占娣
马利荣,周梦柳,王占娣
(玉溪师范学院化学生物与环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生态素养,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1]。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2]。2016年,环境保护部等六个部门编制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提出“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培育青少年生态意识”[3],促进更多师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者。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于2017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规定为五德育内容项之一。中小学生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学生时期正是各种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此时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达到理想效果[4]。在中学生物教育中实施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无疑充分增添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积极实施中学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对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目标起到很好的推力,也是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质量一个重要的途径[5]。因此,开展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和拓宽中学生物教育的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需要[6]。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受重视程度较低,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砚山县初中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了解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学的实施现状,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能对一线生物教师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生物课程教学体系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1 砚山县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状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砚山县3所不同发展水平的中学,每所学校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初一学生、初二学生、初三学生依次占总调查人数41%、32%、27%,男女生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2%和58%。共回收有效问卷248份。问卷的Alpha系数0.837,整体可接受。本研究从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行为和生态教育现状四个维度展开。调研数据显示,砚山县中学生生态素养状况不甚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态知识储备不足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对于生态知识的把握水平位于中偏下且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如“生态文明理念”有78%的学生知道、“可持续发展理念”有86%的学生知道、而学生知道“绿色植物有净化空气作用”更是高达92%。在客观题上,学生对环保投诉、清洁能源,水华、赤潮和“工业三废”的知识是课外知识,学生在这些方面有点差强人意。只有29%的学生知道,水华、赤潮的发生原因只有37.5%的学生答对。清洁能源的题只因选项中出现小型的能源用品如太阳能电池,核能等,降低了学生的正确率。从中分析学生对新知识课外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够,忽视了课外的生活知识,学生学习生态知识途径单一,知识储备量不足,导致学生生态知识面较窄,将会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
1.2 生态意识有待提高
对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面对环境恶化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率达到93%,对了解生态文明有关的知识的意识”“人与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意识”“《禁塑令》(如禁止使用塑料吸管)的实施看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的认同率为51%、67%、65%、67%、67%。有“81%的学生在守护环境的担当和义务的意识方面选择“同意”。这说明将近所有的该地区初中受教育者都知道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而云南野生动植物最多的地方,本地的学生常能知晓野生动物,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活事件,知道忽视生态保护的代价,生态生物保护意识已初步形成。因此,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但不够全面,还有待于提高。这要求学校、教师及其家长要重视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态文明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工作力求覆盖所有学生。
1.3 生态行为滞后于生态意识
对学生生态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随手丢垃圾的行为”认同率达到92%,“节约粮食的行为”“节约用纸的行为”“自带购物袋行为”“低碳出行方面”“参加环保的行为”的践行率为38%、56%、25%、73%、49%。这充分说明学生在生活中的践行度较低。在低碳出行方面,因为公交系统的发达,共享意识的普及这说明学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较大。前面几题反映学生的律己,而“对身边人行为不文明的现象的提醒行为”则反映了学生的律他,仅有17%的学生选择提醒,表明,学生偏向于律己,而对于影响、监督他人缺乏一定的意识,学生在行为方面不能切实,行为滞后与意识不足,还有待更深入加强。
1.4 生物课程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存在较大的欠缺
家长、教师和学校对“生物老师在讲堂中能提及对环境守护的内容”的认可度,依次有4.0%,15.7%,70.2%,10.1%。还有1/10的教师没有提及过,通过这个调查结果来看 无疑是令人担忧的。显然砚山初中学校,生物教师在生物课程教学体系中生态文明教育已普及,但是仍然有几乎 1/10的学生感觉生物教师没有讲过,这表明生态文明教育落实的相对于学生还存在一定差异。第四部分的第三题有关学校有无开展生态文明活动中,依次有2.8%,11.3%,74.2%,11.7%学生不同的选择占比。在调查中有超过1/10的学生有定期参加活动,有几乎大部分的同学只是有时参加过,表明学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次数需要增多。由此可知,家长、教师和学校还需采取适当的措施加深对该地区初中受教育者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
2 影响中学生生态素养的主要原因
2.1 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意识和行为三者不能有机结合
砚山县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相较知识.与行为水平是中偏高。众所周知,在实施明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才是最终目标,让生态文明意识成为学生的日常及日后的工作和生活行动中的“指挥官”,而不是纸上谈兵的“意识者”。如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减少不环保性用品及不可降解循环利用的袋子的使用,骑自行车代替乘汽车的低碳出行,淘米水浇花等水循环利用,及旧的衣物回收使用或捐赠等。很多学生对社会上出现如低碳出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禁塑令》等关注多,但对绿色新能源,举报电话的所知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学生缺乏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储备及更新,故其知识体系建立不全无法有效的养成自身生态文明素养,最后导致行为、知识跟不上意识的发展。在学校方面,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中应起重要作用,但学校的教学质量及成绩在面对升学率这座大山时似乎是微不足道的,通常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只是泛泛而谈,也是侧面导致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意识和行为三者不能有机结合的原因之一。
2.2 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需要进一步结合
当今时代的受教育者获得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多从手机网络,教室学校,课本等获取。与经济发展快速的省相比,云南省地处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生态文明教育推进较慢,虽然国家重视,但往往到落实层面就得过且过。初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阶段,不仅身体发育快,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在逐步建立,但也容易受影响。初中生往往自制力差,在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风范中,对这些风范缺少较高的判断力,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大多以身边所见的大众行为为标准,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当前,学生从课堂内外获取知识时,知识的繁杂与重复性使学生不仅不能正确拓宽知识面,反而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的养成。学生从政府、生活的活动中获取到生态文明的信息较少,学生信息获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处理仅仅存在于意识方面,在行为却不知这么做,存在滞后现象。随着信息获取方式逐渐增多的时代需要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辅助学生且更改自己的教育方式,关注国家的政策方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多方的渠道锦上添花,精益求精不断培养学生。
2.3 需进一步扩宽生态文明教育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211的学生希望通过录像的方式实行生态文明教育。对与自己学习、社会实践、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学校各种活动、单独开设课程的教育方式分别有70.5%、30.2%、39.9%、16.5%、34.2%、12.1%认可度,学生的需求喜欢方式不同。表示生态水文明教育有可能在其中.的获得,更适的渗透法子与门径。同时学生的需求表明受制于生态文明教育,无特定条件下的无法开展和普及,影响了教育效果[1]。很多教师在教育方式上比较不全面,教育途径单一,没有有效落实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各方式的效果。因此,生物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教室、实验室,还可让学生通过会联网、电子信息设备,如电脑,手机,等学习生物学知识,或让同学们到户外、各种博物馆、自然中学习生物学知识,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15]。
3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策略
3.1 教育政府部门重视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教育政府部门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管理体系和方针政策,制定可行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细则[7],在各个教育阶段设立生态文明科目课程,建立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在学校设置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目标考核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在提高教师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积极性基础上,使生态文明教育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并实现依法执教[8]。生态环境资金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是生态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政府要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确保资金的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立等,打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3.2 发挥学校在提升学生生态素养中的核心作用
(1)教师需加强自身生态文明素养。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生态文明道德素养以及对生态文明的法律相关修养是他们进行对学生的教育的基础。[9]所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培养,来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一是定期举行集体观摩教学活动,这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不仅对执教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观摩者也有一定的启发。二是让教师到高校进修,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是关注时事热点,将生态环境建设当成一种责任。
(2)丰富生态教育的内容。中小学在开展生态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实际,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教学,可以分散生态教育的内容到其他的学科中,比如,生物、语文、自然科学、思想品德、地理等相关课程中。[10]将生态教育融合到不同的学科中去,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专业优势,将生态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无意识的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从而落实到日常行为当中。
(3)采用多渠道教育方式。纵观我国的教育历史发现教育形式单一。教师可以打破成规,尝试变革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形式,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效果。[11]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多媒体教室等科技应用在教育中。在生态明教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代替单纯的讲授法[12].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之美,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4)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实际上,当学生处于一个环保氛围浓烈的“生态校园”中,便能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后创造绿色补偿[13]。像文化墙、报纸杂志、校园生态绿源、雕塑、广播等都宣传生态环保知识传播最直观的媒介。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贯穿校园的方方面面,使学生成长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使其保护环境的意识根深蒂固。
3.3 强调家庭在培养中学生良好生态行为习惯中的关键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家庭要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真正做到生态文明教育从小抓起。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家长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寓教于行。[14]孩子生活在一个大家庭的环境中,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孩子。因此还要注重绿色环保的家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绿色家庭氛围。
3.4 整合社会多种教育资源
社会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助推器。社会能够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实际结合更为紧密,从而可以让青少年从现实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相关问题、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技能等。这就启迪我们能充分利用舆论媒体、实践基地、数据资源、社区单位等社会资源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4 结语
中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社会生态文明新风尚最积极最活跃的倡导者、引领者。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生态文明真正入脑入心,成为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把生态文明作为其想问题、办事情的重要参照系,将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目标的实现。[15]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