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思路研究

2023-01-02王留军施勇峰

杭州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研究院杭州机构

王留军,施勇峰

(1.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杭州 310006; 2.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杭州 310016)

0 引言

新型研发机构是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等特征的创新载体[1]。2020年,浙江省政府启动了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已认定两批共68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其中杭州28 家,纳入省属科研院所管理序列,在推动杭州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活力之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

1 杭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比较分析

1.1 建设数量和质量领跑全省

全市已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以下简称:新研机构)28 家,占全省总数的41.2%,形成了以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代表的一批高能级新研机构[3]。从科研投入产出看,2021 年杭州省级新研机构全职研发人员为184 人/家,科研经费投入1.8 亿元/家,牵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 项/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2件/家,远超全省新研机构平均水平。

1.2 强化校地合作汇聚全国科教资源

全市28 家省级新研机构中,有16 家(占57.14%)是与全国“大院名校”合作共建的,有效加强了杭州与中科院、北大、国科大、浙大、北航、西电等“双一流”高校的合作,承接了大院名校的优势创新资源。

1.3 探索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杭州80%以上的省级新研机构分布在“互联网+”和生命健康领域,分别为15家和8家,形成了一批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创新的典型。新研机构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催化剂”作用,支撑杭州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2021 年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总额超30 亿元。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通过与18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撬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超过1.4 亿元,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自主孵化15 家高科技企业,成果转化收入超5300 万元,成为推动富阳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

1.4 持续放大平台和人才优势

以平台建平台,累计创新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7 个。之江实验室成为浦江实验室(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房建成院士牵头建设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已经列入国家“十四五”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以平台引人才、育人才。通过兼职等柔性方式,累计集聚院士20余人、长江学者近30人。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2020 年争取硕博士研究生指标220 名,实现中科院京外办学单位首批研究生最大招生规模。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新获得研究生招生专项指标100 名/年。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大力开展“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改革试点,与浙江工业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科教融合学院,强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

2 杭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标上海、深圳等新研机构建设先行城市,杭州新研机构在体系构建、创新能级、产业带动、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2.1 梯度培育建设工作体系尚未形成

深圳市、区两级均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新研机构培育认定制度体系。杭州虽然出台了《杭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标准和程序,但尚未开展认定,“省级-市级-区县级”梯度培育体系尚未形成,尚未制定研究开发型和孵化转化型两类新型研发机构的差异性配套政策。部分区、县(市)的引进、建设、管理、评价闭环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存在重引进轻管理的现象。

2.2 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待增强

杭州新研机构还处在创始阶段,实力参差不齐,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机构。2021 年,全市省级新研机构平均拥有外籍常驻研发人员不足2 人(之江实验室15 人)、PCT 专利申请不足4 件(之江实验室49 件),仅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获国家级科技奖2 项。与此对照,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得4 项国家级科技奖,牵头和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多项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PCT专利申请量达到598件,连续两年居全球教育机构首位;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实现了世界之最。

2.3 产业带动作用有待强化

杭州现有省级新研机构中,事业单位20 家、企业5家、民办非企业3 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度较低,民营机制体制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上海备案的30 余家新研机构中,研发服务类企业有15 家,占比近一半。从转化成效看,杭州省级新研机构累计创办和孵化企业422家,远低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1300余家,2021年横向项目合同金额合计10.2亿元,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相当,对杭州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还需加强。

2.4 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杭州75%以上的事业性质新研机构建立了理事会决策制度,并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机制,但在财政资金使用与考核、审计检查、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均受到传统行政化管理制度的限制,创新活力难以有效激发。现有新研机构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补助、项目补贴和绩效奖励,通过市场力量实现自我造血的能力偏弱。据统计,2021 年新研机构建设总经费中财政资金占比高达70.4%,仅4 家事业性质新研机构有成果转化收入。与此对照,上海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积极探索“国有新制”模式,设立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公司,开展自主经营和投融资活动,杭州新研机构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

3 对策建议

杭州新研机构建设需要处理好“建设与管理、存量与增量、研发与转化、公益性和市场化、分级分类和普惠公平”五个关系,从重点突破向体系化能力提升转变。

3.1 实行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工作方式

坚持“引、建”结合、“建、管”结合,启动市级新研机构培育认定工作,构建以之江实验室为创新极核、以省级新研机构为引领、市级新研机构为主力军、引进共建创新载体为预备队的体系化布局。构建市和区、县(市)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新研机构建设的统筹,引导区、县(市)政府结合产业实际建设“国有新制”“民办官助”等不同模式的新研机构[4]。

3.2 探索统存量与强增量兼顾的建设路径

推动新研机构建设与传统科研院所改革有机结合,借鉴省特科院“新型事业单位”改革、嘉兴企业研发机构独立法人化等做法,整合优势存量资源,引导符合条件的在杭科研院所、研发服务型企业向新研机构转型,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5]。坚持做大做强增量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世界500 强企业来杭共建新研机构,形成“引进共建一个新研机构,落地一批项目、平台、团队”的良好局面。

3.3 明确研发与转化相统一的绩效导向

研发能力是新研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要突出“一流人才、一流成果”导向,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国科大杭高院等对标世界一流新研机构标准,强化面向未来的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争以基地或者网络等形式纳入国家创新基地建设。发挥杭州数字经济、民营经济优势,通过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院企共建研发中心、成立产业化公司、设立行业专项基金等方式,加快推进新研机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在杭州落地形成产品和服务,支撑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3.4 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同向发力的运行机制

强化分类指导,做好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行的平衡[6]。赋予事业性质新研机构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在经费管理、科研创新、成果处置、仪器设备购置、人才引进和职称评聘等方面引入市场化机制,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新研机构依托增值性技术服务创收反哺公益事业发展,快速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引导企业性质新研机构加强公益性研发服务,支持其牵头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放其自有创新链产业链资源,联合上下游中小企业打造创新联合体和企业共同体,面向行业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3.5 制定分级分类与普惠公平相结合的支持政策

一方面,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进口科教用品税收减免等普惠性财税政策落地,为民办非企业性质新研机构在申报市级科研项目、人才计划、职称评审等方面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

另一方面,尊重不同性质新研机构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强化分类定位,实行区别化的评价机制和支持政策。对前沿基础研发类新研机构,在土地、投融资、人事管理、社会保险、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给予长期稳定扶持,探索构建长周期、代表作评价机制。对侧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的新研机构,在加大制度供给和服务保障的基础上,促使其尽快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着重评价在成果转化、孵化企业、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绩效。对社会公益性新型研发机构,着重评估公益性研究成果的绩效、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等。

猜你喜欢

研究院杭州机构
杭州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杭州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