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培养
2023-01-02莫敏燕
莫敏燕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0 引言
“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而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人才输送的中坚力量之一,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实际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二者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并引进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进而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1 “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的特征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的体现,(1)就是创新驱动,我国传统的粗放式驱动增长形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及时推进创新驱动的转变,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影响下,稳中求变,不断革新;(2)就是对于人性的尊重,科技的进步也是需要人性的存在与驱动的,而想要实现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增长,人性的作用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实现迅速的发展,究其根本也是由于对于人性的尊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分享经济、UGC等的出现;(3)就是针对一切相关行业、产业的连接,但是,这种连接并不是盲目的,是有差异、有层次、有不同价值的连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连接是“互联网+”想要实现的最终目标;(4)就是跨界融合,这种融合正体现在“互联网+”的“+”上,整个融合的过程,所展现的正是重塑、开放与变革,这种跨界融合是“互联网+”与其他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群体智能的有效体现;(5)就是法治经济的突显,在“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中,市场经济是基础,“法制经济”则是其本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的正是对于创新举措的法律保护,简单来说,就是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制保护,这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6)就是结构的重塑,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变革、经济的全球化,已经使我国原有的文化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互联网+社会治理,也在这种结构的变化中展现出明显的不同;(7)就是生态的开放,生态是“互联网+”持续发展中,主要的特征之一,在相关行业不断推进“互联网+”渗透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将自身发展中约束、制约创新举措落实的环节步骤,进行有效化解,促进孤岛式创新的联合,并保证企业创新价值的实现以及市场的迅速更新与发展[1]。
2 “互联网+”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
2.1 增强人才就业质量及人才核心竞争力
学校与企业都需要明确,当前阶段中行业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互联网+”的落实,会将社会市场的需求与专业知识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效的探寻,并且能够促进二者的互相渗透与交叉,这样高职院校人才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与突显[2]。与此同时,学生在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整体的专业素养也会有显著的提升,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这种创新模式的落实,则会有效带动人才的就业,对于人才就业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才在整个接受培养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对于具体的操作步骤也有更直观的观察,其专业素养的提升,为人才参与岗位竞争并获得成功提供了保证,也为行业的发展,培养出了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2.2 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加快
伴随着我国行业企业的发展与革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原有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已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学习、成长、发展需求,同时,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将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更新,并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进行,进而培养出富有创新创造意识、创新创造能力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而“互联网+”的融入正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求进行了充分满足[3]。“互联网+”与高职院校教学的结合,将社会、行业的切实需求、职业岗位的培养标准都纳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范围之内,并持续推动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使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形成合力,并共同促进了各大院校的全面发展。
2.3 契合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造人才的培育之中,融入“互联网+”的理念,是一种保证人才培养契合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新需求的重要举措,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市场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因此,相应理念的渗透能够让高职院校的创新创造人才培养及时关注到企业、市场发展需求的新变化,并且能够采用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人才的教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就会在这种举措之中,不断提升[4]。
3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3.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的确定与创新
“互联网+”是一种新时代信息发展的融合版,“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就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其进行有效的提取,然后将其与商业、工业等进行有机结合,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就在于“创新”。只有将创新举措进行有效的落实,“互联网+”中的“+”才会有意义。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互联网+”的落实与融合,是提升人才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的视域下,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第一个关键举措,就是要确定人才培养的内容,并探寻出相应的创新点。接下来,笔者将针对其进行分点阐述。
3.1.1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养成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养成是基础前提,这种思想意识本身具备团结合作、自主创新、艰苦奋斗、风险承担、机会利用、拼搏进取、创造财富并推进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等特点,在高职教育中,只有将这种思想意识,进行有效的养成,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同时,这种意识地养成也是培养内容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3.1.2 团结协作精神与能力的养成
在人才的培育之中,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精神与能力的养成与形成,也是教学内容中,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部分,在创业的过程中,如果只有项目计划,但成员之间却各自为政,那么,创业项目的成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5]。只有团队的每个成员之间都能够形成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神,整个创业的过程才会更加顺利。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有效利用,并与相应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创业背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进而让学生这种小组间的配合中,循序渐进的养成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
3.1.3 专业基础知识的完善与创新
除了上述两种在思想意识与精神上的关注之外,教师还有一点需要重点关注,那就是专业基础知识与“互联网+”之间的结合创新,以便于推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学习的完善。而在企业的招聘之中,针对人才的第一项考核,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注重人才实操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内化也不能够落下,在基础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再增设相应的创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学生就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6]。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将教学的模式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积极参与到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3.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1+N”证书制度的有机结合
伴随着“1+N”证书制度在2019年的提出,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发生了重要的变革,需要教师注意的就是“1+N”模式中,“1”所代表的是学历证书,而“N”所代表的则是职业技能的相应等级证书。这种证书制度的出现,十分契合企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人才所获得的证书也是对其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体现,在实际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着重给学生强调这种制度模式的关键作用,并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这部分内容的渗透,让其渗透进人才培养之中,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
3.3 以“现代学徒制”的引入,完善高职院校师资团队的建设
在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已经为行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想要为行业发展,输送更多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就需要对相关市场的发展趋向,有更为切实的了解和把控。在本文的研究中,就需要高职院校创新船业教学团队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需求特点等,进行有效调研与掌握,并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7]。然后,由学校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共同组建成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随后,就是校企联合育人模式的落实,双方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战略计划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内的教育教学改革,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每个教师都需要对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有更为切实的了解,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也需要注重差异化的突显,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所在,组织教师团队开展针对性教学,并将创新创业的实例,引进至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对创业过程有直接的了解,并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中,进行企业师傅自身经验的分享,以推进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
3.4 以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加深,离不开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打造,这种实训基地的建成,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践项目之中,进行创业计划的设计,同时,也更有助于学生在实操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在传统的创新创业人才教学之中,针对现代学徒制的落实,基本是在校内进行,并没有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应实操设备也较为缺乏,这就会使学生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难以将创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本身的实践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也就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基于此,学校与企业方面,就需要通力合作,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引进先进的设备,将所需设备与资源,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才能够使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更为切实有效的落实,其作用也就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就可以学校内,为专业学生,进行创业经历的讲授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授,在实训基地之中,为学生创业过程的详细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循序渐进之中,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学生的这种变化也会加速其成为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3.5 引进“产学研”,制定符合地方区域发展的培养策略
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引进“产学研”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证,而区域经济也会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获得有效地推动。各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各个高职院校所处地域的不同,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向也就不同。例如,高职院校所处当地,如果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向,那么,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时,就要侧重于制造业创业实例的引进与相关知识的教学,以此来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那么,如果,高职院校所处沿海沿边地带,那么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就要注重进出口特色产品、文旅产业等创业实例的引进,而这样能够充分带动学生参与相关创业项目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产学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要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向,利用好“互联网+”视域下信息的及时性,对区域产业的发展,经济的走向进行充分的调研,把控好信息的实效性,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着重关注新政策的落实、新教学模式的引进以及新教学内容的设计,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业项目也就有获得成功的保证。本文针对“互联网+”的特征、“互联网+”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以及“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策略等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