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3-01-02戴伟安
戴伟安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由此,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了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前沿,学者们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伟大建党精神迅速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动态,笔者在梳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一、关于伟大建党精神提出的重大意义
学界普遍认为,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明确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一,从历史意义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是对伟大建党实践的科学总结,能深化对建党历史的认识。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伟大建党实践,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过程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前提条件和核心要义。[2]伟大建党精神的正式提出,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的高度凝练”[3],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的深刻解释[4]。此外,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一方面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们建党贡献的充分肯定,能为我们深入研究建党先驱提供理论遵循[5];另一方面是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强不息、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精神的科学概括,必将有利于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历史[6]。
其二,从理论意义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深刻总结,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站在党的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第一次对中国共产党精神内涵作出这样深刻的理论概括,有学者认为,它不仅是对建党时期革命精神的重大创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重大创新[7],是立足百年高度的创新性表达,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根、魂、源、脉进行再抽象、再提炼”[8],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精神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
其三,从现实意义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是党对自我认识和自我总结的新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伟大建党实践之中,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品格特质。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自我认识和自我总结的新发展、新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跨越后实现了高度的精神主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备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9],“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和总结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自身的性质和宗旨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自身精神谱系的领悟与阐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10]。
二、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背景与生成逻辑
学界认为,在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之际诞生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也必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逻辑机理。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背景
任何一种伟大精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革命实践息息相关。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条件、思想基础和组织因素等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背景[11]。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展开了深入探究,主要的观点包括:其一,有学者认为,近代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是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伟大建党精神孕育的理论前提,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艰辛建党的伟大革命实践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重要过程。[12]其二,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历史产物,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强不息、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精神结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主题、剧烈动荡的国际形势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呼唤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13]其三,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必要的条件和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思想基础,近代上海的工商业发展是经济基础,工人无产阶级发展壮大是阶级基础,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是实践基础。[14]总的来说,这些观点,既分析了时代背景,又结合了奋斗主题;既有科学的理论前提,又有充分的实践准备;既考虑了国内实际,又涉及了国际形势,较好地还原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背景的全貌。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蕴含内在的逻辑理路,厘清其生成的逻辑基础,是深化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学术界从多重逻辑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的观点包括:其一,多重逻辑说。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具有内在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其历史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基础,早期革命先驱艰苦卓绝的建党实践是其实践依据,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是其主体力量,北京、上海和嘉兴是其养成的主要空间场域。[15]其二,四重逻辑说。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来自马克思主义,来自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来自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来自革命的鲜明品格[16];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之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之基,近代中国社会危机的历史之脉,革命先驱建党活动的实践之需,共同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机理。[17]其三,三重逻辑说。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质,源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源自革命先驱建党的斗争实践[18];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交织耦合是其理论逻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演进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镜鉴交互融合是其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前后实践发展中坚持目标导向又把握问题意识的良性互动是其实践逻辑。[19]其四,二重逻辑说。有学者认为,从生成逻辑来讲,伟大建党精神源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有其特有的传统文化渊源和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源头[20];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性实践是其实践基础。[21]
三、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基本特质与内在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由32个字高度凝练概括,蕴含深刻内涵、鲜明特质和内在逻辑,学者们对此展开了学理阐释。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主要的观点包括:其一,从党性品格来解读。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政治品格、思想境界、优良传统,以清晰的思想逻辑呈现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党性品格。[22]其二,从党的优势来解读。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展现出党的强大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精神优势和道德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特质的生动写照。[23]其三,从唯物史观来解读。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内蕴着唯物史观的自觉运用,其内涵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论维度、改变世界的实践维度、革命精神动力维度、历史主体维度,[24]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作风论[25]。其四,从精神标识来解读。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特有而鲜明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信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26],其内涵丰富而深邃,跨越时空,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7]其五,从政党特质来解读。有学者认为,政党特质决定建党精神,建党精神则反映政党特质,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理论品格、实践要求、精神力量和政治品格。[28]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多维的内涵特质,深入探讨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特质,对于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展开了深入探讨,主要的观点包括:其一,从精神之源来把握。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根源在于其所具有的延续性、本源性、实践性和整体性等内在特质。[29]其二,从唯物辩证法来把握。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从精神层面对历史经验予以凝练的结晶和产物,充分彰显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融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的交相辉映、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等鲜明品格[30];有学者认为,“知情意行有机融合、特殊性和普遍性内在统一、集体精神和个体精神交织、历史性和当代性兼备,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征。”[31]其三,从建党实践来把握。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实质是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形成的观念和规范,具有开天辟地的本源性、超越时空的延续性、树模领航的示范性和积极能动的实践性等特质。[32]其四,从精神谱系来把握。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开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创性、源头性、先进性和实践性。[33]其五,从概念文本来把握。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逻辑完整、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展现了真理性和信仰性特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展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特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展现了革命性和斗争性特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展现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特质。[34]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结构层次完整、内在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具体革命精神的简单加和。厘清其中内在逻辑,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主要的观点包括:其一,统领逻辑论。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四句话不是各自孤立,而是交互发挥作用的,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摆在首位,是起统领作用。[35]其二,递进逻辑论。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依次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建党“求什么”、立党“为什么”、兴党“凭什么”、强党“靠什么”四个方面的问题,这四个维度,逻辑严密,层层递进[36];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着“知、行、意、情”四个结构维度,这四个维度不是孤立的,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37]其三,内容逻辑论。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信仰、政治行动、品格风貌、道德情怀这四个层面的内容,这四个层次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根本、核心、底色[38],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魂、本、基、根。[39]其四,价值逻辑论。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价值之源,蕴含着深刻的价值逻辑,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价值原则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目标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确立人民主体价值生成的基本向度,指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价值动力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性、实践性价值力量。[40]
四、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意蕴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地位
其一,从精神谱系来看。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和本、根和魂,是党的各种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练[41],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其科学内涵是精神谱系的精髓和核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42]。此外,有学者指出,伟大建党精神在精神谱系中不仅放在首位,而且处于“上位”,以此凸显它的统领性意义。[43]其二,从百年贡献来看。有学者认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确证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实在性历史地位与贡献,伟大建党精神在精神谱系发展中居于源头地位、百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百年政党形象塑造中占据优势话语地位、民族复兴不懈奋斗中衍生强大激励作用。[44]其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来看。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地位,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价值构筑能力的彰显,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力量的彰显,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本位的彰显。[45]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
其一,从理论价值来看。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开展“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46],为开拓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价值指向[47]。其二,从实践价值来看。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推进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48],有助于每一位共产党员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49]。其三,从党建价值来看。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精神动能和力量源泉[50],是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指南[51],能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重要借鉴[52]。其四,从社会价值来看。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3],是新时代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精神动力[54],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向指引、根本遵循、动力之源、道德准则。[55]
五、关于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
(一)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意义
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我们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了探讨,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其一,从个人层面来说。有学者认为,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中能锤炼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56],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抵御各种风险的思想武器[57]。其二,从政党层面来说。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践行初心使命、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思想法宝,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提供精神动力[58],切实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59]。其三,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学者认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60],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强大的国家制度保障[61]。
(二)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2]。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必须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和实现。对此,学者们展开了路径探索,主要的观点包括:其一,要认清实践主体。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最终要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围绕知、情、意、行协同发力,真正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3]其二,要遵循传承规律。有学者认为,要把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深刻总结、坚定维护建党精神传承的有效机制,才能保证不断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并不断发扬光大。[64]其三,要注意方法自觉。有学者认为,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方法论,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开展自我革命、进行伟大斗争、统一党性和人民性,建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路径,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的实践要求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65]其四,要创新体制机制。有学者认为,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从体制机制维度出发制定恰当的弘扬与践行举措,形成教育引导机制、完善科学传播机制、塑造思维指导机制、构建协同落实机制。[66]其五,要落脚伟大场域。有学者认为,在统揽“四个伟大”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贯彻落实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全部活动之中。[67]
六、结语:思考与展望
总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学界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热潮,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较大的研究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由于该议题提出时间短,目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对该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建党一百周年纪念日的重大时刻、“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之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阶段上正式提出的,意义极其重大。相对应,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需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将其置于时代背景和“四个伟大”场域之中,开展多学科交叉性、深入性研究,创新研究思路与方法,全面、深刻、准确地揭示伟大建党精神。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其一,需要进一步深化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和价值的学理研究、比较研究。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是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研究,现有成果大部分为中央相关文献的复述,多局限于相关讲话和决议,只是对相关概念的重复性和同质化解读,尚停留在政治宣传性阶段,深层次的学理阐释以及具有比较视野的研究严重缺乏。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需要从学理层面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要“正本清源”,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革命精神等重要论述研究,回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精神”中去探寻。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开展与国外政党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比政党之间的精神、特质,进一步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以此凸显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精神的比较优势。
其二,需要进一步创新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为一个重大理论概念,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单一学科、单一视角和单一方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共党史党建居多,尚未形成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协同机制,缺少交叉性的深度研究。研究思路上偏静态的、横向的阐释分析,缺乏动态的、纵向的历史爬梳和考察。此外,研究方法更多是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为底色,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建党实践进行理论分析,而历史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则少有运用。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多学科交叉研究,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综合考察,避免研究的重复化、同质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纵向的、动态的研究,运用历史社会学和历史政治学等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
其三,需要进一步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规律研究。伟大建党精神赓续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承机制。学界现有研究成果更多聚焦于技术操作层面的传承途径和方法,深层次的规律性研究严重不足。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党精神传承的普遍性规律研究,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挖掘相关史料,深刻总结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经验和演进规律。在遵循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规律的基础上,正确探索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路径。
其四,需要进一步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海外传播研究。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使命担当,因此其伟大建党精神理应具有世界意义。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创新弘扬和宣传的手段方法研究存在不足,海外传播研究的力度不够。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加强伟大建党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研究,充分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世界意义;另一方面要创新伟大建党精神海外传播的渠道方法,加强传播力度,以此塑造好和维护好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政党形象。
总之,往后的研究,应当在不断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成就与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引领和精神动力。同时,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还应当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信和理论自觉,使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滋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和展现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