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历史生成的四维审视

2023-01-02廖小明王咏诗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党政党马克思主义

廖小明 王咏诗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认识这一精神的形成十分重要。历史生成论既不简单主张历史决定论,也不简单主张历史选择论,而是认为人与历史是统一的,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历史生成的全面审视,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法之维:伟大建党精神历史生成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方法基础

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作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作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成,它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的任何精神的存在和表现,都有其社会存在的基础,而精神不是空隙来风,突然之间产生的,也有其历史生成的过程环节。从本质上看,精神就是意识,决定意识的是相应的存在。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不是虚幻出来的,而是在党的创建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基础上审视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伟大建党精神,可以看到它是中国共产党适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主题要求,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过程的精神力量的凝结和集中展现。

(一)唯物史观提供了认识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凝练精神的方法依据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自带“精神光芒”,那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则使这种光芒不仅能够成为熊熊火焰,照亮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而且能够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百折不挠,英勇奋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提供强大的能量。中国共产党从确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坚持唯物史观,实质上已经根本上规定中国共产党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这既是坚持真理的需要,也是坚定理想的要求。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虽然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上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但他们是中国近代最先进、最具革命性和战斗性的群体,这就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2]

第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本身就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依据的,只有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才能更加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什么是科学的,能够最终实现。第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从形式上看,是主观的表现形式,其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挽救民族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担当。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民主。在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探索之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逐渐成了核心目标和使命担当,而这样的核心任务和使命担当之所以为全体党员所认同和遵循,根本在于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应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诉求。第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视野中的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利益的牺牲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也犯过“左”倾或右倾错误。但是,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认识和看待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唯物主义者视野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断纠正错误,正确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带领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形成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第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品格塑造。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忠诚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用毕生努力创造不负人民的伟大业绩。如果离开唯物主义历史观,就难以认清中国共产党的本质、革命目标和历史人物,就难以做到理论上的彻底和政治上的自觉,就难以形成统一的一致的行动和力量,也不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革命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也就不可能凝练出来。

(二)唯物辩证法提供了整体凝练和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方法支撑

唯物辩证法强调联系与发展,形成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不仅仅用于认识自然界的现象,也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不是魔法术呼唤出来的,而是在党的创建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最终概括提炼总结出来的。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提供了形成和凝练伟大建党精神的方法支撑。首先,对立统一规律强调联系发展,认为物质世界具有统一性,人类社会也具有统一性和联系性,这就为历史地、整体地、系统地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可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50多个党员到现在的9500多万党员,这是数量的发展,也是质量的提升,这是革命的锻造,也是精神凝结。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在这种历史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审视之下凝练而成。其次,质量互变规律提供了量变到质变的认识路径和方法,这为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系统性生成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之中,零碎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等等。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创造伟大历史业绩的过程中,形成了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扶贫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通过系统的整合和提炼,就形成了党的精神谱系。最后,否定之否定规律提供了认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必然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最终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之源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基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丰富和发展,最终提炼出完整的32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本身就是体现了这种精神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态势和最终结果。

二、理论之维:伟大建党精神历史生成的理论之源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提供了无产阶级实现自我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方法和手段——无产阶级先进分子通过组建政党,引领全体人民通过革命斗争,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理论中,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党同样重要,认为政党不仅要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和价值追求,也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还要有政党的形象和精神,进而引领革命方向和革命进程。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深谙思想建党、政治建党、作风建党的重要性,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这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之源。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本质上是传入蕴含革命精神的革命理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当然离不开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所作出的努力。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当然不可能仅仅宣传马克思主义所鲜明呈现的未来社会的目标价值,也会宣传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革命真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会宣传实现这样的目标的进程和手段——无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很快获得了相关信息,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9年,李大钊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的积极宣传下, 1920年3月, 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正式发起。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极为关键的一步,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为越来越多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即新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接受的重要一步。1921年3月,李大钊在撰写文章呼吁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时候指出,“中国现在既无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C派(指共产主义派——引者注)的朋友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并注意促进其分子之团体的训练,那么中国彻底的大革命,或者有所付托!”[3]事实上,上述宣传中,比较朴素地介绍和传达了马克思主义所内含的无产阶级革命要求和革命精神,指明了广大民众自我革命和解放的目标、方向和进程,革命的艰巨性要求形成一种坚决和果敢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直接孕育建党理论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深入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阶级斗争的学说,而且形成了关于政党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一是认为政党作为阶级社会的政治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二是认为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是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组成;三是认为政党是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四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具有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的政治组织,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五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任务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根本要求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六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据革命形势和任务不断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最为核心的是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南,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彻底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4]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为指南,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任务,始终以推进阶级革命和社会革命为重要手段,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的32个字,都能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之中找到源头。第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为指导,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第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担负起救国救民的使命职责。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民族的脊梁,是中流砥柱,为国家谋独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懈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性和人民性的鲜明体现,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之“魂”。第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的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为人民翻身得解放,竭尽全力,拼搏奋斗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在和平时期为民请命,始终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不懈奋斗精神。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神”。第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严格的组织纪律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和平建设时期,无限忠诚,始终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由此可见,尽管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在建党100周年之前对建党精神没有形成系统概括,但是在党建立之时其内容已经具备,而且是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规定性和基本特征以及目标要求等方面生发出来的,归结为党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习近平指出,“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5]

三、价值之维:伟大建党精神历史生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观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直接界说过政治伦理的概念,但他们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现象,揭示了政治的本质、政党的性质、政党与社会、政党与人民的关系,提供了分析政治伦理问题的方法武器,也提供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伦理价值支持。

(一)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是无产阶级革命为基础的政治伦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并不简单在观念层面认识和看待政治伦理,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性要求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为基础的深思之中透析政治伦理精神,集中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替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现实途径,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极端利己性导致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非道德性,只有通过经济基础的变革,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社会,才能为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平等以及人们的自由提供政治制度保障,才能使政治制度具有道德合法性,才能真正改变社会政治生活中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不合理性;二是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政治道德理想,认为只有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才能克服政治国家的弊端,因为政治国家的存在,包括其中阶级和政权的存在都是历史局限性的产物,在本质上是违反道德的,是不合乎伦理精神的。因此,超越政治的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6]这实质上提供了认识无产阶级革命伦理的基础。伟大建党精神,“精辟阐释了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思想基点,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标志着对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有了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7]

与此同时,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的视角下进行价值审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必须坚守无产阶级的道义原则和伦理规范。因为它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一个政党而言,有什么样的政治立场与群众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从根本上看,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刻理解“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8]正是这些道义原则和伦理精神,提供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实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建构直接以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为指引

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地下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过程中,始终坚守立党为公的根本立足点,在成为执政党之后,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政党伦理的实践原则。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出惊天动地的恢宏伟业,归根结底在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服务人民群众,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9]正是这些伦理规范,提供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的规范性要求,并且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得以坚守。所谓历史大势,即本身体现为一定历史必然性、历史规律的东西,一定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民意愿的东西,从而必然会最终体现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体现为最大多数人民的价值选择。[10]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伦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势面前提供了标准、尺度和范畴,使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具有具体丰富的内涵,而且能够在党的奋斗历程中不断践行,形成传统和政治优势,支撑着党的发展和伟大事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十分明确地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区别于以往革命的特殊性:“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说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的革命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是无产阶级身份“天然”决定的。历史反复证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12]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要求共产党人要同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13]。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4]。正是这些价值取向和主体原则,提供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皈依和主体力量。

四、实践之维: 伟大建党精神历史生成的实践演绎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强调,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意图。这其中必然包含着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共产党人遵循历史规律,追求真理和革命理想的追求;必然包括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共产党人明确使命和责任的历史担当;必然包括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必然包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道德和伦理原则。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意涵政党精神的革命主张和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鲜明地提出了革命的主张和要求,阐明了革命的方法和努力进程,本身就十分清楚鲜亮地传达了无产阶级政党精神。

第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革命主张就直接显示革命精神。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5],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任务。一切社会进步力量积极行动起来,一切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力图挽救民族于危亡。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理论、思潮和主义如雨后春笋,各类政党林立。无论以农民革命为特征的太平天国也好,还是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特征的戊戌变法也罢,以及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大成的辛亥革命,都试图用“西式”政治制度体系实现对极端腐朽的封建专制政权的彻底改造,但都不同程度地失败了。其实,在这一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大面积取得成功并建立了稳固的政权和政治组织形式,政党政治作为现代政治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晰,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之精神内核的政党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也在西方得到了确认。然而,这种政治模式也好,政党精神也罢,在搬到中国之后就相形见绌,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革命的任务特殊,革命的价值追求特殊,革命力量的联合特殊,革命的精神也必然特殊。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各种政治势力,都不可能自然成为维护和实现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势力和政党,也不可能提出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斗争要求的政党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6]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近代中国,是一个缺乏精神引领的时代,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定意义上具有精神引领的意义和价值。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主张,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启蒙。这种精神启蒙本身带来的是无产阶级组建自己的政党,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掀起伟大社会革命,建立新社会的思想和方法的启蒙,当然也是一种革命精神的启蒙。一个政党是不是顺应历史的发展,不仅仅看这个政党坚持什么理论为指导,还要看这个政党能否顺应革命的阶段性发展需要,提出远期和近期的目标,能否明确革命的手段和方向,能否聚合最磅礴的力量。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这样的内容和要求,无疑确定了革命是艰辛的、革命任务是艰巨的,革命者必须要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仅明确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而且在党的纲领中明确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这都表明党从建党之初就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17]党的根本任务是要引领人民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历史进程,结束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光荣的,是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吁求的,也是大众参与的,是革命实践的,也是精神引领的,无产阶级政党为革命不懈奋斗和努力的精神就是伟大的精神。

第二,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与革命精神同向发展。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内蕴的无产阶级政党精神得到认同。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宣传普及的结果,也应该而且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内蕴的革命精神得到认同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18]。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动,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变革。也就是说,随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存在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体系与意识形态也会发生改变。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各种政治势力提出的救亡图存的主张和努力都先后失败了,这就吁求一种能够唤醒人们思想觉悟和革命精神的科学理论。挽救中国危亡,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主张,还要有强有力的精神引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精神得到伸张和彰显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任何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组织,都不仅仅是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还要认同实现这种价值目标的努力方向、过程和手段以及内在于这个进程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的根本要求。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的先进分子感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威力。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世界人民看清了世界的大势,也帮助中国人民看清了中国的大势。一位自由主义的学者就说:“青年思想的左倾,红色刊物的增加,学校做共产领袖的训练所,书店做共产思想的媒介物,这是政府的飞机炸弹手枪快炮所不能摇动其毫末的”[19]换句话说,伴随中国革命进程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无疑成为填补思想觉悟和革命精神之“真空”的必然,而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宣传,又传播和传递着无产阶级革命目标、方法和努力进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精神追求和革命意志。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价值与真理的融通,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革命进程,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塑造这个时代的必然。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实践促进建党精神形成

在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种变化是广泛深刻的,不仅仅是革命有了方向和目标,而且体现在中国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主心骨,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进程中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全面系统的表现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初级形态。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包含属于党章性质的一些条文,明确了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要求。关于党员条件,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均可接受为党员,但在入党前必须与企图反对本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党纲还规定,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当保守秘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虽然不是正式的党章,但包含了党章的内容,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任务、纲领、组织和纪律,具有党章的初步体例,实际上起到了党章的作用,为后来党章的制定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充分说明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新型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政党,这必然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伟大建党精神源自于无产阶级政党对所有党员在政治品格上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客观上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早期的文献中并没有多少这样的直接阐释,但是,却有更加深入具体的内容。使命方面源自于初心,初心规定使命,使命服从于初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当时的世界大势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因而成为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大里程碑。“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0]由此,才会根本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彻底终结中国几千年来少数剥削阶级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和状况。因此,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21]中共一大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规定党在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加强对工人的领导,注意在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中发展党员,在反对军阀官僚的斗争中,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一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就正式展开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样的革命斗争过程,实质也是在革命实践中检验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的过程。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事实上,中共二大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明确了革命的进程,也更加明确了革命任务的艰巨和复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革命意志和精神的具体要求。在后来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种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不断得到实践检验,也不断走向成熟,形成为革命的光荣传统。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丰富发展着伟大建党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体系之中,集中了“真理”“理想”“人民”“牺牲”“斗争”“忠诚”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集中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核。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实践、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始终得到贯通和彰显,使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党的政治优势的体现,成为丰富精神之源,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力量之源。

第一,党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实现了理论上的自觉、政治上的清醒和实践上的坚定。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2]马克思主义正是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中的根本性的东西,比如,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根本的武器。

第二,党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使革命精神表达日趋清晰。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提出初心使命之说,但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其实是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十分明晰的,在随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之中,这种初心尽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要求,但是,其根本的立场、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是坚定不移的。

第三,党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促使建党精神成熟完善。革命时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最关键,它成为革命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长期强化这种精神和意志,便形成了革命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是,其精神内核仍在,外化于奋勇争先,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最后,忠诚于党,不负人民,始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之本质规定,深化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既表现在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也表现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的。

猜你喜欢

建党政党马克思主义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