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情境与历史概念的统一
——对2022年全国甲卷两道高考试题的赏析

2023-01-02昆明市第一中学胡新荣税光华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革命情境

昆明市第一中学 胡新荣 税光华

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高考评价模式。其将过去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转变为“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这里的“考查载体”就是指历史情境与历史概念的统一,即不再纯粹地抽象地考查历史概念,而是要把历史概念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查。这在今年的甲卷考试中尤其明显,现以第29题和第42题为例进行说明。

一、历史情境中的“革命”概念

第29题:

“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想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改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本题所给正确选项为“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这需放在当时的时空脉络中去理解,“变法策略”的内涵是什么呢?依据材料“民权论”“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革命思想”等关键词可知:“变法策略”都可理解为“革命”概念一词的多元性含义。何谓“革命”?“革命”一词15世纪后则有了“时间、观念及状况的改变”之意,需要注意的是“观念变革”也是其内涵。17世纪后有了“颠覆旧秩序、创建新秩序”的意识,宪政和平改革也属于其内容。现逐一进行简要解读。

关于“民权论”革命。1926年,梁启超在《蔡松坡遗事》中写道:“我们的教学法有两面旗帜,一是陆王派的修养论,一是借《公羊》《孟子》发挥民权的政治论。”蔡松坡即蔡锷,是梁启超授课于时务学堂时期的“高才生”,所以这段话回忆的是当年时务学堂的教学场景。根据此则材料可知,“民权”二字与西方启蒙思想中的“民权”只是字面一致,而内涵迥异。“梁启超此期在时务学堂所宣传的‘民权’,仍是由《公羊传》《孟子》等中国传统经典中引申出来的‘大同三世说’中的‘民主’,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是大相异趣的。”“大同三世说”是今文经学家康有为在传统儒学基础上的理论发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普世性解说”。“三世”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此时的清朝处于“君主之世”,即升平世前期,必然要进入“君民共主”阶段,即升平世后期;然后,清朝必然灭亡,中国将成为真正的民主国,进入太平之世。在康有为看来,三世的更替有着严格的条件规定,不可提前越级。如此,“民权论”及“三世说”从改良渐进的角度看,依然属于广义多元的“革命”范畴。

《明夷待访录》中的反清革命思想。该书为反清志士黄宗羲所著,作者从儒家政治哲学的新视角,对中国古代皇权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晚清以来谋求变革的仁人志士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就包括康有为、梁启超。为宣扬“孔子改制说”和“新学伪经说”,康有为于1894年撰写了《桂学答问》一书,其中《明夷待访录》赫然在列。梁启超于1896年刊印了《读西学书法》一书,其中提到大量中国人写的著作,作者包括亲历西方的各类出使官员,随后评论道:“近风气颇开,此种著述,亦日盛一日。然或学无本末,语无心得,互相沿袭,读之徒费时日,无宁读黄梨洲《明夷待访录》、龚定庵之《文集》矣。”这一评论针对的国人所著介绍西方的书籍,梁启超选择将《明夷待访录》与它们作对比,说明二者具备可比性,即二者都存在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扬州十日记》中的革命思想。该书为明末清初扬州人王秀楚所作,以记录清军在扬州战役中进行的大屠杀为主要内容。梁启超“窃印”该书,反映其反满思想;又“加以案语”,是为了“让简洁难懂(相对于愚夫愚妇而言)的《扬州十日记》更为浅显易晓,加快革命思想传播”。从词义看,这反映了梁启超对反清革命思想的积极传播。

由上分析可知,上述“革命”内涵更多是传统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范畴。康梁等维新派在其“大同三世说”规定下推动清廷由“君主”向“君民共主”过渡。如何推动这一进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制定了“自上”“自下”两套变法方案。“百日维新”前夕,梁启超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以“传教”事业为己任,目的在于开启民智,对民众进行思想革命,梁启超曾自述道:“吾侪方醉心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茅海建对此评论道:“梁于此所说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他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生头脑中所发起的思想革命。”与梁启超“自下”进行的思想革命策略不同,康有为追求的是“自上”之路。1897年10月,康有为离开上海,前往北京,曾先后向清政府递交《上清帝第五书》《上清帝第六书》《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记》,希望能够“得君行道”。

到了清末,随着思想解放潮流的深入及海外留学生的大量涌入,“革命”的内涵具有了民主、民权、主权等新含义,孙中山将其革命共和思想概述为美国式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并最终试图以民国的形式走上宪政之路。

综上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革命”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指的并非是改良与革命两套政治主张的差异,而是在“大同三世说”对历史阶段的规定之下,“自上”与“自下”两套变法策略的差异。

二、历史情境中的“国家模式”概念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

——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模式及其几种变体。所谓民族“国家模式”就是以主权、民权塑造为核心并植根于人类深层文化意识之上的一种“想象共同体”。题干中的“国家维度”,就是民族国家模式的三种变体。这些变体形式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关系。

第一种模式是英国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基于苏格兰激情—利益启蒙理念的工商业资本主义国家模式;它是一种强调个体、市场主体力量的模式。其工商文化传统的制度基础可追溯于中世纪1215年《大宪章》人为的契约传统,其核心内容在于王权与贵族之间经济利益的制衡。后来经过1265年孟福尔议会、1290年爱德华一世的《买地法》、1343年议会两院制的形成、1628年《权利请愿书》、1688年“光荣革命”及1689年的《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及制度的反复磨炼。英国终于在法律上形成了以限制王权、保护新贵族及资产阶级财产经济利益为核心内容的君主立宪制。王权与资产阶级两个阶层以经济利益妥协为基础成为利益共同体。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及责任内阁制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步崛起,经过19世纪中后期的一系列议会改革。新型的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与传统的金融贵族、土地贵族资产阶级达成利益妥协,形成新型利益共同体。与此同时,如果没有人文主义运动尤其是“启蒙思想推动的科学发现,就无法应用、评估和改进我们的各项技术”,推动科技革命,从而与英国的经济契约传统共同推动英国模式的形成。相对于神学和科学模式而言,人文主义的实质是人的自由解放,从人的经验出发,以世俗利益、财富价值为唯一追求。正是近代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大背景下,英国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集大成者。牛顿的力学革命、波义耳的气压理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珍妮纺纱机和骡机的“间歇纺”,水力纺纱机和翼锭精纺机的“连续纺”等生产实践为经验总结性科技提供了技术积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铁轨、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车床、气锤、蒸汽船等引发的交通通信革命改变了时空距离。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在法拉第、麦克斯韦及洛伦兹电学理论的基础上,内燃机、电动机、电力的广泛运用、炸药、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等大量发明产生并推广。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一起,通过水力、煤炭、电力等物质资源的生产效率转化及生产力的形成,在经济契约制度革命的规范下,二者共同推动英国式的工商业国家模式的形成。

第二种模式是德国模式。其典型特征强调国家集体统一行动的力量。这是一种与英国模式强调市场个体力量与科学技术创新有差异的模式。德国模式的崛起与其王权民族主义有紧密的联系。这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路德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后世俗王权精神的形成。路德的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因信称义”,强调“因信称义”,主张削弱拉丁教会的权势、建立民族教会、扩大王权的力量。在经过1555年《奥格斯堡条约》“教随国定”原则后,王权的力量大增,而王权是民族国家集体利益的代表。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及《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使德意志失去了大量领土,这种失败进一步激发了德国以王权为核心的集体民族主义。第二阶段是18世纪哈布斯堡王朝与霍亨索伦王朝二元权力格局下普鲁士精神的形成。奥地利是传统大国。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执政时期是普鲁士跻身于强国之林的关键时期。其通过把王权强化与国家利益至上相结合的开明君主专制政体使普鲁士走上制度强国之路。其又通过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1756—1763的七年战争基本确立了普鲁士的大国地位。由此,普鲁士与奥地利的二元权力格局奠定。历史学家把普鲁士崛起的精神概括为普鲁士精神。其具体表现为王权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国家主义、重商主义和宗教宽容。其中王权专制是核心。第三阶段则是普鲁士道路——德国模式的形成。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对外战争期间,德意志成为拿破仑的统治区,拿破仑推行《拿破仑法典》与宰割奴役德意志的双重政策激发了普鲁士改革。自1807年开始的自由派贵族施泰因和哈登贝格的强化王权改革、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现代化改革、洪堡的大学改革、德意志关税同盟等推动普鲁士道路的形成。又经过俾斯麦的“白色革命”及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成立。其推行以皇帝权力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同时通过帝国议会及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促进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政府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德国迅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以专制集权政治、经济民主和军事扩张为内涵的德国模式形成。

第三种模式是苏联模式。苏联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变体,它是在辩证否定资本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既反对英国式的个体主义市场经济,也反对德国式的专制集权模式,而是党国集权与工业化的结合。英国工党理论家拉拉斯基认为苏联模式的核心在于基于群众运动和群众希望制造基础上的党国体制和工业化。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也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是全部大工业和土地必须归公共或集体所有,其精英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私人利润。为什么一定是党国体制呢?列宁认为“人民缺乏文化,由于国内工业崩溃和外部孤立而造成的贫困,以及内战期间他们的残暴行为,使得自我管理的梦想不能实现”,因此,“只有党才能正确地理解社会科学和历史科学”,“进步性的最终决策者只能是共产党”。那为什么一定要实行工业化呢?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一个核心在于通过革命的方式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但是这需要借助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才可以实现。虽然列宁的党国体制政治优先模式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模式在革命顺序上有差异,但是生产力基础却是二者的共同点。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的新经济政策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基础的重要性。斯大林模式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合+集权型现代国家”结构,其主要目的也在于工业化。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近现代西方“国家模式”的概念内涵至少具有三种典型含义。题干所述的科学国家、战争国家和社会国家分别对应了这三种国家模式。

三、余论

由上述两个历史概念的分析可知:历史概念的理解应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相结合。如何在备考实践中进行操作呢?概念明晰是最便捷的途径。其生成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常态阅读为概念明晰提供知识背景。通过仔细研究高考真题的答案就会发现:纯粹依靠刷题备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尤其是对于绝大多数中等学生而言,唯有从高一开始坚持三年的常态阅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备考能力。这种能力的质料来源远远超出了教材范畴。故此,阅读的内容除了教材之外,更应该有阅读文本的支撑。试举一例:由于昆一中是教育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示范基地,故学校历史教研组编印了校本教材《中外历史经典文献读本》(上、下)。该读本按照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单元课时顺序,一课一文进行配套设置,每周单列一节阅读课进行任务驱动型阅读,并有读书笔记。如此,学生的备考就从刷题备考模式向阅读备考模式转变。有了丰富的知识背景及文字、句意的敏感性基础,面对陌生的考试文本环境,学生答题得心应手。

二是在生活常识情境中明晰地理解专业概念。《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境有四类,分别是生活情境、学习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学习情境是相对封闭的,社会情境是相对陌生的,学术情境是遥不可及的,故四种情境之归要仍然在于常识化的生活情境。例如,前文所述的三种“国家模式”概念,从生活情境看,学生的理解可以类比转化理解为班集体管理中的自由散漫型班级、班主任集权型班级和班主任—班委民主集中型班级。通过这样的生活例子,学生就能够较快地理解三种模式之差异。

三是试题化与专业术语化的凝练提升。让概念从生活明晰向专业化明晰转变。生活情境的主要功能在于理解,而试题化的功能在于专业术语的凝练。试题化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历年的经典真题的归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真题答案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进行详解与记忆,并通过概念的衔接构建知识体系。还是以上文中的“国家模式”为例,英国的自由主义模式、德国的集权模式、苏联的党国体制社会主义模式在唯物史观下呈现一个辩证否定的历程。英国模式适合于市场主体发育比较充足的先发国家。德国模式适合于市场主体发育比较滞后的后发国家,于是需要政府的集权引导。这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辩证否定的关系。苏联模式则吸取了两种模式的优劣之处,在党国体制下把计划集权体制与工业化、群众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如此,三种国家模式呈现出“正—反—合”的辩证历程。二是仿真模拟试题的编制。备考与其说是备考学生,不如说是考教师。教师的业务水平尤其是试题转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模拟试题的编制需要教师开展深阅读,然后把阅读的内容与教材知识系统和真题知识系统有机地融为一体。如此,教师就从“吃学生饭”的依附身份转化为备考系统的生成者身份。师生备考共同体才有可能逐步形成。

猜你喜欢

革命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机械革命Code01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谈情境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