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联系与拓展:核心素养
——关于语文教与学实践策略的探讨

2023-01-02大理州实验中学杨壹元段炳福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意识素养能力

大理州实验中学 杨壹元 段炳福

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怎么教?语文学习到底学什么、怎么学?语文素养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本来是些老掉牙的问题,也是些历经探讨与实践似乎了然的问题。然而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又好像不甚了然也难以把握。有鉴于此,这里仅以感知、联系与拓展进而形成核心素养为主线,从具体操作的层面,就日常所及的“察”“听”“读”“说”“写”探讨一二。

一、“察”之养

科学地讲,“察”即观察。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观察不仅是视觉过程,而且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1.强化“察”的意识

“察”乃信息之源、生存之本,可惜往往被我们忽略了。鉴于“察”之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重视“察”,并逐步形成“察”的意识与能力,势在必行。怎么形成呢?那就是确立“大语文”学习的理念,“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强调观察,以观察求积累,以积累求发展。

比如看到一片树叶飘落,其飘落的状态,无论是缓缓飘落还是垂垂而下,都值得关注。进一步,还可细察树叶。如果是带枯斑的,可揣摩其是因季节还是虫害陨落;如果是鲜活的,则要考虑其是否遭遇了意外伤害。又如看“蚂蚁搬家”:一群蚂蚁挤在一起搬运什么物件,那物件还特大,比单个蚂蚁的体量大得多甚至大几倍。在仔细观察蚂蚁们齐心协力、百折不挠地搬运的同时,不妨想一想:它们为什么要搬、搬得动吗?如果只看到一只蚂蚁在单独活动,又不妨想一想:它是不是迷路了,它回得了家吗?至于“察”生活或是身边的人,那就更是丰富多彩了。

2.培养“察”的能力

“察”的思维与能力,最基本的就是感知、联系与拓展。

比如,看到一个人蹲在路边,即使不与之攀谈,仅仅观察其衣着神态,就可以推测许多:如果衣着不整且肮脏,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他恐怕属于丢了钱丢了工作或是流落至此暂无归宿一类,当然,也有可能是骗子;如果衣着光鲜整洁,时不时还左右观望,那恐怕是在等人,当然,也有是骗子等人上钩的可能。接下去,还可作进一步的联想想象:如果是前一类,他何以至此,此后将怎样;如果是后一类,他在等谁,将赴何约。而如果与之攀谈一番,则又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情形。

可以说,花草树木,人事景物,千姿万态,样样有味。需要的是培养并形成这样的能力:由此及彼,察微知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3.彰显“察”的效用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

因此,有意识,多留心,贴近生活、主动体验,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勤于在感知中联系,善于在联系中拓展,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从而使眼光更犀利、情感更丰富、思维更敏捷,就语文学习而言,是素材的摄取、眼光的打磨、情感的陶冶、思维的训练,无论对基础知识的丰富、看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还是核心素养的培养,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及其做人做事等,都大有裨益。

实际上,作为社会之人,“察”本身就是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之一,舍不了,离不开。勤以“察”之,人,才会成为丰富、厚重、有活力的人。

二、“听”之养

“听”本义为用耳朵感受声音。“闻”与“听”都有用耳感受声音的意思,其不同点是“听”是主动去听,表示行为。“闻”是听到的消息,表示听的结果。

1.强化“听”的意识

关于“听”,往往以为问题不大,因为“听”似乎与生俱来。其实,细察之下,由于“听”的主动意识不强,能力与习惯养成注意不够,导致这一关键节点所起的作用大打折扣。这样的情况,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上课学习以及答题应对中,并不鲜见。

比如,你的学习成绩并不好,老师却屡屡夸你绘画美术好。面对老师的夸奖,你“听”出些什么呢?是“听”出了老师扬你所长的激励之意,是“听”出了老师希望你搞好成绩的委婉警示,还是“听”成了老师讽刺挖苦你的别有用心?“听”出或是“听”成什么,效应肯定不一样,派生的结果也会大有不同。这不是瞎编,当老师的或许都曾感受过类似的情形,甚至对此“心有戚戚焉”。

因此,养成“听”的意识,重视“听”并积极作相应的感知、联系与拓展,无论对于语文学习还是对于人的整体成长进步,都至关重要。须知,“听”到位才能应对精准,“听”出了问题则问题必然出现。

2.培养“听”的能力

有句话叫“听话听音”,即“听话”还要听出其“音”,也就是听出别人说的话的紧要处、实质性乃至言外之意。

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文中描写水生嫂听到自己丈夫说“第一个报了名”时,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淡淡的话语,如不专注体察,是很难体会其中似怨似赞的复杂微妙的心理的。“低着头”这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了水生嫂当时的不快及害怕正视即将离去的丈夫的复杂心理。“总是”是个频率副词,说明丈夫并非一时的好表现,而是一贯的品质。水生嫂爱丈夫,不忍与丈夫分离,但她更深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这里成功地将两者融为一体,让夫妻之爱更深广更厚重。

这样的“听”,要求一是专注倾听,二是悉心体察,三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品味、联系与拓展。如此,话语之意方能尽出,话语之味方能尽显,话语之妙方能尽见。

3.彰显“听”的效用

“听”不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获取及处理信息并及时应对的关键节点,自然还是训练和体现人的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乃至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人的整体水平能力的关键所在。

比如,曾听到这样一句正式发布的话:“2022年2月21日项某某在某某屯以‘虚假色情’为由被骗人民币27000元。”这显然是一句病情复杂的病句,牵涉了语法、逻辑诸多病因。前半句看“项某某”似乎是女的,欲以“虚假色情”正当地行使什么,但“虚假色情”的因由又让人怀疑其正当性;后半句才知“项某某”系被骗,而且似乎是男的。综合全句信息,正确的理解应该是“2022年2月21日项某某在某某屯因‘虚假色情’服务被骗人民币27000元”。这么绕来绕去解读这一典型病句,无非想说明,“听”的能力确实重要,如果连这样云遮雾罩的话都能听明白,读书学习、为人做事什么的,还用愁吗?

三、“读”之养

“读”,包括读取、阅读、精读、朗读等,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乃至抒情达意的一种综合性认知与创造活动。

1.强化“读”的意识

书不单要读,还要“味”,即品读、玩味,在感知的同时联系拓展、演绎应用,那才不仅深得书中之味,还让自己益乐无穷。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许多人都熟悉,但仅仅一般地读读,未必能感知其魅力所在。但如果感知、联系、拓展地去味一味,效果便大不一样:“夕阳”下,“西风”中,“古道”上,傍着“瘦马”的游子孑孓而行,目睹“枯藤老树昏鸦”的悲凉肃杀,遥想故园“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好,他,能不成“断肠人”?

又如读《荷塘月色》,朱先生为什么“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后文中为什么又说“但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这就需要调动相关积累,身临其境,神会其间,悉心体会情景,充分联想想象,不仅真切感受朱自清先生在那时那地的复杂情感与苦闷心态,还能在审美愉悦中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与张力。

2.培养“读”的能力

“读”几乎人人知道、人人在做。只是由于“读”的意识有差异、“读”的能力有不同,导致“读”的效果也就不一。这其中,是否留心并在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拓展,乃是决定性的因素。

比如: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已风·氓》)③“她重行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来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叶圣陶《夜》)

例①中,明确“追亡”和“逐北”同义并列,只要把握其中之一,就可以推知其二。例②中,明确“夙兴夜寐”是反义并列短语,可由“夜”推“夙”“寐”推“兴”。例③中,“经验”一般用作名词,意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联系宾语“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词义可推断为“经历、体验”,作动词用。

经常这样去“读”,就不仅能将所学用活,还能锤炼“读”的能力、增强“读”的兴趣、提高“读”的效能。

3.彰显“读”的效用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代赵恒的这些名句,虽然不免较多的功利味,却也真实道出了读书的效益与功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无论对任何人而言,读书的好处都显而易见。它不仅让求知的人获知,让无知的人有知,还能让人获得非一般的特质,改变人的命运。所以牛顿才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的肩膀”指的便是书籍、读书。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

“读”,其实不必先问为什么“读”、“读”什么或“读”了干什么,因为答案未必一目了然,结果未必立竿见影。还是懵懂一点为好,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淡泊,才能“风物长宜放眼量”。到了最后才会发现,你能有的能用的都拜读书所赐,后来的一切都与读书有关甚至由“读”过的所决定。这,不正是核心素养形成的正道吗?

四、“说”之养

“说”,本意是用话来表达意思、发表见解。“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鬼谷子·捭阖》)由此可见“说”的重要。

1.强化“说”的意识

“说”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从牙牙学语开始,到为学成人做事都离不开。“说”还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为学成人做事等的含金量。成语“出口成章”与“祸从口出”都与“说”有关,只是由于“说”的水平有差异,导致“说”的效果有好坏。

据说当年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语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周总理机智的回答,不仅于外交场合毫无违和感,还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作柔中带刚。

还有个笑话。一天赵大请客,来了一部分人,赵大嘀咕:“该来的不来。”来的一些人听了生气走了。赵大急忙说:“说的不是你们。”剩下的人听了也生气走了。有心无心的两句话,让不会说话的赵大够尴尬了吧。

因此,得谨慎“说”,讲究“说”,进而形成“说”的水平能力。

2.培养“说”的能力

关于“说”,有所谓36招96计等,然均为“末”而非“本”。“本”是什么?“本”就是关于“说”的思想水平与实作能力。而这,又与人的语文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即仍旧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拓展、演绎应用。

请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五》: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会说话的晏子高明之至,不仅刀下救人,还让齐景公保持仁政且不生气。而这一切,全仰仗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的雄厚功底,包括他“仁者爱人”的道德立场、与人为善的劝诫方式、宽厚广博的知识学问、因势利导的说话艺术和融会贯通的演绎应用。由此看来,“说”的能力,乃是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而非巧舌如簧的逢场作戏。

3.彰显“说”的效用

会“说”的人,往往事半功倍,成人成事;不会“说”的人,大多事倍功半,误己害人。会“说”的人,或直白或委婉总之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不仅说得清,还说得精、说得好、说得巧,使人乐意接受;不会“说”的人,要么“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要么一言既出四座愕然,或惊诧,或呲笑,或愤慨,或反目……

诸葛亮可谓善“说”且能以此打仗的人,尤以《三国演义》“武乡侯骂死王朗”为精彩。蜀曹两军相遇,以舌辩著称的王朗自请劝降诸葛亮。诸葛亮不为所动,痛斥王朗:“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尔等成不了诸葛亮,苦练一番成三分之一诸葛亮,应该也是可期的。

五、“写”之养

“写”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事物、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创造性活动。语文课程意义的“写”,虽仅指学生习作,但功用并非仅限于“写”或写了几篇,而能从感知联系到拓展应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强化“写”的意识

纪伯伦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要写作(只有圣人才晓得你为什么要写作),你必须有知识、艺术和魔术——字句的音乐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和热爱你读者的魔术。”(《沙与沫》)

“写”作为目的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兼备的复杂过程,涵盖采集信息、构思加工、表达输出诸阶段,涉及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诸环节,且每个阶段和环节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只有符合这些规律和要求,才有可能写出文质兼备的文章作品来。

无论众多的写作理论还是成功的写作实践都证明,具有观察感受、联系拓展与表达应用的意识和习惯,具有浏览摄取、积累消化并善于运用材料的意识和习惯,以及由此逐步形成的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善于感知联系、立意谋篇、拓展演绎以抒情达意等,都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2.培养“写”的能力

就初学者来说,“写”其实不必先弄得那么神秘与玄乎,也大可不必有那么多的考虑和禁忌,首要的就是秉承有感而发的“初心”,从感知体验入手,再加联系思考,最终将所得行诸语言文字。那样,也许就能写起来、写开来。这其中,“写”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有感的,可作为训练“写”的能力的入门秘诀。

比如,云南以“云”著称,常有云看但不能白看,留留心,过过脑,动动手,便能成文。可以写景状物:“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看云识天气》)可以结合“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早烧阴,晚烧晴”之类俗语,将云与天气的关系考察、联系、阐述一番,写科普文章。还可以细察云的出现、变幻、消逝,联系社会、人生、事件的发展规律,写议事说理的文章。

当然,假如是喜欢音乐、美术、体育什么的,那也不妨就己所长自如挥洒。待到操练得差不多了,再由易到难、熟而生巧,开生荒,出新作。

3.彰显“写”的效用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某种意义上说,抒发、表达及至创造,从来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正是这种本能,维系与驱动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写”也是如此,应是人皆有之的基本诉求。

而况,通过一次次的“写”,通过一篇篇的作,将从语言修养、谋篇布局到情感陶冶、思想磨砺等方面,使人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这样的训练和提高,其价值作用甚至超出了作文及语文学科本身。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写”或文章,也就成了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乃至能力大小的“试金石”。正因为如此,古代的科举考试,才将文章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尺;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也曾将作文作为语文高考的基本方式。

因此,切实增强“写”的意识,端正“写”的态度,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写”的有心人,从观察、体验、思考入手,感知生活、摄取材料,联系拓展、形成思想,表达情感、演绎应用,养成从积累、理解、体会入手进而将所学进行梳理、整合并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和习惯,养成从阅读、体验、思考入手形成自我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法和习惯,无论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还是对人的整体成长进步,都意义重大。

总之,“察”“听”“读”“说”“写”可以说构成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全过程。综观当下,年轻的父母们多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动机,花钱费力乐此不疲地让孩子学这样学那样;为数不少的老师则纷纷以这样那样的模式花样,急于“高大上”地给学生所谓的“综合素养”。其实,回过头来,我们急于奔向远方,却又忘了起步的初衷。以感知、联系与拓展进而形成核心素养为主线,在“察”“听”“读”“说”“写”上下功夫,强化意识,培养能力,彰显效用,不正是我们应给孩子、给学生的最基本的养生营养或者说核心素养吗?有此,则其在就学、为人、做事等方面的表现,还需要担心吗?

猜你喜欢

意识素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