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位服的文化反思及其未来取向
2023-01-02娄雨
娄 雨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2)
一、中国大学学位服的现状
中国学位服的推广和正规化始于1994年由教育部主导、北京服装学院牵头设计的“新中国学位服”(以下简称“94版”)。这套学位服既体现了大学文化,也体现了学位背后的国家性认可。近三十年后,目前中国实际使用的学位服主要有3种类型,第一类高校基本沿用“94版学位服”,第二类高校在94版基础上加以不同程度的改造,第三类高校自主重新设计学位服。
(一)94版的遵循者
“94版学位服”已诞生27年,设计之初,只有硕士服(蓝、深蓝配色)、博士服(黑红配色)和导师服(红黑配色)3种样式。在实际使用中,逐渐产生了以黑色为主体的学士学位服和以红色为主体的校长服。至此,“94版学位服”实际上拥有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导师服和校长服5种款式。这5种分类也影响了其后各类学位服设计。
研究者收集了近10年来各高校毕业典礼资料,多数高校都使用“94版学位服”。这一类高校对于体现学校文化个性的要求不明显,与学位服和学位授予仪式相配套的文化建设也较少,选择“94版学位服”的学校,扮演“规则的遵循者”角色。
(二)94版的修改者
部分大学在沿用94版的基础上,对学位服部分改动,通过调整配色、徽章、纹饰等方面体现学校特征。
一些学校侧重于改动教师学位服,赋予隆重华丽的设计,体现学术权威感。例如浙江大学,为全体教师设计以黑蓝配色为主的礼服,并将浙大校徽“求是鹰”融入到领布图案中。[1]暨南大学为教师设计了以紫色为主色调的学位服。[2]华南师范大学为教师设计了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学位服,校长和教师分别使用金色和银色配饰,佩戴圆帽。[3]这些大学的学生则都穿着“94版学位服”。
另一部分学校偏重修改学生服装。清华大学学位服多用“清华紫”配饰,例如门襟、帽穗,并加入校门、校徽等纹饰,旨在突出清华特色。[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士服则是黑袍配“北航蓝”宽门襟,袖身增加一道饰条[5],同样是通过修改配色和纹饰增加学校特征。
在“94版学位服”上做部分改动的这些学校,往往都有体现本校文化的意愿,其改动具有较清晰目的,加入有明显学校特征的元素(颜色、标志等),整体上与94版保持一致,也突出了学校自身特点。
(三)凸显学校文化的创新者
少数大学自主设计了全套学位服。这些服装通常有明确的设计理念,在服装上突出学校特色,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明确象征。
中山大学于2005年启用全套新学位服。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分别为黑色、深蓝色、深红色,门襟均缀绿色襟线(中山大学标志色)。学士服领布为红色,硕士服和博士服领布按学科大类分为4种。教师服和校长服分别为深红色和金色,配圆帽。[6]中山大学是目前唯一主动否决在学位服中添加任何中式元素的学校。[7]
中国人民大学于2007年左右更换全套学位服,学生的学位服主体均为黑色,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的门襟和领布分别为红色、蓝色、金色,领布不区分学科。教师服和校长服主体为红色,缀黑色门襟,并以袖身上1-4条饰带对本科生、硕士、博士、教师加以区别。[8]
在其他院校中,美术类院校热衷于自主设计学位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东美术学院等均由校内人士自主设计全套学位服,特色鲜明。中央美术学院自2016年起,每年更换一种新设计的学位服。此外,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自主设计了全套学位服。
这些使用全套自主设计学位服的学校,突出学校文化和特色的愿望较强烈。一些学校还使用“权杖”来提升学位授予仪式的神圣感和权威感,在服装、礼器、仪式等各方面都致力于体现学校文化的独特性。
(四)不使用学位服或使用特殊学位服的院校
我国还有一些高等院校在毕业典礼中不使用学位服,或使用特殊学位服。军事类高等院校的毕业典礼一般穿军装举行。对他们而言,“军人”的身份认同往往要高于“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只有部分军事医学或军事工程类专业会穿学位服出席毕业典礼,“军事学”的红色领布则十分罕见。
职业特征明显的院校常拥有属于自己的制服。例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学位授予仪式上,多数学生穿警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毕业典礼上,只有校长穿校长服,毕业生一般穿飞行员制服。
还有一些是宗教院校,虽然宗教高等院校一般归属统战部而非教育部管理,但对大学文化建设而言,他们并不是局外人。我国五个全国性宗教都拥有自己的高等院校。佛学院设计了一整套佛教学位服,2015年启用,由土黄色僧服和西式学位服整合而来,除颜色外,与“94版学位服”形制基本一致。[9]天主教神哲学院一般选用“94版学位服”。[10]基督教神学院的学位服基本沿用西式,且在学位授予仪式中使用“授兜帽礼”。[11]伊斯兰教和道教则未见到在毕业典礼中穿用特殊礼服的报道。
这些不使用学位服和穿用特殊学位服的学校一般都有特别且强烈的身份认同,不必要求他们和一般院校保持统一,但是在文化研究和大学精神研究当中,他们同样是构成中国高等教育大家庭的一部分,在文化的丰富和多元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二、中国高校学位服制式解析与改进建议
学位服研究既是大学文化问题,也是服装设计问题,因此,本研究也聚焦服装设计本身,以94版为主,对中国现行学位服进行制式分析,并给出修订和改进的建议。
(一)学位袍的版型及配色
由于长袍形制庄重、礼仪感强的特征,各式学位服几乎都以长袍作为主体部分。
在形制方面,包括94版在内的多种学位袍在设计时为直筒型,裁剪为上下同宽,实际穿着会显得上身臃肿,下摆又略显收束。如果需要长袍的实际穿着效果呈直垂状,设计时则需收窄上身,减少褶裥,同时适当加大下摆。
在衣长方面,94版设计长度刚刚过膝,实际使用中易显得短小而有失庄重。建议将原始设计加长10-15厘米,使标准长度达到小腿中部,长不过踝,短不过膝,能适合更多学生,也更能保持仪式的整齐肃穆。
在配色方面,94版学位服整体上以黑、红、蓝三色为主,大方庄重。只有两处值得反思:第一,导师服和博士服式样过于接近,都是红黑配色,现实中易混淆。第二,硕士服(蓝色、深蓝)与其他几种学位服缺乏共享色。如能更改为黑色和深蓝配色,则与整体更为和谐。
对于自主设计学位服的学校而言,主色应选用黑色,或其他严肃、庄重、偏冷色调,不带来过分的视觉刺激性。学袍的花纹、刺绣、标记(含校徽)亦需精简,不要为了华丽而过度追求复杂工艺,以免分散视觉注意力,降低学术服装的严肃性。
(二)学位服的领部配饰
领部配饰位于上半身肩胸部,易成为视觉焦点,极具识别性。领部成为学位服结构中最复杂,最富于变化的一个部分。目前国内现行领布或垂布,主要有两种款式:兜帽式(hood)和披肩式(cape)。只有个别学校出现绶带式(stole),亦有个别大学(如西藏大学)将哈达应用到学位授予仪式中。
领布的配色则具有区分学科的标志意义,“94版学位服”在领布颜色上设计最为完整,但有较大缺陷。我国一共有13个学科门类,但领布颜色只有6种:其中理学(灰色)、工学(黄色)、农学(绿色)、医学(白色)、军事学(红色)都是单独学科门类,其余8个人文社科门类,即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都被归入文科(粉色)。以至于如果一个人穿戴粉色领布,几乎无助于识别其学科归属。笔者认为,最有现实意义的改进之一就是为全部13个学科门类设置专属代表色。①笔者在此提供一个设计方案:文学(粉色)、历史学(深红);哲学(深蓝)、教育学(浅蓝);经济学(深棕)、管理学(浅棕);法学(深紫)、艺术学(浅紫)。理工农医保留原来的领布颜色,军事学专业如确有必要使用学位服,可以配军绿色领布,与本学科特征相符。
总之,领部配饰的多样化是学位服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较能体现个性和特色之处,不必追求整齐划一,可以允许各校发展自己特色。而领布的配色由于其明确的象征性,则值得专门研究。
(三)学位帽与流苏
学位帽和流苏是学位服的首服,头部服饰极为醒目,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标志性。
目前我国高校使用的学位帽可以分为3类:方帽、圆帽、其他形制学位帽。94版为代表的方帽为主流,形似书本的造型、简洁的外观使它广受欢迎。圆帽使用较少,而且大多出现在教师或校长服。其他形制的学位帽更少见: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位帽,结合了方帽与四方平定巾样式;中国美术学院则设计了全国唯一一款三角形学位帽。
流苏(tassel)是学位服中富有礼仪功能的部件。目前学位授予仪式主要有两种:拨穗(turning the tassel)和授兜帽(hooding)。拨穗即由主礼人将受礼者的流苏从帽子一边拨到另一边;授兜帽礼则是在仪式中,由主礼人现场为受礼者戴上兜帽,象征礼成。一些学校也将拨穗礼用的流苏作为纪念品赠予毕业生——这也是许多欧美高校习俗,使流苏能在大学文化中同时扮演“礼仪”和“纪念”的角色。
学位帽与流苏是学位服设计中核心部分,其重要的象征意义也适合尽量保持传统,少一些标新立异的设计,更不应该出现“魔改”以导致违背礼仪精神和严肃性。
三、学位服中的中国元素与反思
自从恢复学位制度以来,国内一直存在学位服是否需要使用中式设计的争论。设计“94版学位服”时,设计者主观上想要设计一套新中国“自己的现代学位服”[12],但实际上仅增加一些中式纹饰,整体仍是一套西式服装。
目前,学位服“融入中式设计”主要有3种方式。第一种是从整体设计和裁剪上使用中式,例如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学位服,中式设计,平面裁剪,较受好评。另一个典型案例是2006年流传于网络的汉服式学位服,采用深衣形式,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中式学位服设计。
第二种是在西式袍服的基础上增加中式部件,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和台湾辅仁大学的学位服都使用了立领(mandarin collar),增添中国风,而且与长袍整体不违背。立领在穿着时能有效遮盖内部服装,增加整齐度和严肃感,是中式学袍设计中比较成功的一个部分。
第三种是在不改动服装本体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中式图案和纹饰,“94版学位服”的牡丹图案和长城纹饰即属于此类。
就目前已有的设计而言,使用中式纹饰已较为普遍,但要服装结构和整体设计上体现中国特色,仍然有待探索。在“全盘西化”和“全盘中式”之间,尚有巨大的设计空间值得探索。
四、学位服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共同体象征价值
学位服作为大学的学术礼服,不仅是学位的象征,也是大学文化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礼服,既影响大学的外在形象,也塑造着群体内部的自我认同。因此,学位服的意义远远超出服装本身,需要从身份认同、仪式设计、学术精神等方面深入探讨:
第一,需要深入研究学位服在大学中的角色与定位,而非仅仅将其当做毕业典礼的程序性组成部分。仪式、服装都具有育人功能,有利于师生对大学的精神认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师生对学位服有真正认识和了解,熟悉学位服的来历、意义、种类、规范,并将中国文化融入学位服设计,形成服饰文化,成为一种内部知识和默会知识,将认识和情感寓于内心当中。
第二,越是具有深刻、神圣象征的服饰,越需要搭配相应礼仪建设,需要将大学礼仪从入学到毕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除了学位授予仪式,在开学典礼、校庆、授予荣誉、教授荣休等其他隆重的大学仪式上,学位服都适合作为校长和教授们的学术礼服,而非让学位服仅在毕业典礼上“一次性”出现。至于使用场合和范围,则是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可以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三,对学生而言,学位服的功能可以用两种方式体现:第一种是作为毕业礼服出现在大学生活终点,第二种是让学位服同样成为贯穿大学生活始终的隆重礼服。这两种方式都需要让学位服体现出对学生的精神指引作用,使之既能成为大学隆重、神圣的代表,也能成为大学生活的高峰和圆满的终点。
第四,在学位服的“国家统一性”和“学校多样性”之间,把握某种平衡。例如,国家在设计统一的学位服式样时,预留一些可以添加学校标识、标志色或特色纹样的空间,便于各大学在不大幅增加设计成本的前提下体现学校特色。而有意自主设计学位服的大学,则应考虑颜色和式样上的传统,避免过于标新立异而有失庄重。
总而言之,学位服应服务于大学的精神性和崇高感。崇高感是人对伟大事物产生的自然仰望,是在高于自己的学术世界和精神世界当中产生的自然情感。一套美观、庄重、流传久远的服装能将穿着者与一个更大整体联结起来,为形成更有学术凝聚力的精神共同体做出贡献。